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父母从来不喂孩子吃饭
发布时间:2021-04-24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在瑞士进修期间,我的邻居是从中国某大城市来的一对研究生夫妇。他们有个一岁的宝宝,名叫凯凯。两口子30多岁了,一天到晚追着儿子喂吃喂喝的。
孩子的妈妈要上学,只好把宝贝儿子送进了幼儿园。凯凯在幼儿园里经历了这样的故事:
孩子们该吃饭了。阿姨把饭盘放在孩子面前,大点儿的孩子用勺子就餐,小孩子用手抓着吃。凯凯就站着,看看这儿,看看那儿。阿姨让他坐在小凳子上,用手比划着要他自己吃。可是凯凯不会抓着吃,只是呆呆地坐在那里。洋阿姨只是比划,启发孩子吃饭,始终不喂他。吃饭时间结束,小凯凯没吃的饭菜就被收拾走了。
后来,洋阿姨告诉凯凯妈妈,瑞士人是从来不喂孩子吃饭的,如果孩子真饿了,他自己会吃的。孩子不会做的事,阿姨只是在必要时给予话语上的鼓励和暗示。大人不强逼他去做,也不包揽。因为这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的“独立行为”。而没有独特行为的人,怎么会有创造性呢?
虽然很心痛,凯凯妈妈还是很赞成瑞士的某些教育方式,“孩子有孩子的自由,比如有的孩子不睡午觉,阿姨就让不睡觉的孩子到别的房间去玩,但不能干扰休息的小朋友,这是自由的限度。瑞士阿姨不过于强调纪律,她们引导孩子独立自由地玩耍,而不过多地限制和控制孩子们的行为。”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瑞士父母注重孩子自理的培养
乱剪乱画
在瑞士许多家庭中,各式各样的玩具和儿童读物都放在孩子能拿到的地方,墙上、门上贴满了孩子们的“美术”作品。看见孩子在墙上乱画,用嘴咬玩具,拿剪刀在书本、衣服等物品上乱剪乱画,父母会非常高兴:这是在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孩子会画、会剪,这说明孩子学会了某种技能。父母这时要做的是耐心地告诉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识。
小小佣人
在瑞士,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出息和可耻的。所以父母从小就着重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比如:等孩子大一些了,就把他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左右的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学会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是个多语种的国家,所以,一个语言区的孩子经常会被送到另一个语言区的人家当佣人。
随时家教
瑞士人很善于掌握家教的最佳时机。在瑞士,父母们对教育孩子的时机非常讲究,比如孩子过生日、就餐、与人交往、旅游、家务劳动、做出成绩或有过错时,都不放过进行教育的机会。如,讲解名胜古迹的来历和故事,有意识地教育孩子热爱祖国,不要攀折花枝、乱扔垃圾、乱涂乱写,用食物或脏物投掷动物。
鼓励创新
瑞士的父母也很重视鼓励孩子尝试“创新”。在此介绍一些我们值得借鉴的做法:
★让孩子做一件自己从来没有想要做的事情;
★超前自学一些课程;
★做一件大多数人不容易做到的事;
★鼓励孩子为自己崇拜的足球明星或歌星写一篇传记;
★提出一个学校附近交通问题的解决方案;
★鼓励孩子通过市场或者其他方式,把自己不用的书籍和玩具拿来换取他所要的东西等。
从“最大炒饭用来喂猪”谈节约
近期,江苏扬州4192公斤重的“最大份炒饭”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然而有网友曝光,结果宣布后,炒饭被装垃圾车运走。网上哗然一片,直指主办方“处理不当”、“浪费粮食”、“作秀”。随后,主办方也做出回应:经检查,炒饭并非全部倒掉,有约150公斤炒饭因已经“不宜食用”被送至养殖场处理。在网络信息传播发达的今天,在网上简单搜索一下,就可以看到大面积的资源浪费事件。“世界之最,10米巨桌”,这张餐桌可承重6吨,直径10米,可同时供60人吃饭,实木打造,造价不菲,但实际上根本用不了这么大的桌子,浪费!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家庭的经济条件都已无温饱之忧。长辈对小孩的疼爱更是过犹不及,基本上从不忍心拒绝孩子的要求。勤俭节约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在很多家长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很重视,却又有些头疼的问题。那么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呢?智象为此特意请教了智象儿童阅读研究中心的叔叔阿姨,来听听他们给到的培养建议吧!1、思想引导行为,勤俭节约意识不可少思想对行为的决定作用,这是大家都明白的硬道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有意识地去选取一些和勤俭节约有关的有声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绘本故事给孩子听,并在亲子互动中,利用各种机会,向孩子讲述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讲述自己家庭祖祖辈辈勤俭节约的小事,让孩子从小受到启发和教育,并从小培养孩子节约的意识。2、耳濡目染,家长言传身教作用大在平时的生活中,爸爸妈妈要重视自己的榜样作用,要严于律己,将勤俭节约贯穿在自己的生活中。比如带宝贝一起外出吃饭,是否有浪费的现象?比如给宝贝购买玩具等礼物,是否很奢侈,对宝贝的需求有求必应?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了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3、日常生活时时提点不可少在孩子日常的生活中,对孩子的浪费行为要及时制止,对孩子节俭行为要及时鼓励和表扬。比如,吃饭的时候给孩子盛适量的米饭,而且一定要将碗中的米饭吃光。比如,洗澡的时候,孩子喜欢玩水,开着水龙头就不愿意关,应该及时教育孩子水资源的稀缺,告诉孩子还有很多地方的其他小朋友连正常的喝水洗漱都有问题;再如,家里的小宝贝愿意使用大哥哥大姐姐或是其他小朋友交换来的旧玩具,应该及时的表扬,并且告诉他们为什么他们可以得到表扬。
瑞士父母的“随时”家教
瑞士的父母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乱剪乱画
在瑞士许多家庭中,各式各样的玩具和儿童读物都放在孩子能拿到的地方,墙上、门上贴满了孩子们的“美术”作品。看见孩子在墙上乱画,用嘴咬玩具,拿剪刀在书本、衣服等物品上乱剪乱画,家长会非常高兴:这是在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孩子会画、会剪,这说明孩子学会了某种技能。家长这时要做的是耐心地告诉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识。
小小佣人
在瑞士,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出息和可耻的。所以父母从小就着重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比如:等孩子大一些了,就把他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左右的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学会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是个多语种的国家,所以,一个语言区的孩子经常会被送到另一个语言区的人家当佣人。
随时家教
瑞士人很善于掌握家教的最佳时机。在瑞士,父母们对教育孩子的时机非常讲究,比如孩子过生日、就餐、与人交往、旅游、家务劳动、做出成绩或有过错时,都不放过进行教育。如,讲解名胜古迹的来历和故事,有意识地教育孩子热爱祖国,不要攀折花枝、乱扔垃圾、乱涂乱写,不要用食物或脏物投掷动物。
孩子不爱吃饭怎么办?
一到吃饭时间,很多家里出现这样的场景:小的在前面跑,大的在后面追,就算小逃兵被强按在餐椅上了,也是东张西望,一刻不肯安生。等到好话说尽,手段使完,家长们已经是精疲力竭了。难到吃饭就这么难吗?兔兔也总是听到家长朋友们说过这些问题,我来分享几个高招希望可以帮到家长们。
挑食偏食背后的原因
1、 内因:☆小儿胃肠道发育不如成年人完全,挑食可能是他们的一种本能保护机制☆儿童品尝到食物的味道与成人不同,他们的味觉非常敏感,更喜欢味道淡一点的食物2、 外因的模仿和学习:☆40%~60%的家长有挑食和偏食的习惯☆错过克服“对新食物的恐惧感”的机会☆电视的宣传☆环境对食物的评价,母乳喂养时包含了母亲饮食偏好的信息,从而影响了孩子的饮食行为☆孩子的不良进食体验。对孩子挑食的不满情绪,强迫进餐方式。会促使挑食程度加重
培养小儿良好饮食习惯,改善喂养技巧
尝试新事物
初喂宝宝辅食需要耐心:不要轻易改变新食物,允许拿出15次以上。最终宝宝接受。注意观察宝宝进食的反应和身体语言:15分钟之内不吃应拿开。整个吃饭时间≯25分钟。注意观察宝宝对食物的过敏反应:呕吐、皮疹等。选择良好时机:在宝宝感到饥饿时提供膳食(应有饥饿体会,才有饱腹感觉)。
进餐好气氛
为宝宝进食创造良好氛围:避免分散注意力(注意语言、电视等);让宝宝感觉进餐是愉快的,不要强迫喂养,越追着喂饭挑食越严重。妈妈不要暗示某种食物不好吃造而成宝宝偏食、挑食,妈妈本身也应积极地对待食物;不要过分关注宝宝进食,不要有期盼、焦虑等表情,给宝宝进餐的权利。忍受孩子的进餐狼藉,不要总去擦宝宝嘴。
宝宝来参与:
鼓励独立进餐:提供勺子、让宝宝参与餐前准备工作(擦桌子、放碗等);给不喜欢的食物起个好名字。和宝宝一起在花园或花盆中种一些菜,到超市让宝宝自己选择一两样菜等。自发组织亲子活动。小区内、亲友家,小宝宝们一起吃饭,气氛热烈又觉饭菜香甜。
妈妈最关心的两大吃饭问题:
不爱吃鸡蛋和蔬菜怎么办?
解决办法:1. 对不爱吃蔬菜的婴儿,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给孩子换着花样做;2. 用炖肉汤做的面条或菜汤,孩子会很爱吃的;即使不爱吃的婴儿闻到饭桌上的饭菜味,都会着急的;3. 把孩子放在大人吃饭的饭桌上一同进餐会增加孩子的食欲;4. 主食和副食分开喂,会增加婴儿食欲,让婴儿品尝出不同食物的味道,如都是放在一起,饭菜混合着,孩子就总是吃味道不明确的饭食,不利于刺激孩子吃饭的兴趣;5. 吃一口饭,吃一口菜,喝一口汤,婴儿会在不断的饮食变换中增加进餐兴趣;每天要尽量吃不同的食品,一6. 周尽量不重复上一周的菜谱,如果种类相同,做法要更换一下。
到嘴里的饭菜吐出来怎么办?
解决办法:这说明宝宝的自我意识强了。小小婴儿大多是妈妈给什么吃什么。随着月龄的不断增长,个性越来越明显,在饮食方面也有了自己的选择,爱吃的就会很喜欢吃,不爱吃的就会吐出来,这是很正常的反应。如果婴儿是很理性地把饭菜吐出来,而不是呕吐,也没有什么异常的情况,多是表示自己不爱吃或不想吃(不饿,吃饱了都会这样)。这不是疾病,是婴儿自己的选择。如果婴儿把喂进去的饭菜吐出来,父母就不要再喂了。
让父母从孩子的学习中解放出来
让父母从孩子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孩子让家庭和学校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孩子的学习也成了家庭和学校唯一的连线点。
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家庭和学校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很多学者也认为教育应该是家庭、孩子和学校三方共同配合和努力的结果,但仅仅对于学习来说,学校的义务就大得多。
教育,也就是要求教师应该是教书育人,不但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但现在的学校越来越多把这种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家庭里,孩子从学校回来,好像又进入了另一个“学校”,感受不到一点家的温馨,父母越来越像老师,学习慢慢地侵蚀着孩子的全部。
现在的孩子,从小就背负着老师和父母的期望,在学习的道路上,他们就像是背上驼着沉重货物的驴子一样,只能低着头,被人牵着慢慢走着。他们不知学习是为了什么,也许只是为了父母和老师吧,当达到他们的期望时,一下子没有了牵引,没有了沉重的压力,却迷失了自己。
家,对于孩子来说,是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享受父母爱的温暖港湾,但孩子越来越不想回家了,是因为他们一点都感受不到家的温馨,在家里,父母像是另一个老师一样,总是说着教育的话,总是督促着孩子写作业,总是写完了还有一堆课外的作业,在他们的感觉中,家除了吃饭休息外,已经变成了另一所“学校”。
很多父母们也跟我抱怨说,老师发来作业的短信,就是要我们好好的督促孩子写完作业,如果孩子写不完作业,老师就会打电话来责怪我们没有尽到责任,我们也感受到学校的压力,所以最后只好把这种压力又加到孩子身上,不惜一切地让孩子完成作业,为了达到好成绩,有时还会给他们额外的作业,竞争太激烈了,不多做些,就会输在起跑线了。本来我们工作一天了,压力也很大,回家就是想放松下的,结果还要为了孩子的学习发发脾气,真的很累。
怎么让父母从孩子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呢?我想这应该是学校和家庭都应该担起的责任。
首先学校应该让孩子减负,不布置太多的课外作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尽量让学生在适合的时间内可以把作业写完,让孩子觉得学习不是一个负担,可以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做自己有兴趣的事。
第二,别对孩子过多的压力,包括对孩子的期望,让孩子去享受学习,不要把学习当作是为了满足老师的期望的工具,有些老师很喜欢讲:“我做那么多,都是为了你们好,为了你们都能学好,考到好成绩,我付出了那么多,你们总该给我点回报吧。”无形中,他们就会认为考到好成绩是回报老师的唯一途径,即使再苦再累也要为了老师而学,却失去了学习最初的快乐。
第三,别为了学习的事去为难家长。如果家长可以让孩子学习成绩好就不会让他去学校了,到了学校,学习的事当然就是老师自己的事了,虽然说的有点武断,但细细想想,又何尝不是呢。除非学生有了行为上的问题,则可以找家长,三方一起去讨论,解决问题。在学习上,家长的作用不是去教孩子写作业,而是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让孩子可以开心地做完作业,仅此而已。
第四,对于家长,不要把自己未完成的一些期望架在孩子身上,别让孩子从小就背负那么重的压力去学习,而失去了学习的初衷,是为了自己而学,并快乐的学习。在家时,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并提供孩子比较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体会父母的疼爱和家的温暖,别一回来就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教育这,教育那的,并且对于自己的付出夸大地塞给孩子,让孩子觉得只有学习好才能报答父母。
第五,真正解放自己,就要解放孩子,让孩子在家能做一些课外的,感兴趣的事,而不是一味地去学习,当作业完成时,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享受快乐的时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多做少说,孩子能体会的可能更多。家就是家,不是另一所“学校”。
做一个轻松的父母吧,让你的孩子也能快乐的学习!
不要总是强迫孩子吃饭
我精心为孩子做了各种食物都无济于事,孩子越来越瘦,越来越虚弱。当时他除了喝饮料、吃零食外基本上不吃饭。每到吃饭时间我都要端着碗到处追着孩子喂。有几次实在是没有办法,我把勺子扔到院子里就哭了起来。当时真是伤心透了。
有一次,我在广播里的幼儿教育节目中听到“不要总是强迫孩子吃饭”。当时我觉得要是不强迫孩子吃饭的话,孩子可能会饿死,但我还是下决心听从专家的建议。之后的两天里,我痛苦地看着孩子,生怕他出事。到第三天,孩子终于主动要求吃饭,我就顺其自然地给他盛了饭。从那时开始,孩子爱吃饭了,身体也越来越结实了。
如上所述,在吃饭问题上最重要的是不要强迫孩子吃饭。孩子什么都想自己尝试,这是本能,但是请一定不要错过孩子自己想吃饭的那一段时期。
刚过周岁的宝宝喜欢用双手扶着饭桌站起来,然后用手抓东西吃。这时候可以做小小的肉丸或把食物切成小块放到孩子面前。一开始,宝宝只会用手抓,而且很多食物都会掉到地上,可以在宝宝坐着的地方铺上报纸或塑料布,这样吃完后也比较容易收拾,慢慢地他就能学会用勺子或叉子了。有的妈妈嫌宝宝自己吃饭太费事,收拾起来也麻烦,就直接给宝宝喂,这样会让孩子失去吃饭的主动性。
不管是谁,一开始做事时都不会太熟练。没有练习的机会怎么能熟练地应用呢?给宝宝一个笨手笨脚的机会吧。宝宝自己吃完后,妈妈不应该说:“怎么搞的?掉的比吃的还多?”而应该说:“哎呀,宝宝太了不起了,都能自己吃饭了!”这是对孩子的一种认可,他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这样父母就不会因为吃饭的事每次都要跟孩子进行一场战争了。
对于不爱吃饭的孩子,妈妈要狠下心来,把饭菜摆好后先叫孩子来吃饭,如果孩子不过来,也不要理他。一开始孩子可能还以为妈妈会像过去那样到处追着喂,即使不吃,也会给别的零食。但只要家里人都不理睬孩子,孩子总有感到肚子饿的时候,到时他们自然会主动要求吃饭。
这看上去虽然有些残忍,但父母必须意志坚定。一般情况下,孩子肚子饿时就会主动想吃饭了。这点父母倒可以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