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水龙头的“眼泪”
发布时间:2021-05-07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已经很久没见到水龙头流“眼泪”了,我为孩子们感到高兴,因为他们学会了珍惜水资源。
我们班的孩子洗完手后经常关不紧水龙头,为此我大伤脑筋。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我不知想过多少办法:讲道理、批评教育、彼此监督等,但都不见起色。直到有一次,班上的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摔了跤,哭得非常伤心,保育老师说:“黄雨欣,你哭起来怎么和打开水龙头一样呀?”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我问孩子们:“小朋友,你们说黄雨欣为什么哭呀?”“因为她摔倒了,很疼呗!”“因为小朋友都笑她,没有人帮助她。”“那你们说小朋友这样做好不好呢?”“不好!”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笑了笑,继续对他们说:“我们班里有个小朋友呀,经常因为其他小朋友不理睬他而流眼泪。”大家面面相觑。还是丁宝仪沉不住气:“老师,你说的是谁呀?”“你们想知道吗?”“想!”“那我带你们去看一看吧!”大家好奇的跟着我来到水房。“就是它。”我指着水龙头说。大家都被我的举动弄糊涂了。丁瑞浩是个小人精:“老师,你是不是说小朋友们都不关水龙头,它就会流眼泪?”我点了点头,接着说:“我们小朋友愿不愿意帮助它呢?”“愿意!”孩子们齐声回答,我高兴地笑了。
从此,水龙头再也不流“眼泪”了。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教育随笔:小水滴流泪了
孩子们对水似乎有着特殊的偏爱,尤其到了夏天,他们每每入厕后和洗手时总爱在水池边多逗留一会儿。这样日久天长就会白白浪费掉许多水,很让人心疼。于是我就抓住这一点对幼儿展开教育。
一天中午起床后,我又看到一群孩子围在水池边,水管里的水哗哗地流着,他们却边洗手边泼水玩,我走过去没有大声训斥,而是故作神秘地把耳朵贴在水池边说:“你们听谁在哭呀?”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说话,接着说:“是小水滴在哭,他边哭还边对老师说了些话,你们想知道小水滴对老师说了些什么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小水滴对老师说他是一个非常爱清洁又乐于助人的好宝宝,可是现在小朋友开着水管玩水,他们既不能帮别人还会流到一个又脏又臭的下水道里去变成脏水,所以他们才会难过地哭起来。”这时阳阳小朋友跑过去边拧紧水管边说:“老师以后我一定不让小水滴再流泪了。”其他的小朋友也都跟着说:“老师以后我也不玩水了,这小不滴就有会难过了。”接着我又拿出一瓶干净的水和一瓶脏水让幼儿比较。通过讨论让幼儿了解到干净的水用途特别广泛而脏水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通过这次教育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在池边玩水的现象减少了。只有抓住幼儿心理采用引导的方法,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随笔:龙龙的药
今天,龙龙一进教室就对我说:“老师,我有药,我妈妈说有条子给你。”
闻言,心里觉得轻松了很多。龙龙吃了近一个月的药,每天的药家长放在书包里,从来不写服药时间和用量,我和保育员许姐都很头疼。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这样处理的:把各类药(十多袋五六种药)摆在桌子上,我们先分类,把相同的放一块儿,然后打电话询问家长,一一记录。第二天如果药没换,就按昨天的服药方法给孩子服药。如果换了,就需要再打电话询问。
说实话,我很生气。新生入园我都会给家长发一张联系卡,上面有关于孩子服药的家长须知,第一条就是家长要写明孩子的服药用量和时间及禁忌;龙龙第一次带药到幼儿园的时候,我打电话给龙龙妈妈还特意叮嘱了;校车司机那儿我也拜托他告诉家长写一下;请跟车的老师告诉孩子家长;写纸条给家长;给家长发飞信。种种方法用尽,家长却毫不在意。
上周五,跟车的老师突然跑来告诉我:“他妈说了今天是两顿的,以前都是一顿的。”这怎么可能呢?每天的药都有记录,周五和周四周三的药一样,五种每种两包,正好是早晨和中午的用量,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电话没打通,只好按安全用量给孩子吃了。
周六还没上班,龙龙妈妈打电话来说:“全吃了就行,一顿的。”我看到药愤怒了,常吃的那种消炎的小白药片,药量由半片一下子增加到了两片,孩子能受的了吗?我给龙龙妈妈打电话,口气有些生硬的告诉她,孩子的药她没写用量和服药方法,我觉得她告诉我的不对,我不给孩子吃了,反正孩子一直也不像感冒生病的样子。龙龙妈妈也发火了,在电话里对我吵了起来,甚至来了句国骂。我把手机关了。
这周一,龙龙家长还是没写。我给所有的家长发了关于给孩子服药的飞信,点了龙龙的名字,说了龙龙家长对孩子用药安全的不在意,有点儿当反面教材的意思了。回到教室,许姐说:“龙龙的药总得吃啊。家长再有不对,孩子不懂,和孩子没关系呀。你的脾气总这样急,好好和家长谈谈,可能他家有什么事家长才会没时间写纸条。”我给龙龙的家长打了好几次电话都没人接,放学恰好我跟校车,我就向司机询问龙龙家的情况。司机告诉我龙龙家的具体情况,我才知道龙龙的家长可能确实没有时间管孩子,我应该好好和家长谈一下,不能那么武断的认定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给龙龙家长打电话,检讨了自己的错误,也听到了龙龙家长的自责,都是为了孩子好,我们很快达成一致:家长写一张条子,写的明白一点,什么药吃多少早上吃还是中午吃都写清楚,服药后孩子将纸条带回,只要药不换,第二天写上时间继续带到幼儿园就可以,如果换药就必须写明白。我也提到龙龙的健康问题,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很好,没有感冒症状,吃那么多的药是不是合适呢?可惜这点家长没有说什么。
今天早上龙龙妈妈在纸条上不但写明了服药时间和用量,还写了三个字“谢谢你!”能得到家长的认可我很开心。与家长在沟通的时候只要牢记为了孩子的宗旨,尊重家长,态度和蔼一些,都能和家长达成共识的。
中班教育笔记:水龙头疑惑
游乐场的钓鱼游戏中,今天迎来了一位抱着孩子的“妈妈”多多,多多抱着“孩子”玩了一会钓鱼游戏,突然开始东张西望,找了一会发现了边上电话亭放电话的高凳子,只见她在椅子的背面摆弄了一下,动作就像在洗手,随后她就像模像样地拿出小篮子里的奶瓶,给宝宝喂起了奶。喂完奶,多多又在篮子里拿出一块小毛巾,在高凳子后面又开始摆弄,像是在洗毛巾,接着给宝宝擦嘴。我关注到这一细节,走过去问她:“多多,你刚才是在干什么呢?”她一本正经地说:“我带宝宝出来玩,后来宝宝饿了,我要喂她喝奶,可是我刚才玩了钓鱼,手脏了,钓鱼的地方没有洗手,我就自己找了一个水龙头”,边说边向我指着那张高凳子。“我们能在这里装个水龙头吗?”边上的瑶瑶也接着说:“是啊
,我们火锅店也没有水龙头,服务员和吃饭的人也不能洗手。”
对于孩子们的建议和在这次游戏中幼儿自发生成的游戏动作和行为我开始反思和考虑:幼儿的游戏行为在一定的程度上是迁移了成人的行为特征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于孩子们的建议,应该是个不错的点,同时对最近春季传染病高发阶段个人卫生教育也有进一步的教育意义,而且这过程中是幼儿自主地寻找替代物,没有老师一点点的指导和帮助,说明幼儿游戏的水平有了一定的进步,那么作为教师,又如何推动游戏的更大发展呢?
第二天的游戏开始,我就提议孩子们可以在火锅店、游乐场和娃娃家等地方制作水龙头。但是材料必须自己去收集。这下热闹了,有的在百宝箱里拿到了弯弯的水管做起来水龙头,有的孩子则在建构区拿了弯弯的积木做水龙头,有的用纸卷成桶装再弯一下也做起了水龙头,但是在看了同伴的作品后,有孩子提出了异议:“你们这个水龙头连开关也没有,不象。”被问到的孩子没声音了,楞在那里,他的同伴不服气了为他争辩:“也有这种水龙头的,它是没有开关的,是自动的。”刚刚被问到的孩子也一下子反应过来了:“就是的,我做的就是这种。”孩子们将信将疑,有的同意,有的不置可否。
从这次游戏中孩子们的争论,发现幼儿的生活经验对他们的游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活经验的不同对水龙头的认知程度也不一样,在角色游戏中,对水龙头的需求度也不同。生活经验丰富了,他们会主动迁移日常生活经验到游戏中,能不断丰富游戏情节,提高游戏能力。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眼泪不是孩子的“武器”
哭,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后,学会的第一个与外界沟通的方式。婴儿时期的孩子,哭泣是他们和爸爸妈妈交流的方式,但是到了幼儿园时期的孩子,哭泣就会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景。有的孩子哭是性情使然,有的孩子哭是性格懦弱,有的孩子哭是颇有“小心机”,最后的这种哭是伴随着一定的“目的”如果孩子到了七八岁还是很喜欢哭,作为教育者就有必要告诉孩子,哭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哭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最近我听家长讲了这么一件事情。
乐乐和小森是一对表兄弟,有一次乐乐妈妈晚上要上班,就把乐乐送到小森家里,请小森妈妈一起照顾。两个小哥俩玩的特别开心,很快乐的度过了一天。到了晚上要洗澡睡觉的时间了,小森妈妈先给乐乐洗,整个过程都很顺利,直到有一滴香皂泡沫进入了乐乐的眼里,乐乐虽然很不舒服,但却丝毫没哭,说:“姨妈,眼睛有点不舒服,好像是香皂的泡沫进眼里了,你帮我倒点水,我自己用水冲冲。”小森妈妈听了连忙给孩子冲干净,心里想“乐乐这个孩子一点都不娇气,如果换了小森,肯定又要哭了”于是她决定借机教育一下小森。换成小森洗澡了,小森妈妈故意很不小心,一滴香皂的泡沫也进入了小森的眼里,小森果然大声嚷嚷的哭起来。妈妈就当没看见也没听见,小森见妈妈不哄他,只好捧起水,自己把泡沫冲干净,妈妈这时告诉小森:“小森,刚才乐乐哥哥洗澡时,他的眼睛里也进了香皂泡沫,他没有哭,只是赶快告诉我,让我给他倒点水,他冲洗的速度,比你先哭,再冲洗的速度快,你都长大了,遇到事不能只会哭,要快点想办法解决,懂吗?”小森听了妈妈的话,有点不好意思的说:“妈妈,我懂了,我以后也不哭了,要赶快想办法。”
听了家长讲的这件事,虽然事情不大,但是讲得道理却是挺深刻。遇到事情不能第一时间用哭来解决,这是孩子应该学的基本道理。最近我看了《读者》里面一则小故事,一位战士在战场上死了,有人将他的尸首带到了他的妻子面前。妻子见后却发起了呆,哭不出来。有人劝他说:“她必须哭,否则她将会死去。”但谁都没有办法让她哭。后来,一位聪明的奶娘将她的孩子带到了她的眼前,她哭了,说:“我亲爱的孩子,我为你而活着。”就这样,哭泣缓解了这突如其来的严重打击所造成的高度心理紧张,是她避免了不幸。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在极度痛苦的时候,如果能痛快的哭一场,往往会产生积极的效果,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哭泣效应”适当的哭泣也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可以排出我们身体里的毒素。但是,这并不代表,孩子每次的哭都是在排放毒素,作为教育者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引导孩子的哭泣。
中班随笔:你的眼泪为谁流
这几天一大早,当你走过我们中班的教室,就会听见一个小女孩“撕心裂肺”的哭声,还伴随着一声声“我要妈妈!”的强烈呼吁。当你坐在课堂上想听听孩子们上课,就会看见那个小女孩不时抹着眼泪,轻声抽涕着。当饭菜端上幼儿的桌子,准备午餐时,你就会听见她又哭着和老师“讨价还价”:“我吃不下,这些菜不要吃了!”当你想看看孩子们午睡的憨态时,又会碰到在哭着吵着“我要回去,不要睡觉!”的伤心的她。她就是上学期来我们班的新生——周艺,照理说这学期的新生有这样的表现,是在我们老师的意料之中的,但她已经过半学年的集体生活,平时又很乖巧、懂事,一点也不用老师操心,怎么这几天会有这样的表现呢?可爱的女孩,你的眼泪到底为谁流,为啥流呢?我在放学前,轻轻地拉过她的手,“促膝长谈”,原来过年走亲访友太高兴了是诱因,看见体弱的同伴中午被接回家是主因,眼泪终于慢慢地止住,小脑袋轻松地点头,嘴角也笑出朵花,老师悬着的心也终于可以放下了。放学时开心地挥手与我们道别:“老师、阿姨再见!”“再见!”希望明天再见的你不会流泪,再见一个全新的你!
教学随军笔:幸运星没有眼泪
教学随军笔:幸运星没有眼泪
“老师,请您在这张彩纸上写下祝福的话语,好吗?我要把它折成幸运星,送给陈杰,他要转学了……”
当那个扎着两根小辫子的女孩儿走到我身边,将一张淡绿色的小纸片捧到我面前时,我正坐在办公桌前,打开自己的手提电脑搜索教学资料。今天的网络有些卡,我本来就有些烦躁的心,现在更增添了气恼。于是,我左手托着腮,右手握着鼠标,头也不抬地说:“Sorry,林珊,老师很忙呢。”
“可是,老师……”孩子的声音噎住了。我回过头,看见她那清澈的双眸中盈满泪水。夕阳穿过窗户照进来,将孩子镀成了小小的金人儿,也将她的泪滴染成了金色。而孩子手里那个装着幸运星的玻璃瓶,同样闪熠着点点金光。
我的心即刻就软了。放下鼠标,我伸出手轻轻捋了捋小姑娘的辫子,温和微笑着:“那你放在这儿吧,老师等一下忙完了,就给你写。”
我说的其实也是实话。此时已是下午第四节放学后了,学校里依然热闹非凡,处处闪动着老师与学生忙碌的身影。而我,还留了两个学生在办公室里,让他们站在角落捧着英语书低声读单词,准备接受我的检查。在这个分数就是一切,分数就是教学质量,没有分数就要挨打的时代,每个老师都恨不得再多留学生们几分钟来读书,好让他们能考得更好。我此刻的心思就在那两个后进生身上,根本顾不上写幸运星这类“风花雪月的故事”。
然而,对于小姑娘的眼泪,我也不可能无动于衷。
“老师,陈杰明天就要走了,我想……你可不可以现在就写?”小姑娘得寸进尺,继续向我请求。两行晶亮的泪水,慢慢趟过她那稚嫩可爱的小脸。
“好吧,老师现在就写。”我旋开钢笔,一脸郑重地承诺。
该写什么呢?一向喜欢舞文弄墨的我,此刻竟有些笔拙言笨。
陈杰。一提起这个名字,我的心就隐隐作痛。这个聪慧机敏的男孩子来自遥远的大山,刚刚十多岁就历经沧桑,随着异乡打工的父母四处漂泊。去年夏天,他辗转到我们学校三年级插班的时候,与他同年级的孩子们,已经学了将近一学年的英语,而他却是一片空白。于是,我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悉心为他辅导,所幸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不久之后便赶上了同学们,而且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如今陈杰读四年级了,正当我为他的进步欣慰不已时,却又传来了他即将转学的消息!
这一次,不知道孩子又要跟随爸妈飘向何方……
凝视着手里的小纸片,我的眼前,又浮现出陈杰那憨憨的笑容。不知道他会不会再次没有英语可读,甚至没书可读?不知道他小小的肩膀是否承受得起生活的重负?不知道未来的人生路上,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想着这些,我的心无来由地忧伤起来,眼中也悄然湿润了。
还有一个小秘密隐藏在我的心深处,我不敢告诉别人,只能将一份郁闷倾诉于微博上——想当初,陈杰到来时,对英语一无所知;现在经过我的培养,终于走上正轨,成为班级里的高材生,他却要走了!那就意味着我所任教的班级即将失去一个人才,而我们的英语平均分,也肯定要受影响的……这种感觉,犹如辛勤耕耘之后却失去期待中那颗饱满的果实,令人无奈而感慨。
当然,对于孩子的关爱与担忧,早已掩盖了我的迷惘与失落,但,谁来抚平我心湖中的涟漪呢?
“Wishyouhappyforever,ChenJie(祝你永远快乐,陈杰。)”我想了想,提笔写下了这一句。是的,除了祝福孩子快乐成长,我还能说什么呢?不管走到天涯海角,不管将来贫穷还是富有,崇高还是卑微,我都希望他能快乐、幸福。
“谢谢老师……”林姗接过我写好的幸运星纸,高高地举起来,小脸上写满灿烂的笑容。“林珊,明天送陈杰的时候,可不要哭鼻子哦,一定要高高兴兴的,这样,陈杰才会更开心。”我认真地说。
孩子郑重地点点头:“好的,老师,我记住了。”她又摇了摇手中的瓶子,一脸天真,“这些幸运星也会开开心心的哦,它们肯定会给陈杰带来好运。是不是呢,老师?”
是的,幸运星也会开开心心的。说得真好,我的孩子,我的小诗人。幸运星没有眼泪,它们是来自最美心灵天空的星辰,赋予我们最挚诚的祝福,也将照亮我们人生的每一个黑夜。
我想,那张小小的纸片一定会被孩子灵巧的双手折叠成美丽的幸运星,和其他老师、同学们所送的幸运星一起,温暖陈杰的未来。
单位: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新苗小学
邮编:515822
教育随笔:孩子的眼神
教育随笔:孩子的眼神
孩子就像一面透视的镜子,眼睛更是一副高倍的望远镜。
孩子可以从教师的眼神中看透一些事情,同样老师更可以从孩子们的眼神中看出情形来。下面我就从孩子可以从老师的眼神中看出的东西来述说一下。从整体的一日活动来说,教师如果一整天情趣是高兴的话,自然而然的老师的眼神更是有趣,孩子们就似乎更高兴;早晨来园时会眯着眼睛对着老师高兴地问好,会主动和老师交流或是说一些悄悄话,似乎这一整天的话也多了好多。孩子们的日常活动也非常的随意或是更有情趣。例如:瑞瑞小朋友对老师说:“老师我今天也穿了一双新鞋子,好看吗?”孩子的一个简短问题体现了好多问题。其一:说明孩子今天的眼神已经和你产生了情感共鸣,她想让你在情感上对她多一点交流,更想让你对她多一些了解。其二:说明孩子观察能力很强,对于老师或是他人的行为举止观察的仔细;在孩子们的课堂中也是如此。例如:当老师提出问题要请小朋友回答问题的时候,小朋友们会专注的看着你,小手小脚丫的姿势做得非常好。这时的表现说明了孩子既希望老师的眼睛能够看到他的表现,说明想回答问题,又希望老师可以从他们专注的眼神中看出他们想回答问题的需求,从而老师看懂后给予回应;在孩子们吃饭的时候更是如此。例如:孩子们看到不想吃的饭时孩子们会用一种希望你同情的心理的眼神看你,并且希望你能够做出他希望的行动。
老师同样可以从孩子们的眼神中看出情形来。在孩子们早晨入园时,孩子们来园的表情或是眼神老师更是一眼可以看出孩子今天是高兴还是有情趣的;在孩子们的一日常规中更是可以看出一个孩子们的情趣或是状态。高兴的孩子会兴高采烈,做什么事情都是认真的,相反会是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表现;在孩子们的吃饭时间更是有趣。孩子们喜欢吃的饭时他们的眼神都是津津有神的或许还有点调皮的趣味,相反孩子会是厌恶的眼神。
孩子和老师永远是一面双面胶性的关系。老师或是孩子给对方一个高兴的眼神对方同样会给你一个有趣的眼神,老师或是孩子给对方一个生气的眼神它同样的不高兴。你我理解产生共鸣,你我共鸣产生对视的眼神。
教育随笔:一双“鹰眼”
教育随笔:一双“鹰眼”
今天在翻阅幼教杂志时,看到教育家蒙台梭利的一句话:“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自己的眼睛训练到像鹰一样敏锐,观察到儿童最细微的动作,探索到他最细致的需要。”不由得想起前段时间发生在班级里的一件事。
区域游戏,小雨和小华两个小男孩选择了语言区,一起在语言区的还有另外两个女孩子,语言区在班级的西南角落,由墙面和柜子围成了一个半封闭的空间,地上铺了地垫,放上了毛绒玩具,让孩子们在看书时能够安逸、舒适。生活区新投放了电饼铛做蛋饼,我便在生活区进行指导。游戏玩到一半,小雨突然哭着跑出了垫子对我说:“老师,小华压我头。”小华也在一边说:“是他要弄我的娃娃。”小雨平时是个比较脆弱的孩子,一遇到事情马上就会哭。我没有多想,便对两个孩子说:“你们在语言区都没有好好看书,你弄我我弄你,都出来在小椅子上坐会吧!”两个孩子便在语言区外面的小圆桌旁坐了下来。又过了一会儿,小雨停止了哭泣,对我说:“老师,我们休息好了,我们不闹了。”我便让两个孩子在小圆桌上继续看起书来,两个孩子这下也安静、认真地看了好一会。
直到晚上,小雨妈妈发了消息问我今天小雨是不是在幼儿园被小朋友咬了,并发了一张伤口的照片给我。我突然意识到小雨上午哭着说的“压我”是“咬我”。我马上向小雨妈妈解释了白天发生的事,是自己的误听误解了小雨的意思,也没有及时地查看小雨的情况而没有发现孩子之间的冲突。第二天听了两个孩子的叙述,原来两个孩子在语言区看了会书便玩起了抱娃娃的游戏,小华想去拍拍小雨手里的小熊小雨不让,小华一着急便咬了小雨,而我凭借着平时对孩子的主观判断:“小华不会咬人;小雨一有点事就会哭;两个孩子平时也会你压我、我压你便”草草地处理了此事。虽然小雨妈妈表示理解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孩子磕磕碰碰难免的,但我心里也知道了是我自己的一时疏忽,没有及时关注到孩子的动态和需求。事后我也进行了反思:在语言区放置了太多的玩具是否适合孩子安静看书;小小的区域让四个孩子一起游戏是否会相互干扰;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否只是“每人各打三十大板”就好……
再次看到这句话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老师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会将蒙台梭利的这句话牢牢记在心中,训练出一双敏锐的“鹰眼”,时时刻刻关注班级里的每一位幼儿,不能因为孩子之前是什么样而给出主观判断,而是要将孩子每个细节都看在眼里,根据孩子的举动给予正确的判断、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使幼儿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