案例:语言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1-06-10 大班语言教案 教学案例反思 幼儿语言教案上周,幼儿园组织了一次教学观摩活动,我在工作允许的时间内,尽量前往学习,各位老师的教师的教学经验都比我丰富许多,在听课过程中我更感到自己在这方面的欠缺。我很希望自己能多有这种学习的机会,感受并吸纳各位教师的长处。针对自己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所思所想与不足之处在此做一总结。
我在选材上曾经考虑过音乐欣赏,题材与音乐都已找到,之所以没有用,不是因为害怕尝试,因为对我来讲,无论是艺术欣赏还是语言,我都一样属于尝试,以前都没教过。我没选择上的原因是我在音乐方面对节奏的感受并不敏感。今天我在反思语言教学之前之所以会提到此节,是因为正是此选材环节让我感到自己的第一个弱点,音乐节奏或说乐感方面的弱势。
现在我言归正传来谈谈我这节课吧。这节课我选择的是>,它在教参中的目标要求1)是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2)是让他们学说”圆变成了什么”我在设计这次活动时将目标的第二条改为让幼儿为他所变得东西注入语言。这条我也想到会有些难度,但我认为幼儿的思维正是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我应该在这方面做些尝试,我很喜欢有些教师上课的活跃气氛与动静交替的教学设计,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两次游戏,第一次的拍手游戏作为引出,最后的圆圈操作为结束,开始由于紧张差点忘了台词,中间愣了几秒钟。接下来的过程我运用了教参的第一个环节,教师来变圆,然后再请幼儿来变。在这个环节中,我发现了一个大的毛病,幼儿都跟着我变的在说,,可以说我先出示的图片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幼儿的思维,如果有下一次,我会先给幼儿一个空间,让他们先去想去说,不要把自己的想法急于去塞给他们。接下来的环节我没有按照教参的过程,它是请幼儿来绘画,因为考虑到绘画的时间不易控制,另外,我上的是一节语言课应以说为主,而我的目的也正是为了发展幼儿的思维想象,所以我只给幼儿了一个画着圆的白纸,请他们去想去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流,而不必画。在请幼儿为他们变出的东西赋予语言时,幼儿很多都回答:它不会说话,”我没听到它讲话,”我不知道它讲什么”幼儿的这种回答大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的引导语用的不准确,用的不够到位;一个是幼儿没有或很少有这方面的训练想象游戏,经过再三的努力,终于我听到那些东西讲话了,虽然很简单也很重复,但是终于开口了,在我假模假样的掏礼物给他们时,很多幼儿说:“什么也没有”我的目的是希望给幼儿一个假象的空间,可是由于自己的语言包括自己的形体语言表现的都不到位,导致的结果是让我自己感到像是>中的那个骗子。这节课虽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总的来讲也是我的真实水平,在评课时能听到说我上的还不错,我真的已经很高兴了。
这次活动让我真的收获不小,除了在大的方面让我学习到很多之外,小的方面也让我在自己的语言课上尝试了一下自己的方式,从中我也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不要紧守教参中的设计过程,教参只是教师的一个参考资料而已。另外我有了一个最大的感受,放松自己,尽量去做好,不要想结果,只有你放开了,孩子才会无拘无束。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案例:教学反思
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给幼儿灌输一些成语不但能训练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教会幼儿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而且可以丰富幼儿的词汇量,为幼儿今后驾驭语言文字和具体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纲要》也强调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贯彻《纲要》的思想也发挥我的创意,使我制定了这节语言的成语教学活动。整个教学活动下来,让幼儿既能体验到运用成语的乐趣又能学到丰富的知识,也让我有以下几点的感悟。
一、教学新发现——创编成语操
有时候为了帮助幼儿记忆,如:“龙腾虎跃”在教学上为了让幼儿更好的理解,会做出其动作来诠释其意、记忆其词,这样会更形象的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幼儿也非常感兴趣,喜欢边说成语边用动作来表达,并且气氛相当活跃,利用这一点,我也跟着幼儿的感觉走,给成语创编比较形象的动作,这种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在短短的三个星期内让幼儿通过成语操掌握了一百个成语,所以活动的第一个为环节是让幼儿边说成语边做成语操来引出主体,单就这一个成语操就让幼儿如获至宝,幼儿非常喜欢边动边说,让动作帮助幼儿记忆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成语的方法,用一个动作就让幼儿想到了一个成语,比如我做一个吃饭的动作,就会让幼儿联想到许多成语,如:细嚼慢咽、美味佳肴,山珍海味,津津有味,色香味美,狼吞虎咽等等。我想着这以后还能渗透在体育教学中,以后每次上体育课可以让幼儿先复习一下成语操来进行准备活动,让成语成为一种表演才艺的技能,幼儿也会乐其不惫,又加深记忆这些成语了,多好!
二、知识要巩固——现学要现用
教师在不断的教幼儿成语后,要让所学的成语在生活中发生作用,那就需要做到及时的巩固运用,这也叫成语活用。在教学中我出示大灰狼,他们会想到:穷凶极恶、狼吞虎咽,看到猴子他们会想到:上窜下跳、精灵古怪,甚至看到漂亮的女孩他们会形容为:亭亭玉立、如花似玉、出水芙蓉、小巧玲珑等等。教学活动完后,发现孩子们也会用一些成语来形容周围的事物。
在教学中我不放过每一个教孩子的机会,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动作也会引发出一个成语,如我做一个讲悄悄话的动作,可以让幼儿用“窃窃私语”来形容。记得有一次一个小朋友过生日,我让每位幼儿都说一个成语作为祝福送给小寿星,幼儿争先恐后的说了很多,如:万事如意,茁壮成长,岁岁平安,年年有余,一帆风顺······
三、渗透在生活中——正确引导幼儿
通过这次成语教学,幼儿对成语越来越感兴趣。但是幼儿在运用成语中也会出现一些因成语运用不当而出现的笑话,需要老师和家长朋友及时帮助纠正。有一次家长对我说他的孩子现在可以认识好多的成语了,有一次这位家长在做黄花菜,她的女儿看到说道:“妈妈!你在做‘黄花晚节’是不是啊?”。还会经常听到小朋友之间要是闹得不愉快,就会听到某某小朋友很气愤的说:“我不跟你玩了,我要跟你一刀两断!”随着幼儿成语量的日积月累,幼儿都有一种像把成语表达出来的欲望,出现用词不当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作为幼儿的引导者,出现问题时一定要及时纠正的,让幼儿掌握正确的运用方法,不要滥用成语。
总之,通过成语的教学对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堂《游成语王国》真的似乎把幼儿带进了一个成语的王国,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就像《纲要》所说的要本着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往,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我们的语言教学从这点出发或许能更好的让幼儿全面掌握语言。
案例:英语教学活动反思
1.出示大小不同的图形,复习单词big\small
2.出示两个梨子,通过提问:“Big?”“Small?”引出词组bigpear,smallpear。然后以同样方法引出big(small)+水果词组。
3.以游戏“YesorNo.”“Isayyoudo.”巩固幼儿已知经验。
1.领孩子在户外玩跳圈,复习单词big\small
2.几组大小不同的同类物品,通过提问:“Whichisbig(small)?”再以肢体动作引导孩子说出词组。
3.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不同物品,以标记符号,启发孩子探索学习,说出短语。
虽然开始部分的形式有所不同,但都是复习已有知识,为后面活动作铺垫。
两位教师让孩子比较后,再引出词组的方法相同。但后者以肢体动作的提示使孩子能更快理解,并说出词组。
前者的游戏形式较丰富,后者更注重目标的层进性。同时用标记符号直观启发孩子,注重了让孩子在英语活动中的探索学习。
反思:
一、同样的活动,由于教师的关注点不同,因而活动的目标及内容设计都不相同。新老师在活动设计时更注重形式的多样化,老教师更注重目标的落实、递进。
二、教师对活动的对象关注不同。新教师比较关注自身教学活动的组织、调控;老教师在此基础上更关注孩子的发展。在两个活动中,孩子都能跟随教师的引导思维,教学效果都很好。但在老教师组织的活动中,能及时根据孩子反应调整教学行为。如:用肢体动作引导幼儿说出短语。
三、老教师对孩子的已有经验掌握较准确。新老师在设计此活动时,害怕孩子不能说出词组,在物质上只准备了同样水果的大小比较;而老教师则根据孩子已有经验,找准孩子“最近发展区”,为孩子提供了不同物品的大小比较,更丰富了孩子的知识经验。由于孩子可操作、比较的材料充分,孩子能更加大胆探索,思维更加活跃。如:大火车(bigtrain)小汽车(smallcar)。通过实践证明:只要教师方法适宜,孩子完全可以对不同物品进行比较后,说出词组。
一次英语教学的分组活动,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形式,更让我们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案例:反思提高教学
教学是一门师生交流思想的艺术。在幼儿园教学中,我一直在努力尝试让自己的思想与幼儿的认识贴得更近些。在参与园本培训后,我找到提高教学的钥匙——反思。美国著名的学者波斯纳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影响。”在教学中不断观察、反思、实践、再反思,循环往复使得自己的教学使幼儿更能接受。
案例一:
每天我们做完早操回活动室是要经过长长的走廊和楼梯,日子久了,我发现孩子们耐不住了,有的敲打旁边的栏杆,有的故意发出重重的脚步声,还有些吵吵闹闹的回到活动室。每当发生这样的事我就停下来,制止他们的行为,并要求幼儿能安静地走路。可当大家重新往前走时,那些吵闹的行为又不停的冒出来。也曾进行运用小红花评比的方式试图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是效果并不理想。
这是我在每天和孩子们做完操回活动室的真实情景,在多次实施教育方法后效果都不理想的情况下,我对这一行为进行反思。为什么孩子会屡教不改?仔细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每天孩子要经过同样的线路两回,他们在不断的行走中也在观察。于是会这里摸摸,哪儿敲敲,幼儿的好动和模仿的天性是他们的特点,所以会你摸我敲,搞得热热闹闹。让他们天天安静得像个木头人一样走路是不可能的。
其二,我们回活动室是幼儿排着队往前走,常常是一个教师在前面带路无法看到后面的情景,另一个老师在最后压阵,所以中间会出现一段长长的“真空地带”,也会造成孩子好动的客观原因。
其三是教师在指导幼儿时方法单一,只是从教师的角度来提要求。是将问题提出让孩子改进,可使他们在短暂接受教师的要求后,依然会我行我故。这样直接的指导语言只能让孩子一时接受,不能从根本进行改变。
案例二:木头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户外活动结束前,我和孩子一起玩“木头人”的游戏,进行放松和调整。在带着孩子去操场的路上我灵机一动对孩子们说“大家一起来做木头人,是脚能动的木头人。看哪个木头人最能干。”孩子和我一起一直悄悄地走到了操场上。
这次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正是改变孩子安静走路的好方法。我虽然并没有直接对孩子提出走的要求,而是将要求蕴涵在游戏之中,可他幼儿并没有意识到这是老师对他们的要求,只是在和老师玩游戏。如果我能把对孩子的要求蕴涵在他们乐意接受的游戏之中,改变原来直接的语言指导,可能会对幼儿产生较好的效果。于是在以后的活动中我注意调整自己的语言,力求使得要求蕴涵在游戏之中,果然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案例三:
当孩子们又有声音时,第一次我用神秘的口气告诉大家:“今天小朋友的两只脚像两只小猫,看看哪些小猫走路会又轻又巧?”顿时神秘的语气吸引了孩子,每个人都防放脚步在努力扮演着“小猫”,于是大家一路安静地回到活动室。第二次我又用夸张的口气告诉他们“今天万老师要寻找哪个小朋友的本领大,会把声音藏起来。”第三次装作痛苦的样子“哎呀,我的身体好疼呀,这么多小朋友重重地踩在我的身上,你们能轻点吗?”痛苦的表情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再次使孩子放轻脚步。
同样的情景不同的案例,这是我在不断的观察中发现原来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于是进行反思改变策略。我在指导幼儿时改变了语气和引导语,运用他们乐于接受的、生动的、游戏化的语言,可产生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我正是用一些简单而符合孩子认知的话语,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幼儿乐于接受。我把对孩子的要求转化成孩子的需要。幼儿根本没意识到这是在对他们的要求,只是和老师在玩着一次次的游戏。
“游戏化”的语言容易使幼儿产生轻松、愉悦的游戏心理,使他们更加乐于参与活动,更能放松、大胆地表达意愿。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我尽量选用幼儿能接受的“游戏化”语言,于是枯燥的数学活动中有了图形王国、数字宝宝,操作的材料成了大房子、小房子等等,帮助幼儿理解题意掌握知识。当教师的语言能吸引孩子时,他们就会全身心投入其中。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幼儿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记得一位幼儿教师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认为自己主要还是依靠在不断地操作、试验、反思与总结中学习并获得提高的”的确,对于在实践在第一线的老师们来说,从自身的直接经验中学习是最常见的学习途径,能学会反思就是获取成功的秘诀。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我就是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实践,发现“游戏化”的语言、“暗示性”的语言、“鼓励性”的语言和“趣味性”的语言的合理恰当的运用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帮助孩子更好的取得成功。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