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齐齐想加入“娃娃家”游戏
发布时间:2021-05-26 幼儿园游戏娃娃家 幼儿园家教案例 幼儿园案例游戏“娃娃家”的活动场地从室内搬到了室外,吸引了大量的幼儿。齐齐爱动脑筋但年龄偏小,他非常想加入“娃娃家”游戏,我对他进行了近一个星期的观察。
第一天,齐齐哭着对我说:“他们不让我玩,我好好地对他们说,他们还是不让我玩。”齐齐无奈,只好选择别的游戏。
第二天,齐齐玩到了“娃娃家”游戏,他对我说:“真好玩,明天我还要玩。”
第三天,齐齐不肯出去玩。他说:“他们不让我到‘娃娃家’。”我问:“你能不能想想办法呢?”过了一会儿,我看见齐齐高兴地在“娃娃家”玩着,他一看到我就得意地说:“我送了他们家一个水池(用纸盒做的),他们就让我玩了。”
第四天,齐齐和“娃娃家”中的同伴吵了起来,问起原因,齐齐说:“他们说我送的水池太破了,不让我来做客,我说:“那你再想个好办法吧。”齐齐说:“不好。我不玩了。”我说:“那你想玩什么?”齐齐说:“我什么也不想玩。”这天,他一直生气。
第五天,游戏刚开始,齐齐就对我说:“我有好办法了”我问:“什么办法?”齐齐说:“我送他们一部电话机。”过了一会儿,我看见齐齐在“娃娃家”里高兴地玩着,我问其他孩子:“你们为什么同意齐齐到你们家来玩呢?”孩子们说:“齐齐送了我们电话机。”
1.幼儿在游戏中经常会遇到想加入某个游戏而被拒绝的问题,齐齐采用的方法是给“娃娃家”送礼物,他不仅满足了参与游戏的需要,而且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
2.在观察中我发现齐齐虽然聪明、有主见,但在遇到困难时仍然会有生气等消极表现,这也符合幼儿的特点。可贵的是,齐齐并没有逃避,而是想出办法来达到目的,这反映了齐齐良好的个性品质。
3.在一个星期的观察中,我没有给予齐齐太多的帮助,只是在看、等、问、提建议的同时,不断地鼓励齐齐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以培养齐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案例:小班案例娃娃家的秘密
案例记录:
孩子们高兴地玩着圈和皮球,有几个孩子拍球已能拍到五个以上了,围在老师身边要拍给老师看。而洁洁手里捧着个皮球,一直在边上看着小朋友拍球。“洁洁,你试试看。”她摇了摇头。“没关系的,你拍拍看,老师会教你的。”她还是不肯拍,拿着皮球走开了。当我抬头去寻找她的眼神时,她一下又低下了头。轮到妹妹朋友拍球了,洁洁拿着皮球还是不肯拍,我走过去轻轻地问她:“你为什么不拍呢?”她低着头,默不做声。“不会拍是吗?老师教你好吗?”“我……我……”她欲言又止。“轻轻地在老师耳边说吧,我们是好朋友,对吗?”她掂起脚小嘴凑到我耳边轻声说:“小朋友会笑我的。”我明白了,“那你想不想让小朋友为你拍手呢?”“想”,我拉着她的小手,“那我们到边上去,老师教你拍球,好吗?”她点了点头,于是我们一人拿了一个皮球,在场地的角落里练了起来,洁洁拍得可认真啦!
案例分析:
洁洁这孩子胆子较小,性格也较内向,案例中她不肯拍球,怕拍不好被同伴笑话,说明她做事缺乏足够的自信心,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会遭到指责与批评,同时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心,不愿被同伴小看,这时就需要老师的耐心与细致,多给她一点关爱,多一些积极的鼓励,呵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让她感受到老师给予的爱,帮助她树立起自信心,以积极的态度更好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案例:娃娃家的风波(小班)
活动内容:来园区域活动-娃娃家
活动对象:金储文
提供材料:娃娃家场景,娃娃、小碗、小勺等娃娃家餐具
案例记录:
早上,金储文很早就来到了幼儿园,一来就跑到娃娃家里忙开了。过了一会儿,小朋友们陆陆续续地都来了。忽然天天跑来告诉我说:“蔡老师,金储文在抢娃娃家的刀。”我一看,只见金储文手里紧紧地拽着一把玩具刀,而李歆怡和陶宇昂正想从他手里夺回小刀,宇昂嘴里还嚷着:“这是娃娃家的,这是娃娃家的。”问明原因后,得知金储文从李歆怡手里抢过小刀后一直不放手,要一个人玩,不让当娃娃家妈妈的李歆怡切菜,烧饭。“金储文,你是不是喜欢玩这把小刀啊?”我问他,金储文点点头,“可是娃娃的肚子饿了,想吃饭了,你不把刀还给娃娃的妈妈,妈妈就没法烧饭做菜了,那样娃娃可要饿坏了,你待会儿再玩好吗?”“好吧”金储文想了想,有点儿不情愿地将手里的小刀放了下来,去其他区域玩了。
案例分析:
这一案例说明小班的孩子在活动中往往带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的倾向,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为唯一的标准。案例中金储文拿着小刀不肯放这一行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且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还喜欢模仿,见别人拿什么就跟着拿什么,别人怎么玩也跟着怎么玩,这样当玩具缺少时就出现了争抢的现象。因此作为教师除了用语言去调解幼儿之间的矛盾外,对小年龄幼儿来讲,同种类的玩具数量应尽量多一些,为孩子的选择、模仿创造条件,以减少因玩具不足而引起的冲突。
幼儿园教师心得 课题案例齐齐的改变
整理了幼儿园教师心得,课题案例齐齐的改变,希望对幼儿教育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课题案例:齐齐的改变
情况分析:
齐齐是一个很调皮的孩子,平时他是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生活的,他的家人都知道他是个调皮的孩子。在家不听话时,妈妈也会打她,就是爷爷奶奶比较腻宠,对孙子比较放任,过多的溺爱和纵容致使他养成了任性、蛮横的性格,在幼儿园玩游戏时经常出现故意捣乱、搞破坏的行为,致使游戏出现无序、混乱的情况,老师为之头疼,小伙伴们也敬而远之。在与家长联系时,齐齐妈妈的唯一反应就是“回家打一顿”,打完之后又不闻不问,孩子故态复萌。这种“不犯错就放任,一犯错就揍人”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出现了行为反复且变本加厉的情况。
观察一:
手工游戏中,孩子们都在忙着用瓶盖做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齐齐手上拿着一个瓶盖,并没有制作小动物,而是把瓶盖当做小汽车在桌子上玩。这时,同桌的小朋友做了很多可爱的小动物,受到周围小伙伴的啧啧称赞。他们脸上笑成了一朵花。谁知齐齐跑过来,“哗”地一声把他们的作品扔到地上。乐乐一下急了,冲着齐齐大叫:“你干什么?你干嘛把我们的小动物扔掉?”说着就抓住了齐齐的衣襟,两人差点打起来。老师介入,问齐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齐齐嘴巴一撇:“不知道!”说完就跑掉了。
分析及措施:
后来在老师的批评教育下,齐齐虽然承认了错误,并道了歉,但态度极其敷衍和不耐烦。看来,简单的说教没有对齐齐达到触动的效果。经过分析,我们认为,齐齐自己没有能够完成作品,便对他人的成果产生了嫉妒心理,做出破坏的行为。根据中班孩子已有初步续编故事的经验,我便以齐齐的行为为蓝本,让孩子续编这样一个故事结尾:“小狐狸奇奇总是将其他动物好不容易搭好的窝弄坏掉,大家都很气愤……”孩子们编出了很多的结尾:所有的人都不跟小狐狸玩,小狐狸气死了;警察把小狐狸关起来,小狐狸再也出不来了;动物们邀请了大象伯伯,大象伯伯用长鼻子把小狐狸卷起来扔到河里淹死了;小鹿把小狐狸带到一口井旁,小狐狸以为井里还有一只狐狸,掉到井里淹死了。同伴们义愤填膺的情绪和假想的严重后果把齐齐给吓住了。当我问齐齐:“你愿意做这只小狐狸吗?”齐齐飞快地摇摇头。在对齐齐的教育中,“后果假想法”使齐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知道不能再任意破坏别人的游戏。
观察二:
手工游戏中,齐齐先用剪刀剪了剪东西,又用颜料玩。由于速度较快,手一滑,将心蕊的小制作弄脏了。心蕊一下子哭了出来,齐齐着急地辩解:“我不是故意的,我是不小心的。”说完就如无其事的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了。
分析及措施:
这次的事件,齐齐确实不是故意而为,但他在弄脏了别人的作品时没有及时道歉,而是用辩解逃脱的方法解决问题。在他的潜意识里,不小心的,就不是犯错误,因此不需要道歉和承担责任。怎样才能让他体会到自己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呢?我来到齐齐身旁,对他说:“齐齐,我们一起一次做一个小猫咪,好吗?”齐齐点点头。在我们的努力下,一只可爱的小花猫完成了。齐齐开心地又笑又蹦。我喊心蕊来看,貌似不经意时,让心蕊把小猫咪上的瓶盖弄掉了好多。这下,齐齐傻眼了,只见他气急之下,双眼冒火,就要打人。心蕊连忙叫起来:“我真的不是故意的!再说,你刚才还把我的东西弄脏了呢!”无言以对的齐齐委屈得眼泪都要出来了。我一边安慰他,一边说:“把别人辛辛苦苦做的东西弄坏,真不应该。”“情感体验法”使齐齐感受到了自己的无序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伤害,让他从主观上不愿意破坏别人的游戏。
观察三:
媛媛和涵涵在用瓶盖做小青蛙,齐齐在一旁观看。谁知不一会儿,齐齐却伸手将拍好的瓶盖弄乱,甚至还拿走了媛媛的瓶盖。媛媛大叫起来,“你干什么?快还给我!”涵涵也追着他不放。老师问起原因,齐齐说:“媛媛做的时候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做。”
分析及措施:
齐齐这次的“搞破坏”其实是对媛媛不遵守规则的不满,说明他有遵守规则和维护秩序的意识。但由于方式比较直接和武断,因此遭到反感。在游戏评价时,我请齐齐将他的发现在集体前讲述出来,表扬他懂得规则,告诉他可以提醒但是不可以动手。鉴于他现在的表现,请他做“小老师”,将遵守规则的“好孩子”和已完成的“好作品”找出来,并发放小贴花。齐齐拿着贴花纸,努力寻找着自己的目标。他小心翼翼在班上绕来绕去,努力不碰到别人的作品。孩子们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自己也充满了骄傲,并极力控制着自己的行为。“委以重任法”强化了齐齐的遵守规则的行为,让他体验到遵守秩序以及受到同伴欢迎的美好感受。
观察四:
齐齐和聪聪在合作拼飞机,两人分别从两边往中间拼。齐齐找到一个红色的瓶盖,聪聪伸手夺了去,说:“这是我这边的。”齐齐“砰”地一声站起来,大声说:“不对,是我这边的!”见聪聪不给他,便一把揪住聪聪的衣服,两人就要争夺起来。这时,齐齐转头看看不远处的老师,率先松了手,对聪聪说:“那这样吧,你看你要放在哪里,我看看好不好看”聪聪顺利拿到拼图,试了多次都觉得不是很好。齐齐一把抢过来,放在飞机的尾部做尾翼。他得意地说:“看,这样是不是比较好看呀!”
分析及措施:
从这次齐齐的行为来看,虽然在处理问题时还不免有争夺的现象存在,但他能够想出“你先试试我再来”的办法,显示出他已经有了自我控制和忍让的意识,能够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我在集体前大大表扬了齐齐的行为,鼓励他以后遇到这种情况继续动脑筋解决而不动用武力。看到自己的行为受到了肯定,还被老师作为榜样让大家学习,齐齐激动得脸都红了。晚上,我把齐齐的进步用喜报的形式告知了家长,家长感激不已,并表示一定配合幼儿园教育,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时肯定法”使齐齐对自己的努力充满了信心。在今后的教育中,我要继续观察齐齐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他的进步给予鼓励,强化他遵守秩序的意识和行为。
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齐齐小朋友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好朋友一起玩耍时不再故意捣乱、搞破坏。玩玩具时学会了与同伴商量。赢得了好朋友的掌声。虽然在处理问题时还不免有争夺的现象存在,但他已经在努力积累和同伴相处的经验。相信在教师、家长有意识的培养之下,在今后的交往中,齐齐的行为习惯会越来越好。
案例:娃娃家里的小衣服
为了引起幼儿学习系扣子的兴趣,我在“娃娃家”里增加了几件小衣服。于水娇、于水天两位小朋友发现了衣架上挂着的小衣服,高兴地说:“呀,娃娃的小衣服。”并马上跑过去拿起小衣服给娃娃穿了起来。她们给娃娃系扣子虽然看上去有些吃力,但神态是那样的认真。直到该睡觉的时候,才把小衣服从娃娃身上脱下来。临上床时还叮嘱了我一句:“李老师,明天我还要当妈妈,给娃娃穿衣服,好吗?”我使劲地点着头说:“行。”这件事使我认识到:玩具的投放一定要能引起孩子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自觉学习的愿望。
点评
这是生活中发现,游戏中学习的实例。幼儿初到幼儿园,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不适应都会给他们造成心理压力,影响他们的入园情绪,教师把他们需要学习的生活技能变成游戏吸引他们,而不是代替或剥夺他们学习和发展的权利,使他们在愉快的游戏中尝试学习,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得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