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植物和孩子
发布时间:2021-05-22 幼儿园植物教案 幼儿园教案植物 幼儿园案例新叶子和老叶子
这几天正好教有关颜色的英语单词,带孩子外出也忘不了复习。当我们走过冬青树时,我问:“Whatcolorisit?”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Green。”没走几步,杰杰不满地问:“老师,你看这个Green不一样的。”原来,冬青树的老叶子和新叶子颜色有深浅。我请小朋友一起看:“为什么冬青树的叶子颜色不一样呢?”迪迪很直爽地说:“老师,你上次说过有新叶子的。”看来他的记性很好。听了他的话,孩子们似乎都想了起来,也跟着说开了:“这个是新叶子,那个是老叶子。”
看到孩子兴趣的转移,我想该让孩子仔细观察的时候到了,“我们再去看看别的树上新叶子和老叶子有什么不一样,好吗?”在我们的路途中,我听到了不同的回答。
婷婷说:“有的新叶子小小的,还没有长大。”
悦悦说:“桃树没有老叶子的。”(36GH.COm 合同范本网)
溶溶说:“紫荆树老叶子、新叶子都没有。”
宇宇说:“这个(桂花树)新叶子有点红颜色的。”
迪迪说:“我发现新叶子往上长的。”
……
虽然孩子们只是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在表达,但是这里包含了许多知识点,有叶子色素变化的知识,有叶子生长时节不同的知识,有落叶树和常绿树的知识,有叶子向光性的知识等等。我想孩子能关注身边环境的变化,对他们吸取新的知识经验是很有帮助的。
会“开花”的芦荟
早上来园的时候,庄成认真的看着自己的“朋友”——芦荟,小心的用手摸摸叶子,一副很陶醉的样子。这时花匠也搬来一盆芦荟说:“陆老师,这盆芦荟给你们班级。”我听了连忙道谢,接过芦荟放到庄成的芦荟旁。庄成听到声音转过头来看,马上一脸惊喜地说:“老师,你看它会开花的。”我很高兴看到庄成有这么快的观察反应,我说:“咦,真的呀,它的花真好看,那你的芦荟怎么不开花呢?”,庄成很自信的说:“以后它会开花的。”我表示怀疑地问:“是吗?”。
这时,刚好来园的悦悦听到了说:“不会的,这个花不是它自己的。”庄成听到了好象很不高兴地维护道:“会的,它会自己开的。”于是两个孩子争论起来。一会儿工夫来了好几个小朋友,他们也看到了新的芦荟,也看到了芦荟叶子尖上五颜六色的小花,他们开始参加争论。我看火候差不多了,就对着悦悦说:“你来说说看,为什么这个花不是它自己的呢?”悦悦胸有成竹地说:“我家里也有的,我妈妈说这个花是装上去的,好看呀!”大家看到悦悦这么肯定地说就有点相信了。我对庄成说:“庄成,你说呢?”只见他低下头不说话。
“小朋友,现在只有悦悦一个人听妈妈说过,芦荟上的花是装上去的,你们还有什么办法知道芦荟上的花是不是它自己开的呢?”我对着大家发问,小朋友们你看我我看你,一直没有说过话的迪迪说了:“如果是假的花,那就拿下来看看,它又不会疼的。”他的办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我小心翼翼地摘下一朵黄花,刚拔出一点小朋友就发现了花朵根部的大头针,当我把带针的黄花给大家看时,小朋友们都高声叫起来:“是假的呀!”
在一片笑声中,我仔细观察三个孩子的表情,庄成睁大眼睛地瞧着花(不会吧,真的是假的?),悦悦喜滋滋地抬着下巴(我妈妈说的就是假的),迪迪斜眼看了看花转过头微微笑着(我想出来的办法)。
我想通过这件只发生了不过几分钟的小事情,孩子的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他们能自己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既而又在争论中解决了问题。这样的经验会给他们以后的探索带来帮助。
给小树喝水
早上桌面游戏结束,小朋友们陆续收拾好玩具。刚坐定,琦琦就一脸天真地说:“老师,你看太阳公公出来了,我们去给小树喝喝水好吗?”听到了他的建议,我很高兴孩子会主动“关心”树朋友,就问大家:“你们说好吗?”孩子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可是,用什么来给小树喝水呢?”我疑惑地问,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用娃娃家的小水壶。”“用自然角里的雪碧瓶”“用阿婆浇水的东西”……。“可是,我们小朋友这么多,浇水的工具不够怎么办呢?”我又向孩子发问,“那我们明天从家里带来瓶子好吗?”陈晨着急地说。为了趁热打铁,不扫孩子的兴,我对孩子们说:“让我来想个办法,对了以前我们带来许多酸奶瓶还在,我去拿出来看看够不够。”孩子们听到我的话,感到有希望了。当我从储藏室里取出一袋子瓶子,没想到孩子们竟然高兴地拍起了手,我被他们的激情感染了。
当我们拿着不一样的装好水的工具,浩浩荡荡地出发时,我看到每个孩子都是乐滋滋的。班级前有两排瓜子黄杨,孩子们开始工作,大部分孩子都是从叶子上往下浇水,只不过有的小心翼翼,有的一下就浇完了水,只见陶晨宇蹲下身体,把水瓶的口对向黄杨的根部,慢慢倾倒着水,突然他的眼光开始寻找老师,当他发现我在看他时,他一手点着树根激动地说:“老师,你看他们把水和掉了。”“哪里?”我朝着他点的地方问,“真的,水会下去的,是它喝掉了。”于是我招呼大家来:“小朋友,你们刚才给小树喝水了,那小树的嘴巴在哪里呢?”这个问题不难,小朋友回答:“根就是它的嘴巴。”“那你们是怎么给小树喝水的呢?,我请陶晨宇来介绍他的发现。”我一边说一边把陶晨宇推向前。虽然当时陶晨宇的介绍不生动,但是孩子们都听得很认真。
回想在以前的谈话中,孩子们都了解根的作用,但在实践中孩子往往会以自己的兴趣为主,而忽略原来的知识经验。看来,孩子们的经验如果没有直接的实践,很难成为真正的经验,有时只能算是“纸上谈兵”。只有在经常的实践探索中发展孩子的经验,那么才会使孩子加深对知识经验的理解。
绿绿的花
幼儿园里的花真多,小朋友已经能认识十几种不同的花,当我问小朋友:“你看到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孩子的回答不外乎红、黄、蓝、白等。这几天我发现冬青开花了,它的花小小的,绿颜色的,不太容易发现。于是我给孩子一个挑战:“小朋友,我的眼睛亮亮的,我发现幼儿园有一种绿颜色的花,你们看到过吗?你们想不想去找一找呢?”孩子们当然愿意接受我的挑战。
我带着孩子们顺着路往前走,一路上我总是在鼓励他们:“你们可要仔细看吆!”当我们经过桃花、长春菊、紫荆花,来到冬青树旁,我满以为孩子会发现,可是孩子们似乎不愿意在这里逗留,激情高涨地说:“老师我们走呀!到前面去找一找。”我本想暗示他们去发现,但我还是忍住了。结果当然是孩子们走遍了“儿童乐园”也没有发现,我们开始往回走,这时的大路两旁还是冬青树,眼看快要到教室了,他们的激情渐渐消失了。
“小朋友,我们在这里玩一会儿再回去吧!”听到我的建议,他们的小脸蛋开始多云转晴。于是我们玩找小猫的游戏,随着歌声的变化,孩子们又投入到音乐游戏中,唱到“找个地方躲躲好”他们不约而同地躲到两旁的冬青树下,我做“猫妈妈”开始找小猫。就这样玩到第三次时,躲在冬青树下没有被找到的“小猫”迪迪抬头发现了绿色的花:“老师,我找到了绿绿的花。”大家被他的话吸引了,都围过来看,我指着花问:“真的是绿绿的,那这是什么花呢?”迪迪响亮地回答:“冬青树花。”大家听了他的话好象觉醒了,开始自己寻找,一会儿孩子们都开始叫起来:“老师,我也找到了。”最后我们都带着幸福满足地笑容回到了教室。
看来,孩子们的观察特点是最能注视大而艳的花朵,对于小小的冬青花,他们一开始简直是视而不见,这里也不排除他们的认为——冬青不会开花,今天的活动,孩子积累了观察小花、与叶子同色花的经验,也使他们了解到许多树会开花。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案例:我和孩子一样高
清晨,明媚的阳光照射下来,冷清清的校园变得温暖起来,小草舒展着身姿,树叶儿绿得发亮,如火如荼的茶花瓣儿上,露珠闪着眩目的光。但更吸引我的,是操场上孩子们活跃的身影。
今天我们玩呼啦圈,有的孩子把圈当作汽车的方向盘,开来开去;有的孩子把圈套在背上,玩小乌龟爬;有的孩子让圈竖起来,玩钻山洞;还有的孩子把圈排成一排,玩跳圈游戏┅┅我的目光扫到画廊那里,咦?那些孩子蹲着在做什么呀?怎么不在操场上玩呀?我快步走到他们跟前,可是虽然是矮矮的瓜子黄杨树,仍挡住了我的视线。
“为为,你们在做什么呀?为什么不到操场上去玩?”我气呼呼地大声责备孩子。
听到我的声音,几个孩子抬起头来。哦,都是些“皮大王”!为为看到我生气的脸,怯生生地,又忍不住兴奋地说:“老师,我们发现了西瓜虫!”哦,原来这样!我想起我们在业务学习的时候经常说的,要关注孩子的关注,倾听孩子的倾听。可是真碰到了事情,就把学习到的二期课改理念全抛到了脑后。我马上调整了自己的情绪,蹲下身来,“在哪里呀,让我也看看!”孩子们见我这么感兴趣,马上热情地指给我看。我埋下头,撅起屁股,好不容易才发现了几条在草丛里匆忙逃窜的西瓜虫,看它们狼狈的样子,令人忍俊不禁。为为把一条爬远了的西瓜虫捉回来,他的手刚碰到西瓜虫,西瓜虫马上身子一缩,缩成了一个滴溜溜园的球。西瓜虫变的球躺在草地上,一动也不动。孩子们屏息看着西瓜虫,也静悄悄的。一会儿,西瓜虫忍不住啦,舒展身体,慢慢地动了一下,发现周围没什么动静,于是大胆地又爬了起来,孩子们又用小手去碰它一下┅┅原来孩子们跟西瓜虫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呢,哈哈,太有趣了!于是我让孩子们把西瓜虫捉到瓶子里,放在教室的自然角里,让班级里更多的孩子去了解西瓜虫,观察西瓜虫。
分折:
翻开相册,看自己的照片,有的是逼真的本我,有的却显得高高的,长长的,有的则相反。同是一个人,为什么区别有那么大呢,道理大家都知道,因为拍摄角度的不同。在老师眼里,孩子为什么那么小,那么微不足道,那是因为老师是站着看他们的,如果换个角度,蹲下来看他们呢,是不是能看到另一番动人的景象呢?
蹲下来,我和孩子一样高,看待人,看待事物有了全新的角度。如果那次西瓜虫事件我没有蹲下来,没有看到孩子眼光里的探究欲望,肯定要批评孩子不去玩玩具,离开集体,没有规则意识了。但是幸好我及时醒悟过来,才没有酿成大错。
蹲下来,我和孩子一样高,我能够更仔细地观察孩子,发现原来在我心目中的“皮大王”们,在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时候,竟是如此地专注,如此地用心。这让我想到,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的活动中,总有几个孩子会显得心不在焉呢,是不是我们没有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是不是我们的激发兴趣还做得不够?原来,当我和孩子一样高后,我眼中的孩子也会变了个样的。以前用有“色”的眼睛去看他们,是多么大的错误!
蹲下来,我和孩子一样高,在老师参与的活动中,孩子们会玩得更畅快淋漓,更尽兴。这时的老师,已经成了孩子的玩伴,成了孩子心目中最亲近的人,师生间的关系更融洽,更民主。这时候,孩子最能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告诉你,把自己的心里话说给你听,你也就能够更多一点地了解他们,更多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样的教育,也更能让孩子树立自信,进步得更快。
蹲下来,我和孩子一样高。我看到的孩子是那么可爱,不再是一个个的“皮大王”,我不再为孩子的调皮、不听话而烦恼,原来,感受孩子是件多么快乐的事!我对自己更充满了信心!在二期课改的浪潮中,我会更努力去拚博,奋进!
案例:我和孩子在一起
二十一世纪世界将进入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改革与发展。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多元化已成为未来教育的趋势,这就要求每位教师把儿童的需要作为教育的切入口,以人为本,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促进幼儿与教师的共同发展。
因此,作为一名和孩子在一起的带班老师,我们的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教育的“师道尊严”上,我们不仅呼唤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一种平等关系,更要去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并及时提供支持。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用欣赏的目光去注视身边的孩子。在孩子的眼睛里,常常会写满对老师的崇拜,他们对老师是那么的尊敬和信赖,老师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那么,我们不妨时时用欣赏的目光去注视身边的孩子。以公正的态度欣赏孩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要面向全体,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身边的每一个孩子。
孩子们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赞赏,教师一次点头、一个微笑、一句表扬就如同一场绵绵的春雨,赋予幼苗向上的信心和生长的力量。如果教师把欣赏的目光、成功的机会只投向个别几个孩子的身上,那么,作为“陪衬品”的其他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必然会受到重创,对老师对班级的情感也会随之淡化。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给每个孩子以发展的机会。比如说,在排练庆“六一”节目时,我们班里的小朋友都想表演独舞的丑小鸭,为了使更多的孩子得到锻炼和教育,我就和孩子们共同协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孩子们自己一次次地选拔,最终每一组都产生了一位孩子们一致同意的小朋友跳独舞,由于是孩子们自己选的,而且是每个小朋友参与讨论的,所以孩子们表演得更投入,就连平时比较顽皮的几个孩子,他们也非常努力。在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细读《纲要》所提出的发展性原则,是要求我们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要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俗话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孩子间的个性品质也是各不相同,要使孩子的潜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就应以发现“美”的目光去捕捉、欣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们班的郭青钊小朋友做事特别认真仔细,但生性怕羞,不敢在全班小朋友面前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一次,我在与钊钊妈妈的交谈中听说孩子会玩儿滑板车,于是在晨会课上我和小朋友谈起了通过哪些锻炼方式来预防“非典”,还有意请钊钊来谈谈玩滑板车的经验。他一开始有点害怕,怯怯的望着我,我鼓励的看着他,终于他红着脸讲了起来,虽然开始讲的还不是最流利,但万事开头难。在同伴们的赞扬声中,钊钊越讲越好,充满了自信。由此,我想,在孩子缺乏自信时,我们教师要鼓励其点滴进步,帮助他树立信心,而且,对于不同的孩子,也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去挖掘他们身上微小的闪光点。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自制力十分有限的幼儿而言,有缺点、有过失是在所难免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看到孩子的可爱之处,还要接纳孩子的不足,更要宽容孩子的“破坏”行动。例如,在区域活动中,有一天,我们班的孙海鹏小朋友,把许多五颜六色的木珠一股脑儿倒了出来,木珠滚得满地都是,当时,我真有点生气。一问原因,原来他是想弄明白,还有哪些木珠是没有小洞洞的,因为他已经发现了有一颗木珠因为没有洞而不能穿线。之后我不仅没有批评孙海鹏,而是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并和他一起把木珠一颗一颗捡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又对他提出了新的要求:“你能再用漂亮的木珠穿一根项链吗?”他用力地点点头,然后就埋头去穿项链了。活动结束时,只见他还在努力地穿项链,此时我看看他,他也看看我,我什么也没说,只是摸了摸他的头。虽然我一点没有责备他,但是我想,他已经从中受到了教育,知道自己不该把木珠全倒出来,影响其他小朋友活动的正常进行。
这件事,给我的启示是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也许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后果,如果我们以宽广的胸襟容纳、欣赏和支持孩子,并让他们有机会纠正错误。有时候,教师宽容的态度和欣赏的微笑,远远比我们严肃的批评教育更有用,它能使孩子得到反思和自省,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
如果说,欣赏的眼光能够使我们真正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世界,
那么,当孩子在活动中遇到困难、出现问题、需要帮助时,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倾听,要倾听幼儿心声,及时捕捉教育的契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深入地了解他们。在与孩子日常接触和交往中,我们教师要时时做个有心人,注意倾听孩子们说什么;耐心观看孩子们做什么;适时询问孩子们想什么,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
就拿每次带下午班时为幼儿梳头来说,由于小班幼儿特别注意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尤其需要老师个别的关心与照顾,因此我每次等到孩子起床,总会拿着梳子帮小男孩的头发梳梳整齐,把女孩子的小辫扎扎好。小朋友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有的小朋友会主动要求:“老师,我去帮小朋友梳梳头。”这时我就引导孩子相互配合,在幼儿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使他们逐步建立了团结友爱,相互帮助的好品质,同时也使班级的良好常规得以建立和巩固。梳头拉近了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加深了我们之间的感情。
作为孩子喜欢的、信任的老师,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需求,并加以满足,这是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力保障。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小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快乐,我心里也觉得甜甜的。
案例:我和孩子们的趣事:鸡蛋
在翻斗乐里,孩子们正高兴的玩海洋球。这时,宝宝拿着两个球笑咪咪地走过来。
宝宝:“鸡蛋,鸡蛋。”
小雨老师:“宝宝手里拿了几只鸡蛋啊?”
宝宝“两个。”
小雨:“这鸡蛋是什么颜色的?”
在老师的引导下,宝宝说出了两个“鸡蛋的颜色”
小雨老师:“这鸡蛋好不好呀?”
宝宝:“不坏。”
小雨老师:“哦,是好鸡蛋呀。”
宝宝:“是好的。”
说完,宝宝把手里的鸡蛋递给了老师,转过身又拿来了两个鸡蛋递给老师。
分析与反思:
宝宝在我班里是一个年龄较小的孩子,无论是动作发展还是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发展相对其他孩子来说是比较晚的。
我们看到在整个对话中,他都处于愉快的状态。在老师的语言引导下,宝宝很愿意与老师交流,而且不知不觉学到了知识。如数概念、颜色认知,语言正确表达等。
针对2-3岁小年龄的孩子,是一个接受外部信息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语言发展关键期。一方面,象宝宝这样的孩子,外部语言正在建立和发展。老师应该象一个朋友那样平等地和孩子多说,多问,使孩子愿意与老师交流,使孩子建立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年龄越是小的孩子,越是喜欢新鲜的事物,而且会和他生活中的经验联系在一起(把海洋球当作鸡蛋)。这时老师的作用并不是去否定孩子的想法,说一些“不是鸡蛋”的话,而是围绕这一问题引出许多教育因素,把这些教育因素渗透到师生间的对话中去,为此发展孩子认知能力,提高社交能力等。
案例:让孩子和环境互动,让孩子更加自信
案例背景:
在《我们都是好朋友》主题中,孩子们学到了很多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朋友船》、《快乐公寓》、《孔融让梨》等,他们都很喜欢,午饭过后,区角里总能看到他们拿着书认真地在讲这些故事,于是,我发出倡议,回家把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请他们记录下来,布置在走廊上,作为一个故事展区。
案例描述:
在我倡议后的第二天,我收到了很多很多孩子带来的故事,我一张一张翻过去,发现有一个写的是《朋友船》四行字不到,一看名字是骆玉玺,骆玉玺是我们班语言发展较弱的孩子,平时课堂上很少发言,也不是很专心,打心眼里没想到他也能把故事的大概内容讲出来,于是,我把他请到前面,大大表扬了他,之后他说:“老师,我的故事也可以布置在走廊上吗?”我摸摸他的头说:“当然,可以!你有进步了,你很棒!”晚上放学时,我看到他拉着妈妈的手,高兴的说:“妈妈,我的在这里。”
案例分析:
我通过观察,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结合了孩子的兴趣,通过孩子、家长、老师的三方合作,把故事以文字的形式来展现,从这个孩子的言行来看,可能他不是很优秀,但他也希望被得到肯定,而我把故事以文字的形式来展现,其实,就是对孩子的进步和能力的肯定。在这过程中,不仅能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同时孩子也从自己的作品再现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用孩子们的作品来创设环境,不仅让孩子和环境互动,还能增强孩子的自信!
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这足以说明幼儿环境创设的重要性。作为教师善于观察、果断决策,针对幼儿的表现,尊重幼儿的活动兴趣,结合主题活动运用家长资源和环境资源,让幼儿在积极的参与活动,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案例:学种植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有一天早上来园的谈话中有的孩子在议论:我的奶奶最近很忙在地里种各种种子。我说:“是吗?我们教室里不是也有种子吗?想不想也来播种?”“想。可是我们不会呀?”我说:“请你们的奶奶来幼儿园教我们一起种好吗?”“好”于是我们联系了几位奶奶请她们来幼儿园教我们种植。
在观察奶奶们种植时孩子们问:“奶奶为什么要做营养杯?”“做营养杯时为什么要撒灰?”“放种子时为什么不能太多或太少?种植活动在奶奶们的参与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有的孩子还让奶奶教并学着做,营养杯做好后孩子们参与了放种子,把整个活动推向高潮。
活动反思: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是幼儿园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教育幼儿应成为家庭和幼儿园的双边任务。我们感受到,家长已不再把教育看成是幼儿园单方面的事情,而是自觉地配合着幼儿园做好相关工作。家长的参与,使孩子们的探索进入了更深的层次,而孩子们的活动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以后,他们学习和自我学习的潜力也得到了尽情地释放。孩子们的学习是多向的,并不只局限于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幼儿与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孩子们更快地得到了发展。我们相信:孩子是渴望学习并有学习能力的。
从这次活动我们也发现,其实农村孩子生活中的教育因素很多,关键在于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思维的火花,为他们搭建适当的支架,让思维的火花燃烧起来。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大自然,细心去发现,去挖掘,寻找日常生活中所蕴涵的许多的教育机会,就能激发孩子不断探索生成更多、更有趣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