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幼儿园小班教案《谁来救救小蚂蚁》及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1-04-25 小蚂蚁避雨教案 幼儿园小班教案及反思 幼儿园小班教学反思

小班教案《谁来救救小蚂蚁》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用简单的方式记录自己在实验前的猜想和实验中的操作,并用较连贯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通过实验,知道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哪些物体会沉到水底,对沉浮现象有兴趣,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谁来救救小蚂蚁》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哪些物体会沉到水底。

2、能用简单的方式记录自己在实验前的猜想和实验中的操作,并用较连贯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3、对沉浮现象有兴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有的物体浮在水面,有的物体沉到水中。体验玩水的快乐。

物质准备:装满水的水缸每组三个;抹布;记录表(人手一份);图片(蚂蚁和池塘);积木、报纸、汤勺、泡沫、海洋球的塑封照片及实物(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认识各种材料

看图听故事:有一只小蚂蚁,它在池塘边散步,走着走着,不小心掉在池塘里了。“救命啊!救命啊!”它在水里不停地喊。谁来救救它呀?“我来,我来!”看,谁来救小蚂蚁了?

教师边讲述边展示操作材料:积木、报纸、汤勺、泡沫、海洋球

师幼共同描述材料;这是长方形的积木、三角形的报纸、长长的汤勺、正方形的泡沫、圆圆的海洋球。

二、看材料——猜想实验结果

1、学习记录猜想结果

教师继续讲故事:可是,它们怎么救小蚂蚁呀?它们说:“我们跳进水里后,只要我们浮在水面上,不沉下去,让小蚂蚁爬到我们的身上,这样就可以救起小蚂蚁了。”你们猜猜看,谁能浮在水面上,救起小蚂蚁呢?

幼儿:报纸可以救小蚂蚁。

教师:为什么呢?

幼儿:因为它很轻,可以浮在上面。

教师:那你把它的照片贴在水杯的上面。那谁会沉下去呢?

幼儿:我觉的勺子会沉下去,因为它很小。

教师:你认为小的东西会沉下去,那好,你就把它的照片贴在水杯的底部。

教师:那还有其他材料能不能救起小蚂蚁呢?请我们小朋友们都来猜一猜,谁能浮在水面上的,就把它的照片贴在水杯的上面,沉到水底的,就把它贴在水杯的底部。

幼儿用在水杯的水位粘贴实物照片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猜想。

教师巡回指导,并了解幼儿的想法。

2、交流猜想记录情况

教师:谁愿意告诉我们,你是怎么猜的?为什么?

幼儿:我觉得长方形的积木可以救小蚂蚁,因为它很大,

幼儿:我觉得三角形的报纸会浮上来的,我猜的。

幼儿:那个泡沫可能会沉的,因为它太小了。

幼儿:汤勺和圆圆的海洋球不能救小蚂蚁,它们都要沉到水里去的。

三、投材料——验证实验猜想

教师:看来,我们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那到底谁能救小蚂蚁呢,我们试了就知道。在你们的桌上,有几个大水缸,请你们把它们一个一个放进水缸里,仔细看一看,看看谁是浮在水上的?谁是沉到水底的?再看看你的记录表,是不是和你刚才猜的是一样的,如果不一样,就根据你看到的情况重新贴好。

幼儿实验,老师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讲述自己的活动。

引导幼儿将实验结果和猜想进行比较,如不相符,及时调整。

四、看记录——交流实验结果

教师:(启发幼儿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刚才小朋友把它们都放进了水里,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幼儿:我看到积木、泡沫、海洋球能浮在水面上。

教师:是吗,刚才我发现他还在用手使劲地摁这个积木、泡沫、海洋球,你为什么要把这样做啊?

幼儿:我想把它摁下去。

教师:那摁下去了吗?

幼儿:没有,我手拿掉,它又浮上来了。

教师:真的吗?我有点不相信,你再试给我们看看,好吗?

幼儿再次试验。

教师:哇,原来积木、泡沫、海洋球,不管我们怎么用力摁,手一放开,就浮在水面上了,它们可以救小蚂蚁了。真是神奇。那你们发现谁不能救小蚂蚁呢?

幼儿:我发现报纸也能救小蚂蚁的。

幼儿:我发现报纸和汤勺不能救小蚂蚁的的。

教师:是吗?看来两个小朋友的发现不一样,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试一试!

教师将报纸和汤勺投入水中。

教师:看看,它们怎么样了?

幼儿:报纸浮在水面上的,汤勺沉下去了。

幼儿:可是,过一会儿,报纸会沉下去的。

教师:哦,他说过一会儿,报纸会沉下去的,那我们再耐心地等一会儿,我们来数数,看数到几,报纸会沉下去,1,2,3,……看,报纸怎么样了?

幼儿:沉下去了!

教师:你们看,细心的小朋友发现报纸先是浮在水面上的,可过了一会儿,它就沉到水底了,所以我们以后做小实验要耐心、仔细地观察,这样才能发现新知识。

五、活动延伸——还有谁能救小蚂蚁

教师:小蚂蚁被积木、泡沫、海洋球救起来了,特别感动。小蚂蚁说:“谢谢你们!”积木、泡沫、海洋球说:“不用谢!要是其他朋友看见了,也会救你的。”咦!还有谁也能救小蚂蚁呢,我们小朋友回家再找找,再试试,还有谁也能浮在水面上的,好吗?

让孩子自己寻找,然后来试试,看看他们找的东西谁能浮起来,还有谁能救小蚂蚁,也满足孩子想玩水的愿望。

活动反思:

一个故事:

活动以救小蚂蚁的故事贯穿始终,可爱的蚂蚁形象和生动的故事,能激发幼儿思维的互动。

两次记录:

考虑到小班幼儿还不懂得运用符号、数字等其他方式记录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所以我设计的记录卡充分体现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第一次记录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测,把图片贴到记录卡上,这样既直观又形象的记录为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奠定了基础。而带着自己的假设做实验,更能激起幼儿的探究动机和兴趣。第二次记录是幼儿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真实地感受、记录实验的结果,验证自己的解释和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并初步懂得: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三处细节:

一是在材料的选择上,我既渗透了图形知识,又体现了一定的难度,因为幼儿的沉浮经验会认为:重的、大的会沉、小的、轻的会浮,我将这些影响因素结合到所提供的操作材料中,以唤醒幼儿的经验,形成有效的认知冲突。二是在活动中,我抓住幼儿在操作中的一个细微动作:摁!通过“摁”这个有趣又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动作,让幼儿明白:不管用多大的力,当这个力移开时,浮的东西始终会浮上来。也通过这个动作,使活动显得更为生动有趣。三是在处理报纸沉浮的问题上,我以再次实验、耐心等待的方式告诉幼儿:要得出实验结论,必须细心仔细观察,培养幼儿这种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是任何一个科学活动的隐性目标。

四点遗憾:

一是选择了四种不同的材料,对小班幼儿来说,要操作、要记录、要讲述难度略大,可以去掉一种,如:泡沫,这样在活动时间上可以更充分些。二是在幼儿的表述上,沉浮有时还有点混淆,教师还需注意引导,尽量表述正确。三是幼儿天生爱玩水,在操作时,有些幼儿玩水的兴趣多于实验,所以往往会出现玩了水忘记了记录,幼儿记录的习惯还未养成。四是教师对幼儿不够放心,每每遇到幼儿不会说、不会做,急于解围、急于帮助,对幼儿留的空间不大。

幼儿百科:蚁科通称蚂蚁,节肢动物门,多为黑色、褐色、黄色或红色,体躯平滑,或有毛刺、刻纹和瘤突。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编辑推荐

2020幼儿园小班教案《谁的救生圈》及教学反思


小班教案《谁的救生圈》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会区分会游泳和不会游泳的小动物,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乐意参加讲述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谁的救生圈》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会区分会游泳和不会游泳的小动物。

3.乐意参加讲述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

4.能简单复述故事内容,并进行角色表演。

5.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准备:

课件《谁的救生圈》。

活动过程:

一、图片引入。

(设计意图:引导幼儿谈论关于游泳的话题。)

1.播放课件【图片欣赏】,引出救生圈。

提问:图片里是什么?你们用过吗?什么时候会用到?为什么要用呢?

小结:无论什么图案的救生圈在不会游泳的情况下我们都需要它们。

2.过渡语:一天,小猫捡到了一只救生圈,让我们赶快来看一看,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二、完整欣赏故事,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设计意图:感知理解画面的主要情节,尝试运用已有经验大胆讲述。)

1.教师播放课件【故事欣赏】,请幼儿认真欣赏。

2.故事的题目叫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三、根据提问,大胆讲述,分段理解故事内容。

(设计意图:理解依次出示课件,引导幼儿感知理解画面主要情节。)

1.教师播放课件【第一段】的主画面,提问:救生圈是谁的?XX为什么不需要救生圈?(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述)

分别点击每个小动物,请幼儿寻找答案。

小结:xx会游泳,所以不需要救生圈。

播放“看故事”,请幼儿欣赏故事第一段。

2.教师播放课件【第二段】的主画面,提问:小鸡为什么要救生圈?救生圈有什么用?

点击“小鸡”,请幼儿欣赏。

小结:小鸡不会游泳,所以需要救生圈帮忙。

播放“看故事”,请幼儿欣赏故事第二段。

四、学习区分会游泳和不会游泳的小动物。

(设计意图: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1.播放课件【故事欣赏】,请幼儿再次完整地看故事,说一说故事中哪些动物会游泳?哪些不会?

2.讨论:还有哪些动物是会游泳的?

播放课件【会游泳的动物】,引导幼儿欣赏并认知。

3.讨论:还有哪些小动物是不会游泳的呢?

播放课件【不会游泳的动物】,请幼儿欣赏。

五、结束。

请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一找更多的会游泳的动物和不会游泳的动物们!

活动延伸:

1.在活动区提供课件【故事欣赏】,鼓励幼儿自由地分角色表演故事,激发幼儿大胆讲述的欲望。

2.游戏:谁会游泳。

播放课件【谁会游泳】,请幼儿参与课件游戏,分辨出会游泳的小动物。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学习在今后教学中师生互动环节要再详细。在具体。在儿童化一些。

幼儿百科:救生圈是指水上救生设备的一种,通常由软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较小的轻型材料制成,外面包上帆布、塑料等。供游泳练习使用的救生圈也可以用橡胶制成,内充空气,也叫作橡皮圈。

幼儿园小班教案《小蚂蚁》及教学反思


小班教案《小蚂蚁》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模仿小蚂蚁爬来爬去的活动方式,感知蚂蚁外形特征,体验喂食蚂蚁的快乐,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小蚂蚁》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感知蚂蚁外形特征,体验喂食蚂蚁的快乐。

2.模仿小蚂蚁爬来爬去的活动方式。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重点难点:

蚂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各种小蚂蚁图片展、活体小蚂蚁生活情景展示;情景游戏用的大树洞、土洞。(图片附后)

2.经验准备:请家长带幼儿观察大自然中小蚂蚁的生活情况。

3.材料准备:蚂蚁容器、放大镜、橡皮泥、毛根、幼儿操作卡、记录表、蚂蚁头饰、ppt幻灯片、大树叶、大米粒(图片附后)。

活动过程:

1.感知小蚂蚁的外形特征。

(1)幼儿自由观察,交流。

(2)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小蚂蚁长得什么样?蚂蚁头上有什么?它有几条腿?蚂蚁都有什么颜色?

(3)幼儿分组操作(幼儿自由选择)。

第一组:投放用橡皮泥、毛根拼插的小蚂蚁半成品,请幼儿补插完整的小蚂蚁(黑色的小蚂蚁、褐色的小蚂蚁、红色的小蚂蚁)。

第二组:投放《幼儿操作》卡,请幼儿找一找小蚂蚁(图片附后)。

小结:说一说都有什么颜色的小蚂蚁;数一数操作页中共有几只小蚂蚁。

(4)认知小蚂蚁外形特征。

蚂蚁有头、胸、腹、六条腿和两只触角。

2.观看ppt幻灯片,了解小蚂蚁的生活方式。

请幼儿观看小蚂蚁身体结构的幻灯片,加深幼儿对小蚂蚁身体外形特征的印象,然后,观看小蚂蚁生活方式的幻灯片,简单了解小蚂蚁的生活方式。

小蚂蚁生活在哪里?它们是怎样搬运食物的?遇到事情的时候,是怎样告诉同伴的?

师幼讨论,通过探究了解到蚂蚁的家在泥土里;蚂蚁的家在树上;蚂蚁的家在石头缝里等。

3.喂食小蚂蚁。

小蚂蚁喜欢吃什么?

提供树叶、面包渣、石子,与幼儿一起喂小蚂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4.游戏“小蚂蚁回家”。

学一学小蚂蚁走路的样子好吗?

幼儿带头饰,随音乐模仿小蚂蚁爬行、运粮食、钻洞等动作,体验小蚂蚁爬来爬去的活动方式,游戏自然结束。

活动延伸:

在语言区投放儿歌《小蚂蚁》;在操作区投放小蚂蚁结构拼图;在运动区投放小蚂蚁头饰、树洞、土洞等游戏材料;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究。

活动反思:

让幼儿的科学活动从身边生活开始。对于幼儿来说,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不是目的,小班幼儿更是如此。本次活动,是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围绕活动重点,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按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方式提供支持性的操作材料和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感知小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爱吃的食物,即在活动中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

幼儿百科:蚁科通称蚂蚁,节肢动物门,多为黑色、褐色、黄色或红色,体躯平滑,或有毛刺、刻纹和瘤突。

幼儿园小班教案《小蚂蚁坐汽车》及教学反思 幼儿园教案《小蚂蚁坐汽车》及教学反思


小班教案《小蚂蚁坐汽车》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丰富词汇:“熊婆婆,来我这儿坐”,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培养幼儿尊敬长辈,待人热情的道德情感,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小蚂蚁坐汽车》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培养幼儿尊敬长辈,待人热情的道德情感。

2.丰富词汇:“熊婆婆,来我这儿坐”。

3.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故事内容,学说短句“熊婆婆,来我这儿坐”。

2.知道尊敬长辈,待人热情。

活动准备

1.幼儿椅子摆成公共汽车座位样子。

2.公共汽车、小羊、小狗、小猴、小猪、熊婆婆的图片,老爷爷、老奶奶头饰。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小蚂蚁图片,引出故事。

二、讲述故事。

1.教师讲述故事的前半部分,幼儿带着问题认真倾听。

(教师徒手讲故事:小蚂蚁在汽车站爬上了公共汽车……小蚂蚁神秘地眨眨眼睛说:“你先坐下,我就有地方坐啦!”)

教师:小蚂蚁有个小要求,希望小朋友等会听故事的时候要认真听一听故事叫什么名字?故事里有谁?发生了什么事?小朋友能不能做到?

2.教师指导幼儿梳理故事前半部分的内容。

(1)故事叫什么名字?

(2)故事里有谁?(幼儿每说一种动物,教师就把这种动物贴到公共汽车上。)

(3)发生了什么事了?

3.学习让座的语言及让座的动作。

(1)学说短句“熊婆婆,来我这儿坐”。

教师:熊婆婆上车后座位已经坐满了,怎么办呀?小动物们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2)学习让座动作。

4.渗透让座思想。

(1)小动物们为什么要给熊婆婆让座呀?(引导幼儿观察熊婆婆,引出熊婆婆年纪大的特点。)

(2)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小结:对,熊婆婆年纪大了,在车上站着容易跌倒,所以小动物们尊敬老人,都想把自己的座位让给熊婆婆。

(3)道德延伸:如果当时上车的是一位老爷爷或者抱小孩的阿姨,我们又该怎样说怎么做呢?

5.猜一猜:小蚂蚁最后坐到哪里去了?

6.教师续讲故事的后半部分。(熊婆婆坐到了小蚂蚁的坐位上……森林到了,小动物们快快乐乐的下车了。)

三、完整地听故事。

1.播放故事录音,请幼儿完整的听故事。

2.提问:听完这个故事,你最喜欢故事里的哪只动物,为什么?

3.教师对整个故事进行小结,向幼儿提出平时尊敬长辈,待人热情的希望。

四、游戏:让座。

1.(播放歌曲《让座》)师幼一起坐车去森林玩。

2.半路有老爷爷、老奶奶等需要帮助的人上车(请其他老师戴头饰扮演),考考幼儿是否能从故事中学有所获,学会让座。

3.离开活动场地。(森林到了,请小朋友一个跟一个下车。)

教学反思

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幼儿通过故事的情节,感知小蚂蚁尊敬长辈的行为美以及与同伴友好相处的快乐情感。活动的中,我在指导幼儿梳理故事前半部分内容时,拿着熊婆婆的图片提问:“熊婆婆上车了,可是座位全坐满了,怎么办呢?”接着提出问题让幼儿讨论并学习让座的动作:“那小动物们看见熊婆婆上车是怎么做的?谁来学一学?”又在此基础上进行道德延伸:如果当时上车的是一位老爷爷或者抱小孩的阿姨,我们又该怎样说怎么做呢?活动的最后,我进行一个游戏“让座”,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今天的目标,并学说“某某某,来我这儿坐”,加强对幼儿的礼貌教育,突破了重难点。

幼儿百科:汽车由动力驱动,具有4个或4个以上车轮的非轨道承载的车辆。

幼儿园小班教案《逗蚂蚁》及教学反思


小班教案《逗蚂蚁》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边念儿歌边进行角色表演的快乐,学习并了解儿歌,感受儿歌所表现的“逗”趣,初步学会用适当的词语更换儿歌中的饭菜名,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逗蚂蚁》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学习并了解儿歌,感受儿歌所表现的“逗”趣。

2.在游戏中体验边念儿歌边进行角色表演的快乐。

3.初步学会用适当的词语更换儿歌中的饭菜名。

4.喜欢欣赏儿歌,会大胆地朗诵。

5.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活动准备:

课前自制黄米饭、炒青菜若干盘,毛竹筷一双,蚂蚁卡片两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1.猜一猜。师:小朋友,今天我们要请来一位客人,猜猜会是谁呢?

2.喊一喊。师:哦,原来是蚂蚁啊,谁来把蚂蚁喊过来?

3.想一想,说一说。师:我们想一个什么办法逗蚂蚁来呢?

二、在游戏中学习儿歌,体验“逗”趣。

1.逗引蚂蚁

运用黄米饭与炒青菜逗引蚂蚁。

2.学习儿歌,进行扮演。

(1)教师朗诵儿歌,幼儿倾听。

(2)幼儿在教师动作与语言的提示下朗诵儿歌。

提醒幼儿注意整首儿歌的完整,加上动作朗诵。

(3)玩游戏。根据儿歌内容,创设游戏情境。交代规则:先请两位蚂蚁躲在“洞”里,其他幼儿逗蚂蚁。第二遍,全体幼儿做蚂蚁,老师来逗蚂蚁。提醒蚂蚁们别忘了自己与老师的对话。

三、创编儿歌

1.启发幼儿想象并表达,要请蚂蚁再来做客,还可以准备别的什么菜呢?

将新的米饭和菜的名称编到儿歌里,大家一起念一念,说一说。

2.活动延伸:小朋友在家里也可以编新的逗蚂蚁的儿歌,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这个游戏。

活动反思:

上完这节小班语言研讨课,我收获颇多。从活动设计来看,目标难易适中,程序设计新颖,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儿歌,并创设情境使他们切身体会儿歌“逗”的主题。特别是活动中,我一改以往儿歌教学中听一听、学一学的模式,而是以猜一猜、想一想、逗一逗的形式导入活动,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直接深入活动的主题“逗趣”,挖掘了这首儿歌自身的游戏性、趣味性,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得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儿歌轻松愉快。

在后面的集体进行角色扮演的环节中,虽然没有任何头饰或手偶,幼儿依然能沉浸在做蚂蚁的角色意识中,但由于情绪过于兴奋,他们没有理解边念儿歌边游戏的规则,一味地忙着来回搬运“米饭”,只有少数几名幼儿边玩游戏边念着儿歌。这给活动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遗憾。如果教师在觉察了幼儿异常兴奋之后,能采取有效措施提醒幼儿,使他们的注意力专注于游戏的同时能做到遵守游戏规则,相信后两次的游戏水平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幼儿百科:蚂蚁是一种昆虫,别名蚁、玄驹、昆蜉、蚍蜉蚂,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蚁科。蚂蚁的种类繁多,世界上已知有11700多种,有21亚科283属,中国境内已确定的蚂蚁种类有600多种。

相关推荐

小班教案《谁的救生圈》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会区分会游泳和不会游泳的小动物,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乐意参加讲述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谁的救生圈》含反思教案...

2020-11-03 阅读全文

小班教案《小蚂蚁》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模仿小蚂蚁爬来爬去的活动方式,感知蚂蚁外形特征,体验喂食蚂蚁的快乐,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小蚂蚁...

2021-04-15 阅读全文

小班教案《小蚂蚁坐汽车》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丰富词汇:“熊婆婆,来我这儿坐”,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培养幼儿尊敬长辈,待人热情的道德情感,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2020-10-31 阅读全文

小班教案《逗蚂蚁》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边念儿歌边进行角色表演的快乐,学习并了解儿歌,感受儿歌所表现的“逗”趣,初步学会用适当的词语更换儿歌中的饭菜名,快来看看幼儿...

2020-11-02 阅读全文

小班教案《蚂蚁和西瓜》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大胆地表现故事中简单的语词和动作,感受故事情节的有趣,看看、听听、讲讲故事,体验“小”蚂蚁想办法搬“大”西瓜的快乐,理解故事内容,大...

2020-10-09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