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误解过孩子吗?
发布时间:2021-05-10 幼儿园说课稿喜欢你 幼儿园过春节说课稿 幼儿园过新年说课稿妈妈总是会认为,是自己给了孩子生命,是这世界上最爱孩子的人,也一定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可是,孩子小小的心灵世界,其实有许多妈妈不了解的秘密。若非孩子发出委屈的声音使家长了解真相,家长甚至不知道自己曾误解了孩子,让孩子委屈、伤心。
我只是好心办了坏事
早上起床后,我照例先把女儿“收拾”好了,我才开始洗漱。我洗漱完毕走进厨房,问:“文文,你早餐想吃什么?”她脱口而出:“蜂蜜荷包蛋。”待我煮好荷包蛋准备去舀蜂蜜时,她说:“我要吃小瓶子里的,哦,要不先吃搪瓷盅里的。”我就顺手端过搪瓷盅,见茶几上有水迹,心里有些疑惑,迅速揭开盖子,定睛一看,半盅蜂蜜变成了满满的一盅水。我气不打一处来,把脸一沉,厉声吼道:“你过来!”正在沙发上玩玩具的女儿怯生生地站到我的面前。
“这是什么?”
“水。”
“谁倒的?”
“我。”
“哪只手?”
我话音刚落,孩子已经将她的右手伸到了我的面前,等候发落。我也就气急败坏地啪啪啪,给了她三下,可在收手的一瞬间,看着孩子那副很顺从的、可怜巴巴的样子,我心里真的很后悔,我知道自己又犯错误了,怎么能不分青红皂白就打孩子呢?
于是,我坐在一旁等孩子把鸡蛋吃完,叫她坐在我的身旁,心平气和地问:“乖乖,你为什么要把水倒在蜂蜜里呢?”她不假思索地说:“我想把它粘住。”我疑惑地望着她,又问:“为什么要把它粘住?”她接着说:“那天,大瓶子里的蜂蜜漫了出来,我看见你收拾了半天才弄干净,我怕搪瓷盅里的又漫出来,就……”我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孩子是想帮我做一件好事,只是生活经验不足,才帮了倒忙。
妈妈反思:听完孩子的陈述,我更加后悔了。我把她揽入自己的怀里,诚恳地对她说了一声:“对不起,妈妈错怪你了。”我想,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妈妈应该:1、遇事多一分了解,多一分思考,多一分理智,多一分忍耐,多一分宽容。2、家长得知错就改,学会给孩子道歉。
我不是爱拖拉的宝宝
周六下午四点,是COCO去亲子教育中心上课的时间。眼看着就要迟到了,我催过她好几次了,她还在磨磨蹭蹭地鼓捣着拼图。我一股火上来,跑过去把拼图抓着就扔进了垃圾桶里。COCO眼泪汪汪地看了看我,低头换了鞋,跟着我出门了。一路上,我又批评了她几句,玩拼图可以,但是不能耽误了上课时间。COCO小声地说了一句,我就是想把它们放回盒子里,下次好再玩。虽然我后悔自己有点过火,但我真的很不喜欢孩子拖拖拉拉,这样下去会养成很不好的习惯。
过了一段时间,一个朋友带着孩子来我家里玩。小家伙比COCO大上两岁,玩具乱扔不说,还不爱惜;COCO却每玩完一件玩具,就能随手收拾放回原来的位置,显得有条不紊。朋友见了,羡慕地对我说,你怎么做到把COCO培养成这么守秩序的孩子?
这句话让我很得意,我便兴高采烈地向朋友介绍经验,从COCO两岁的时候开始,我们就给她准备了专用的玩具架,每次她玩过玩具后,都能自觉地把玩具归位。虽然她玩具很多,但是每个玩具都有自己的位置,一点也不会乱。
说着说着,我猛然间想起自己扔COCO拼图的事,当时她解释过是想把拼图归位,我因为心急,根本就没过脑子,还误解成是她贪玩,不光责备了她,将她心爱的拼图扔进垃圾桶里了。
妈妈反思:当时一阵难受从我心底袭来,犹豫了一阵是不是该和她道歉。朋友和孩子走了以后,我把COCO叫过来,同她说起前不久因为拼图的事骂了她,向她道歉。让我没想到的是,COCO似乎已经忘了这事,听到我要再买拼图送她很高兴。但我还是庆幸自己能意识到误解了她,至少,以后我不会再犯这样的错,不经意间,破坏宝宝一直以来遵守得很好的守秩序的好习惯。
冰块里藏着爱的秘密
我已经警告过晓晓好几回了,别再不停地打开冰箱的冷冻室的门,可她还是执著地不时跑到厨房里开冰箱。我想弄清楚究竟冰箱有什么好玩的吸引着她,打开了冰箱看,这一看可把我惹火了,小家伙用她办家家酒的锅和杯子、小碗,一概装满了水,放在冷冻室里,不用说是想玩冰块了。
看着晓晓冻得通红的小手,我既心疼又生气,为了让她不再玩冰块,那天下午,晓晓被罚不能吃她最喜欢的草莓奶油小蛋糕。
说来也凑巧,过了一个星期后,晓晓爸不小心崴到了脚,又红又肿的,我急着给他找冰块来止痛。我焦急地在冰箱找冰块,晓晓那些玩具杯子里的冰块派上了用场,我小心地将它们倒出来,装进袋子里,给晓晓爸敷上。晓晓蹲在爸爸面前,也很着急地帮着爸爸揉伤,看着我将她储藏的冰块用上了,开心地笑着,还告诉爸爸:“上次,我在幼儿园里,小蓝摔痛了,老师用冰块装在袋子里,给小蓝捂着。我也想做冰块,妈妈跳舞总是痛痛,我想用冰块帮妈妈捂捂。”
妈妈反思:我当时就愣了一下,原来上次晓晓做冰块,还是想着要给我消痛呢。可是我当时根本就没想到晓晓这么大点的孩子就知道冰块能止痛了!我心里既感动又愧疚,我在心里一遍一遍说,对不起宝贝,妈妈怎么当时就没问问你拿冰块做什么呢?
第二天,我带着晓晓去超市,选了几个专门用来冻冰块的小格子,回到家后,和晓晓一起在每个格子里装了水,放进了冷冻层,我告诉晓晓,这些冰块就像是我们的备用药,只有需要用时才能去动,可不能拿来玩哟。晓晓认真地点头。
原来,孩子小小的心灵里蕴藏着爱的宝藏,她想表达的爱也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只有我们细心呵护,才会让这纯纯的爱如花朵般绽放得更美。
妈咪防误小攻略
1当宝宝在做一些反常的事时,妈妈先冷静,别急于发火,给宝宝为自己解释的机会,听取他的真实想法后,再来责罚也不迟。
2宝宝对妈妈表达爱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可能行动上出现偏错,造成不好的后果,妈妈不能只注意到后果,而应该充分肯定他做得好的部分。
3当误解出现时,需道歉。请拿出你的诚意,并且告诉他正确的做法,以免造成下一次误解,伤及宝宝的自尊心。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你了解全托孩子的内心吗?
他不肯认真上学
凯是一个内向、拘谨、警觉性很强的孩子。初次看到他,他神情紧张,谨慎地坐在爸爸身旁。我用关怀的眼光看了看他,向他介绍了一下我自己。他才开始有点放松下来,还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爸爸说:“我儿子3周岁上幼儿园以后就全托在幼儿园,现在全托在学校。现在的问题是,他不肯上学校,每天大哭大闹,哄也哄了,骂也骂了,打也打了,都没有用。老师反映,他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里破坏纪律,随意走动,坐立不安,影响了老师正常教学。作业完成不了不用说,还根本不听老师的话。我想通过心理咨询能够让儿子轻松上学,上课认真。”爸爸说话时,凯在一边低着头不停地玩手指。
我们把目标定为让他轻松上学,注意更集中。于是我邀请他进入沙盘游戏,给他做一个心理评估。
凯在沙盘中摆了很多凶猛的动物和害虫,还摆了一些战士和一些卡通英雄人物来对抗那些动物和害虫,在一个角落里摆了一张桌子和一张椅子。整个沙盘混乱,充满紧张的气息。
在整个沙盘游戏过程中,明显可以看出凯内心的不安和紧张恐惧,以及对外界的防御,而没有一个人能够帮助他支持他。
评估后,我告诉凯的爸爸,孩子有权利在小时享受父母的爱。如果真的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和孩子在一起,就要将孩子托给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抚育人代替父母来照顾他,并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很爱你,因为某些事物某个时间不能照顾你,这个人在学校里代替爸爸妈妈照顾你。”再让孩子和这个新抚育人先熟悉一段时间,而且这个抚育人在开始的一段时间能时刻保护孩子,体谅孩子,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在孩子回家的时候,多嘘寒问暖,多专注地倾听,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心灵上的沟通,让孩子适时地倾倒在学校里堆积的情绪垃圾。而且告诉孩子,有烦恼,爸爸妈妈跟他一起分担,有困难的话,爸爸妈妈帮他一起解决。
父母们爱子心切,对孩子的将来寄予厚望,都希望孩子能比自己好上几百倍,也希望自己能够给孩子更好、更多的东西。当孩子出世后,父母们一要为赚更多的钱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环境而不断努力,二要为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而心力交瘁。
父母在教育和赚钱方面有时没有办法去平衡:没钱就不能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环境和好的教育,如果努力工作赚钱,就没有时间陪伴和教育孩子。怎样去平衡这个问题呢?父母们想了个方法,让孩子全托到幼儿园或者学校,父母们心里想:“作为老师,他们育儿的经验更丰富,教育孩子的方法更多,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帮助。还可以让孩子养成独立的品质。”
独立,建立在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下离开父母。孩子带着恐惧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在他们内心,前面的路是未知的,他们小小的身躯及有限的人生经验无法抵抗外来的威胁。在未成年之前,孩子也无法照顾好自己的衣食住行。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可以在父母面前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和需要,而当他们被全托到了一个远离父母的地方,孩子心理就会感觉到害怕、恐惧。为了能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生存下来,孩子只能压抑自己的内心需求,用内心的另一份力量去抵抗威胁。有些孩子会变得用讨好的方式取悦别人,避免受到伤害。而有些孩子变得很有攻击性,让别人知道他不是好欺负的。也有的孩子变得冷漠、无情、无助、无望。
被全托的孩子内心感觉到:“我是不重要的,爸爸妈妈不爱我,我不值得别人爱。”
在全托的过程中,孩子对爱的需求,对安全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产生了对父母的愤怒,对世界的恐惧,这些情绪被深深地压抑着。孩子带着这份压抑的情绪长大后外化为一种行为模式,造成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疏离,叛逆,离家出走,反社会,甚至有些走上犯罪的道路。而有些孩子长大后变得依赖,不自信,没有自我,没有目标。还有一些长大后变得无助,抑郁。
性格本无好坏之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们永远是积极向上,自信,勇敢,喜欢冒险。而压抑的情绪会让我们带着面具生活,使我们原本的性格扭曲。
你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了解多少?
导读:儿童的感情与行为方式都是有原因的,应认识到即使儿童打人或用其他动作表达情感都是正常现象。在制止他的不受欢迎的动作时,先不要责备或羞辱他,试着向他说明我们理解和接受他的情感,再用积极的方式向他提出建议,帮助他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感情,我们期待他改变行为,培养他的自尊和自信,并让他感觉到成人是相信他的,这样做才是真正的尊重儿童。
我们常常习惯于用成人的标准和眼光来看待儿童,把儿童的行为和感情用“好”“坏”来区分,使儿童常常因为日常生活中做的一些事情而受到责怪。如:儿童可能喜欢某种活动,像玩泥巴或翻弄抽屉里的东西等,总免不了被成人说成是顽皮、胡闹。由于儿童不可能知道怎样做成人才认为是多的,又由于依赖成人,就非常想要讨成人的欢喜,这样,儿童就渐渐对自己和自己的行为感到没有把握而喜欢看成人的脸色行事。其实儿童看待自己的错误比我们心里想的要严重得多,因而儿童在我们成人责怪他的时候常常忍受着内疚的沉重负担。
策略之一:给孩子的“错误行为”找个正当的理由
平平是个圆脸的男孩子,他每天都带好几样玩具去幼儿园,经常和朋友互换玩具玩,甚至还常常掉了一两个玩具。咪咪也是个可爱的小女孩,但在小小班的时候她从来也不带玩具到幼儿园来,也不爱与其他孩子交往。在老师的要求下,她的父母每天都尝试着鼓励她带玩具到幼儿园去,但她说什么也不愿意,逼得急了,她就边哭边喊:“他们要抢我的玩具呀!”
为什么有的儿童可以和别人一起玩自己的玩具,而有的儿童从不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和别人一起玩呢?我们如果按成人的规范来判断,会认为前者大方、慷慨,而后者自私、不友好,于是我们很可能会向后者提出要求,要他“试一试和别人一起玩”,或告诉他“和别人一起玩是很开心的”等等,如果这孩子还是不愿意或在成人要求下不得不做,但转眼又我行我素,我们很可能对这孩子产生了偏见,并不知不觉地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来,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其实,我们要解决的不是表面问题,而是行为的实质问题:愿意和别人一起玩自己玩具的儿童是有安全感的,容易与人友好相处,他不怕吃亏,不需要提防人家侵害自己的权利;而不愿意拿出东西和别人一起玩的儿童是缺乏安全感的,他并不是自私或不友好,而是对自己应付别人的能力没有信心,这样的儿童在面临新情况或困难时,常常会退缩、反抗、甚至攻击别人。那么成人要做的就不是要求孩子改变行为,而是先充分地给予孩子安全感,帮助他建立自信心,那么上述情况就迎刃而解了。
策略之二:让孩子有为自己的事作决定的机会
杰杰从幼儿园回家后在看动画片,外婆烧好了饭菜,叫道:“杰杰,吃饭啦。”杰杰先是不理不睬,外婆又叫道:“杰杰,快来呀,饭菜要冷掉了。”杰杰头也不回地说:“不要吃饭,我要看动画片。”外婆对一旁的外公使了个眼色,外公乘杰杰不注意,悄悄将电视频道转换了,立即换来了杰杰的大哭大叫,外婆好说歹说都听不进,最后以外公狠狠打了杰杰两下屁股才把杰杰“打到了”饭桌旁,但是杰杰是含着眼泪吃饭的,这顿饭一家人都吃得没有味道……
很多家庭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有时成人还为了省“麻烦”而索性将饭菜端到电视机前让孩子一边看电视,成人一边喂饭。不论是强迫孩子“按时进餐”,还是迁就孩子“边看边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也许我们可以在要求孩子吃饭时,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自己为自己拿主意,例如:孩子可以在“看完正看到一半的动画片,马上来吃饭”与“再看两分钟就来吃饭,然后在吃完饭后还能看一个动画片或做一件孩子喜欢的事”两者之间选一个方案,这样,孩子自己做出了选择和决定,执行起来会比较乐意。
我们必须承认,“幼儿正在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他有坚持自己主张的内驱力,并以此证明自己是独立的;他有时不按照成人的嘱咐行事以显示自己的独立性;他正在试探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一个自己有权的人。”儿童需要感到自己有可能安全地坚持自己的主张,正如他必须发现自己有可能在约束和限制中生活一样,儿童接受哪种限制,对于他怎样学会坚持自己的主张和怎样限制自己的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策略之三:孩子有生气和恼火的权利
扬扬见一些小朋友在下棋,就挤了进去。一会儿,只见另一个孩子捂着鼻子哭着跑过来:“扬扬打我,我的鼻子给他打疼了。”扬扬爸爸跑过去把扬扬一把拉出来,质问道:“你干吗打人家?你这小鬼昏头啦?把别人打伤了怎么办?啊?!”扬扬憋红着脸声辩:“那他干吗不让我看呐?”“不让你看就可以打人啦?我看你是越来越不像话了,去,赶快向人家道歉。”“我干吗要道歉,是他先不让我看的。”扬扬还是一脸倔强,爸爸气恼地伸手就在扬扬的头上打了一下,这下,扬扬也咧开嘴哭上了,一边哭一边还在叫:“是他先不让我看嘛,是他先不让我看嘛……”还向爸爸挥着小拳头。
这时,扬扬妈妈来了,把扬扬拉到一边,递给他几张纸巾擦干眼泪,并对另外那个孩子说:“让我先跟扬扬聊聊,好吗?”那孩子跑开了,妈妈把扬扬抱在怀里:“好了,先冷静一下,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那你把事情的经过告诉妈妈,让我知道你为什么生气好吗?”扬扬在妈妈的怀里渐渐冷静下来。原来扬扬在看别人下棋的时候,高声地在那儿指手画脚,另一个孩子想将扬扬赶走,于是用力推搡扬扬,扬扬伸手挡隔,正好撞在那孩子的鼻子上。于是,妈妈对扬扬说:“我知道你生气的原因了,别人不让你看下棋让你很生气,但是你大声地说话也会打搅别人,我觉得如果看别人下棋的时候能比较安静,应该会受欢迎的,你说呢?”扬扬点头了,妈妈又继续说:“我还觉得如果你想继续去看棋,那么应该向被你撞疼鼻子的人道歉,也许别人还是会欢迎你的。”扬扬又点了头:“好吧,我试试吧。”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儿童的感情与行为方式都是有原因的,应认识到即使儿童打人或用其他动作表达情感都是正常现象。在制止他的不受欢迎的动作时,先不要责备或羞辱他,试着向他说明我们理解和接受他的情感,再用积极的方式向他提出建议,帮助他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感情,我们期待他改变行为,培养他的自尊和自信,并让他感觉到成人是相信他的,这样做才是真正的尊重儿童。
你了解你宝宝的性格吗?
导读:孩子极端地热爱某一种颜色,他的个性往往越突出,这种个性常常是他优点和缺点的“爆发点”。找准了这个“爆发点”,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可以更加有的放矢。
每个孩子似乎都有自己无意识的色彩偏好,孩子们玩的24色橡皮泥、36色绘画水笔,总有一两种色彩早早需要“补仓”;去童装柜台买衣服,款式再怎么新颖可爱,售货小姐也无法说服孩子接受他“意料之外”的颜色。
孩子极端地热爱某一种颜色,他的个性往往越突出,这种个性常常是他优点和缺点的“爆发点”。找准了这个“爆发点”,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可以更加有的放矢。
发现之一:粉红色-依附性特别强
大部分的女孩子喜欢漂亮的粉红色。如果您所爱的小女儿喜欢粉红色的话,表示您的家庭经济环境在一般水准之上,而且,也象征着双亲爱心的充分表现。
在爱心的保护下,这种女孩子多具备“高度审美观”、“细心体贴”,“优雅”,“柔顺”的物质,亦正是吸引人之处。
4~6岁的女孩中,也有特别讨厌粉红色的人。粉红是这样一种颜色,讨厌它的人特别讨厌,而追捧它的人,连枕头和漱口杯都要买“粉红色,上面有五瓣小花”的。大量的证据表明,热爱粉红的女孩与父母的亲子关系特别黏乎,在心理上特别依赖父母,大小事希望大人替她拿主意,站在前面替她做“挡箭牌。”如果父母拒绝当这个“挡箭牌”,让她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她的眼泪马上像开了闸的水龙头,关也关不住。蓉蓉就是一个例子,她的一切用品都是粉红色,人又胖,外号“粉红小猪”,但就是这么个高胖女孩,连同伴错拿了她的皮球回家,她都不肯去“交涉”,非要拖着妈妈去跟对方小朋友说。
妈妈常常叹气:这一朵温室小花,将来还能够移栽到野地里去吗?
发现之二:绿色和蓝色-讨厌竞争
热爱绿色和蓝色的小朋友都有回避竞争的倾向,绿色尤甚。喜爱绿色的孩子,个性上较随和开朗,没什么心机,具有包容宽恕的心胸及强烈的好奇心,而且颇有求知的上进心。此类型者,成人后适宜于领薪阶层,如能有恒心踏实做下去,也可有成功的一日,许多才气纵横的男孩多属此类型。
连小三轮自行车也要选择“青草绿”的卓珊,宁可在幼儿园植物角看一下午“蚂蚁大游行”,也不愿与一群小朋友玩“抢椅子游戏”。“她明明眼急手快,能抢得赢,不知怎么一玩这个游戏就要上厕所。”除了讨厌这个“8人抢6椅”的游戏,卓珊还聪明地避开与同伴的“残酷竞争”,比如要排演《白雪公主》没人想演“凶恶的王后”,卓珊就举手说愿演王后,因为白雪公主有12位小朋友想演,11个人注定要体会失败的滋味,卓珊说:我不想跟别人去争。又说,要是有一个童话,能让每个小朋友都分上一个角色皆大欢喜,就好了。
妈妈有这种忧虑:卓珊热爱的绿色,是否平息了她心中的骚动和表现欲,令她向往一个没有竞争关系的、和睦且各司其职的世界?孩子将来必须直面残酷的竞争时,会不会喉头发紧、两手冒汗,兴起“逃之夭夭”的念头?
发现之三:紫色和橙色-过度情绪化
偏爱橙色和紫色的孩子都有情绪波动剧烈的倾向,只不过偏爱橙色的孩子更乐观,情绪颠簸时会往好处想,比较善于自我开解。“橙色系”的孩子惟一的缺陷是,被坏情绪掌握时可能有攻击性。热爱紫色的小孩则完全相反,他的情绪失控不会向外,只会向内——别人一个眼神、一句话的语气,他都能在心里放大很多遍,非常敏感,你对他的态度有些许变化,都能左右他一两天的心情。父母和老师不得不经常尴尬地抚慰他:“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那个意思……”值得注意的是,喜欢紫色的男孩比女孩还多,这或许可以解释两个事实:第一,为什么神经质有成就的艺术家从来是男多于女;第二,为什么“生闷气”的怪男孩屡见不鲜。敏感的女孩会用眼泪来释压,男孩从小被教育“不许哭!要坚强!”男孩就只剩下“闹别扭”一种表达方法了。
假若发现热爱紫色的小男孩在“闹别扭”,千万别呵斥他,想一想如何有效安抚他那颗“容易受伤的心”吧。
孩子,你举手了吗
背景分析:
中班的孩子,由于个性不同、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的不同,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各形各异。而对于性格比较外向且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们,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又有什么表现呢?请跟我一起进入某天学习活动的情景中……
行为实录:
今天的学习内容是故事《老鸭的店丢了吗》,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理解故事,我准备了相关的故事图片,并把故事图片先后呈现出来。
学习活动开始了,孩子们认真观察着故事图片一,纷纷举起手来发表自己的想法。楷楷个子很高,坐在第三排,每次老师提出问题,他都没有举手而是嘟哝着嘴巴很快地回答出来。之后,他低着头,做着和活动没有联系的事情。当我走到他身旁时,他又很不情愿地动动身体坐好了些,说:“老师,图片放得太慢了,可以放下面一张了。”下一个问题,楷楷抬起头来,又想插嘴时,我盯着他看了几秒,他把脱口而出的话咽了回去,然后举起了手。这一次,我请他回答了问题,然后表扬了他:“这一次楷楷表现得很不错,能够举手回答问题,如果能专心看图片、认真听讲就更棒了,对吗?”他点了点头,接下来能够抬头听讲,但是过了一会儿他又坐不住了。
分析与思考:
1、身体发展方面的原因:楷楷是班级里9月份生的孩子,相比其它的孩子更大一些,因此他的思维发展再班里比较快的,观察图片的能力也明显高于班中其它孩子。在观察图片方面,他能较快获取图中的信息,也能较快猜测出下一事件,而大部分孩子需要观察一些时间,所以楷楷表现得很不耐烦,有些骄傲。
2、个性方面的原因:有些孩子,由于个性的不同,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想在集体面前引起大家的注意,得到大家的赞扬。所以会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当老师没有多加理睬时,他们会更加夸张表现,插嘴的坏习惯就这样越演越劣。
3、活动中的形为分析:在案例中,我对于楷楷的插嘴现象,进行个别教育的方法,对于楷楷的插嘴问题,先采用眼神提示及肢体动作提示的方法,让他明白老师已关注他,并且他的这种行为已经对其它小朋友及老师的活动造成影响,让他明白倾听别人讲话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学会举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才是有礼貌的小朋友。楷楷在老师的提醒与鼓励中,稍微控制自己的行为,但是,过完一会,当老师的注意不在他身上时,他又开始控制不了。
支持策略:
1、故事引导法。插嘴的孩子一般都是比较聪明,性格张扬爱炫耀,但同时这也是一个礼貌修养的问题,如果不加以引导,长大后可能成为一个不会内省、不顾别人感受的自私的人。你可以现编一个故事《爱插嘴的小兔》,讲有一只小兔子爱插嘴害得其他小朋友都没有思考说话的机会(具体情节根据你班的上课情况),后来碰到大灰狼来了,大家都躲起来了,大灰狼找不到小动物,就开始提问(比如小猪在哪里?),提了几个问题都没人回答,最后就问:“小兔子藏在哪里?”小兔立刻说:“我在门背后!”大灰狼一下子就把小兔抓住了,小兔子一边挣扎一边哭着说:“是爱插嘴的毛病害了我呀!”情节还可以编更生动些,让孩子懂得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要倾听,聪明不是外在的表演,而是碰到真正难题的时候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2、个别谈话法。插嘴对于中班的孩子是一个常见的问题,而插嘴的孩子往往是比较聪明的,头脑反应灵活的孩子,他们插嘴往往都是想让老师和其他孩子知道,他是第一个知道答案的。这样的插嘴,或多或少的带有炫耀的成分。针对这种情况,我会找这个孩子单独谈话,让他了解其他孩子也是需要动脑思考的,不能插嘴把答案说出来,这样其他孩子就没有思考的机会了。
3、表扬鼓励法。关注楷楷在活动中的表现,肯定他在活动中的点滴进步,用表扬的方式鼓励他继续努力。让楷楷学会用积极的行为去克服爱插嘴的消极行为。
4、家园共育法。教孩子一些说话的技巧,孩子由于年龄小缺少生活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显得单纯幼稚,所以他们有时会不分场合、时间、地点,想起什么就说什么。这时,与其指责孩子,还不如教给孩子一些说话技巧。如告诉孩子,要想加入别人的谈话,首先要听清楚谈话的内容,然后尽量准确完整的说清自己的想法。如:等我们说完了,你再来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