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让迷途的孩子回归心灵的家园
发布时间:2021-05-03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孩子的教育问题近几周来,我园又陆续买入一些新的小玩具,投放到各班级里。那些玩具五颜六色,让孩子们爱不释手。
每次区角活动时,我都让孩子们自己把玩过的玩具放回原处,并摆放整齐,目的是让孩子们养成一个遵守规则和内在秩序的良好习惯。
可是,这几天,我在每次分发摆放玩具时,都发现每组的玩具少了一个,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一直没说,今天发现少了一个,就在教室里东找西找,可就是找不到。明明让孩子们玩完放回原处了啊,难道......我暗暗地用审视的目光在每个孩子的脸上扫来扫去,孩子们玩耍的快乐笑容写在脸上,我根本没有发现什么。
那就怪了!这次我在孩子们玩完后,不是让每个人送回去,而是指派了每组的一个小朋友收完后送回去。
这一招果然奏效。“老师,珂珂不交给我!”第二组的君君向我汇报。我走过去,看到珂珂有些慌乱的神情,小脸红红的。
我蹲下身问道:“珂珂,为什么不交玩具呢?是想在玩会,还是想自己送回去啊?”
珂珂小手交叉着扣着,不做声。“珂珂,我们现在玩玩具时间结束了,不能再玩了,待会我们还要讲故事呢!老师觉得你是想自己送回去,对不对啊?”我故意引导道。
珂珂点点头,无可奈何地从衣兜里掏出了玩具。那是一只会跑的梅花鹿!呵呵,我笑了:“珂珂自己送回去吧!”珂珂自己送了回去。
在户外活动时,我把珂珂单独叫到一处:“珂珂,这几天,我们班的玩具少了几个,你知道它们自己跑到哪里去了吗?”珂珂脸红了,有些局促不安:“不......知......道啊!”“珂珂,你想啊,那些小玩具都像我们喜欢的小动物一样,和我们都是好朋友,”我耐心地开导道:“我们现在找不到他们了,可能是他们“迷路”了,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啊,它们也多想回家啊。我们这儿就是它们的家,他们也很想念我们啊!”
珂珂低下了头,手不停地揉搓这衣角。我趁机又说道:“珂珂,你能帮老师把它们找回家吗?小朋友们都很想念它们呢!那些玩具小朋友也很想念它们啊!”
“嗯,好吧,我试试,把他们找回来。可是,老师,不要给小朋友们说是我找回来的,好吗?”“那些小朋友都不知道呢,只有老师知道,你帮老师找回来,你就是好孩子,学期末的时候,老师会发给你小红花!”我紧接着鼓励道。
“好!”珂珂有些释然了。果然,第二天,珂珂把那些“迷路”的动物玩具都“带回了家”,悄悄地交给了我。我笑了,表扬了珂珂。
“玩具回家”的事件给我带来了深思:个别幼儿经常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我们怎么办呢?我觉得我这次的做法就很恰当。另外,我还有以下建议:
幼儿把幼儿园的东西拿回家只是因为太喜欢某样东西想回家接着玩而已,大多是无意行为。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保护孩子的这种不光彩的“秘密”,同时,让孩子认识到问题,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还要耐心地告诉幼儿,幼儿园的东西是给所有小朋友一起玩的,它的“家”应该在幼儿园,如果私自带回家,其他小朋友就不能玩了,引导幼儿主动把玩具带回幼儿园。如果特别喜欢某个玩具,需要经过老师的同意后才能拿回家玩,并要定时归还。
另外,我们应该逐渐让幼儿懂得,任何东西都是有“所有权”的,想要他人的东西,必须经过别人的同意。比如,在游戏时,告诉幼儿需要借用某个东西时,可以说:“某某,你好,用一下你的彩笔,行吗?”
最后还要和幼儿家长多沟通,建议家长帮助孩子克服这个问题,让家长适当对孩子知错就改的行为进行鼓励。
总之,孩子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关系到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和优良品质的培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发展,我们应该让那些行为有些“迷途”的孩子尽快回归心灵的家园!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教育随笔:走进孩子心灵
教育随笔:走进孩子心灵
常言道:“欲晓之以理,须先动人以情”。这句话道出了情感与教育的关系。这句话让我感受很深。班主任只有对学生倾注真诚的师爱,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自觉愉快地理解教师的教诲,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孕育情感的氛围中取得进步,,体验收获,,体验快乐。
一、学生帮我反思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抽打自己的鞭子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即所谓高悬鞭策自警”。其实我在做班主任时内心经常会受到学生的挑战,以前有失去自控的时候,,也有过发火发怒,变得暴躁的时候。此刻回想起来,这样做不仅仅对工作有损无益,有损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形象,而且还会加深老师和同学之间的误会和代沟。我陷入了沉思中,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个性是对待个别行为偏差生,更是好用贯有的思维定势来决定和处理问题。发生在严骏同学身上的事情就是一个例子。一天中午休息时间,,严骏与一位同学发生肢体冲突,得知消息,我迅速赶到教室,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严骏:你平时学习不认真,上课说小话,此刻发展到打架。他还想争辩什么,我很武断地打断他说:“还要狡辩你总是班级的麻烦制造者,先到办公室再说”。之后,从与严骏的谈话中和其他同学处得知了事情的真相:那一位同学乱垃圾,没有扔进垃圾箱,严骏让他捡起,那位同学却说严骏多管闲事,并辱骂严骏,才有后面的冲突。我的心里受到很大的震动,这事确实不是严骏引起的,那位同学就应负主要职责,严骏是在维护班级的纪律(班级规定扔垃圾,务必在下课时间扔进垃圾箱),那我怎样办呢我陷入了沉思,最后我决定在全班同学面前向严骏道歉,并且表扬了他
。同学们的掌声让我感动,他们帮我反思,促我进步。作为教师就应做一个有错就改的快乐思想者,从学生中感悟自己的得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用心去发现他们个性是行为偏差学生的点滴进步,抓住有效的教育机会,教育他们不断进步。自己遇事也要冷静,真是应验了“急事缓办,缓事急办”这句话啊!
二、走进学生心灵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班级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对每个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个性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张磊同学成绩不错,就是性格太内心,不爱说话,与同学交流少,在班里显得很孤单;在老师面前也是有上句没下句的,我几次都想主动找他解决问题,但一向都没有遇到好的机会。一次,我们班的同学在食堂包馄饨聚餐,我把学生分成四组,分组包,分组煮,分组吃。轮到张磊盛馄饨时,由于食堂地面湿滑,汤水洒出烫了手,结果气得他把馄饨全部倒掉扬长而去,学生告诉我后,让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怎样会这样呢?我意识到他不仅仅性格内向,而且偏激,容易出现更为严重的事故,再联想到媒体介绍的一些案例,感到有些害怕。我赶紧把他找到办公室,让他坐下,漫漫说出当时的具体状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讲得我嘴巴都快干了,最后,他最后表态说:“我以后会多和同学交流的,遇事也会冷静的”。但我仍不放心,以后再出现偏激的事怎样办呢?必须要一劳永逸地解决他的问题。我除了注意观察他,抽空和他谈心外,还让班级几个比较开朗的同学成立帮教小组,带他多参加一些群众活动,如果他遇到难事,帮教小组的同学会帮他出谋划策,帮他解决问题。渐渐地他变得乐意和班级同学交往了,有事也愿
意和我交流了,人也变得乐观了许多。在一次家长会上,他的母亲提到他的变化时,对我表示十分感谢。一天,我在办公桌上发现他的一张留条,上面写到:“谢谢您,我的老师!”看完后,我欣慰地笑了。
班级工作千头万绪,但班主任老师只要用“爱”这根针就能把它们串起。教育学生,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并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就能到达“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就会收获更多的成功和喜悦。
教育随笔《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
今天,我和往常一样怀着一份好心情走近了教室,准备开始着一天的工作。看见王涵钰一脸苦恼地坐在角落,我忙问:“涵钰,你为什么不高兴啊?”她不理睬我。我拉拉她的小手对她说:“告诉老师,或许我可以帮助你,你不告诉老师,那你会一直不开心下去的。”可她还是无动于衷。后来我向另一位老师了解到王涵钰是因为玩桌面游戏时没有找到积木里的轮子才不开心的,其实她因这种情况而不开心也不是一次了。
还记得有次晨间活动:玩沙包。就因为妈妈给她缝的沙包破了而不开心许久,不管老师怎么劝都不愿用被人的沙包进行游戏。孩子往往会认准一样东西或意见事情而不愿妥协,这也是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具有固定性等特点决定的,但有时对她的过于执著而感到束手无策。她就像一只小乌龟,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学习用“缩头”的方式来逃避,她不予反抗,只是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这样的性格更是我一直最为担心的地方,因为我明白这样的性格不利于孩子健康,主要是心理健康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太重要了。”是的,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了解孩子的需要。我一直在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为什么不理我呢?”是我缺少亲和力吗?也不会啊,其他孩子和我还是比较亲热的。也许是我仍缺乏关注孩子个体发展、态度、情感上的发展需要。也许是我在引导其对待事物的态度的方式、方法不能再其身上产生作用,只是一方一位地在灌输,却没有考虑到孩子是否理解、接受、认同。看来要建立一种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路漫漫其修远,需要时刻提醒我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做一名有思想的智慧型教师。
幼儿园教育随笔:善待孩子幼小的心灵
善待孩子幼小的心灵
我们老师经常在一起谈论自己班里的孩子,我们都认为他们是小孩子,听不懂我们谈话的意思,但其实不然。那天,我刚进教室,丹妮正在教室里和小朋友玩耍,看到我,丹妮高兴的欢蹦乱跳。当时我正和另一位老师聊天。慢慢地,我发现丹妮话少了,而且好像不高兴了。户外活动的时间到了,我说:“丹妮,我们进教室外面站队吧。”她说:“不去。”我说:“怎么了?丹妮是个好孩子,跟老师去吧!”她很生气的说:“丹妮不是个好孩子!”我很奇怪,“谁说丹妮不是个好孩子?丹妮最乖了,是乖宝宝。”她更生气了——“丹妮不是乖宝宝。”我很纳闷,她怎么一会儿就变了情绪?仔细回想搜索,我一下子想起来——我和另一位老师说话的场景......
王老师说:“丹妮很调皮,经常看到她在院子里跑。”我随口说:“是啊,很不听话,还特别爱哭。”当时,丹妮在玩玩具,我以为她没听见,谁想到她不但听到了,而且对我的话很不满意。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丹妮经常会很生气的说:“丹妮不听话,不是乖宝宝。”我有意识的寻找各种机会表扬她,她才逐渐恢复到以往的快乐和活泼。我一直以为她比别的小朋友小,以为她无法理解我的话,真没想到,我无意间与别人寒暄时的谦虚之语,会给与她如此大的影响。
从那以后,我不敢再把丹妮当成懵懂的小孩子,而是像对待大人一样与她交流,在她面前讲话非常小心。而且,她在身边的时候,我总是对别的老师讲她表现好的地方,比如“丹妮很爱整洁,玩具玩好了,自己能放到原来的地方”等等,渐渐我发现,她也在努力的朝我赞美的方向靠拢,不但自己整理玩具,而且还督促班里的其他小朋友。孩子的心是那样敏感而又透明,我们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幼教随笔:走进孩子的心灵
“倾听花开的声音,可以读懂花儿的心思;倾听溪水,可以读懂山林的呼吸;倾听孩子,可以走进孩子的心灵,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幼教工作的我来说,需要认真倾听孩子。其实,每个孩子就像一本书,需要我们用心地来读,从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我们班上有一位叫伟子的男孩子,他喜欢在地上爬来爬去,有时还把地上的一些东西放到嘴巴里,在孩子的眼里,都认为他是一个不讲卫生的,不听话的孩子。我为此绞尽脑汁,孩子还是老样子,不讲卫生。有一次,我看见他来幼儿园时,穿一件新衣服,干干净净的。今天我再次尝试教育他,我把他拉过来,坐在我腿上。“今天你的衣服好干净,穿着真帅气噢!”他高兴地说“我爸爸刚从宜昌给我买的。”“要小心,千万别把它弄脏了哦。”孩子笑眯眯地点着头。到晚上离园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衣服居然还是干干净净的。我给他竖上大拇指,“真乖,你的衣服保持的很干净,今天表现的真棒”。当时我挺高兴,我一句话居然让孩子改变了。我就纳闷了,我以前也批评教育过多次,都无济于事,今天一句鼓励的话语,居然孩子做的很好。第二天我和他妈妈交流了此事,她妈妈还说:“您说他衣服干净,穿着帅气,不要弄脏了。”同样是一件事情,不同的说法,不同的表达方式,收到了异样的教育效果。
我班上还有一个名叫浩浩的小男孩,顽皮,爱出风头,很让我揪心。在一次运动会结束后,全体幼儿集合站队,在给幼儿颁奖时。突然,一名幼儿嚎啕大哭起来,原来他周围的幼儿都有奖状,就他没有,他心里嫉妒,就给另一名幼儿把奖状撕了。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他还是有上进心,爱争强好胜。就在第二天游戏时,有一个小朋友摔倒了,他过去主动把她扶起来,我在班上夸他乐于助人,并号召其他的幼儿向他学习,还奖了他一块巧克力。听说他好几天都舍不得吃,一直放在衣兜里。从那以后,我得知这孩子爱面子、爱听表扬,要多夸夸他。其实,他爱出风头,顽皮,目的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多关注他。我也深思过,这孩子现在听话,进步了,是老师对他的爱越来越多了,我要想办法多关心他,找机会爱他。
孩子你别看他小,他也有自己的思想,都想老师多关注他,多爱他。你和孩子距离越近,孩子越高兴,就会把你当成最要好的朋友,甚至给父母都不说的话,他都给老师讲。因此,幼儿教师要多倾听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时时处处就在自己身上。让爱的阳光普照每一个角落,使祖国的花朵更加灿烂、美丽。
教育随笔:孩子的心
孩子的心
这几天我感冒了,并有点咳嗽,也没当回事,今天下午五点吃苹果是,徐湘婷突然跑到我面前,我刚责怪她不遵守纪律,谁知徐湘婷小朋友一把苹果举到我嘴边,说“老师你感冒了,吃个苹果就会好起来,这个苹果很甜的老师,真的!”看着孩子认真的样子,听着那感人的话语,我不由自主地抱起孩子,“你吃吧!好孩子,谢谢你。”“不客气,老师。”对于小班的孩子能做到这一点,真的不错。
我打扫卫生的时候,徐嘉汝小朋友从我手中夺过笤帚,说“老师我扫,你感冒了。”说完,拿着笤帚卖力的扫起来,虽然,她干的活会让我重返工,但孩子这一举动,这实在让人感动,最调皮的高福龙小朋友像小大人似的,把手放在我的额头上,有摸了摸自己的额头。高福龙说:“老师你又:点发烧。”孩子们又擦桌子,整理桌子,虽然干得不理想,但是却很懂事,孩子们说:“老师,你休息吧!我们能行。”看来这群孩子是懂事的,我心里有种酸酸的感觉,老师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因为我经常用手摸一下孩子的额头,衣领没弯好的,我帮孩子弯好,为孩子们穿外套,教孩子们如何穿鞋子(小班),老师真诚温暖的爱,平时感染着幼儿,这不他们以童稚、天真活泼的方式回敬老师的老师的爱,多么懂事的一群孩子们,面对细心的孩子,我越来越坚定自己的事业,我爱你们孩子。
让孩子回归自然
春暖花开,是外出踏青的好时节,我们中班组也组织了一次春游活动,滨河公园半日游。春游的时候天气特别好,爸爸妈妈带着菠萝宝贝们来到滨河公园集合,在今天这么高兴的日子里,菠萝宝贝们都带上了自己的宝贝出来了。有的带上了各式各样的风筝,和爸爸妈妈一起放风筝,有的孩子带上了很多好吃的食物,与朋友一起分享,很多男孩子带上了自己心爱的玩具,聚成一堆,还有的孩子穿上了溜冰鞋,像一个个小精灵,灵活的穿越在人群中。爸爸妈妈的脸上也露出了甜蜜幸福的笑容。
自由活动了一会之后,菠萝宝贝们到齐了,我们拍了班级集体照,宝贝们的笑容那样的灿烂,动作是那么的可爱。
自由活动以后我们和爸爸妈妈手拉着手观看公园的风景,走在鹅软石铺的小路上,孩子们嬉笑打闹着,为生机勃勃的滨河公园更加增添了亮点。
接着我我们来到滨河喷泉边,孩子们兴奋极了,好像发现了神恶魔新大陆,那样的风景怎么能错过呢,我们来了几张俏皮的合影。
玩了这么久,也累了,找到一片绿色的草地,在成片的树荫下,我们坐在草地上休息。
爸爸妈妈们相互交流着孩子们的情况,宝贝们可一点也不觉得累呢,看,那几个“调皮鬼”正在草地上打滚呢,孩子们的天性,在这个时刻展露无疑。
春游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这样的日子里,他们可以尽情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在这样的日子里,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快乐的游戏,希望还有更多的机会,让孩子回归自然。
教育随笔:拥有心灵
教育随笔:拥有心灵
什么是幸福?有人说:幸福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也有人说:幸福是饥饿时一桌丰富的大餐。我的幸福很简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是一名幼儿教师,每天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群天真无邪的小精灵,他们稚嫩真诚、纯洁可爱,与他们相处的每一天里,我都是幸福的。
为孩子们付出的时候,我是幸福的!小班孩子初入园时哭闹不止,我接过这个,抱过那个;给这个擦眼泪,教那个擤鼻涕;帮这个穿衣服,教那个上厕所;帮这个洗手,教那个自己吃饭……我用行动表达着对孩子们的爱,慢慢地孩子们能够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了。每天清晨那一声“老师早上好”,小鸟一样飞扑到我的怀里,我是幸福的;户外活动时间,我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随时关注孩子们的活动情况,随天气变化增减衣物,看到孩子们在玩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我是幸福的;午餐时,我总是忙碌地穿梭在孩子们中间,随时关注他们的进餐情况,并告诉他们中餐的营养,看到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我是幸福的;午睡时,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孩子们掖好被角,看到孩子们甜甜地睡着,我是幸福的;离园时,向家长反馈孩子今天的进步,孩子开心的和我说“老师再见”!看到孩子和家长满脸笑容离开的时候,我是幸福的。
得到孩子们的关心,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是幸福的!在和孩子们相处的日子里,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活动中,我们一起学习新的本领,活动后我们一起开心地游戏,这些调皮的小家伙们会趁我不注意,摸一摸我的长头发,揪一揪我的衣角,和我“没大没小”地玩耍,我知道,他们在向我表达对我的喜爱,当我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平时爱捣蛋的小调皮总是一变脸,对着大家嚷嚷道“小声一点,老师生病了!”我知道他们是在向我表达他们对我的关心,那一刻,我是幸福的。
得到家长的信任、支持与理解的时候,我是幸福的!在“家长半日公开活动中”,有一位妈妈这样说道:“短暂的开放日,看到了孩子点点滴滴的成长和进步,这其中离不开老师的教导和关怀,真诚地谢谢老师们,道一声:“老师,辛苦了”!每每回想起来,心里酸酸的,这种感觉是幸福的。有时孩子在游戏中不小心受伤了,我满怀愧疚向家长说明原因,道歉时,家长说:“没关系的,孩子小,好动,有时磕磕碰碰很难免,老师每天照顾这么多小朋友,很辛苦,没关系的,老师不用放在心上,我们能理解。”这种被体谅的感觉是幸福的。
这就是“幸福”的力量,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拥有一颗被幸福浸润的心灵,去体验、享受这幸福的人生!
教育随笔:让孩子哭吧
春天来了,好多孩子跟着爸妈到野外去踏青,给班里的带来了好多小蝌蚪,放在我们班上的动物角里,这下我们的自然角里可热闹了,除了一些种子、花草盆景,娃娃鱼。还有黑溜溜的小蝌蚪,可以让孩子们仔细的观察蝌蚪的成长过程。高兴了没几天,问题就出来了:一是没有食物可以喂蝌蚪,二是由于双休日漫长的两天没有及时换水,好多蝌蚪都死了,这让我心理感到很难过,这好事变坏事了。
有一天,阿姨叫小朋友换水,笑笑怕小蝌蚪溜走,使劲的呼喊着我给他帮忙,“林老师,帮帮忙,我不知到怎么给小蝌蚪换水。”“好吧,我跟你一起给小蝌蚪换水吧。”我拿了一个筛子的盆把蝌蚪倒在里面,样的器皿里换上干净的水。这是笑笑发现好多蝌蚪都死了,伤心的说:“它们怎么都死了。”这时好几个孩子围过来看,我趁机和他交谈:“小蝌蚪在我们这里已经住了好几天了,我们都很喜欢它,可是一点东西都没给它吃,你们知道他吃什么呀?”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我马上抓住机会说:“对呀,小蝌蚪长大以后本来可以为我们吃掉许多害虫,可他住在我们这里却要饿肚子了,多可怜呀。我们怎么办呢?”笑笑接过我的话说:“还是放走它吧,让它去吃害虫。”面对这样的提议,我说:“对,这些蝌蚪也是有生命的,它们也要找妈妈,关在小小的空间里它们就会死去。下次还是让它们回到大鱼池里,你们同意吗?”“嗯。”孩子们都兴奋起来。在不经意中让孩子们传递了让它们要保护小动物。
很多孩子在遭遇挫折后,通常都会嚎啕大哭,但常常会阻止孩子哭:“不许哭,有什么可哭的!”“停住,不许让眼泪掉下来!”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听了专家的讲座,让我感触很深,我们越是去抑制孩子消极情感的表达,越会使孩子生理、心理活动不平衡,越会使孩子常常过于情绪激动。想想还是让孩子的消极情感发泄出来,让他们在挫折中学会调整自己的情感,提高耐挫能力。
接受孩子的消极情感的前提是,无论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是对是错,我们应允许孩子把消极情感释放出来,其次要允许敢于让他们表达消极情感,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消极情感,无疑是最佳的疏通、调剂情绪的方法,特别是对性格内向的孩子,更要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而成人应该是倾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