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排队引发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1-05-11 教育笔记排队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教育随笔:排队引发的思考
每次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时我们班的孩子总喜欢抢占排头,喜欢插队。目的是想跟老师牵手当小班长,以“老师”的身份在前面带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站队抢排头的孩子们越来越多。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满足孩子们的心愿,我想出了一个办法。站队前,我对孩子们说:“请把你们的小手伸出来”。孩子们高兴的伸出自己的小手,我走到他们身边,一一握一下他们的手,亲切地在他们的耳边说一句:“你的小手真干净”。或者说:“你的小手热乎乎的……”孩子们笑了,高兴的也在我耳边说一声:“你的手也热乎乎的。”请保留此标记手和我妈妈的手一样大。”“我爸爸的手比你的大…….”随后脸上露出得意和满足的表情。我说:“站队吧!”话声刚落,孩子们个个忙着找位置,很快就站好了对,没有抢排头的了。先抢一阵,再站队的现象彻底地消失了。
“一个好的教育家,应该是半个心理学家。”此时,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孩子们抢排头,主要是想站在老师身边和老师亲近,引起老师的注意,通过皮肤接触,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爱。老师主动给孩子们一些抚慰性言语和动作,是迅速缩短教师与孩子们的距离,亲近孩子们,满足他们愿望的好方法。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教育随笔:由“沙发”引出的思考
通过一个上午的制作家具活动后,展现在我眼前的是集幼儿智慧且精致的家具作品。看:晶晶、姚瑶、陈乘风合作的“衣柜”;小意、章会凌合作的“电视机”;王思奇、叶文睿、龚梁合作的“床”,都是有模有样的。当我看到威威独自制作的“沙发”时,我皱起了眉头,不禁冒出了火:怎么那么难看的“沙发”,只见“沙发”上用剪刀戳了许多小洞,象个蜂窝```!
但我还是尽力使自己平静下来,并问威威:“你怎么回想到把“沙发”做成这个样子的呢?”
威威却自豪地向我介绍了他的杰作:“我家里的沙发上面有许多个纽扣,我觉得这样的沙发很漂亮,所以就把沙发做成这个样子的``````!”
噢!我恍然大悟,原来威威的灵感来自他的生活经验!
幼儿所表现、所表达的一切都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对生活中事物敏锐观察以及对自己的亲身感受!虽然,这样的“沙发”并不美,但难道只有完成一件“美”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吗?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教育随笔:一次谈话引发的思考
放学了,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开开心心的离开了班级。这时候我看见徐悦馨在椅子上坐立不安、一脸愁容,还喃喃自语:“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呢!”想了一下,我就走过去:“馨馨,你的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呀?”馨馨说:“妈妈是做电脑工作的。”我接着问:“哦,你的妈妈今天肯定很忙,不要着急,一会儿就来了,你喜欢你妈妈吗?”馨馨立刻来了兴致:“当然喜欢啊,我妈妈会给我讲故事,还会陪我和妹妹一起玩呢。”这时候没有走的孩子都站过来七嘴八舌地说“我妈妈怎么,怎么……”不一会儿,家长们都来了,孩子们高兴地和教师说再见,离开了幼儿园。也就是在幼儿离园这短短的几分钟,我计划的个别交谈结束了。由此例可见,个别交谈不在时间长短,只要教师有此意识,机会是不少的。
个别交谈不一定是教师发起的,幼儿总想把那些在他们看来很有趣的事告诉教师,谈话也就成为教师与幼儿的情感交流、经验分享等,但无论哪种类型的交流要成功进行都要求教师耐心地倾听,对幼儿的谈话表现出兴致勃勃的态度,让幼儿感到“老师认为我讲得很有意思”。
总之,与幼儿个别交谈,对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与个别幼儿交谈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作为我们幼儿教师要自己在保教工作中培养这种能力,并在实践中自如地运用。同时也将自身的素质推向新的更高的境界。
教育随笔:一粒珠子引发的思考
教育随笔:一粒珠子引发的思考
开学两个多月了,孩子们很快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环境了,一切都按着幼儿园的常规进行,可是有一天幼儿在吃完午饭下楼散步时,却发生了一件具有安全隐患的事情。我看见瑶瑶一边走路,一边用手捂着嘴巴,而且还在和后面的小朋友莫名其妙地笑着!我奇怪了,有那么好笑吗?于是走进仔细一看原来她嘴巴鼓鼓的像是在吃东西。于是我对她说:“你嘴巴里的饭怎么还不吃掉?”她看着我,可是半天还是鼓在那,没一点反映,于是我意识到这不是饭了,“把嘴里的东西吐出来给我看看是什么?”。于是她慢慢地把嘴里的东西吐出来交给我。天啊!居然是一粒珠子!要是不小心吞下去怎么办呢?
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回教室后,让瑶瑶把刚才的事情跟大家说一遍。她低着头说:“我把珠子放在嘴巴里了。”我举着珠子问在坐的幼儿:“你们能把珠子放在嘴里吗?”只见他们都摇着头说:“不可以。”于是我又赶紧问:“把珠子放在嘴里有危险吗?”小朋友你一句我一句的议论开来了:“老师很危险的,不小心吃到肚子里的,会死的!”经过我的一番说教,小朋友表示不再带珠子来幼儿园了。
我想孩子们的衣袋里会不会也有不安全的东西呢?我便检查了他们的衣袋,不检查不知道,一检查吓了我跳三跳,小小的口袋里有:纽扣、绳子、别针等。
经过这件事情之后我反思到:安全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来园后,保健老师作为幼儿园的第一门关是很重要的,班级教师作为第二门关也是很重要的,我们一定要检查幼儿的口袋等,杜绝幼儿把不安全的东西带入幼儿园,活动室的用具也要随时的检查,只有坚持检查才能确保幼儿的安全。
教育随笔:排队啦!
每次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时,特别是出去散步的时候,我们班有几个孩子总喜欢抢占排头,喜欢插队。目的是想跟老师站的最近,想跟老师牵手,或者以“老师”的身份在前面带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站队走在最前面,想当排头的孩子们越来越多。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满足孩子们的心愿,我想出了一个办法。站队前,我对孩子们说:“请把你们的小手伸出来”。孩子们高兴的伸出自己的小手,我走到他们身边,一一握一下他们的手,亲切地在他们的耳边说一句:“你的小手真干净”。或者说:“你的小手热乎乎的……”孩子们笑了,高兴的也在我耳边说一声:“你的手也热乎乎的。”或者说:“你的手和我妈妈的手一样大。”“我爸爸的手比你的大…….”随后脸上露出得意和满足的表情。我说:“站队吧!”话声刚落,孩子们个个忙着找位置,很快就站好了对,没有抢排头的了。先抢一阵,再站队的现象彻底地消失了。
教育随笔:四个追问引发的思考
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更是孩子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纲要》、《指南》等确定了游戏重要的地位,“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对其价值的充分肯定。幼儿的游戏离不开适宜的、多样化的物质材料,游戏材料为幼儿表现游戏、发展游戏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然而作为一线的幼儿教师,每学期在创设班级游戏环境和组织幼儿游戏时,总是遇到种种困惑。如:幼儿对材料不感兴趣,某些游戏材料容易损坏或制作游戏材料工作量太大等等问题。通过阅读《上海托幼》上的这篇文章“游戏材料那些事儿”,引发了我的思考。文章中徐则民老师关于游戏材料的四个追问,让我印象深刻。围绕这四个问题我对游戏材料提供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
问题一:材料,真的能引发幼儿游戏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与徐老师的想法一致,无论是精美的儿童玩具,还是生活中带一些废旧物品,都能引起幼儿游戏的欲望。日常教育教学中作为一线幼儿教师的我们,不仅为幼儿提供许多现成的玩具材料,更加懂得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成自制的玩具或者直接给孩子们游戏使用。
问题二:材料,是力求种类丰富,还是确保同种材料数量充足?
看到这个问题时我首先懵了一下,一直以来不是都强调为幼儿提供种类丰富的游戏材料吗?难道我这样做错了吗?文章中的一个反问:“琳琅满目的材料真的能成就幼儿游戏吗?”引起我的关注。确实如文中提到的一样,现实生活中班级中的许多材料幼儿并不感兴趣。即便是教师特地制作的精美教玩具,幼儿在操作过之后便不再问津。上学期我在班级的美工区提供了吸管、彩纸、贝壳、玻璃瓶等等美工材料,一学期下来发现贝壳竟然一直放着没人动过。是孩子们没发现吗?不对,放在玩具柜的明显位置,一进美工区就能发现。现在想想可能是孩子们不知道怎么玩、怎么用,缺乏相关经验。看来确实并不需要样样齐全,反而在同种材料数量充足方面我做的还不够。经常听到孩子们跑过来跟我说某某小朋友在抢谁的材料,如果材料充分满足幼儿需要,又怎么会发生争抢的事情呢?
问题三:材料,一定越逼真越好吗?
最近班级的美食店游戏区食材有些破损,我本来想带着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一些食物,如包子、饺子或韭菜、烤串等。但读到徐老师的这篇文章时发现我也犯了许多老师会犯的错误,在制作游戏材料时往往追求逼真或色彩艳丽。这样反而限制了幼儿的自主发展可能,或许低结构的游戏材料才是大班幼儿真正需要的。
问题四:材料使用,到底谁说了算?
关于材料使用的问题,虽然我一直追求以幼儿为主,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但实际工作中往往作为教师的我们一直在想方设法设计各种新游戏,收集各种可以玩的材料等等,往往最后呈现给幼儿的都是已设计过的,幼儿真正能决定的很少很少。主要原因还是我们教师不敢放手,没有真正信任幼儿。
“孩子是天生的创造家”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比如给孩子们玩雪花积木,在不同年龄阶段,孩子们会不断的在自己的探索实践过程中,把雪花积木拼搭成各种各样的事物。从而可以看出,孩子是很喜欢去创造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在教室的有限的空间中,教师应该为孩子创设一个能放一些各种各样不同的材料,让孩子们能在那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给孩子创造一个大胆想象,大胆模仿的空间,是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之一。要想让自己能在这块净土上得到更多的快乐,必须要让幼儿成为游戏材料的真正主人,这样幼儿才会真正的快乐。
教育随笔:告状的引发
教育随笔:告状的引发
发现大部分孩子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特别喜欢告状。
看看美工区的几个孩子,他们在那剪花,这看似一片平静,其实就在一分钟之前,彤彤气呼呼地来告状:“老师,他抢我的手工纸。”我听了有点生气,心想都是中班的孩子了,不应该这样没有礼貌,更何况我们幼儿园一直很注重礼仪教育的。我和彤彤一起来到美工区,来问个明白,原来这位涛涛没有手工纸了,但是他看着其他小朋友都在剪花,自己也很想剪。我知道后,没有批评他,微笑的告诉他:“乖,你没有手工纸可以跟小朋友借,但是要别人同意后,并且让小朋友给你拿,抢别人的东西别人会很伤心的。那你愿意让小朋友伤心吗?”他听了我的话,低下头了。我看他好像意思到自己错了,微笑着问他:“那彤彤伤心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旁边的其他小朋友都说:“道歉了,她就不生气了。”他看看那个似乎不太生气的彤彤,走到她身边低着头说:“对不起,我不该抢你的手工纸。”“没关系,我给你一张手工纸。”彤彤说着拿出一张很漂亮的手工纸给他了,他们还商量要比赛谁剪的花最漂亮呢。看着他们一起开心的剪纸,我也笑了,真的为孩子们的懂事而欣慰。希望他们以后都能和平相处。其实,孩子告状之后,最希望的就是得到老师的公正处理,并不是要老师一定批评谁.
教育随笔:队伍里的小排头
每天早操和户外活动前的排队真让人头疼。我发出“排队”的口令后,孩子们就会疯狂的向站队的地方冲去。有的孩子连小椅子都顾不上放好,就迅速跑过去,你推我,我挤你.经常会听到:“老师,他插队”、“我站在这儿”。站在前面的几个孩子,有的抱着我的腿,有的抓住我的手,有的拉着我的衣服,我只能用更大的声音盖过他们,或者一一把他们的手拿开,批评他们一顿,可效果不大。我琢磨老这么乱可不是事儿,于是着手调查其中的原因。
我把几个总爱挤的孩子叫到身边问:“你们为什么排队时总爱挤?”“我想当排头!”“你们为什么想当排头呢?”“当排头多好,当排头在前走,离老师最近,我又把经常当排头的幼儿叫到身边问:“你们喜欢当排头吗?”有的孩子说:“喜欢。”有的孩子说:“有时喜欢,有时不喜欢。”在每次的活动中,每位幼儿都争着去做,但教师只是选择几个平时能力比较强的幼儿担任。时间长了,能力强的幼儿只能被动的接受,能力弱的只有羡慕的眼光。
怎样才能使每一位幼儿得到锻炼,又能让他们互相谦让着排好队呢?我决定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一下,听一听他们的意见。于是,我说:“那我们一起来想个办法吧!”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我又来问孩子:“大家都想当排头,可排头只能有一个,我们怎么办才能让大家都能当上排头呢?”楠楠说:“可以看谁的表现好,就让谁当排头。”其他孩子马上反对:“不行,这样还是有很多人当不上的。”玟玟说:“可以轮换着当,今天你当,明天我当。”孩子们争论不休。最后我们确定“轮流当排头”。每天选两名小朋友当排头。当排头时要聚精会神。
就这样曾经头疼的问题解决了,在与孩子们的交谈中我发现,其实中班幼儿的已能尝试解决一些问题,日常孩子中许多问题,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往往是我们大人不信任孩子,剥夺孩子们的权利,包办代替解决问题。其实我们要做的恰恰是给孩子们一个机会,带领他们发现问题,然后商量讨论解决问题,仅此而已。
教育随笔:排队习惯的养成
教育随笔:排队习惯的养成
一转眼孩子们入园已经快两个月了,通过这两个月的幼儿园生活,孩子们都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看着孩子们排队洗手、喝水,排队玩滑滑梯的时候,我不禁想到一个多月前的场景。
一个多月前,孩子们的情绪刚刚稳定,熟悉了幼儿园的环境和老师,正是对幼儿园充满好奇的时候。每当叫孩子们排队洗手,他们总是乱成一团,推挤着走进盥洗室。喝水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记在水桶旁边,倒好水的孩子就在原地喝水,经常发生把水撒到衣服上的事情。玩滑滑梯的时候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孩子们看到滑滑梯兴奋极了,完全不顾老师的提醒和要求,一个劲的想往上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决定尽快帮助孩子们养成排队的习惯。
每次餐前洗手的时候,我按照不同的小组,依次叫每一组的孩子按座位顺序排好队,然后才能到盥洗室洗手。如果有孩子没有排好队,那就请一组小朋友帮助他,等大家都排好了才能去洗手。每天吃点心、吃饭之前都这样反复的进行,现在孩子们一听到洗手,都会主动按照顺序排好队。
给幼儿建立喝水排队的秩序难度很大,因为孩子们往往在户外活动回来后最想喝水,这时候水桶前的孩子也最多。他们从室外回来,没有按照小组排队的意识。因此我尝试在水桶前贴上小脚印,让孩子们沿着小脚印站好,主动排队。但这样一来,水桶两侧拿杯子的孩子就很不方便,中间的路别排队的孩子堵住了。由于队伍太长,很多孩子会排到午睡室里。因此,我改变了小脚印的方向,并且在户外活动结束后,我先请幼儿坐下休息,然后请幼儿按照小组顺序去喝水。
玩滑滑梯的排队和在教室的排队有所不同,滑滑梯都在户外,孩子们都比较兴奋。我们按照做操的顺序,一个跟着一个,排成一列长长的小火车,又两位老师和保育员分成三组,让孩子们分别从不同的入口登上滑滑梯。既有顺序,又不会拥挤。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孩子们有了很大的进步,不管是在洗手、喝水还是滑滑梯的过程中,都能有意识的主动排队。希望孩子们能在幼儿园里养成更多的好习惯,开心的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