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案例分析:吮吸手指
发布时间:2021-06-07 幼儿园案例分析 幼儿园中班案例分析 幼儿园游戏案例分析吮吸手指
背景:
开学了,宝宝们有的是托班上来的;有的是新生。如今都已是小班的小朋友了!来到了一个又大又漂亮的新教室,环境是崭新的,老师同伴都是陌生的。一切都冲击着孩子们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因而也增加了宝宝们的焦虑和恐惧感。在幼儿园群众生活中经常发现有孩子吮吸手指,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我试想:这个习惯多不好啊,而且手指又那么的不卫生,肯定影响孩子的健康。我们小班就得从小抓起,培养他们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不防从这一现象切入设计一些适合小班幼儿的教案。透过教学活动让他们明白吮吸手指是一种坏习惯,会影响身体健康。让他们懂得经常洗手,持续手的干净。
案例描述及分析:
(一)不干净的手指
按设计思路,我想让宝宝们感知吮吸手指是一种坏习惯为第一活动目的。
师:“平时啊,老师经常看到有些小朋友把他的小手指放在嘴巴里吃。小朋友们有没有看到呀”
幼:“璐璐、小鱼儿、杰杰”
师:“哇!有这么多呀!那你们说你们的小手指干净吗”
幼:“不干净。”
师:“为什么不干净呀你是怎样明白的呢”
幼:“手指上有虫子,吃了会生病的,生病要打针的”
师:“恩,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对。那你们说吃手指是不是一种坏习惯呢”
幼:“是”孩子们在老师的有效提问中初步感知吮吸手指是不卫生的,是一种坏习惯。
分析:小班幼儿的思维水平仍处于直觉行动阶段,他们需要直接感知事物才能获得相关经验、认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思考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吮吸手指在小班是常见的行为习惯。教师要懂得把生活中的东西转化为有价值的学习资料,从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得到相关认识。
(二)痛苦的手指
在上一环节中有个别吮吸手指的孩子就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对,迅速将手指从嘴中拿出,并表现出害羞的样貌。我认为这正是引导孩子进入这一环节(痛苦的手指)最好的时机。
师:“瞧,小朋友们,我是手指,我生病了,病的很厉害。因为我的主人总是把我放在嘴里吸呀吸,有时候还咬我呢!我就变成这样貌了,多难看呀!皱巴巴的、光秃秃的,做起事来也不方便了,我真难受呀!”(教师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出示痛苦表情指偶,边讲述边表演)幼儿听得很认真。教师抓住时机及时进行提问。
师:“小朋友们,手指为什么会变成此刻这个样貌呀”
幼:“因为他的主人咬他、因为他难受”
师:“对呀,那你们说说他的主人咬他好不好啊”
幼:“不好”
师:“那我们小朋友要不要咬小手指呢”
幼:“不要”
师:“为什么不能咬呢”
幼:“他会痛、会难受的”孩子的回答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表扬。
我思考:孩子已经明白吮吸手指是不好的,手指会难受。但小班幼儿需要亲身经历方能深刻感受到。为此,我在想是否能够让孩子真正尝试一次呢
分析:透过拟人手法让幼儿感受手指被咬,被吮吸的痛苦。但我还是终止了让他们尝试的想法。因为孩子的手指实在不干净,一但让他们尝试,或许有些孩子会觉得:“咦,真好玩!”
(三)高兴的手指
打消上面的念头后,我接下来直接还是已拟人手法展示了高兴的手指。
师:“小朋友们好!此刻我可高兴了,我的主人再也不咬我了,而且还经常给我洗澡。瞧,我多干净,多漂亮呀!(教师同时出示高兴表情的指偶)
师:“小朋友们,此刻我的手指怎样样了呀”
幼:“笑了,变干净,变漂亮了”
师:“对,这是为什么呢”
幼:“主人不咬他了,给他洗澡了”我给予幼儿肯定、赞许。【jz139.COM 迷你句子网】
分析:鼓励孩子自主的发现事物的变化和联系比教师“单程式”灌输知识经验给孩子的发展更为有益。难受的手指,高兴的手指透过指偶比较,这是直接的视觉感知。带给生动的教具可调动幼儿的用心性。
(四)干净漂亮的手指
这一环节我直接让孩子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师:“此刻,请小朋友们互相看看小手指,说说自己的手指干不干净,漂不漂亮”
幼:“不干净,不漂亮,干净,漂亮”教师在此时可查看每位孩子的手指,将发现的个案拿出来评析。并透过这个环节提醒帮忙孩子纠正吮吸手指的习惯。
分析:幼儿讨论得很用心,也大胆表达了自己的所见。透过个案引导孩子的习惯。对于孩子的想法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引导孩子用心参与活动中来。
综合上述案例,我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了两点反思:
1把握教育时机,带给教育引导
吮吸手指是平时生活中发现的现象,教师抓住了机会开展活动。作为教师这点是很关键的。案例中对手指的观察都是对小班孩子行为习惯培养的前提。在生活中感受,在生活中体验,把握教育时机,带给教育引导。
2师生呼应,构成学习共同体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发现吮吸手指现象,请幼儿说说痛苦的手指为什么难受,孩子们答得很棒。此时幼儿觉得成功时,教师又让孩子观看高兴的手指,又让孩子重新思考:手指为什么此刻高兴了。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宝宝爱吮手指的原因分析
“小宝宝的手指头上是有蜜的”。我家的宝宝果真就是这样。小手吃得可起劲了,把他一只手拿下来另一只又塞进去了,还吸得啧啧作响,特别有滋有味。宝宝为何爱吃小手?这是个让众多爸爸妈妈们都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让他吃吧,一是担心不卫生,二是担心会对宝宝将来牙齿的发育有影响。可这个给宝宝带来快乐的习惯,纠正起来还真是不容易。宝宝的“手指棒棒糖”需要戒掉吗?怎么戒?让我们来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
据调查研究显示,1岁6个月的宝宝中,有19.2%的宝宝有吃手的习惯;3岁宝宝中,有10%的宝宝仍爱吃手;而3岁6个月的宝宝中,保留吃手习惯的比例下降至7.8%。看来吃手的习惯在宝宝当中还真是个普遍现象。
专家告诉你:2岁是个分界点
2岁以下的宝宝吃手爸爸妈妈不用担心
2岁以下的宝宝偶尔地啃啃脚丫子,吮吸小手,妈妈们不用为此太担心。因为,这时宝宝的牙齿发育不会受此影响。宝宝在5~6月的时候长的是虚牙,吃吃小手磨磨牙床并没有什么坏处。
吃手是宝宝智力发展的一种信号
从妈妈的肚子里来到人世,外物对宝宝来说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初到人世的宝宝大脑发育还不够完善,大脑的定位系统尚不成熟。因此,把手放在嘴里吃对这个时期的宝宝来说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宝宝再长大一些,手指功能开始分化,初期的手眼协调功能也开始显现了。2~3个月后的宝宝会开始出现手的动作,他往往会挥舞着他的手臂和这件大“玩具”玩得不亦乐乎。当宝宝真正能把手放在嘴巴里啃的时候,则说明宝宝的运动肌群与肌肉控制能力已经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了。这是宝宝智力发展的一种信号,爸爸妈妈应当为宝宝的这个举动自豪才对。
吃手是宝宝心理发展的需要
宝宝长到2~3个月时正处于口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很多宝宝喜欢含着妈妈的乳头或是咬着小手睡觉。有个东西放在嘴里对他们来说会多些安全感,而一旦吸吮、舔啃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让他不安,并产生暴躁、抑郁的不良情绪。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认为,在宝宝吃手的活动中还包含了人类性快感需要的自然反映。这里的性快感只是一种近似于成人快感的情绪,吃手可以消除宝宝的不安、烦躁、紧张,具有镇静作用。强制性的让宝宝停止吃手,会使得宝宝产生逆反心理或是心理上的阴影。据国外研究发现,在这个时期若宝宝的行为受到强制约束、口的敏感期没有得到正确对待的话,当他长大后将更易形成具攻击力的性格。男孩易具有暴力倾向,女孩则会更爱说闲话,讽刺挖苦人。
总结:两周岁以前的宝宝有吃手的行为,爸爸妈妈不用特别担心,没有必要去阻止它。吃手是宝宝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发展阶段和心理需求。大部分是一种一贯性的行为,长大后也不大会养成吃手的习惯。爸爸妈妈要做的只是经常帮宝宝洗手,保持宝宝的手部卫生,以防细菌入侵引起宝宝的胃肠道感染。
宝宝吸吮手指衣领要分龄教育
导读:这种因寂寞而引起的特殊行为表示这个孩子心事比较重。她不能很主动地寻找玩具,而是在那咬着衣领发呆。建议,此时大人不要强制纠正,可以引导她玩一些玩具或从事一些新的活动。花一点时间和精力在孩子身上,慢慢帮她改正这种坏的行为和习惯。
问:怎么才能阻止孩子吸吮手指和咬衣领的坏习惯?
答:这是要区别对待的。如果是1岁前的行为,吸吮手指和衣领是正常的,大人无需太阻止;1岁后,如果孩子还有这种习惯,也可能是阶段性的,大人也不用过份紧张。等孩子再长大些,这些“坏习惯”自然会改正。
问:但是,我女儿已经快5周岁了还是有这样的坏习惯,有时把衣领咬得湿湿的。她咬衣服一般是在寂寞没东西玩时才会这样做。
答:这种因寂寞而引起的特殊行为表示这个孩子心事比较重。她不能很主动地寻找玩具,而是在那咬着衣领发呆。建议,此时大人不要强制纠正,可以引导她玩一些玩具或从事一些新的活动。花一点时间和精力在孩子身上,慢慢帮她改正这种坏的行为和习惯。
案例分析:呼吸
案例:
小朋友一个个安静地等着我发卡片做游戏。突然发现黄轶杨和丁悦两个人在悄悄的看着右边偷偷地笑着,黄轶杨还用手指着呢。我顺着他们的眼神望去,终于找到了笑的源头:原来是袁子栋把头缩到棉衣里出不来,正扭动着身体想把头弄出来。我赶紧走过去,帮他拉开拉链,让他把头钻出来。只见袁子栋满脸通红,气喘吁吁,额头上还渗出细汗珠。我吸了一口冷气:好险啊!这时小朋友的注意力都集中过来,有的还觉得好玩哈哈地笑起来。我用严肃的表情对孩子们说:“大家别笑了。我们来听听袁子栋小朋友说说他现在的感觉吧。”袁子栋站起来不好意思地说:“心里好难受的。”我问小朋友:“为什么袁子栋会好难受?”有幼儿马上说:“他把头藏在衣服里就好难受。”黄腾江说:“我们呼出的是二氧化碳。”乖乖!我惊讶他竟然知道二氧化碳!表扬、肯定了他的说法后,我接下去补充完整:“我们人每天都要呼吸。呼出的是二氧化碳,不好的东西,吸进去的是氧气,是有用的东西。人的头蒙住了,氧气就吸不进去,人就会难受,时间长了就会死掉。”我讲这么抽象的知识,小朋友竟然听得很入神。丁悦小朋友突然说:“电视里坏人就用袋子蒙住好人的头,好人就死了。”一石激起千重浪。这句话激活了幼儿的思维,唤醒了幼儿的经验。有的幼儿津津有味地说起自己从电视中看到的现象,有的幼儿表情严肃地与旁边的小朋友窃窃私语,都表示了认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看着小朋友认真的样子,我准备结束教学:“那我们应该怎样让自己保持呼吸通畅,不难受呢?”陆续有小朋友说出了好方法。“不用衣服蒙住头”、“睡觉不要蒙住头”、 “不要趴着睡觉”、“要到通风的地方玩”。“这些方法都很好。以后我们要改变不好的习惯,让我们都健康成长好吗?”“好!”小朋友齐声回答。
点评:
这是一件突发事件。孩子天性好动,出现类似大家无法预料的安全隐患是常有的事,也是孩子无安全意识的表现。发现问题后,我立即调整教学计划,利用真实的情境,生成了一节安全教育课。活动中把孩子引发出来的问题巧妙地抛给小朋友,唤起幼儿的原有的经验,使小朋友产生身同感受的体验,从而激发小朋友的安全意识。感谢黄轶杨和丁悦,是他们的“好动、好奇”提醒了我。避免了一场安全事故的发生,让我比较完美地实践了一堂生成课。
宝宝总是吸吮手指怎么办
导读:他可能是需要一种安抚,这个时候如果是妈妈或者其他的保姆,可以拍拍他或者是这样的抱在怀里晃一晃,这个完全是可以的,可能有的家长就担心,我如果晃的时间久了,会不会就养成习惯了?
问:我们家的女儿已经一岁三个月了,也是从小就吸吮大拇指,饿了困了是尤其严重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答:她也有这种吸的习惯,如果频次不是很高,不用去管,因为小孩有一个毛病,就是越关注,他越出现这种东西,有的时候他可能在做这种不好的行为的时候,也是要引起父母的关注。这个孩子是饿了困了,可能在生理上有一些需求的时候,饿的时候其实你给他准备一些奶或者食物的时候,可以跟他保持语言沟通,比如说把你的声言拖长,说宝宝,再等一下,妈妈马上就来了,12345,可以用数学的这种方式,也能让他学数学,让他学会等待,学会延迟满足也是很重要的。还有困了,他可能是需要一种安抚,这个时候如果是妈妈或者其他的保姆,可以拍拍他或者是这样的抱在怀里晃一晃,这个完全是可以的,可能有的家长就担心,我如果晃的时间久了,会不会就养成习惯了?我觉得一般不会,你看很少说一个小学生还让父母去晃着睡觉,跟他年龄是有很大关系的,父母完全不要吝惜这种爱抚,这种关爱,完全可以拍拍他,跟他说说悄悄话,给他唱唱歌,这样他的注意力就转移了,可能对奶嘴的需要就会降低。
案例:清清喜欢吸手指
清清小朋友无论是看电视、做游戏还是睡觉时,特别喜爱把自己的手指头放在嘴里吸吮,尽管其他小朋友经常提醒他“手指很脏不能放在嘴里”可他依然是我行我素。
分析:
通过对家长的了解,清清在家时特别爱吃零食,如果没有零食时,他则喜欢把手指头放在嘴里当零食,久而久之,养成了吸吮手指的习惯。
在幼儿园我们看到孩子吸吮手指时,就用好玩的玩具或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以及游戏来分散他的注意力,并让他和其他小朋友交往,来逐渐纠正这不良习惯,同时,我们采用走到他们面前,假装无所谓的样子,轻轻地将他小手拿出来,而没有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因为这样会使他更加紧张自卑而造成恶性循环.
动员家长培养孩子有规律进食习惯,做到定时定量,少吃零食。总之、在我们和家长的密切配合下,孩子一定会改掉这一不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