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稳定新入托宝宝的情绪
发布时间:2021-05-01 宝宝幼儿园的游戏 宝宝入园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人们常说,当老师难,当基础教育的老师更难。然而最难当的莫过于幼儿园的老师,特别是每到新学期的开始,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亲人进入幼儿园,对每个宝宝来说,这都是难过的一关。看到宝宝哭哭啼啼,父母心疼如焚,每位幼儿园的老师都会思考:如何减轻宝宝入园时的种种不适应综合症,使刚刚入托的宝宝尽快适应幼儿园的新环境、新生活,让家长们放心,让宝宝们舒心呢?本文正是以此为目的,试图从入托前的工作,入托时的措施,入托后的教育等入托的自然过程中,阐述几点具有操作性、切实可行的观点与做法。
每年新学期开始,新入托的宝宝总是绷紧着小脸,瞪着惊异的眼睛,离开了自己熟悉的亲人与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一陌生的环境,往往使他们产生焦虑与恐惧。宝宝情绪波动主要表现为哭闹、拒食、大小便失控、要成人抱等。因此托班的老师应如何针对新入托宝宝的个性与特点,做好各项工作,使宝宝尽快适应幼儿园新环境、新生活呢?结合自己几年来实际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就如何稳定新入托宝宝的情绪问题,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入托前的工作
一、开展每月一次亲子园活动,减少宝宝对幼儿园的陌生感。
从家庭到幼儿园,每个宝宝都会产生分离焦虑,还会有哭闹的表现。作为父母,入园前应有意识地积极引导他们从心理上熟悉幼儿园,从感情上喜欢幼儿园,尽量减少宝宝的焦虑情绪。为吸引更多的宝宝顺利入托,我们甘露中心幼儿园定期开展每月一次的亲子
园活动,由能力强的教师来担任此教学任务,让家长带着即将达到入托年龄的宝宝一起参与活动。在活动前后空余的时间里,由老师和家长带领宝宝先去幼儿园参观参观,看看里面的设施、玩具、图书,再让宝宝认识认识将来的老师,熟悉幼儿园的周围环境,消除宝宝对幼儿园的陌生感。在亲子游戏活动中,家长、宝宝跟着老师互动,让宝宝充分感受到了活动的快乐。逐渐建立“幼儿园”的概念,还可以带他们到操场上或教室里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激发起他想过集体生活的愿望,从而对幼儿园有直观的美好感受,向往幼儿园生活,进一步引发宝宝们的入托欲望。
二、举办入托前家长辅导会,帮助家长作好入托准备
举办入托前家长辅导会,传授和辅导家长了解和掌握一些入托知识,及时交流入托宝宝的实际情况,为入托作好充分的准备。
1、调整作息时间
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和要求,是宝宝入托前首先要适应的第一步,培养宝宝与幼儿园同步的起居习惯,以免生活规律突然的改变让宝宝对幼儿园产生反感,为让宝宝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家长应对宝宝做一些入托前的必要培训,父母可在入托前为宝宝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明确每段时间干什么,让宝宝在家里按照这个作息制度,按时进餐、睡眠、盥洗、活动、娱乐生活一段时间,这样进入幼儿园后会较快地适应新生活,同时能培养宝宝从小就有一个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2、教会宝宝自己解决大小便
宝宝的大小便问题一般过了十八个月就该训练了,如果宝宝想要大小便还不能告诉大人,或者还在使用纸尿裤,就要注意了,入托前应该重点教会宝宝说:“我要小便,我要大便”这样的话,免得给老师增加负担,又避免宝宝受不洁之苦。此外,培养宝宝定时排便的习惯是个很好的方法。
3、学会自己喝水吃饭
对于那些习惯于用奶瓶当水杯的宝宝,使用小杯子喝水有一定难度。可是幼儿园里,小朋友们都用水杯喝水,这也是幼儿园和家里不同的地方,也是应该在入托前必须学会的本领。刚开始练习喝水时,可用塑料杯子,水倒得少点。父母要教会宝宝怎样控制好杯子的倾斜度。另外,关于吃饭的问题也该在家就学会。
4、学会自己穿衣服
午睡后能否自己穿衣服是宝宝自立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多数宝宝脱衣服睡觉没问题,而穿衣服起床就麻烦了。还时常会闹出笑话:穿错鞋、穿错裤子、漏穿了、穿反了衣服都是常有的事。所以,父母最好为宝宝选择那些穿脱方便的衣服。还有,鞋子的大小也要合适,鞋底要软、跟脚、轻便。鞋子可做上一记号,以区分左右脚,并锻炼宝宝在大人保护下自己走楼梯的能力。对于年龄较小的宝宝,父母可以适当为他多准备几套衣裤,以便宝宝拉尿、呕吐时更换。
5、学会交流
幼儿园生活是宝宝人生中的第一次集体生活,能否与其他小朋友和睦相处很重要。入托前应该尽量让宝宝与邻居接触,与邻居的小朋友玩耍和交往。入托后,父母可以利用接送时间,认识本班的一个或者几个小朋友,互相介绍后,鼓励宝宝在一起,拉拉手,玩一玩。父母平时应多与宝宝说话,锻炼他听懂成年人说话,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学会表达。养成这个习惯,一旦遇到事情,宝宝就懂得向老师述说。
6、反馈入托宝宝的个人信息
为了使学校更好地照顾和教育宝宝,通过家长辅导会,老师能提前了解入托宝宝的个体情况。家长要真实、具体、细致地介绍宝宝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要让老师了解宝宝各方面的能力及不足之处,做到心中有数,为将来入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入托时的措施
一、创设适应入托宝宝生活特点的环境,吸引宝宝对幼儿园的亲近感。
从温馨的家庭环境来到陌生的教室,无论是心里还是情感宝宝都会不适应,为了缩短家庭和教室的陌生感,我们首先注重教室的装饰,墙壁上布置符合托班宝宝年龄特点,色彩鲜艳、形象夸张、接近宝宝生活的墙饰。其次我们考虑到宝宝们的实际情况,给托班宝宝提供的玩具柜是低柜开放式的,玩具柜内安放的玩具,宝宝们可以随手取放,他们还可以象在家里一样,随手就能拿到想要玩的玩具。提供给托班宝宝的玩具,主要是形态各异的各类娃娃、小动物和指偶玩具;色彩鲜艳的木头积木、塑料积木和泡沫积木;有声响会变动的电动玩具与拖拉玩具。这些玩具安全、无毒,又便于智力的开发。
二、讲究来园接待方法,消除宝宝对生人的恐惧感。
宝宝入园时,往往先认住第一个接待他们的老师。因此在刚开学的第一个月里,我们两位老师同时进班,让宝宝们同时熟悉我们。在接待中,我们每天都以主动热情的态度把宝宝从妈妈的怀抱中抱过来,用亲切温柔的语调同宝宝子说说话,经常像妈妈一样亲昵地亲亲他们,让孩宝宝感受到老师像妈妈一样喜欢他们,逐渐消除宝宝对生人的恐惧感。同时,在晨间接待高峰的时刻,老师与家长说话应尽量简短些,尽量避免和一位家长时间交谈,而使其他家长和小朋友长时间等待,使宝宝产生被冷落的心理,主要是答应家长交代的各种嘱托,特别是对待生病的宝宝,询问病情的情况应该详细。如:我班的华彬晔和张益恒两位小朋友经常有感冒的现象,但两个宝宝生病也要坚持上幼儿园。所以,每次当他们生病的时候,我们都要向家长仔细询问宝宝病情的程度和服药情况,让家长相信老师会照顾好他们的宝宝,使家长们能放心、安心地离去。为使学校更好地照顾和教育宝宝,家长最好能提前让老师多了解宝宝的情况。家长要真实、具体、细致地介绍宝宝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要让老师知道宝宝各方面的能力及不足之处,让老师做到心中有数,为将来入园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入托后的教育
一、提供家庭式的宽松生活,使“园”与“家”顺利接轨。
宝宝在家中的游戏往往是自发的、个别的,玩什么,玩多久都可以比较随意。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认为在宝宝初入托的一个月内,不应以幼儿园的生活常规与作息制度来约束他们,集体活动的组织形式应尽量少些,个别的、小组的活动形式应多些,尽量提供家庭式的宽松生活方式,使“园”与“家”顺利接轨。上午活动主要以入园活动、游戏活动、户外自由活动为主。在入园活动中,宝宝较喜欢搭积木和抱娃娃以及户外的滑滑梯和拖拉玩具。个别喜欢独自玩的宝宝,我们可以允许他一个人玩玩具,形成他一个人玩的世界。如:我班的张亦泓小朋友,刚入托时,就喜欢一个人独自玩。我们不去强制她,等她玩腻了,自然会回归到同伴中去。托班游戏活动以分组的形式为主,主要有亲子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户外自由活动,以轻松愉快的形式,放放音乐、散散步、坐在软地上玩玩电动玩具、拖拉玩具,在操场上滚滚皮球,玩玩飞盘,踢踢罐头,不愿意玩或玩累的宝宝可以坐坐、看看。尤其是户外自由活动,最会哭的宝宝也会在此刻停止哭声。如:我们班的王菲菲小朋友是个爱哭的宝宝,当她被老师带着,和同伴一起到户外,玩起滑梯、木马……的时候,哭声悄然停止了。由此可知,只有宽松的生活,有趣的活动才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宝宝,使他们暂时忘记对家庭的依恋,对亲人的思念,而渐渐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
二、允许宝宝保留原有的生活习惯,逐渐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
刚入托时,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有的宝宝吃饭要喂、睡觉要陪,大小便不会坐抽水马桶,喝水不会端杯子……诸如此类情况,我们采取的方法不是急于纠正,而是等他们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时再作纠正。宝宝情绪日趋稳定后,我们就不再包办代替,开始逐步培养宝宝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如教宝宝认识小便池、抽水马桶,会用声音、动作、语言表示大小便的要求,培养大小便入厕的习惯,培养宝宝固定坐位进餐,学习使用小勺进餐;培养宝宝不咬被子、不吮吸被角、不要成人陪伴、主动入睡的习惯;教会宝宝喝水,会双手端杯自己喝水。我们在培养托班宝宝生活能力的时候,应注重“简单易行的直观性”、“反复多次的渐进性”、“持之以恒的一致性”。只有注重对宝宝生活能力的培养,才能增强其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能力。
三、采取不同的方式,因人而异爱每一个宝宝。
两周岁的宝宝刚刚离开父母,来到幼儿园,他们的种种不安与不满都会变成哭声发泄出来。娇气的宝宝往往依恋性较强,他们来园时表现为:嚎啕大哭,抓住父母的手不放,并充满敌意地看着老师。当老师帮助他们的父母“逃”走后,他们会哇哇大哭,有的甚至还会抓老师、打老师。更严重的会用头往地上撞,怎么哄也不行。对于这样的宝宝,我们的方法是:多抱抱他,多与他交流,给予感情上的满足;胆小的宝宝表现为:怕陌人、有畏惧感,他们把老师当作唯一的亲人,追在老师身后,寸步不离。对于这样的宝宝我们就多加爱抚与安慰,尽量避免引起他的胆怯与恐慌;任性的宝宝表现为:难以哄骗、哭闹不止,我们就适当采取冷处理,当他停止哭声时,再安慰他,与他讲道理;外向型的宝宝表现为:活泼好动。我们就组织丰富的活动,满足他“玩”的需求;内向型的宝宝表现为:不愿意接近人。对于这样的宝宝我们就加倍关心他、接近他,使他从接近老师开始,逐渐接近小朋友。平时,我们坚持正面教育,给予宝宝明确的表示,使他们知道“不哭”的宝宝,大家都喜欢他。
四、良好的师德修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感。
幼儿教师需要具备更高的师德修养和教学品质。耐心:即对哭闹不停的宝宝要有耐心,说话声音轻轻地,柔柔的,会安慰宝宝。对家长也要有耐心,应尽量满足家长的要求,完成家长的嘱托。尽责:宝宝从家庭走向幼儿园,主要碰到的是“生活上”的不适应,老师应尽量满足宝宝“吃”、“玩”的愿望,照顾好宝宝“屙”(大小便)“睡”的要求。不怕脏:新入托的宝宝有“三多”,即眼泪水多、鼻涕水多,尿水屙在身上者多。老师应不怕脏,帮助宝宝擦干脸上的泪水,擦净脸上的鼻涕,照顾好宝宝的大小便,对大小便屙在身上的宝宝,要及时帮助清洗与替换干净的衣裤。如:我班的王恬恬小朋友,因为年龄小,自控能力差,睡觉经常尿床。我们从无半句怨言,每次都及时给宝宝更换干净的裤子,让宝宝充分感受老师对她的爱。
五、做好家园联系工作,加强家园的沟通。
1、利用“家园互联网”栏目,向家长做好宣传。经常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方法,如:不能用“如果再不听话,就送你上幼儿园”等话语,来纠正宝宝的不良过失;“新入托宝宝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等,传授给家长鼓励宝宝上幼儿园的方法,如幼儿园路上的“母子悄悄话”,向家长推荐有关“稳定宝宝情绪波动”的小故事等。
2、对情绪难以稳定的宝宝,要分析情况,寻找原因,加强家园的沟通,寻找最佳教育途径。
3、利用接送时间,及时与家长联系,征求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向家长反映宝宝情绪变化的情况,尽量满足家长的各种需求,使家长相信老师能照顾好、教育好他们的宝宝。
只要家长对我们的工作有信任感,把宝宝放在幼儿园有放心感,家长就一定会配合我们,做好稳定宝宝情绪的工作。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宝宝的情商如何开发?
宝宝说
我有点喜欢发脾气。我撕贴纸的时候,如果半天撕不下来,就会大哭;我搭积木的时候,如果老是搭不好,就会把所有积木都推倒。我也不知道我怎么会这样。妈妈似乎有时候也搞不明白。
妈妈说
我真不知道为什么宝宝怎么那么爱发脾气。不过一听到他哭,我就心软了,就立刻哄他,让他停止哭闹。老公则总是唱黑脸,吓唬宝宝:“再哭大老虎就把你抓去吃了!”“再哭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有时候越吓宝宝哭得越凶。
专家说
上面的一些表现,是宝宝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这个时候,爸爸妈妈首先应该做的不是没有原则的安抚,更不是恐吓和威胁。首先应该分辨宝宝哭闹的原因,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再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方法,去安抚、引导宝宝,从而使他逐渐学会用合理的方式表达他的情绪,学会以积极的情绪去应对他面前的世界。
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孩子对一件玩具是表现出喜欢还是厌恶,对一条狗是亲近还是恐惧,这就是情绪。情绪是婴幼儿适应生存重要的心理工具,不同的情绪激发和驱动着他做出不同的行为。
幼儿具备三大情绪能力。
第一,情绪表达能力。婴儿在出生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对事物的喜欢与厌恶;到1岁后,他们就能够表达内疚和蔑视等复杂的情绪了。
第二,情绪识别能力。1岁甚至更早的婴儿已能“察言观色”,能够对父母和陌生人的情绪做出反应,能够识别和理解别人的情绪,并懂得如何得到你的关注。
第三,情绪学习能力。儿童和任何人的交往都是一个情绪学习的过程。由于和父母亲交往最多,他们最多的还是“潜移默化”地接受着父母的熏陶。如果父母总是忙乱急躁地应付各种事情,孩子也会模仿父母的那种急躁情绪。
情绪培养对宝宝未来的意义
现代社会要求孩子不仅要有高智商,还要有高情商,即控制和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情绪愉悦的孩子,能促进身心发展和良好个性的形成;能更冷静更客观地对待困难和挫折,并寻找办法战胜它们;能够调节、控制自己的不良和消极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能够敏锐地觉察别人的情绪,具有同情心;能够与人愉快地合作,人际关系融洽。
情绪低落的孩子,其前进的动力、决心和成功的欲望更容易受到压抑和摧毁,这将阻碍他们发展学习的能力;活动起来动作缓慢、反应迟纯、效率低下,易感到劳累、精力不足。
婴幼儿阶段是情绪培养的关键期,3个月到2岁,关系到以后智力、意识和整个人格的发展。这一时期,孩子的情绪不稳定,智力活动和行为很容易受情绪的支配和影响。因此,关注孩子的情绪发展,培养孩子控制、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至关重要。
怎样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
1)针对性引导。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反应,从中能看出宝宝的性格是情绪平缓型,还是情绪激烈型,以便于亲子间更好地沟通。情绪平缓和激烈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平缓型的孩子可能表现比较乖巧,父母要更加细心地关注、体察其情绪变化,引导他表达自己的情绪。对于激烈型的孩子,在他发脾气的时候要区分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干预。
2)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在儿童情绪发展中的重要性无人能比。父母要调整心态,用积极的情绪、情感面对孩子和生活。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发展。
3)面对面,“照镜子”。父母抱着宝宝,与他面对面,并模仿他的表情。宝宝可以观察到各种情绪表达,学会跟别人沟通彼此共同经历的情绪状态,学会通过情绪来对周围施加影响。
4)给情绪“贴标签”。经常用一些情绪词汇来描述孩子当时可能的感受,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感受。孩子的情绪感受其实非常广泛、复杂,但是却可能没有能力说出来。父母用各种情绪词汇来描述他当时的感受,可以确认宝宝的情绪,给孩子提供情绪“标签”,同时丰富孩子的情绪概念,也帮助孩子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5)鼓励孩子积极的情绪表达。如果孩子对别人有礼貌,对小朋友友好,遇到事情不爱哭,善于与人交流,父母就应该表扬他。
6)与孩子一起谈论情绪。当家长感到生气、高兴等不同情绪反映的时候,要直接告诉孩子,并告诉他们原因。家长总试图将自己的消极情绪隐藏好,这是不太容易做到的,这些情绪最终会以错误的方式体现出来,从而影响到孩子情绪的表达,所以我们最好坦诚地与孩子谈论情绪。
0-3岁宝宝的情绪
零至一岁
这个时候的宝宝情绪十分平和稳定,偶尔号啕大哭,原因可能是生理上得不到满足,如想睡觉,肚子饿或身体不适,所以父母的周全照顾最要紧,令宝宝觉得安全,舒服。建立正常的作息规律,宝宝的情绪便不会有太大波动。
避免出现恐惧
但要注意一点,就是避免宝宝受到惊吓,例如在他身边大叫或突如其来的巨响,这会使他觉得无助,对自己不能理解的事物感到害怕,产生恐惧的情绪。
克服恐惧
如果宝宝出现恐惧的情绪,父母可以通过与宝宝身体的接触,如抚摸,紧抱等动作,令宝宝感受到别人的关注和爱护,而逐渐安静下来。另外,这时期的宝宝对周围陌生的环境也有探索的意欲,不防带他外出,认识外面的事物,切勿过分地保护他,拖延他的学习进度。
一至二岁
这时期的宝宝很容易哭闹,大发脾气,无论你怎么劝都没有用。平息他哭闹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加理会。
分散注意力
宝宝用哭闹来要胁你,最佳的对策便是转移他的注意力。比方说,吃饭时你把正在学步的宝宝放进他的高脚凳里,他可能会拗在那里,并挥动双手尖叫着。此时,你最好先让他下来,拿些有趣好玩的东西分散他的注意力。只要把他哄得团团转,让他忘记他不想坐在椅子里吃午餐这件事,之后,当你再把他放进高脚椅里,他很可能会乖乖合作。
无论你碰到多么棘手的管教问题,你可以发现最有效的一招,便是分散宝宝的注意力。宝宝小的时候,注意力往往持续不久,这就是为何他们一看到有趣的东西,立刻破涕为笑的原因。
自由发挥
但是,教导这个岁数的宝宝时,必须注意一点,就是不要期待他去做讨你欢心的事。举一个例子:宝宝大都喜欢户外活动,他喜欢自由自在的跑跑跳跳,去认识新鲜有趣的事物;此时,父母应该耐心地在一旁观看,不要催促他。如果不得不打断他时,不妨在他面前来回地走,或设法吸引他的注意,他就会很快往你这边过来。可是,宝宝很可能会抗拒父母的触摸或搂抱,不愿意接受父母的管束。管教宝宝时最好先放松后收紧。
总括而言,管教这个年纪的宝宝并不容易。
最好的管教方式之一是允许(但不评论)宝宝正常的情绪宣泄,这会带给宝宝莫大的支持与安慰,例如让他吸吮拇指或橡皮奶嘴,让他将心爱的毛毯带在身边,给他一种心灵上的慰藉。
二至三岁
宝宝到了两岁左右,就不需要这么多的管教技巧了。但是到了两岁半时,进入了教养的黑暗期,令父母伤透脑筋,但是,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年纪的宝宝都非常相像,而且简单的管教技巧就可以把他们管得服服帖帖。
对付招数:
1.父母要擅于利用宝宝的习惯倾向。为他规划良好的作息时间。举例来说,如果能为两岁半的宝宝培养良好的就寝习惯,便可以解决每天叫他上床睡觉这个难题。
诸如此类的习惯还包括帮他脱衣服、洗澡、穿睡衣、刷牙、在门口荡秋千、带他进浴室、上床、睡前为他讲故事、拥抱并亲吻道晚安,最后为他关上灯;这些事要花掉你很多时间,尤其当你疲累不堪时。但是一旦它们变成固定的作息后,你就有可能让宝宝乖乖去睡,而非敷衍他或强硬地要他上床睡觉。
两岁的宝宝喜欢一成不变,他喜欢重复做同样的事,任何变化他都很难接受;因此,尽可能允许他将玩具或私人物品放在原来的地方,家具也要摆在他希望放置的位置。这个年纪的孩子要求每件事物都得在适当的时间里放在适当的位置,他也要求每天的作息有一定的秩序。总而言之,他喜欢凡事一成不变。
2.命令孩子时,要尽可能为他留面子。不要硬绷绷地命令他;例如,要避免用"吃中饭之前,你必须把所有的玩具捡起来"这类的说法,而应建议性地表达"现在让我们一起把这些玩具捡起来吧"如果他不愿意,你也不必坚持催他答应。最好的办法是改变话题或离开现场,尽量避免以强制强的情况。当他不愿意,而你又执意要他服从命令时,最后的输家往往会是你。遇到这种争执不下的情况时,你不妨转移他的注意力。
举例来说,假如宝宝不喜欢穿衣服,无论他愿不愿意让你为他穿衣服,你都要避免和他发生激烈冲突。也许你可以把他摆到一个很高的地方,一边和他谈论未来将发生的事,一边很快地帮他把衣服穿好。
要转移两岁半的宝宝的注意力很简单,只要和他说话即可。通常和一岁半宝宝的交谈,可能会让他听得满头雾水。但是和两岁半的宝宝闲聊,即使他不完全听得懂,却能吸引他的注意,至少可以将他的注意力从先前的争执中转移开来。
3.要这个年纪的宝宝作决定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倘若你能为宝宝预作计划,告诉他将会发生什么事,有时对你会很有助益。
宝宝如果能依照顺序重新说一遍,就表示他懂得你说的,而且他也会照做。至于宝宝乱发脾气时又该如何呢?许多父母发现宝宝开始乱发脾气时,最佳对策就是不理他,否则一旦宝宝发现只要发脾气,父母就会予取予求的话,以后发脾气就成了他们最大的武器了。所以,尽可能让宝宝了解,发脾气不但得不到任何东西,甚至会失去父母的关心,这是很重要的事。
但是针对宝宝乱发脾气的情况,父母最好还是能够防患于未然,绝大多数的父母都知道宝宝每天在哪些时候或哪种情形下闹得最凶,因此至少一半以上针对宝宝发脾气想出的对策,是让宝宝离开这类会让他失控的情境。
4.对于某些年龄的宝宝来说,给他们选择机会是很不错的管教方式。父母也应针对不同个性的宝宝,给予不同的选择。像一些头脑清楚的宝宝们,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很容易作选择,而且会坚持到底,另一种宝宝的个性就不适合作决定;举例来说,这些困惑的宝宝们一点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他们选择,只会加深他们的困惑而已。
在宝宝不同的成长阶段里,如果你希望他的一言一行都如你所愿,最好你能适时修正管教方法,来适应他们每个成长阶段所具有的优缺点。而你越了解宝宝在各个阶段的行为特征——尤其是教养黑暗期——你的管教方法就越有效地配合宝宝的年龄和个性。
调节2岁宝宝的情绪
由于2岁宝宝的注意力非常有限,所以人们往往感觉他的情绪波动非常大。
在2岁这个年龄段,宝宝的第一步就是学着独立,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会给他带来巨大的快乐。当他完成一项新任务,如用蜡笔画画,做拼图游戏,他会感到非常自豪。但当拼图拼不好,或被阻止在墙上画画时,他又会表现出非常不满。总之,2岁宝宝的情绪很不稳定。
对爸爸妈妈而言,最大的挑战是既要帮助宝宝自立又要使他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特别是那些消极情绪。
征服2岁宝宝的情绪
是什么让宝宝的情绪像在荡秋千
是什么使宝宝的心情从欢欣雀跃转瞬变成生气愤怒呢?一句话,挫折感。
尽管2岁宝宝已经开始有了语言表达能力,但与人交流的能力还是十分有限,常常不能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宝宝生气的原因,常常是因为大人不明白他的意思。
另外,2岁宝宝遇到自己不满意的事情时自控能力往往比较差。当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时,感觉就像到了世界末日。当妈妈对他说不能做什么事时,他感到完全没有可选择的余地。
所幸2岁宝宝的沮丧情绪不会维持太长时间。他很容易对某件事物发生兴趣,但注意力很快又被其他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宝宝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的时间不会超过几分钟。
聪明的父母会利用宝宝注意力分散的特点,从容控制宝宝的情绪。如果宝宝不高兴或是遇到了挫折,你可以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例如,当思思在厨房里吵闹着要玩小刀时,妈妈会把她带到一水池的肥皂泡面前分散她的注意,她很快会安静下来。另外,场景的迅速改变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安静地把思思从厨房带到房间里去,那里有许多吸引她注意的东西,玩具恐龙、图书都可以让她忘记刚才的不愉快。
和宝宝谈感受
尽管分散注意力能阻止宝宝情绪失控,但对父母来说,和宝宝谈论他的感受也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你不可能期待一个2岁的宝宝能告诉你他很愤怒、孤独或者无聊,因为他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和相关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你可以教他如何表达自己,“那件事一定让你很生气”,或是“你看上去很伤心”,诸如此类的话能帮助宝宝认识到有很多的语言能描述自己的内心感受。最终,宝宝会认识到这些感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比如,如果每次宝宝都拼不好拼图,你说,“哇,你真的很生气”,多重复几次,宝宝就会把这句话和他自己的感受联系起来。当宝宝快3岁时,开始能理解像生气、伤心等词的意思,很快,他就能谈论他的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