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幼儿园:“爱”的非常教育
发布时间:2021-04-26 爱的教育笔记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阅读笔记英国的教育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这与他们幼儿教育打下的根基密不可分。
能歌善舞的宝宝
复活节前,我随大学唱诗班从格拉斯哥驱车北上苏格兰高地巡访幼儿园,一路上我们参观了市区幼儿园、城镇幼儿园、乡村幼儿园和人烟稀少的山区幼儿园。所到之处,都受到幼儿园师生的热烈欢迎。唱诗班为幼儿园的小朋友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节目:一首首激情振奋的音乐,一个个精彩感人的故事,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游戏,使小朋友们陶醉在无限欢乐之中。当锣鼓敲响,吉它弹起,风笛吹鸣,孩子们欢快地和大人们一起跳起热情奔放的苏格兰民间舞蹈。那悠扬的歌声,动人的舞姿,真让人惊讶,这些孩子如何从小练就了能歌善舞的本领!他们可不是人们想像中中规中矩的小绅士小淑女!
消灭“城乡差别”
在访问期间,我惊奇地发现,不论城镇的孩子还是山区的孩子,他们都享受同样的呵护和关爱。幼儿园不论大小,园内配套设施齐全。给人第一印象是干净整洁,环境优美。尽管山区幼儿园的孩子较少,但他们也拥有城里的孩子一样的游乐设备。另外,山区幼儿园的师资素质与城里相比,毫不逊色。她们都通过正规幼师教育并获得幼师资格,且大多来自城市。所以山区的孩子成长水平与城里的孩子完全一样,彻底消除了城乡差别。政府鼓励城里的幼师到山区工作,城里的幼师也愿意为山区的孩子工作。我问过好几位老师,“你们为什么愿意来山区幼儿园工作?”她们的回答是:“为了这里的孩子能健康成长,我们愿意来帮助他们。”
认识“LOVE”
不论是哪个幼儿园,当你步入主厅或教室时,映入眼帘的是醒目大字“LOVE”(爱)。几天来,我在幼儿园里所体会到最多的是爱的涵义。从孩子们说“对不起”、“我来帮你”、“非常感谢”、“我能做”、“我不介意”、“你碰疼了吗”、“不要哭,我们爱你”、“华人、非洲人、印巴人,都是我的好朋友”……我的心被天真无邪的爱所感动。
我问一位老师,“孩子们怎能知道这么多的爱?”她告诉我:幼儿园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爱,我们就应给予他们最多的爱。不只是父母爱他们,老师爱他们,还有社区志愿者来爱他们,尤其是教会以各种方式来关爱他们。比如,教会的牧师常来看望他们,“唱诗班”来与他们一起唱歌跳舞,“少儿组”来与他们一同交流,“爱心组”来为他们准备野餐等等。孩子们在被爱的过程中学会了爱。幼儿园以爱为教育中心,从小就栽培孩子互爱的理念,铸造孩子自信的人格,锻炼孩子社交的技能。这为他们长大后具备互尊互爱、公正刚毅、温和恩慈等优良品格奠定了坚实基础。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英国人对幼儿的教育
英国人对幼儿的教育
对于教育孩子,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方式。中国父母有的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严厉教育,不许孩子这样,不许孩子那样;而有的父母对孩子又过度溺爱,对于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那么怎样教育孩子呢,我们不妨看看素有“绅士之国”的英国父母是怎么做的。
我们小时候父母总是以某个从来不出去乱跑的孩子作为榜样来教育我们。要乖,要听话,不捣蛋的孩子似乎更赢得父母的赞赏。可是在英国,父母们却有意地“花钱”培养孩子顽皮。每个周末都会为孩子活动,不是到某个朋友家吃饭(往往是全家出动),就是去某个小朋友的生日派对,或者是去游泳、踢球。总之,英国父母很少让孩子呆在家里看电视。
除此以外,英国父母的教育方式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陪孩子玩就是最好的家教
有这样一个真实故事,有个中国人到国外去做家教,当他想要按照国内的做法准备教孩子识字的时,主人却明确告诉他:只需带孩子到附近的一个游乐场去玩就行。孩子的父亲告诉他:“陪孩子玩就是最好的家教。”
在环保游乐场,小男孩尽情地玩,而且还动手做各种环保工具,如环保餐具、环保包装袋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问很多专业的问题,而大人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保护小男孩的安全和回答他的提问。
教育笔记
我们想要孩子学知识懂道理,说教或者填鸭式的教学似乎已经成为我们主要的教育手段。这样做短期来看似乎长进很快,但枯燥无味的教学只会使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而玩乐是孩子的天性,陪玩这种家教方式,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很多做人的道理和有用的知识在这个寓教于乐过程中被孩子掌握。所以与其让孩子正襟危坐地听讲,不如带他出去走走或者玩玩游戏来得更有效。
英国式的兴趣小组
英国爸妈推崇孩子多“向外走”参加活动,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区俱乐部中,父母都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这些兴趣小组大多是免费的,而且没有强制的教学计划,参加这个小组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在玩乐中结识朋友,同时培养孩子在某一方面的兴趣。
自由、独立,娱乐为主是英式“兴趣班”重要特点,孩子在这些兴趣活动中有很大的自主性,父母也是全力支持。一些社区活动的表演会,兴趣班的成果展等活动,父母都是郑重其事地参与其中,因为英国父母认为,多活动的“顽皮”孩子更聪明!所以他们往往很乐意为孩子的顽皮活动“埋单”。
英国幼儿园进行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教育在英国幼儿园被称为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通俗地来理解,就是让幼儿熟悉了解现代通讯系统,如应用较广的计算机、电话、电视、录音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在英国的国家课程中,计算机教育被法定为一门基础课程并要求在英格兰及威尔士的中小学中实施。
随着国家课程在英国各地的推行,计算机教育如一股科技的春风吹遍英伦大地,不仅在中小学中得以广泛的应用,而且也在幼儿园中普及开来。教师和家长不仅将计算机视为一种方便快捷的工具,而且也将其的掌握视为幼儿必备的一种生存技能。几乎每个幼儿班上都配有一台计算机,并有与机型配套的学习软件。幼儿可以自由地上机操作。 许多学校(附设有幼儿园)的指南手册上也将计算机教育列为学校最优先考虑的工作,并提出具体目标,如学校本年度准备增加多少台计算机,都是什么品牌的(在英国幼儿园使用最多的品牌是Apple、Acorn、BBc、Computer),多少学习软件,以及学习软件如何分配等。
计算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促进幼儿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指幼儿能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的工具和资源分析、处理和显示信息,以及能使用信息技术来设计、测量和控制事物。具体来讲,计算机教育有三方面目标:
1、为幼儿创设信息技术活动的机会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能操作各种不同形式的信息技术的设备和软件。比如提供不同品牌的计算机让幼儿来自由操作,以增加幼儿学习计算机的自信心。交流和讨论幼儿自身的信息技术的经验;观察探索计算机系统和控制技术在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让幼儿能使用计算机探索和处理在其他各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发展幼儿交流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让幼儿理解信息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的。可让幼儿采用不同的方式来交流他们的思想或观念,如运用书面的、图表的、声音的形式来进行交流。能熟练操纵计算机来输入信息、贮存信息、检索信息、处理以及显示信息。
3、发展幼儿控制与设计信息的能力
使幼儿认识到控制是机器系统、生命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共同属性,控制无所不在。让幼儿发出直接的信号或指令看能产生哪些不同的结果,让幼儿描述他们的行为所导致的不同结果。让幼儿使用计算机模拟一些实验,这些实验是成人早有结论的,但对幼儿来说却是需要学习的新的知识与经验。通过电脑模拟实验使幼儿了解自然界的一些规律。
英国幼儿园计算机软件的内容,既有娱乐性较强的娱乐性软件,也有适合各科教学或与各科教学相关联的教育软件。计算机不但会教幼儿英文、数学、科学,还能带幼儿唱歌、画画、下棋、走迷宫。娱乐性较强的软件可以极大地激发幼儿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通过多媒体的介入,如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使幼儿轻松愉快的学习,增长才智。 计算机教育的方法主要采用的是游戏法,也就是说计算机教育是从游戏开始的。
比如幼儿书写单词时,常把字母写错或写反,如有计算机帮助就可以克服这样的错误。因为只要一写错字母,计算机画面上的小宠物就会说“你写错了”,接着还会告诉幼儿正确的写法。
再比如认识形状的软件,它有多种设计内容,可以是屏幕上一边显示某一形状,另一边要求幼儿通过操作键盘画出同样的图形;也可以是屏幕上显示某一美丽的几何图形,让幼儿操作鼠标来确认不同的形状,并数出每一形状的数量。
再如让幼儿学习不同物品的制作材料,屏幕上可显示一把木制小椅子,一个玻璃杯,一件雨衣,另有木制品、玻璃制品、塑料制品的英文字样,幼儿通过操作将他们对应起来。做错了,会有提示或充满趣味的小小惩罚;做对了,会有相应的奖励机制。
计算机屏幕上的每样东西都有梦幻般的吸引力,都具有“多媒体”的特点,如花儿会开、铃儿会响、公鸡会叫、猴子会荡秋千、生日蛋糕会唱歌,还会有卡通人物伴舞等。
幼儿通过玩不同的教育游戏,掌握了不同品牌机的性能。
芬兰对学前教育非常重视
据芬兰媒体20日报道,芬兰儿童学前教育的形式主要是让孩子在游戏玩耍中学习今后上学后所需要的技能。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大大缩小了学龄前儿童个体之间的能力差异,取得了良好效果。它可以使孩子为正式接受教育做好充分准备,三分之一的孩子在上一年级时已能进行初级阅读。
芬兰在对全国2000名儿童的成长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后发现,学前教育对儿童成长影响很大,为期一年的学前教育使孩子的技能有所提高,而且还培养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孩子们刚开始接受学前教育时,个人技能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学前教育专家迈娅—克里斯蒂娜。莱尔卡宁说,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首先是孩子所居住的地方不同;其次是家庭背景不同;第三是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不同。但是在学前教育这段时间里,那些技能较差的孩子会慢慢跟上其他孩子,孩子们在能力方面的差异会明显缩小。
研究表明,学前班老师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如果老师能力强,并能对学前班的孩子倾注足够的时间,关注孩子的变化,并对每一个孩子予以鼓励,孩子的学习兴趣将会大大提高。
教育孩子非常忌讳扮“红白脸”
有人曾在10所幼儿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350名幼儿进行了“你比较喜欢爸爸还是妈妈?为什么?”的调查:
“妈妈好,妈妈不打我,爸爸常打我的屁股,而且还打得很痛。”“妈妈说买支枪给我玩,爸爸说不给,我讨厌他!”“我喜欢妈妈,因为她很听我的话,我叫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我不喜欢爸爸,因为我叫他买变形金刚给我,他不买。”“妈妈好。爸爸打我时,妈妈帮我对付爸爸。”
从这个调查可以看出,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这种“红白脸”的教育屡见不鲜。即父亲与母亲在教育孩子时,常常扮演两个截然相反的“脸谱”:一个演“红脸”,采用打、骂、训的态度和方式;另一个则唱“白脸”,采用哄、逗、护的方式。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父母双方故意为之,希望给孩子一个有人疼、又有人教的环境,另一方面是在潜意识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殊不知,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要求不一致,会导致不良后果:
影响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
父母在家教中扮演不同的“脸谱”,对孩子所做的同一件事作出不同的评判,采取不同的态度,容易使孩子是非混淆、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听谁的,干脆就用无所谓的态度对待自己做的错事。这很不利于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
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全面发展
如果父母在家教中“分工”,一惩一纵,一严一松,很容易使孩子在家里只怕一个人,只听一个人的话,使孩子把父母分成谁好谁坏,喜欢溺爱、袒护自己的一方,而远离严格要求的另一方。“母爱如海,父爱如山”,父爱母爱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全面发展。
影响教育的时效和效果
孩子犯错误时,需要父母立即进行相应的教育,告诉他们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以后如何改正?适时的教育不仅效果好,而且孩子也会心服口服。如果在孩子出现过错时,唱“白脸”的包容袒护、不管不问或管不了,等到唱“红脸”的回来再“旧话重提”,其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红白脸”教育让孩子学会钻空子,谁能答应他的要求,他就去磨谁,甚至因为逃避责罚或迎合表扬而隐瞒过失、编谎说谎。调查表明:在有心理问题的儿童中,父母采用“态度不一致”的方式的比例为17。3%,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家长所采取该教育方式的比例9。24%。
对一个家庭来说,孩子所受到教育应该说都是来自一个合力,即父母的整体效应,双方取长补短形成的最佳合力。需要的不是“严父慈母”,也不是“严母慈父”,而是每个家庭成员要在孩子的教育上态度一致,需要严的时候严得起来,需要慈的时候能真正有慈,有严有慈,集严慈于一身。如此配合默契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也才是给孩子最有利的成长环境。
为此,父母应做到以下几点:
共同研究孩子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在孩子的性格和品质培养方面,达成一致意见。
在教育过程中互相配合。当孩子犯错时,其中一方批评教育孩子时,另一方不要袒护,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责对方,应该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对孩子所提的要求一致。
对孩子的情感前后要一致,不要一会儿爱个不够,一会儿又打又骂,这样会使孩子的反抗期表现加重、延长。
幼儿动手能力非常重要
多有趣,只要你愿意动手很多看似复杂的事,其实很简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手脑并用”的理论,强调了手指的运动,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
但是,有的家长片面地把教育单一的看成智力开发、技能的学习,在早期教育上这是违背儿童的心理特点,强制性的智力开发,只进行知识灌输,而不看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生活则事无巨细地照顾,娇生惯养,溺爱放纵,有求必应,唯恐孩子“受屈”。有些父母为显示对儿女关怀“无微不至”,就连穿衣服、叠被子、系鞋带、扣纽扣等统统代劳,认为孩子太小,等长大了再学也来得及。
其实不然,生理学研究表明:幼儿3岁以前正是养成良好习惯和培养生活能力的最佳时机。过度的保护,使不少孩子穿衣冷不得暖不得,饮食粗不得精不得,对他讲话轻不得重不得,孩子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总这样下去,不是疼爱孩子,反而害了孩子。事事不让孩子动手,等于阻断了孩子探索、尝试的途径,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失去对新事物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更重要的是他的许多功能就会退化,甚至连思维也会变得迟钝起来,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孩子动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手、眼、脑”协调的过程,为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就要先发展他的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很重要,家长要引起重视。有些家长喜欢给孩子不断购买高档的新玩具,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开启孩子的智慧。其实复杂新奇的玩具大部分只能给孩子短暂的刺激,时间一长,孩子就会索然无味。而各种积木积塑等看起来简单的玩具却能使孩子百玩不厌,因为这些玩具有着无穷的组合和变化,能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如搓、捏橡皮泥,也是孩子们所喜欢的。橡皮泥在他们的小手摆弄下,可以变成千姿百态的小人和小动物。装卸益智类拆装玩具,既可以让孩子从小接触机械原理,又可以培养动手能力,促进脑力发展,真的是好处多多。还可用旧挂历纸撕贴粘画,家长画好图样,并把旧挂历纸撕成细长条形,让幼儿练习把长条纸撕成小碎块,然后粘贴在图样上,从撕纸到粘贴需要的是手的灵活、协调,同时幼儿对撕贴也很感兴趣。
家长在孩子动手操作活动中,千万注意不要用过多的清规戒律束缚孩子,更不要包办代替,应尽量让孩子自己设计、布置,自己独立思考,孩子还小,也可提出建议,启发引导,尽量让孩子自己多动手。同时孩子在摆弄玩具、制作作品时,大人不要过多干涉,更不得对幼儿玩具摆得不得体、作品做得不像样,手脚弄湿、弄脏,进行指责、苛求。
一般来说,孩子玩过之后,家里总会显得有点脏、有点乱,有些家长就会限制孩子的活动,如手工剪贴之后有时地面上一片狼藉,有的家长就干脆剥夺孩子动手学习的权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鼓励幼儿去多玩,多动手,多动脑,并让其玩个畅快。重要的是在事前明确要求,例如要求幼儿在剪纸时,边剪边随手把边角料、纸屑放在小盒中不乱丢,事后收拾干净。在玩玩具后,要把玩具摆整齐,保持环境整洁,这样不但有利于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还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