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大班结构游戏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1-05-26 幼儿园大班案例分析 幼儿园游戏案例分析 幼儿园游戏的案例分析结构区里大部分都是男孩子,他们设定的主题是开元寺,除了建构已学过的东西塔、大雄宝殿外,幼儿还联想到在开元寺里看过古船,于是一伙人都兴致勃勃的参与古船建构中,家鑫与学钊都选择了小星星积塑,相互配合拼起了船底,而较晚入区的许斌看到小星星玩具已经有很多小朋友在玩,就和家鑫商量:“能不能和我一起玩?”学钊忙说:“我们人数已经够了,快买玩具了,你到其他地方去吧!”“但我已经在最后一格的入区表填上号数了。”许斌不愿意去其他区。江海在一旁拿出小花片约许斌:“那我们拼一些小船好了。”但许斌还是不愿意,我介入启发幼儿想想:“船上可以有些什么样的摆设装饰一下?”他们回答了好多种:“亭子、椅子、船浆、大炮、旗子等。”“那这些小装饰就可以用花片模拟建构,再与大船组合起来。这时,许斌像是获得某种灵感,兴奋的拉着江海一起用花片装饰古船。最后,这群小伙伴还一起用各种围墙装饰性划分开元寺的古船展、东西塔、假山等不同景物。
分析与反思:
通过本次观察,对在结构游戏中,幼儿的合作关系有以下看法:有个别幼儿较不愿与他人合作、分享,独占欲也强。这使在集体活动的多数幼儿缺乏交流,语言的沟通,及游戏经验的交往,在某些程度上约束幼儿相互学习与发展的机会。教师在引导幼儿模拟建构的同时,可提醒启发幼儿更多的创造力,在肯定个别幼儿的独特成果时,又要鼓励幼儿互相合作取得更大的收获。(工作计划之家 www.fZ76.cOM)
这次结构活动,虽然有小部分幼儿在合作建构,但有时局限在好朋友中,对其他幼儿的介入拒而远之。因此,教师在评价他们作品时,要多多表演多人合作后的不同成果,让幼儿愿意接受合作后的集体喜悦和荣耀,相互模仿学习到同伴游戏时的玩法与经验,体验分工合作,分享结果的喜悦。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案例:大班角色游戏案例分析
观察内容:
生活馆里由美容院和理发厅组合而成,渠霖协商后选择当一位美容师。刚开始她拿了枕头、大毛巾、化装品、蒸汽机等材料布置成美容院,当客人一来,渠霖美容院提供的材料仍然不够,她拿大毛巾为客人包住头发后,就没有毛巾可以帮客人洗脸了。于是她掏出自己的小手帕,假装用它为客人清洗;当小手帕使用完后,她还拿了个篮子充当水槽,洗干净后再继续使用,看到美容院由她来管理,我满意的走向其他主题中。一会儿,渠霖跑过来对我说:“我把喷嚏打在客人脸上,他们都跑光了!”“你感冒了?怎么忘了转过脸或是捂着嘴巴呢?”我问道,“但来不急了!而且捂着嘴巴等下还要帮客人按摩也是很脏的!”“那你找个东西帮你捂着好了,想想,什么东西比较适合的?”渠霖想了一会突然喊道:“阿姨在分点心不是有口罩吗?好象大一班开的医院也有,我去借一个用用。”于是,渠霖向大一班的“医生”借了一个口罩,继续当起美容师。
分析与反思:
游戏中幼儿比较喜欢使用已提供好的道具或材料,替代物的使用现象较少,几乎都以教师提供的材料为主,有的幼儿则会不断的询问教师解决的办法。该幼儿在游戏时的自主性较强,当没有毛巾时,能想出用手帕代替,使幼儿游戏进行下去,并丰富了游戏的情节。在打喷嚏事件中,幼儿虽在开始无法独立解决问题,但通过教师是适当引导与提示,她能够联想到其他主题中可相互使用的游戏材料,因此,幼儿对各主题中的知识、材料经验与角色职责也是需要一定的认识。
游戏中我发现除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外,可提供些半成品或是在游戏中可用来替代的材料、道具等,放在百宝箱中供幼儿自由选择,同时对本班的多种玩具,也可启发幼儿发挥想象,充当游戏中你所需要的物品,从而取而代之。
案例:区角游戏分析
在结构区里插雪花片,这是孩子们随心所欲的愉快活动。孩子们有的三五成群,有的一个人专心地插着自己的小玩意儿。王雨馨和赵彦淇两个人在一起玩,赵彦淇还不时地与王雨馨交谈着。我在一边观察:原来王雨馨还不会插圆形。
赵彦淇:你的圆圈一点都不圆。
王雨馨:我就是插不进去。
我压制着自己“教”的冲动,听着他们的谈话。
赵彦淇:我来帮你插,这里要转弯的。
王雨馨:让我自己来。
这次,王雨馨在插的过程中,把赵彦淇已经插好的一个圆圈拿了过来垫在自己的圆圈下面比试着。
“你要做得和我的一样圆。”赵彦淇不时地提醒着,宛如一个小老师。
我悄悄地离开了。
分析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不仅与教师、环境产生互动关系,而且幼儿间也发生着各种互动交流。这样的交流很多时候具有积极的性质,有益于幼儿的自我成长。如本案例中,王雨馨在插圆时有一些困难,一旁的赵彦淇便善意指出她的错误并欲直接帮她插,而王雨馨却执意要自己来完成,热心的赵彦淇只好不时地提醒她。我在此过程中,除了关注,没有任何介入。
我认为,这时采取的保持沉默的策略是因为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所不同。幼儿间由于彼此间的平等地位关系容易使他们可以毫无拘束地自由交流、讨论。在这样的交流中幼儿既随意又保持自己一份独立,而且幼儿间交流所用的语言是彼此间最能理解的语言。这样的交流所具有的效果是教师的直接指导所不能达到的。它不仅对幼儿的区域活动起到了一种支持的作用,并且还助长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案例:小班案例分析
实录:
刚开学的一天,焦点小朋友站在那大声的哭了起来,我们连忙跑过去,问焦点怎么了,边哭边指着手说:““邝忆冰咬我”,只见焦点手上一个深深的齿痕,别的小朋友见焦点哭了,也都跑来看乐闹。这时李家齐也跑来告诉我“邝忆冰打我,还抢积木”。但见邝忆冰小朋友却若无其事,正在玩刚抢来的积木。
分析:
邝忆冰小朋友是个她聪明伶俐,长相可爱。但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她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把什么玩具都归为己有,人家要玩,她就打,就咬,吓得其他孩子哇哇大哭。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经常与家长沟通,才发现原来该幼儿她要什么总是事事依着她,使她养成了自私,好攻击的心理。这样的孩子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教育呢?
首先,我们通过家长学校讲座、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地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幼教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其次,我们通过填写“家完联系册”、家访,半日开放活动,以及入园、离园时与家长交流等方式帮助家长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对孩子有正确的认识。第三,我们指导家长用恰当的语言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给予鼓励,找出孩子的不足之处,给予指导帮助,使孩子全面发展。
反思: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在幼儿园里应该多培养该幼儿的自控能力,比如说在体育活动中为达到游戏目的,幼儿必须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团结互助,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他们感兴趣的体育游戏,来促进自控能力的发展,如设计游戏“木头人”,目的是培养幼儿的反应能力,发展自控能力,方法为:教师背对幼儿念儿歌边向前走,幼儿跟随其后,念完儿歌后教师回头,幼儿迅速停止正在做的动作,并保持身体姿态不变,游戏中教师鼓励幼儿要尽量把坚持不动的时间拉大一些,对于自控较好的幼儿给予充分的肯定。再加“过小桥”,让幼儿走过高25厘米的平衡木,刚开始时,幼儿走得很慢,有1/3的幼儿不敢过,我们鼓励“勇敢点”,并牵头他们的手,经过多次练习,幼儿基本都能独立、快速、顺利的走过平衡木,变得更能力,不怕困难了。通过游戏孩子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了。
希望通过我们与家长的沟通,使家长认识到自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家长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孩子,给孩子以良好的榜样,让孩子在模仿父母过程中,学会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意识。
案例:案例分析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我正在“美发厅”旁忙着收拾东西。“小姐,你要美发吗?”一个甜甜的声音在背后响起,我没在意。“XX小姐,你要美发吗?”声音加大了,原来在叫我,居然还敢直呼其名,简直“胆大包天”,因为确实忙就没理会。忽然,感觉束好的长发在背后被一双小手摸着。看来“美发师”看上了我这一头长发,不去美一下是不行的。再说孩子们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呢?干脆将计就计趁机调查一下。主意打定我放下手中活,转身笑眯眯地说:“谁是美发师,你是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的?”小女孩菁菁站了出来,“我是美发师,绝对给你做好。”“听张老师喊你呗,我就知道了。”她一脸神气的样子,原来这么简单。
一场顾客(注:执笔者)与美发师之间的自由交谈开始了。
美发师:“你得低下头,把头发低下来。”
顾客:“你们这儿没有专门洗头用的长躺椅吗?这样不舒服。”其实我是怕她们把头发弄的一团糟。于是菁菁叫了小文文、亭亭等几个小女孩七手八脚的忙了起来。一会儿,她们就用几张小椅子拼了张洗头躺椅。一切动作都比较专业:拔掉我的发圈,象模象样的抓搓头发。打开假水笼头冲了冲、吹头。
美发师:“你想做什么发型?”
“你看我做什么好,就做什么吧!”我装做很随便的样子。]
美发师:“你会唱《青藏高原》吗?”
“不会”我如实回答。
“你唱歌不行!”美发师评价到。“你知道这首歌是谁唱的吗?”,“不知道。”我索性装糊涂到底。
“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呢?是一个叫韩红的人,她是一个胖猪猪。”美发师越发得意起来,“这首歌很难唱,我姨妈会唱。”她一边做一边说。“我给你做个韩红式的发型。”
“好吧!”顾客答到。美发师左手拿塑料推子,右手拿剪刀,象模象样地剪起来。闲聊更深入了。
“我以后教你唱。”多么自信、自主的孩子。我笑了。
案例分析:
《纲要》指出“建立和谐有效的师幼关系是促进师幼互动的有效途径……”如何建立和谐、有效的师幼关系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言行、想法,与幼儿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案例中,很好的反映出教师的这仪观点:当小女孩菁菁直呼其名,请她理发时,教师笑眯眯的应答孩子,转身投入到孩子发起的游戏中。再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幼儿为游戏的主体,适时的点拨。
其次,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做平等中的首席。《纲要》告诉我们“
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诚然是要教师准确定位角色。案例中小女孩要与教师玩“美发厅”的区域游戏,教师“放下手中的活”积极的投入到游戏中,很乐意的扮演起顾客来,发生在“美发师”与顾客之间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朋友式的老师。在“美发师”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合作并引导着幼儿,对于幼儿的问题是“有问必答”,使其在自主的游戏中得到发展。最妙的是教师的隐性引导。在此时教师做个“一问三不知”的“无知人”:“装得很随便”;“索性装糊涂到底”,正是教师的这种看似不导的引导方式增强了幼儿的自信:“象模象样的抓搓头发”;“越发得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七手八脚的忙了起来”;“用几张椅子拼了张洗头躺椅”;“比较专业”;“左手拿塑料推子,右手象模象样的剪起来。”,充分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积极教师的主导地位。
整个谈话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和谐活泼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自主自信的孩子和一个尊重幼儿、思维活跃的教师。正是教师以正确的儿童观,凭借高超的教育艺术促进了幼儿的主动发展。
托班游戏《大灰狼和小白兔》案例分析
一、游戏的前期思考
(一)游戏来源
托班幼儿刚入园,初到陌生且没有熟悉的亲人的幼儿园环境中,由于依恋而产生分离焦虑,形成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消极情绪,甚至个别幼儿情绪不愉快还会影响其食欲、正常睡眠等在园的一日生活。为了尽快安定幼儿的入园焦虑情绪,转移和分散他们想念亲人的注意力,帮助他们尽快地熟悉并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笔者组织幼儿开展了这个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教师的角色既是兔妈妈,也是大灰狼。
(二)游戏资源分析
1、已有经验的利用。孩子们大都有大灰狼是凶狠的动物、小白兔是可爱的动物的相关概念,还知道大灰狼最喜欢吃小白兔。
2、故事和头饰的使用。游戏前,教师将游戏的玩法和规则以故事的形式告诉幼儿,让幼儿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游戏中,幼儿戴上小兔的头饰进行游戏,使游戏开展得更加生动和形象。
3、场地的创设。教师利用幼儿的座位,将它们设为每只小兔的家,活动室的其它剩余空间设置为草地。
二、游戏方案及分析
(一)游戏预定目标
1、能愉快地参与游戏,感受集体游戏和集体生活的乐趣,缓解分离焦虑带来的消极情绪。
2、能认识并找到自己的座位。
(二)游戏资源:大灰狼头饰一只;小兔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
(三)游戏过程
1、出示大灰狼的头饰,以故事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师:“这是谁呀?它来我们这儿干什么呢?谁知道?”
幼:“是大灰狼,它要吃小白兔。”
师:“小白兔正跟着兔妈妈在草地上吃青草,它们一听到大灰狼的脚步声,就赶紧跑回自己的家,把门关得紧紧的,不让大灰狼进来。可是,有的小兔找不到自己的家,就被大灰狼抓住了。”
2、帮助幼儿戴上头饰,开展游戏。
师:“现在我当兔妈妈,你们是小兔,小兔和兔妈妈一起到草地上吃青草吧。(师生一边念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愉快。”一边跳到活动室的一角)竖起耳朵听一听,是不是狼来了?”
幼:“没有,没有。” (孩子们很认真地听)于是兔妈妈继续带着小白兔吃吃嫩青草。
师(兔妈妈):“我听见大灰狼的脚步声了,小白兔快回家,把门关得紧紧的。”
大部分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快速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然后用小手捂住眼睛表示关门。个别没有及时找到自己家或找错家的小兔就被大灰狼抓起来了。
3、教师根据幼儿在游戏中能否找对自己座位的情况,反复地开展游戏。
简析:刚入园的托班幼儿,对周围的环境还比较陌生,经常找不到自己的座位、坐错位子。在游戏过程中,几个爱哭闹的幼儿刚开始没有参与游戏,但他们停止了哭闹,坐在一旁静静的观看。第二、三遍游戏时,有几个幼儿在老师的鼓励下参与了游戏,剩下的个别幼儿虽然还是不参与,但伴随游戏的开展,他们受到了游戏氛围的感染,跟着发出了开心的笑声。这个游戏,不仅让孩子们在紧张、刺激、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忘记了哭闹,还慢慢地学会了寻找自己的座位了。
(四)游戏生成活动(游戏延伸)
1、大灰狼抓住小兔后,决定要吃兔子。就对小兔子们说:“这只兔子太脏了,我先给它洗一洗,然后来吃它。你们帮我想想,我要先给它洗哪里?” “洗头、洗手、洗脚、洗脸……”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一次我根据孩子们说的部位洗。洗好后说:“好像没洗干净,再洗一遍,再洗一遍。”这一次,我按身体的结构顺序给这只小兔从头洗到脚。边洗边说:“洗洗头,洗洗头;洗洗脸,洗洗脸;洗洗脖子,洗洗脖子……”一些孩子在教师的不断重复下,也跟着一起说。
(简析:这次游戏的开展,我在幼儿已经熟悉游戏规则的基础上,及时增加了洗澡的环节,并模仿托班幼儿最喜欢的天线宝宝说话的口吻,不断地重复说出身体的个个部位名称,引起幼儿跟着学说的兴趣,从而初步认识了身体的结构顺序。新增的游戏环节使幼儿有了新的游戏兴趣点,增强了他们的游戏兴趣。)
2、大灰狼在给小兔洗手时,一边用这只小兔的手做示范,一边说:“搓搓手心、手背、手指缝,洗好后,小手会唱歌:do re mi(甩三下),然后开大炮,这样小手就很干净了。”其它的小兔看见了,都纷纷伸出手来一起跟着边说边做。我发现孩子们对甩三下手,唱do re mi和开大炮的动作很感兴趣,于是就强调:“手心、手背、手指缝都洗干净的小手才会唱歌、开大炮,如果没洗干净,它唱的歌就不好听了,也不会开大炮了。” 小白兔们一个个都在认真的学洗手。
简析:平时教幼儿洗手,他们的注意力不是特别集中,而且也不怎么感兴趣,效果不好。在开展这个游戏的过程中,我发现幼儿的注意力特别集中,主动模仿的愿望也很强烈。于是及时地调整游戏的内容,丰富和深化给小兔洗手的情节,把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洗手活动有机的融入游戏中。在角色氛围中学习洗手,使幼儿在游戏情节的潜移默化下想学、爱学、愿意学。洗手的后面两个环节-小手唱歌和开大炮,更是引起了幼儿的情感共鸣和模仿的兴趣。
3、大灰狼捉住小兔后,就说:“如果这只小兔有礼貌,我就不吃它了。”有个别小朋友就说:“大灰狼好!”其他小朋友在这几个幼儿的带领下,也纷纷跟着一起和大灰狼问好。我赶紧夸奖说:“嗯,大家这么有礼貌,我就不吃小白兔了,我要和你们做好朋友。那我就把这只小兔放了。”我一边挥挥手一边说:“小白兔再见。”小白兔们也马上对我挥挥手说:“大灰狼再见。”
简析:幼儿年龄小,大部分还不会主动地和别人打招呼,教师在游戏的开展过程中,适当地改变了游戏的发展情节,引发了幼儿新的注意力。教师以游戏形式与幼儿进行诱导式的对话互动,把原来枯燥的社会性要求生动化、具体化和形象化,通过游戏,帮助幼儿树立了初步的礼貌意识。
三、游戏反思:
通过这个游戏,发现托班幼儿游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情绪性
游戏是幼儿生来就喜欢的,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2-3岁幼儿的情绪易受感染,他们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快乐情绪的需要,以自己独特方式在游戏中适应环境,渲泄不愉快的消极情绪。针对这些特点,笔者首先在游戏的开始,扮演兔妈妈的角色,去摸摸“小兔”的头,牵牵“小兔”的手或抱抱“小兔”,给他们进行肢体上的触摸和抚慰的关注,使刚入园的托班幼儿把对“妈妈”的情感迁移到了“兔妈妈”的身上,找到了情感依托,缓解了部分幼儿离开妈妈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接着在大灰狼抓小白兔的环节中,教师用自身夸张的语言.表情.动作让他们在紧张、刺激的游戏氛围中忘记了哭闹,使个别不愿加入游戏的幼儿也能受到游戏愉快氛围的感染,跟着发出开心的笑声。这个游戏让刚入园的托班幼儿在教师营造的愉快氛围中逐步进入游戏的情境,认识了自己的座位,体验和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从而转移和分散他们想念亲人的注意力,安定他们的分离焦虑情绪。
2、假想性
游戏过程中常通过动作替代、语言补充、以物代物等假想方式变化游戏内容,补充游戏材料,维持和发展游戏情节。在这个游戏中,教师角色一会儿是“兔妈妈”,一会儿是“大灰狼”,有时又变成“天线宝宝”等等,对于这些角色的转换,幼儿并没有感到不适应和困惑,而是很自然的接受并随着这些角色进入游戏的情节。特别是在大灰狼吃小白兔的这个情节,他们积极、开心地跟着大灰狼一起做各种假装吃小兔的动作,嘴里还发出“嗷、嗷、嗷”的吃声。在大灰狼给小兔洗澡的情节中,他们也很自然的由小白兔变成了天线宝宝,并模仿天线宝宝的说话方式。假想给幼儿带来了愉快的感受。
3、重复性
托班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动作、语言、声响多次与长时间地重复而不觉厌倦。如,在游戏中,反复模仿大灰狼吃小兔的动作和声音;洗澡情节中重复说出身体的个个部位名称;反复表现洗手情节中的动作和语言;游戏中重复寻找自己的座位;故意重复让大灰狼抓住的动作等等,他们对游戏中的重复乐此不疲。
4、从众性
托班幼儿极易受游戏群体中其他人的影响,较难将自己最初的选择坚持下去。笔者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在游戏过程中,对那些分离焦虑较严重,还在哭闹、不愿意参加游戏的幼儿,采用淡化的处理方式,不刻意要求他们参与,而是用夸张的语言、表情和动作开展游戏,让参与的幼儿感到快乐、有趣,从而吸引了他们,使他们由坐在座位上观看,发展到慢慢地、不自觉地就加入到同伴的游戏当中,有的还主动要求老师也给自己戴上小兔的头饰,愉快地参与游戏活动,体验到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5、引发性
受感知经验的制约,托班幼儿对游戏的自主选择能力比较差,经常需要成人通过表情、语言、动作等,吸引他们的注意,使其对教师预设的或随机生成的游戏活动感兴趣。在游戏的开展过程中,教师总是用自己夸张的语言、生动的肢体动作和变化不同的表情、语气扮演游戏里的各种角色,诱导幼儿进入游戏情景中。如:教师用甜美的声音学兔妈妈说话,并温柔的亲亲、抱抱、摸摸小白兔;用粗哑的嗓音和凶恶的眼神、动作扮演大灰狼;用天真的嗓音模仿天线宝宝说话。这些有意创设的游戏氛围激发并调动了幼儿参与游戏的愿望。
6、随意性
心理学家库拉让雷多说过:“兴趣可以产生能量。”托班幼儿的兴趣很容易被老师调动起来,但注意的持续性短暂,注意力也较容易被转移,经常“喜新厌旧”、“见异思迁”。同时,他们自制力差,做事的方向和目标常随着兴趣改变而改变,具有非常大的随意性,而游戏的自由特征又使游戏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根据这一特点,每次游戏活动的重新开展,笔者都在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结合他们的现有游戏状况、实际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爱模仿的特点,把握适当的时机,及时地在每次游戏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情节上的变更,不断调整游戏方案,以保持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如:在游戏的生成活动中,加入了幼儿感兴趣的学天线宝宝说话和小兔洗手以及礼貌用语的使用等等,以兴趣正确引导幼儿,让幼儿在游戏中,以积极的状态、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边玩边学。充分展示了游戏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这样一种功能。
托班幼儿的游戏,更多关注的是游戏过程的体验,而不过分强调结果,当然教师可以根据托班幼儿教育的实际要求,适当地将一些生活常规和活动常规的要求有机的渗透到游戏情节中。如:在这个游戏中,让幼儿形成有关洗手和讲礼貌的概念。
案例:大班美术活动案例分析
美工区里婧诗与婧羚一起选择了新的画种材料:锡箔纸画。一开始,她们看着材料的质量容易破损,都小心翼翼的把锡箔纸铺平,拿起最常用的油画棒开始作画。婧羚画的动作幅度较大,不小心把锡箔纸弄破了几处,婧诗在一旁笑着说:“你看我的纸还好好的,谁叫你那么用力!”但婧羚却说:“我不用力的涂色,颜色都看不清楚,不够鲜艳,你看你的画,那么模糊!”婧诗指了指流程图说:“老师不是要我们画完再用深色的笔钩线吗?这样不就清楚了。”“但是你的颜色太不均匀了,我还是用水彩上色看看。”婧羚说着,便拿出水彩颜料,原本的那张破损的锡箔纸上涂上底色,这时,婧诗看到后直说:“用水彩画上去更方便,也不怕纸破掉,而且颜色漂亮多了!”她们便决定要更换工具,直接用水彩在锡箔纸上作画。
分析与反思:
1、自己的观察和教师的点拨下,能先观察流程图后再操作锡箔纸画。从中养成看流程图学习独立操作的习惯。在活动中能依靠材料特点,通过观察、摸索来调整怎样更好的操作锡箔纸的方法。
2、能根据提供材料的特性探索不同的绘画方法以达到较好的画面效果。幼儿在操作中不断的寻找更适当的作画材料、方式,不会盲目的跟从教师所画的流程方式,所提供的材料限制,有了初步的独立见解与创造性。
3、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较少,对新材料的介绍与操作要点讲解不够,流程图的指向太过明确,限制个别幼儿发展个性化的创造,对不同画法的评价应更全面些,鼓励幼儿共同探索,找出更多适合锡箔纸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