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发布时间:2021-04-25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孩子的教育问题中国一直以来崇尚的都是应试教育,而国外一直崇尚的则是自由教育,那么,相比国人的教育方式,外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到底是怎样呢?
●孩子跌一跤,让他自己爬起来,让他觉得成长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让孩子在看到自己国家的国旗时,注目两分钟。
●带孩子去动物园,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
●带孩子到公园、森林去,让他们喜欢绿色,让他们热爱生命。
●让孩子懂得,认真为人做事,要成为每一个人生活中的好习惯。
●使孩子成为一个最热情、具有积极向上精神的人。
●即使你的经济状况很好,也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挣钱,让孩子自己支付部分学习费用,或支付保险费用。
●鼓励孩子在16岁以后,在放假期间,找一个钟点工的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育孩子尊敬老人、军人、警察、消防员、环卫工人、教师和医生。
●让孩子学习音乐,学会听懂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一切可以引以自豪的好作品。
●鼓励孩子上台演说、演唱、跳舞、朗诵。
孩子是未成年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与大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孩子只有到了5——7岁才开始接触外部事物,孩子到了七岁以后,就要跨入学校的大门,接受老师们的教育。
孩子们进入了学校以后,老师就要与孩子们长期相处,孩子和老师逐渐的相互了解,在彼此了解的同时,师生的感情也在渐渐的加深。老师对孩子们的教育方法很重要,有的老师讲课学生们认真听讲,对老师讲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的老师讲课学生们听不进去,精神溜号感到厌倦。
在犹太人的学校里,每天上课时间为六小时,一般在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其它时间用于孩子们自由活动,有的孩子与小伙伴们在一起做游戏,有的孩子去学校游泳池洗澡,有的孩子去唱歌跳舞,有的孩子去学校理发店理发,有的孩子去画画。
日本人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很特别,他们主要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老师在黑板上画一点,问学生们一点像什么?有的学生回答像星星,有的学生回答像花生米,有的学生回答像米粒,有的学生回答象沙粒。老师对学生们说:“孩子们你们回答的都对,你们很有想象力。”这样的问题在中国,老师们只能说那是一点,学生说是别的老师肯定会说答案不对。
在以色列国土中有一所“鲸鱼学校”,这所学校就是让孩子们乘坐帆船在一年内横渡两次大西洋,游遍三个海岛。孩子们除了经受大风大浪外,还要忍饥挨饿。到了岛上自己采集野果充饥,自己搭帐篷睡觉。
在俄罗斯有一所学校,每年冬天老师都让孩子们,赤身裸体在冰雪中滚爬一定的时间,天寒地冻,孩子们被冻得浑身发抖,嘴唇发紫老师也不会让他们停下。在俄罗斯的学校里,开设体育课中,有一个特殊的体育项目冬泳,在寒冷的冬天砸开冰,让学生们在刺骨的水里游泳。俄罗斯孩子的家长们无论天气怎样寒冷都让孩子用冷水洗脸,孩子出门的时候大人也不让孩子穿得太厚。
在原联邦德国的法律条文中,有一个特殊的归定,要求孩子帮助父母做家务,规定内容如下:孩子在6岁之前可以不做家务。6——10岁偶尔帮助父母洗碗、扫地、买一些小的东西。10——14岁,要剪草坪上的花草、洗碗、扫地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洗汽车,整理花园。16——18岁,父母上班没时间要每周给家里打扫除一次家庭卫生。
美国:把尊重孩子放在第一位
美国家长们认为,除营养和知识外,孩子们更需要的是尊重。因为他们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和孩子讲话,美国家长从不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孩子不肯吃饭时,美国家长从不硬逼,而是婉转地说:“你看萝卜馅饼在等着你,你不吃它,它就不高兴了。”孩子做错了事,家长很少动辄指责孩子,而是说:“我想你不是有意的,下次就不会这样做了。”如果孩子要换衣服,他们也很少以命令的口吻说:“穿上这件白的。”而是以商量的口气说:“你看穿这件白的好呢,还是穿那件黄的好?”让孩子拥有选择的权利。带孩子外出串门时,如果主人拿出什么东西给孩子,美国家长不会像大多数中国家长那样,提前替孩子回答“他不吃”、“他不要”等,而是由孩子做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需要一概满足,对于主人没有主动提供的东西而孩子又想要,家长一般会在适当的时候做出解释和说明。比如,当孩子想要主人家珍贵的玩物时,家长就会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东西,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需求而不顾别人的感受,从而让孩子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不少中国家长喜欢“人前教子”,常在别人面前指责、训斥自己的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而在美国,家长们认为这是一种犯罪,因为对孩子当众的指责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英国:给孩子失败的机会孩子
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败的时候。如果孩子还小,中国家长们就会一笑了之,抢着帮他把问题处理掉,或者干脆让孩子放弃。
英国家长却不这样认为。麦克的儿子查理今年10岁,这个小男孩不但会自己照顾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里的水管、电器,就连修汽车也能说个头头是道。在中国,这些知识可能二十几岁的大小伙子也未必了解。
查理第一次做事,是在2岁的时候,他看到麦克正在洗碗,感到很好奇。于是麦克把查理抱到洗碗池上。查理马上跳进洗碗池里干了起来。这是在洗碗,同时也等于是在洗澡,衣服裤子全都湿了,碗不但没有洗干净,而且还摔碎了一个。
麦克没有制止他,一直站在旁边,看着查理的一举一动。开始,查理还在笑,慢慢地,他觉得这一点也不好玩,油污涂了满身,凉水粘在身上……他求助似的看了看麦克,麦克把头转到了窗外……终于,他忍不住地哭了起来。直到这时,麦克才把他抱出来,换了干净衣服,把他放到洗碗池边,然后,在查理的注视下,一个个地把碗洗干净。接着,把查理的玩具碗筷放到了水池里。
查理这一次洗玩具碗筷,衣服只湿了一半。第三次时,只有袖子湿了一点点。麦克又教他怎样把碗洗干净的方法,查理做得也就越来越好了。
麦克的想法很简单:“要给孩子失败的机会,面对失败,一次次改正错误,直到成功,这不只是教孩子学习并掌握能力,同时也是教他一种人生态度。
澳大利亚:教给孩子生存能力
悉尼有钱人家的孩子,一般从小就被家长送去学开船,教练常常把船泊在浅滩上,船底船身难免会沾满沙子。猫头的工作就是用抹布、清水把它们清洗干净。11岁那年,他趴在船身上,在太阳下一天干上6个小时,整整干了一个暑假,他妈妈也不会因心疼而阻拦。因为在她的观念里,猫头有权也有能力安排自己的时间。鱼生那阵子上课时老打盹,问他原因,他自豪地说:“我每周四上午5点到7点在我家的街区送报纸,一次可以挣14块钱!”班上其他男孩羡慕不已。老师建议鱼生把这个活转让给另一个男孩:“你可以只给他12块,不用干活就可以挣两块钱。”谁知,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为什么?我可以挣14块钱干吗只挣两块钱?”
以中国家长的心态去考虑,我们是绝不会允许这类事情发生的:让孩子到浅滩擦船,除了意外事故怎么办?为了挣14块钱上课打盹,学不好功课怎么办!而悉尼的家长们却不这样想,他们认为培养孩子的能力最重要,而不是看重孩子学了多少具体知识。
悉尼的孩子们都特别能忍耐,他们从小被教育:身上不舒服可以告诉家长去看医生,但不可以没完没了地报怨、呻吟,报怨是没出息的表现。冬天里女生们都清一色穿裙装校服,小男生则穿短裤西装。即使是星期天,家长也不给孩子们穿厚衣服,他们仍是一副短打扮在公园的草地上跑来跑去。悉尼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长大后敢做敢当,有能力,有创造力,同时还要有从小锻炼出来的、不怕寒冷饥饿劳累的健壮的身体。
以色列:让孩子不断提问
都说犹太人做生意很成功,不知道教育孩子是不是也有一套?我不自觉地观察利娅和拉米尔。利娅是以色列人,因老公在美国工作,她也带着儿子拉米尔在美国生活。那天,拉米尔从幼儿园的接送车上回到家。利娅就问拉米尔:“今天你提问了吗?”拉米尔连连点头。“那么,你都问了些什么呢?”利娅继续问。拉米尔开始复述他一天中所提的问题:为什么树叶有红的也有绿的?为什么有的蚂蚁会有翅膀?为什么牛奶不能换你的饼干……我略数了数,这小家伙一天问了十几个问题。利娅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是怎么回事?”我好奇地问利娅。“提问啊,”利娅笑眯眯地说,“拉米尔就是个问题篓子,总是问个不停。”
随着利娅的讲述,我渐渐明白了。原来,每个犹太人在很小的时候,几乎都会被长辈提问。利娅小时候,她爸爸就让她每天都问别人十个她不懂的问题。如果没有人回答她,就自己去找出答案。“这没什么,”利娅说,“几乎每个犹太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提问中长大的。”
我忽然发现了我一直在探寻的秘密所在:犹太人崇尚创新,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并不耻发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自然就越来越多。我不由得想到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几乎每个犹太人家长都会问孩子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房子失火,你会带什么跑出去?”如孩子回答的是金钱或贵重物品,母亲就会再问他一句:“有一种无形、无色、无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孩子答不出来,母亲就会告诉他:“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你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而智慧,恰恰就来自于提问!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盘点国外教育孩子自立的方法
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已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农民家庭要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出卖体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帮人铲雪,秋天帮人扫落叶等。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或可耻的。
在原西德,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从不包办代替。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父母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习惯培养第一步
提高认识,或者说,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认同和信心。
儿童时期最好的教育莫过于养成良好的习惯。所谓好孩子一定是有好习惯的孩子,所谓有问题的孩子一般都是坏习惯很多的孩子。一个坏习惯可能使人丧失良机,而一个好习惯则可能使人走向成功。
对一个学生来说,养成确认的好习惯会终生受益,如平时写完作业认真检查,考试时仔细审题,与别人有约的事情要牢记于心并提前落实等。这样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会好,为人处理也会爱到欢迎。
习惯培养的第二步
明确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
北京市史家小学的一个男孩子上课时很调皮,把任课老师惹生气了,下课了全班同学都埋怨他,这个小男孩很懊恼,就去找他的班主任孙蒲远老师。
孙老师做过40多年的小学班主任,经验丰富,是位全国特级老师。她听了小男孩的话,对他说:“犯了错就认错还是好孩子嘛。那你决定怎么认错呢?”小男孩说:“我去给老师赔礼道歉,再给老师鞠个躬。”孙老师说:“鞠躬很好,会让对方知道你很有诚意。可是你会鞠躬吗?试一下我看看。”小男孩直挺挺地点了一下头。孙老师摇摇头说:“这不是鞠躬,这只是点头嘛,点头道歉缺乏诚意。”那个男孩愣住了,因为长这么大,他从来不知道鞠躬与点头有什么区别。
这时,孙老师站起来,给小男孩演示怎么鞠躬:挺胸抬头,双手自然下垂,然后上身向下弯曲与地面平行,再平身,这才是鞠躬。然后,孙老师让男孩子练习了几次,才让他去给任课老师认错。
孙蒲远老师不愧是全国特级老师,她教育学生不光有耐心,还有细心,因为只有细致入微的指导,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好习惯。甚至可以说,没有细节的指导,就没有儿童教育。
习惯培养第三步
适时进行榜样教育,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产生亲切而向往的感情。
少年儿童时代就是榜样时代和偶像时代,因为孩子的学习特点就是观察和模仿。不要盲目阻止孩子追星,尤其是偶像对青春期的孩子极富吸引力,许多偶像身上具有榜样的因素,善于发现和引导的父母老师完全可以把偶像变为榜样。
习惯培养第四步
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再主动再到自动。
研究发现,初步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需要90天。
做父母的都很明白,孩子小的时候容易乱,早上起来,我的袜子呢?我的鞋呢?裤子都找不到了,东找西找的,很乱。这就是没养成一个习惯。
这时候父母可以让孩子晚上睡觉以前,把衣服叠好,把鞋子放好,都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把自己上学的书包有序地整理好。孩子开始不会,父母可以指导,演示一下,然后弄乱了让孩子做,孩子往往就很有兴趣,像军人一样,被子叠得整整齐齐的。
习惯培养的第五步
及时评估和奖惩,让孩子在成功地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有的父母对孩子说:“假期到了,这个假期你要好好把你写字握笔的姿势练好,开学前我要检查。”
这种做法恐怕不行,孩子经常管不住自己,笼统的要求对他们难以起作用。因此父母要把大计划分割成很多个小计划,并不断地与孩子一起总结评估:今天做得好,可以奖励一颗小星星;7天都得到小星星,可以换1颗大星星;获3颗大星星,就可以获得更高的奖励。
这样,孩子每天都会知道自己是否进步了,并期待着明天的进步。
习惯培养的第六步
形成良好的环境或风气,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
家里有个学生,就需要家庭成为书香之家。当孩子在学习的时候,父母在客厅看电视,韩剧一集接一集地看,看得泪水涟涟,还说:“孩子,别看电视,你要好好学习,写作业去。”孩子能专心学习吗?
最好是家里有专门的书房,孩子一张桌子做功课,父母在另一张桌子专心看书、练字。这样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会养成喜欢阅读、写字的好习惯。
然“托雨露而成润,意境可以稍变,然而乌可等量齐观也”,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爱的结晶,是上帝赐予父母最珍贵的礼物,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更需要父母根据孩子不同的发展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习惯的培养是门科学。那么习惯培养的原则是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人地位;习惯培养的目标是培养良好习惯来解放孩子的大脑,让孩子从一些低级的、束缚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中解放出来。
家长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1.不要将你的爱变成溺爱。
有些家长将孩子视作心头肉,一直围绕着孩子转圈,孩子说什么便是什么,孩子要什么立刻就去给他买。在农村很多孩子的家长外出打工,由祖父母来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这样的现象就比较普遍。爷爷奶奶舍不得吵更舍不得打一下,孩子变成了小皇帝。这样反而把孩子惯坏了,因为你能给的毕竟有限,当他长大了,他会走到你够不到的天地,想要的会更多,但你不可能跟他一辈子。
所以疼爱孩子一定要有个度,不要让你对他的溺爱害了孩子。
家长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
2.要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体验着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
有些父母甘愿做孩子的全方位保姆,什么都不敢让孩子做,生怕累着孩子。这样是不对的。让孩子去尝试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一是可以锻炼他的动手能力,其次有些事情他自己做了,才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不可以。这带给他的感悟会比较深,不仅是学会了做事情,还在不知觉间进行着心灵的教育。
家长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
3.从小培养孩子爱学习的能力,多读书,增长见识。
学习不是要到孩子上学时才可以培养的。家长要培养的是孩子对于学习的热爱。当你给他讲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就是让他看见世界的希望与爱,让他知道除了他接触的世界外,还有更大更广的世界存在,他因此会有动力去探索并且努力。
家长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
4.要让孩子懂得感恩,与人为善,从小培养塑造他的高尚的人格。
做人要诚实善良,懂得感恩之类的话,我们也是从小就一直在听的。相信以后大家也会将给我们的孩子。但是真正做都这些并不易,我们时常忽略掉这些。
从小培养孩子学会感恩,让他懂得一切来之不易,孩子一定会有一颗仁爱善良的心。
家长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
5.家长要做好模范,以身作则。
这是家长们常犯的错误。一边在教育着孩子们要诚实有爱,不要撒谎,一边就为了哄孩子随口许诺给他什么,但转眼就忘了。等到孩子提起就随便编个借口糊弄过去。你的威严与形象已经在孩子的心目中减低了。
让孩子做到的事,家长也要努力去做到,努力约束自己,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家长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
6.父母要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
对于孩子的沟通也是极为重要,如果你都不明白孩子要的是什么,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那么你们之间的距离就逐渐远了。所以适时地沟通,分享他的快乐,排解他的忧愁,你不仅是个好父母,还是他心里的好伙伴。
家长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
7.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总是控制他。
这是很多中国父母常犯的错误。他们的思想很局限,总是想让孩子干这个,想让孩子做那样的人。却不去理会孩子的想法是什么。父母越是这样,孩子越是有反叛心理,长期的压抑还会容易有过激心理。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对您教育孩子有所帮助。喜欢请为我点赞或者投票哦!谢谢大家!
教家长7招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要以身作则
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空洞说教远不及实际行动的影响力大。不是有这么一则公益广告吗,母亲给外婆洗脚,小儿子看在眼里,便有模有样学着要给母亲洗脚。同样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做家长的如果品行不端,那么教育出来的孩子很难说不是一个失败的复制品。可见大人的言传身教真的很重要。
不要采取过激的方法
有的家长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孩子不打骂不容易成才”。所以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是心平气和地讲道理,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先骂一通、打一顿再说。这样粗暴的对待孩子,不仅没有办法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很有可能会在心里留下阴影,性格容易变得偏激。
重视情绪的作用
不同性质的情绪对人的心理有不同的作用。积极的情绪使人生活愉快,充满信心,心情舒畅;消极的情绪使人生活压抑,缺乏信心,心情沮丧。同样,不同性质的情绪对家长的心理和行为也有不同的影响。积极的情绪能激发家长以充满爱的方式,主动了解孩子,关切孩子的成长,并以民主、科学的方式教育和培养孩子,从而使亲子关系密切协调,家庭气氛和睦温馨。家长要重视自身的情绪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努力培养和保持积极的情绪,克服和消除消极的情绪。
大人的意见要统一
有的时候家长之间相互要通气,对于同一件事的看法要争取一致,态度也要统一,切忌你说东我说西,你扮白脸我扮红脸,更不能当着孩子面就相互数落。否则的话孩子往往会莫衷一是,不知道究竟该听谁的。时间一长,大人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和威信也会荡然无存,再想要管教孩子就比较困难了。
不要扼杀孩子的兴趣
学业固然重要,但是兴趣是激发孩子创造力的源泉。现在的社会需要的不是读书机器,而是全面发展的多面手。所以,如果孩子表现出某方面的爱好,千万不要干涉,而是应该鼓励他,说不定还能成为孩子的一项技能。
唠叨不如让孩子来回答
对一件事情,有时家长会对孩子嘱咐好几遍,特别是做妈妈的,唯恐孩子不明白,不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唠叨。对大部分孩子来说,他们所不愿听的、反感的,正是父母的唠叨。他们越不愿听,做父母的就越不放心,反而加倍地唠叨起来,这就成了恶性循环。当父母的常常感到伤心与忧虑:“唠叨还不是为了孩子们好?”“不给他们讲,怎么能懂事啊!”好像只有无休止地向孩子们陈述一个又一个道理,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方法。
唠叨的时候,不妨试用一个新办法:把唠叨变成提问题。当你发现一个什么问题,把自己要说的内容,变成提一个问题,让孩子说说,也许孩子要比家长说得又好又生动。提问题时,不要摆家长架子,态度要诚恳、热情,要认真地倾听孩子回答。孩子如果说得不完全对时,你也不要急于唠叨,可以再问,即使说错了,也不必由你公布权威答案,而是巧妙地用提问题暗示他的错误所在,让孩子再思考。
武力惩罚不如鼓励
当内心的怒气终于冲破了忍耐的底线,从语言的批评升级到肢体的批评,武力惩罚出现了!武力惩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使双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继续下去的学习中途搁浅;在父母的拳头下,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败涂地,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继而对所有的批评刀枪不入,那可真是两败俱伤。
所以,妈妈想要武力惩罚时不如换成鼓励,让孩子愉快地接受批评。孩子需要在比较和实实在在的夸奖中发现自己的差距,如果父母肯定了孩子的一点成绩,他会有信心纠正自己的错误;相反,父母对孩子的一个错误采取粗暴的方式,他很可能变本加厉更加叛逆。幼儿脆弱的内心其实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给孩子自信,也能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批评。批评的艺术在于正强化,而非负强化。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或全盘否定,不如将孩子的点滴成绩和好的苗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强化其好的一面,给予必要的指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力,提升自信。
关于家长教育孩子好方法
在现代化社会里,信息快速流通,人与人交往频繁,孩子们接触到世界的形形色色,各种思想,有些思想将会影响孩子们的成长之路,而每位家长都想自已的孩子能成为姣姣者,是我们每位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唯一愿望,孩子们的成长中离不开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必然是孩子今后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正确引导孩子呢,下面我结合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供大家参考与学习。
一、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在小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开拓孩子的智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这些都是为以后的学习做后顿,我们要从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入手,这个时候不能太急,要一步步慢慢来。
二、培养孩子有好的习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很重要,要从小就开始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以后在成长中有很大的帮助。
三、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孩子在犯错误时,不要打骂,要试着和他们进行沟通,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交流的时候要放开自己的心态,最好能把自己想成和孩子一样,这样子你们在沟通上方便了很多,要说明白孩子们错在哪里。
四、培养孩子往好的发展,孩子在做对事情时,我们在多加给予鼓励,不管是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只要是对的就要加以鼓励让孩子下次做的更好,往往有时家长的鼓励是孩子们的动力,不要一味的打骂或责怪,以免孩子失去信心。
五、培养孩子在玩中学习,孩子爱玩那是天性,我们不能压抑这种每个孩子都有的性格,要教会孩子们学会时间上的按排,合理利用时间,同时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以上几点:家长的言传身教是最重要的,孩子还没有判断力,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的,家长平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以身作则把自己孩子往好的方向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