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有趣的影子游戏
发布时间:2021-06-09 有趣的幼儿园小游戏 幼儿园游戏的案例 幼儿园有趣的游戏在周围现实生活的环境中包含了大量的科学信息,幼儿无时无刻不在和它们打交道。但这类环境中的科学的影响也具有自发的、偶然的性质,就要看老师敏锐的教育机智,如何将科学教育有意无意地渗透在活动中,给幼儿形成简单的随机地运用数学的意识。但一提到科学,往往会想到都是一些比较理性的知识,如何使幼儿有探索学习的兴趣呢?我在中班科学活动“影子游戏”中,就尝试将游戏与教学、科学与数学有机地结合,并通过不停追问、反复质疑的方式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探究,不断维持幼儿的学习兴趣,激起幼儿的探究欲望。以下是我的做法和点滴体会。
1、猜猜它(影子)是谁?
老师“我有一个好朋友,我到哪,它到哪,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紧紧跟在我身边,猜猜它是谁?”有的说“小猫、小狗…..有的说“手、脚……”“到底是谁呢?”老师有意识地在有阳光的操场上走动,幼儿看到了老师身后的影子,大声说“是影子、是影子”。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幼儿对事物都有很大的好奇和兴趣,但这种好奇是对事物的直接兴趣,往往也是很无意识的,“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纲要》中科学目标还提到“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影子虽然常伴随着我们,但日常生活中幼儿并没有在意到它的存在,而我采用猜谜的方法、并通过有意识的体态动作(在有阳光的操场上走来走去),较好地引起了幼儿对身边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科学现象(影子)的好奇,从而产生认识的兴趣。
2、影子在哪里?
老师“我的影子在哪里呢?”幼儿“在这在这”。
老师“我的影子在什么位置?”(语气强调“位置”)幼儿“在这里”。
老师“到底在什么位置?”“是左边还是右边,是前面还是后面?”(语气放慢)随着老师的站位变化,幼儿七嘴八舌地说“在左边、在右边、在旁边、在前面、在后面”。
老师“你们有影子吗?”幼儿大声说“有”
老师“你们的影子在哪?”有的四下看看;有的指着自己的影子说“在这”;有的说“在我的身后”……
“让你们的影子在身后(旁边、前面)”幼儿跟随老师指令变化着自己身体位置。
3、影子什么样?
老师“找个朋友站在一起,比比、看看你们的影子,你发现了什么?”幼儿“我的影子比他的长、我的影子胖、老师的影子大、我的影子也扎着小辫儿……
老师“你影子会变吗?怎么变的?”幼儿“我跑影子也跟着跑、我动影子也跟着动、影子也会跳舞……”
影子是人人身边都有的,未必人人都能发现它的存在和它的奥秘和趣味,我“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幼儿在自由观察、探索中,用生动的语言积极地表达着自己对影子特征的认识,并把这种活动真正当成在游戏,在游戏中体味着发现的快乐。
4、影子会排队吗?
老师“你们会让影子排队吗?”幼儿排成一排。
老师“先来数数我们这有多少小朋友,再数数影子有多少?每数到谁时,谁就大声的说出“这是我的影子”。幼儿“我们有18人影子是也有18个”“影子和我们一样多。”
老师:“这些影子都一样吗?”幼儿“不一样”老师“怎么不一样了?”
幼儿“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大有的小……”
我引导幼儿自然地在游戏中运用简单的数学方法(排序、对应、点数、比较等)解决科学探究活动,从而“在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4、影子藏哪里?
老师“影子始终在我们身边,影子能藏起来吗?”有的迅速地躲在了花丛的荫凉处;有的躲在了屋檐下;还有的竟然趴在地上,用手抱着头,缩着身体,有的缩在了同伴的身边,贴得紧紧的……。
老师“你刚才把影子藏在了哪里?”幼儿有的说:“我藏在了土里”许多小朋友哄笑时,老师并没有否定,而是鼓励幼儿继续说。幼儿有的说“我的影子藏在了花里”“藏在了地上”“藏在了树里”……
孩子们的做法和回答多么有趣而天真呀!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的影子不见了,只是被更大的物体影子遮挡住了,所以才看不到的。看似他们的答案都错了,但用现代的观念、开放性的理念来看,对于孩子来说,真正的科学道理并不是现在就能懂得、就能说清楚的。从孩子的眼中,用自己富有想象的想法解释了这一科学现象,是可以允许,也是可存在的。由于我开始意识到孩子的科学是“诗性的科学”,孩子的认识和表达是符合他们现有认知水平的,所以没有一味地要求幼儿用成人的所谓“科学”语言来表达,而是用一种包容、理解、接纳的态度面对幼儿五花八门的回答。正因为我“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幼儿才体验到与老师、与同伴之间的相互接纳。也这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在孩子的科学活动中,科学知识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而亲历科学过程的体验和科学态度,才是更值得关注的。教师应支持幼儿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并帮助幼儿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认识,应相互理解、尊重和接纳。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案例:影子有多长
影子,只要有光线,就有影子,只是我们从没有仔细留意过。今天,和孩子们一起来到操场,一起观察起影子来。
我们的主要目的是测量影子。当我问:谁能来帮我量一下,我的影子有多长?下面变得一片寂静。没有孩子主动说来给量。这是我没有料到的。因为我没有提供任何的材料,只是想让孩子们在没有材料的情况下,自己想办法,可以用脚,用手等等。可是孩子们沉默了。于是,我请了一个孩子圆圈中来,我来给他量一量,我用脚量了他的影子长度。有几只脚长度,我就画了几个脚印,我的意思是请孩子们跟我一样,如果用脚,就记录用几只脚,如果用手,就记录用几只手。于是,我们开始分散记录。
因为,今天只来了39人,所以有一个孩子没有伙伴了,于是,我和他结成伙伴来测量。先是他量我的影子长度。他一共用了四种方法:一是用脚,这是模仿我的。二是用手,是自己想的。三是用铅笔,也是自己想的。四是用记录夹,同样是自己想的。在他画的时候,我乘空隙去看看其他孩子的记录情况。发现很多孩子就用了一中方法,就是用脚。也有些孩子有创新。会写字的几个,用数字和汉字来记录,如王欢,写了8脚,就是8只脚的意思。还有的用自己的身体来测量。还有用橡皮来测量的。
最后,我们回到活动室,交流各自的记录结果。这时,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有的孩子已经记不清哪个是哪个的影子长度了,因为他们没有在前面写上好朋友的名字或学号,又把记录的脚印和手印什么的都画在了一起。这下子可没办法介绍了。
于是,我介绍了我的记录,请孩子们找找我是怎么记录的。通过比较,孩子们终于知道,在记录前,先要写好记录的是谁,不要把每个记录都混在一起,这样才能分辨。
案例:有趣的串珠
一、案例:
今天的建筑区里真热闹,孩子们拿着一个个色彩鲜艳、形状各异的珠子高兴极了。他们有的拿、有的放,左看看、右瞧瞧爱不释手。经过一阵噼里啪啦声,孩子们逐渐安静了下来。小昭首先拿起毛线,开始试着“串”,不一会儿她高兴的说:“老师,看!我把珠子串起来了。”我马上说:“真能干,你是怎么串的,表演给大家看好么?”于是小昭兴奋的给大家做了现场表演。立刻有几个小朋友也开始串珠了。这时小辉一边招手一边说:“老师,看!我搭的火车。”我蹲下来大声说:“你太棒了,还能用珠子搭火车,再搭一个和它不一样的东西好吗?”“好吧!”紧接着有好几个小朋友也加入到小辉的搭建行列。这时有一安静的小角落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心蕊和玉琪一声不吭的各自忙着。我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心蕊说:“一个红、一个绿、一个黄、一个红、一个绿、一个黄......老师这是大桥,漂亮吗?”原来孩子在排序呀,我摸了摸她的头说:“真漂亮,加油干吧。”“老师看!我把黄色的珠子放在这边,红色的珠子放在这边......”“老师,我的项链好看吗?”......看着一张张兴奋的小脸蛋,听着他们稚嫩的甜甜的声音,我也被感染了,我激动地冲他们伸伸拇指说:“你们真能干,真神气!”孩子们高兴的笑了。
二、分析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幼小的孩子可以说是各个好奇、好问、好探究。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研究的本能。本案例中教师在提供新材料——串珠时什么也没有说,而是给孩子提供了充分、安全的探究空间。使他们在探索中有了自己的发现:串珠能串、串珠能搭建、串珠能分类、串珠能排序......真正做到了:在孩子探究的过程中,放手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教师做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使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真正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三、反思
1、材料有适宜的结构:既暗含着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又引起幼儿的探究动机和兴趣。材料应能够揭示许多有关的现象和事物间的关系,而这些现象和关系正是我们期望幼儿获得的,也是这个年龄的幼儿所能获得的。首先“串珠”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引起幼儿想摸一摸、探索一下的愿望;另外“串珠”还具有开放性,有多种组合的可能性,能激发幼儿接近材料,能自由的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变、组合它们;“串珠”还有较广的余地,使幼儿能用多种不同的路子进行研究探索,有不同的发现。
2、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材料: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让幼儿自己来选择材料和决定用材料干什么,不仅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澄清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解决问题,获得有益的经验。他们因此会怀有很高的热情,并及其专心致志地投入研究和探索。
案例:有趣的洞洞
一、背景:
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感兴趣,只是这些事情是否符合他们的胃口,从而决定他们对事情的兴趣大小而已。有些事情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接近,易引起他们的探索欲望,反之远离他们的生活经验就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和探究,如泥土,操场上比比皆是,孩子们每天在上面锻炼和玩耍,自然对泥土也很熟悉。有一天,他们在体锻时,有几个小朋友突然发现滑滑梯下面的泥土上有许多小洞洞,马上引起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于是,在情感原望的躯动下,孩子们争论着,讨论着,积极地探索着,最后惊喜地自己找的到了答案。获得了许多知识。
二、观察实录:
张羽润说:“这是老鼠洞,”
“不,老鼠洞没有这么小,”伟伟说:
“可能是蚯蚓洞。”佳佳说。
“哎,会不会是田鼠洞”明明说着。
“是—蚂—蚁—洞!”亮亮说着,还举起了小拳头。
伟伟说道:“你们都说得不对,还是问问老师吧!老师肯定知道,这是哪个小动物的洞。”说着,孩子们都把目光转向了我。
作为老师的我,并未操之过急,而是把问题抛向了小朋友。
“刚才你们都猜了这几个洞到底是哪个小动物的?但到底是谁的呢?有没有办法知道呢?”
小朋友互相看了一看,沉默了一阵,接着又七嘴八舌讨论开了。
突然,亮亮小朋友说:“我们把这个小洞挖开好不好?看看里面有多深,究竟里面住着是谁?”这个建议很快得到小朋友的赞同,于是小朋友分头找来了树干,有的拿来了石块敲击小洞,有的拿出玩沙的工具。老师也为他们提供了小的塑料铁锹和树枝等工具。小朋友们进行了一场挖土研究“战争”------等挖开以后真相大白,原来是蚯蚓洞,因为里面还有几条蚯蚓在里面,且洞不大也不深,泥土也是松松的------。顿时,孩子们欢呼雀跃庆贺自己解开了这洞洞的秘密。
“唉,快来看这条蚯蚓一断二了,它死了吧!”随着明明的叫声,小朋友们把目光又转向了还在活动的蚯蚓。亮亮看了看说:“,大概是我们刚才挖得太重,弄断了它的身体。”可是伟伟说:
“蚯蚓断了是不会死的,我妈妈讲给我听过的。”“骗人,人给车一压二,也不是死了吗?!”我在旁听着没吱声,只见伟伟对我说:“老师,我说的对吗?他们都说我骗人。”我微微笑着说:“你们不是有十万个为什么吗?你们可以回家看看书,上网查查有关蚯蚓的资料,我们明天一起来讨论好吗?”
第二天,小朋友带着各自收集的蚯蚓资料,相互交流。有的是图片,有的是和爸妈一起在网上查阅的资料。我把挖出的蚯蚓放在玻璃瓶里,小朋友把收集到的资料放在周围,有蚯蚓的再生能力介绍、有蚯蚓的营养介绍、还有蚯蚓对大自然的作用……。一个“科常角”生存了,这场来自幼儿现实生活的生成学习活动又延续开了……
三、反思:
正如《指南》所述这个年龄的幼儿,喜欢亲近自然,有目的地感知周围自然物,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积极、主动地探索和研究,从中得到知识。尤其孩子们用充满好奇地眼光看着老师时,老师应充分利用物质、精神等各种要素,综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效应,促使儿童自主活动的生成。刚才看似幼儿在嬉玩,用树枝、石块挖、敲击着小洞,其实幼儿是在对“洞”进行着探索。因为大自然中姿态万千的东西充满了活力和好奇,所以幼儿只有在嬉戏、玩耍中得知结论,获得知识。而作为老师的我,在孩子活动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我并未操之过急,也没不屑一顾,而是给予及时的支持,这是关键所在。所以,当他们在用树枝、石块等物玩时,他们是在用活泼好动的双手去探索。因此,我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可操作的道具,支持他们动手,使他们自主获取知识。尤其在孩子知道这是蚯蚓洞,对蚯蚓是活是死有争议时,我再次适度的给予引导和回应,营造宽松的活动氛围,在教室里生成出了一个“科常角”,给孩子们创造了自我探索的机会,他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上网查询,知道了蚯蚓的绝招——再生,农民的宝贝——松土改良土壤,人类的朋友——提供营养等知识。
孩子们通过这次活动,获得了理性知识。研究“洞洞”其实是一个自主活动,教师只有重视幼儿的兴趣,了解幼儿的内在需要、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潜在的可能性,给予幼儿自我发展的机会。所以说,这也是一种培养幼儿自我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一活动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对幼儿今后生成学习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案例:有趣的手印
观察实录一:早餐后,小朋友们陆续进入美工角。小晗很快发现了新添置的材料——印台。他随手拿出一张纸,用右手的大拇指蘸足印泥,然后印在纸上。随即,他哈哈的笑起来“指纹,我的指纹”。小晗的发现和情绪很快感染了角内其他小朋友,顿时,一场摁手印比赛就开始了。你印一个,我印一个,很快,一张纸就印满了。再拿一张纸,又认真地在纸上印着,个个脸上一幅得意,满足的样子。我静观事态的发展。果然,在他们印到第三张时,瞳瞳首先有了突破,“看,旋涡(螺形纹),呜……”边说边用手使劲地在空中绕着。瑞霖接着说“我变的大风,好大的风……龙卷风”。“我这是浪花(弓形纹)……”。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渲染着自己的作品。
分析:新颖的美工材料,全新的表达方式使幼儿兴奋不已,孩子们从新的视觉认识到自己,一顿情绪的宣泄不可避免,幼儿沉浸在印手印的愉悦中。然而毕竟是中班小朋友,以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及想象力创造力,活动很快有了质的飞跃。而老师适时的“放”,给幼儿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和心理氛围,使幼儿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天赋和表现方式得以充分展现。
观察实录二:(结合幼儿的上述表现,我决定在班上开展指纹想象画。)
活动开始,我首先请幼儿分别上来,在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指纹,然后请他们想象“你们看指纹娃娃像什么呀?”小朋友们的回答积极回答,大胆想象,“像龙卷风”、“像太空”、“像眼镜”、“还像蜗牛”。于是我紧接着引入活动,提出要求:让指纹娃娃变魔术。接着就“放手”让孩子自由表现,大胆发挥了。可很快我就发现,大部分孩子在纸上大气地摁上一通手印后,就不知所措,有的拿起篮子里的笔就在指纹印上涂起颜色来、治坤小朋友更好,就用手指蘸着印油在纸上一笔一笔画起来。于是我启发到:好好看看,你们的指纹娃娃像什么,如果添上几笔就会更像的,如果像蜗牛,那还差哪个部分呢?大胆的试一试,你们一定能行。虽然这样,我还是感觉到大部分孩子很茫然的样子,只有几个能力强的小朋友能添画几条光线画成太阳和小花。最后我请几个小朋友交流了“指纹娃娃变变变”后就匆匆结束了活动。
分析:从活动的开始可以看出,小朋友是非常有兴趣的,可是为什么后来却不能表现出来?“为什么孩子有那么丰富的经验而不能充分表达?为什么我‘放手’给孩子创造的自由而孩子的作品是那样的缺乏想象,没有生气?”我觉得非常的沮丧。于是我坐下来寻找问题的症结。通过剖析活动过程、分析作品,我意识到:在活动中孩子之所以失去表达兴趣,之所以作品平淡缺少生气,最关键的原因是因为绝大多数的孩子对指纹画缺乏一定的了解,初次接触让幼儿无处下手。也就是在“想表现”与“实际的表现技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而此时迫切需要老师的及时帮助,但因为老师一味的“放手”,漠视了这个问题情境,在孩子突现“最近发展区”的寻常时刻,没有做出及时有效的应答,即该“出手”时却不“出手”的缘故,因而致使孩子无从下手、止步不前,从而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老师出于好心,害怕限制幼儿的想象,而出现的放手行为却让孩子自主表达出现了困境。
(为验证这些分析是否正确,第二天我在美工角组织另一部分小朋友又开展了这一活动。并做了充足的准备)
观察实录三:幼儿进入活动角后,很快被纸上的几个手的不同部位的手印吸引住了。
幼:老师这是什么?
师:你们看看,这像我们身体哪个部分?
幼:手,手指头,还有手掌。
幼:好奇怪呀!看这个象个小虫。
幼:不,像小花,这个像块石头。
幼:像螃蟹。
我不失时机的拿出准备好的图片,和他们一起观察、比较,发现。
师:是的,真像小虫,可是缺少什么呢?
幼:脚,没有脚,用铅笔画上脚就像了。
于是我在拇指印的两边用铅笔添画上脚,一只可爱的小虫就出现了,小朋友们高兴地拍起手来。同样的方法,让小朋友们找到花、螃蟹的答案,并请小朋友分别为花添上花瓣,为螃蟹画上夹子和腿,特别是当看到侧面的手印变小脚丫是,小朋友的兴趣更高了。再让孩子创作,此时孩子参与的热情及作品形象的丰富与前一活动截然不同。有的小朋友想象画出小鸡,有的画出蜗牛,有的小朋友用一串指纹组成一条小虫,叶飞用指纹代替汽车的轮子,瑞霖穿出一串糖葫芦,徐珙琢用指纹组成一只蝴蝶。幼儿的想象力可以说得到充分发挥,有的小朋友甚至将手肘也用上。
分析:幼儿的想像力是丰富的,但幼儿初次接触这个活动,老师及时进行适宜的“出手”,对幼儿进行手印想象画的相关经验进行启发和诱导,通过提供图片引导观察和概括,引发幼儿思索:怎样印画出更多的东西?这些都为幼儿的创作提供了帮助。
案例:有趣的彩泥
第一次材料投放:红色、绿色彩泥,塑料垫板,塑料盘子。
孩子们对新的彩泥的兴趣很浓,张天宇一下就把红色罐里的彩泥和绿色罐里的彩泥揉在一起;嘉晟也把剩下的彩泥丢的桌上、地上到处都是;有的把彩泥直接放在桌上搓,使得桌上一团糟。
我看见这一现象,我说:“彩泥宝宝哭了,我们问问他,为什么哭?”有几个托儿走过去对彩泥说:“彩泥宝宝,你为什么哭?”:“我回不了家了,妈妈在找我?”“桌子宝宝也脏了?”“谁来帮帮我们的忙?”
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举起手来,:“我们来帮忙。”说捡起地上的彩泥,那么,我们下次玩的时候该怎么做呢?
“不把彩泥宝宝搞在一起;”“不把彩泥宝宝弄到地上;”玩好彩泥宝宝回家……
“那么桌上该怎么弄干净呢?”
“用抹布擦”
“真是好办法,以后在玩以前,先把桌布铺在桌上,象这样(教师示范)然后再玩,也可以把彩泥放在这种垫板上面搓,这样桌子还会变脏吗?”
“不会了。”
“谁愿意来试一试呢?”
分析:
托儿在接触新材料时有一段匆忙、探索的时间,以形成对材料性质的一般认识。他们往往还没有形成牢固的活动常规,对新活动需要遵守的规则也没有很强烈的意识。教师在允许孩子自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和活动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妥之处,示范给幼儿正确的良好的做法,并在活动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提醒和督促,以帮助幼儿巩固好的行为。
案例中我就采用了和幼儿讨论、示范、尝试去做等办法帮助幼儿理解和形成常规。
有趣的彩泥
第二次材料投放:红色、绿色两种彩泥,塑料垫板,塑料盘子,塑料小刀。
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孩子们已经能形成在玩之前铺桌布,玩后整理玩具的习惯,我又在原来材料的基础上添加了黄色和塑料小刀。
金宇轩第一个到彩泥角,拿起塑料小刀看看,摸摸。他打开盖子,拿出一小团彩泥,用刀切了下去,切成了许多块,有大有小。然后把它们放到盘子里。之后,开始把切好的小快拿出来搓。他的力气小,搓成地泥团有裂缝,而且不圆,但是他很专注,小小的脸上都是泪珠。
我走过去问他:“你做的是什么?”他说:“是圆子。”;“哇,这么多,了不起。”我说:“你做的圆子给谁吃?”他说:“给宝宝吃,给老师吃,给小兔吃。”我说:“你还会做什么?”他说:“会做油条,大饼。”我抱了他一下,给了他一个亲吻。
评析:
我逐渐增加新的材料和工具(盘子和塑料小刀)保持幼儿对该区角的兴趣,扩展幼儿的活动和思维的空间。
幼儿探索型的区角中,不会拘泥于教师预先设定的活动目标和活动方法,各种开放性的材料、工具为幼儿进行多角度的探索提供了条件。但是,我在仔细观察幼儿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形成对自身活动的进一步的认识。案例中的幼儿主动利用了新工具,做了很多重复的活。他可能一对“做圆子”的一系列动作感兴趣,而并未意识到活动过程和结果中其他的东西。
案例:让游戏更有价值更有活力
观察实录:
这次我们开设的主题活动是《寒冷的冬天》,当主题刚开始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感觉到冬天的一些特征,我们开设了冬季馆,在那里孩子们可以做做雪花,做做雪人,还有做一些立体的松树等等。主题活动刚开展的几天,孩子们有的已经来冬季馆玩过了,有的孩子还没有来玩过,今天我关注着来这里游戏的孩子。
冬季馆里挂着几片前几天孩子们做的雪花,看上去很漂亮,浩浩看到了,很高兴地拿着彩色纸,剪刀和双面胶坐了下来,当他想动手做的时候,他迟疑了一下,拿着彩色纸不知道怎么做,抬头一看到我就问:“老师,我想做雪花,这样的雪花是怎么做的?”当我正想说话时,另一个孩子磊磊凑过来说:“这个很简单的,剪一个形状像这样的(范例)就可以了嘛!”浩浩又接着说:“怎么剪的呀?我不会!”磊磊马上理直气壮地说:“那你问老师呀,昨天我也问老师的,后来就会了嘛!”说完就走了。留下的浩浩眼睛直直地看着我,显得有点不好意思,但眼神里却流露出迫切的想学的愿望。
当时,我觉得这个做雪花的操作才刚刚投放进去,孩子不会是很正常的,作为老师应该要和浩浩一起做雪花,教他做雪花的过程,于是,我和浩浩一起制作了雪花,浩浩也很快地学会了做雪花,而且他也很开心地将自己制作的雪花贴到了冬天的背景图上,还一个劲地说明天还要来玩。
分析:
游戏过后,我一直考虑着一个问题,是不是在刚开设一些有一定挑战性的游戏活动内容时,教师事先要做好一些范例?而孩子们就一个个地跟着教师的范例来模仿操作?很多时候,特别是在操作性为主的游戏区域中,教师的范例往往成了孩子模拟操作的标准,能力强点的孩子会模仿地像一点,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就模仿地没那么好。另我一直在考虑的是:教师的范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不同程度孩子适合自己发挥的那部分空间?如果没有这样的统一性的教师范例,那么对于有一定挑战的游戏内容,如:雪花,立体松树,雪人等操作,那该以哪个角度来引导呢?我关注了孩子们的游戏活动,发现孩子不仅与教师存在着互动,更多的游戏是孩子与孩子之间存在着互动,孩子与环境材料存在着互动。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孩子与孩子间的交流与合作,孩子与游戏环境间的相互渗透与作用。让同伴成为孩子们的合作者,协商者,让环境成为孩子们无形的老师(引导和启发)。让孩子自己来看,自己来决定操作的内容和难度,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作为教师就是在于环境材料的有目的地召集与合理地分配,比如:在游戏材料的投放中可以让孩子带来一些雪花的图片和模型,让孩子自己想如何制作心目中的雪花,当幼儿决定做自己的雪花时,
教师可以成为孩子的支持者,引导者,满足不同孩子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教师在另一方面还可以发挥引导幼儿间的相互作用,就像在今天的游戏活动中,可以请磊磊和浩浩一起做雪花,在他们合作的过程中再给予孩子的启发与更新,发挥孩子与孩子间的互动作用。只有真正地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活动才会变得富有生命力,变得富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