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否聪明一出生就知道
发布时间:2021-04-12 简短的给孩子的一封信 教育孩子笔记 怎样教育孩子在出生时,聪明的孩子可能要比其他孩子更机警。有些孩子从一开始就能独自把头抬高一会儿,仿佛在环顾四周,对生活有强烈的好奇心。
一个感觉敏锐、反应迅速的婴儿常常很聪明。在你抱他时,你会感觉到这一点。如果他似乎避开某个东西,那就表明他能区分什么是让他感到愉快的,什么不是,这也就是心理活动的开始。婴儿越敏感,也就越容易得到满足。
孩子笑得越早,聪明的可能性就越大。尽管这不是完全可信的迹象,但它是个象征。很早就开始笑的婴儿常常会成为聪明活泼的儿童。
非常聪明的儿童在出生时常常大一些、重一些,但也不尽然。理由是:大一些的健康的婴儿更有可能是由那些怀孕时得到良好营养和关照的母亲生的。这些母亲也更可能在家中给予她们的宝宝最好的教育和帮助,这在后来的智力测验中会表现出来。较重的婴儿也可能在生活中有心理上的优势,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因而有理由比其他孩子更快活。
例如,他们每次可以吃更多的食物,因而不需频繁地喂养,可以把精力转向更多的智力活动方面。此外,父母因不必忙于给孩子喂食和清洗,会认为孩子可能是社会型的人,于是就可以对他采取不同的做法。因此,从一出生起,与较轻的孩子相比,较重、较吸引人的孩子可能会发现他们处在一个愉快的、情感上得到支持的世界里,就会以许多方式利用这种最初的好运气。
新生儿身上不同能力的发展速度是不同的。尽管这些能力之间有某些关联,但是根据一两种已测出的能力的发展来判断其他能力的发展是难以做到的。婴儿的某些技能与其身体发育状况有关,有些与经验有关,而有些与两者都相关。在设法判断孩子聪明与否的早期迹象时,要把他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看。总而言之,聪明儿童在发展中各个方面都超前,在父母的帮助下,他们有可能保持住这一优势。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宝宝聪不聪明一出生就知道
一个感觉敏锐、反应迅速的婴儿常常很聪明。在你抱他时,你会感觉到这一点。如果他似乎避开某个东西,那就表明他能区分什么是让他感到愉快的,什么不是,这也就是心理活动的开始。婴儿越敏感,也就越容易得到满足。
孩子笑得越早,聪明的可能性就越大。尽管这不是完全可信的迹象,但它是个象征。很早就开始笑的婴儿常常会成为聪明活泼的儿童。
非常聪明的儿童在出生时常常大一些、重一些,但也不尽然。理由是:大一些的健康的婴儿更有可能是由那些怀孕时得到良好营养和关照的母亲生的。这些母亲也更可能在家中给予她们的宝宝最好的教育和帮助,这在后来的智力测验中会表现出来。较重的婴儿也可能在生活中有心理上的优势,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因而有理由比其他孩子更快活。
例如,他们每次可以吃更多的食物,因而不需频繁地喂养,可以把精力转向更多的智力活动方面。此外,父母因不必忙于给孩子喂食和清洗,会认为孩子可能是社会型的人,于是就可以对他采取不同的做法。因此,从一出生起,与较轻的孩子相比,较重、较吸引人的孩子可能会发现他们处在一个愉快的、情感上得到支持的世界里,就会以许多方式利用这种最初的好运气。
新生儿身上不同能力的发展速度是不同的。尽管这些能力之间有某些关联,但是根据一两种已测出的能力的发展来判断其他能力的发展是难以做到的。婴儿的某些技能与其身体发育状况有关,有些与经验有关,而有些与两者都相关。在设法判断孩子聪明与否的早期迹象时,要把他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看。总而言之,聪明儿童在发展中各个方面都超前,在父母的帮助下,他们有可能保持住这一优势。
孩子左撇子是否更聪明?
目前,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生活中更习惯用左手吃饭和写字等。人们常说左撇子的孩子更聪明,真的是这样吗?专家介绍,从科学角度还没有确凿的依据证明左撇子孩子更聪明,因此家长切勿盲目强迫“左撇子”纠正生活习惯。
家长交流孩子左撇子的习惯
今天,的家长们讨论孩子日常生活中左撇子的习惯,大多家长表示对于孩子的这种成长现象会以顺其自然但要潜移默化纠正的态度对待。
chenchenbama:儿子6岁半,从两三岁时候我就发现他用左手多一些。上幼儿园后,还特意向老师嘱咐不要干涉他的用手习惯,开始画画是用左手、后来左右手混着、再后来右手多。目前的状态是,运动时基本用左手,写字和画画以右手为主。
miaomiao2005:我家孩子是左撇子,写字、画画、吃饭等都是用左手。
jgliu:我家孩子吃饭用左手拿筷子,写字右手,但经常写横的时候从右向左推。
晨曦之露77:孩子在家里的黑板上画画写字时喜欢用左手,上击剑课,教练还喜欢他是左手呢。
彩色涂料:我家女儿是标准的左撇子,从我这儿遗传的。现在孩子画画和拿筷子仍然用左手,写字在家长监督下会改用右手,但明显地笨拙一些。中国的汉字用左手写,看起来非常别扭。孩子小,字也容易写成左右颠倒的。
孩子形成用左手活动的习惯之后,如果家长强硬的纠正可能会矫枉过正,造成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不适,甚至影响孩子智力的正常发展。专家建议,校正左撇子家长不应操之过急。
如何引导孩子纠正左撇子的习惯?
首先,孩子在进行某个活动时,家长可以在位置摆放上进行引导。如孩子在摆积木时,家长可以把积木放到孩子的右侧,让孩子自然而然地用右手取积木并进行摆放。
其次,家长可以在孩子的活动中拉住孩子的左手,让孩子空出来的右手得到更多的发挥。
第三,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做一些肢体训练的游戏,如训练孩子右手拍球、举高拿东西等。
第四,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多用右手写字、画画,并进行正确的笔画、方向的引导。
最后,如果家长不能通过以上方法达到训练孩子右手的目的,家长可以被动地帮助其训练。如抓起孩子的右手,被动地让孩子更多地运用右手。
左右脑均衡发展“左撇子更聪明”无科学依据
在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半身活动频繁会促使右脑发达,从而使左右脑功能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人的大脑的左右半球各有分工,大脑左半球主要负责推理、逻辑和语言属于“理性半球”;而大脑右半球则注重几何形状的感觉,负责感情、想像力和空间距离,具有直接对视觉信号进行判断的功能,属于“艺术半球”。左脑掌管语言,根据现有知识进行逻辑推理,这是非常重要的功能,只是左脑产生的语言一般欠缺启示性,难以得出新理论。右脑功能在于领悟、想象和预料,当碰到一些百思不解的事情,若善用右脑功能,右脑内的与生俱来资讯就会发挥作用,给人启示,令问题得以迎刃而解。
左右脑能否均衡发展关键在于孩子日常用脑程度,因此“左撇子更聪明”的说法是没有科学证据支持的。在孩子早期大脑开发的过程中,应重视左右脑的锻炼及运用,这样才能使孩子更健康、更聪明!
你能辨别新生儿是否聪明吗?
在出生时,聪明的新生儿可能要比其他孩子更机警。有些孩子从一开始就能独自把头抬高一会儿,仿佛在环顾四周,对生活有强烈的好奇心。
一个感觉敏锐、反应迅速的婴儿常常很聪明。在你抱他时,你会感觉到这一点。如果他似乎避开某个东西,那就表明他能区分什么是让他感到愉快的,什么不是,这也就是心理活动的开始。婴儿越敏感,也就越容易得到满足。
孩子笑得越早,聪明的可能性就越大。尽管这不是完全可靠的迹象,但它是个象征。很早就开始笑的婴儿常常会成为聪明活泼的儿童。
非常聪明的儿童在出生时常常大一些、重一些,但也不全是如此。理由是:大的健康的婴儿更有可能是由那些怀孕时得到良好营养和关照的母亲生的。这些母亲也更可能在家中给予她们的宝宝最好的教育帮助,这在后来的智力测验中会表现出来。较重的婴儿也可能在生活中有心理上的优势,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因而有理由比其他孩子更快活。例如,他们每次可以吃更多的食物,因而不需要频繁地喂养,可以把精力转向更多的智力活动方面。此外,父母因不必忙于给孩子喂食和清洗,就可以提供给孩子更多有益的刺激,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因此,从一出生起,与较轻的孩子相比,较重、较吸引人的孩子可能会发现他们处在一个愉快的、情感上得到支持的世界里,就会以许多方式利用这种最初的好运气。
新生儿身上不同能力的发展速度是不同的。尽管这些能力之间有某些关联,但是根据一两种已测出的能力的发展来判断其他能力的发展是难以做到的。婴儿的某些技能与其身体发育状况有关,有些与经验有关,而有些与两者都相关。在设法判断孩子聪明的早期迹象时,要把他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看。
总之,聪明儿童在发展中各个方面都超前,在父母的帮助下,他们是有可能保持住这一优势的。
育儿知识:孩子的缺点是否一定要指出?
育儿知识:孩子的缺点是否一定要指出?
有一天,一位妈妈和我讨论孩子写作业慢的问题。
她的孩子因为作业写得慢,经常被老师留,家里人都很在意这件事,为孩子的书写速度着急。孩子自己也为此感到难堪,有时候她明明是被留下来写作业,却掩饰说是留下来帮同学的忙或者是记作业。
我问这个妈妈:“被老师留下来写作业这件事,你们家长一定要如此关注吗?”这个妈妈回答:“只有让她意识到错误,她才会改啊!”
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她才能改正错误,这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观点。那么,是否有另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呢?
1
“慢”并不是“错误”
其实,“慢”并不是“错误”,甚至也不能算是一种缺点,因为有个别孩子的特质就是比较慢,他们只是需要比一般孩子更多一些时间练习和适应罢了。
我顺着这位妈妈的思路追问她:“好,就像你所说的,你已经多次让她意识到自己‘错’了,那么改的效果如何呢?”很显然,这正是她所苦恼的地方。
我说:“假设我们发现孩子慢,但从来没告诉她,而是设法肯定她、调动她的积极性,让她不知不觉变快,是否更好呢?”
如果我们总是告诉孩子慢,她也总是关注这个“错误”,并不断发现慢的证据,孩子就会确信自己是个“慢小孩”。如果家长和老师总是注意这个缺点,总是批评她,就进一步强化了这个论断。
2
为什么孩子往往知道问题所在却“屡教不改”呢?
因为频繁的提醒和批评让她深深地相信:我就是这样慢!孩子已经接纳了“慢小孩”这个标签,不相信自己能快,完全失去了改变自己的心理动力。就算我们施加压力让孩子变快了,但她心中的自我形象,还停留在“慢小孩”的阶段。
这个妈妈说了一个细节:“孩子在抄句子的时候,我和她爸爸都提醒她:‘一句话一句话地抄,别一个字一个字地抄!这样太慢了!’她虽然照办了,但是很不高兴。”
我建议她用商量的语气对孩子说话:“你一个字一个字地抄也是可以的,不过,妈妈还知道一种更快的方法,你愿意试试吗?”
如果孩子愿意尝试,一定会发现这样更快。如果不愿意,我们尊重孩子的选择:“今天还是用你的方法,妈妈帮你记时间,看你平均一分钟抄几个字。明天咱们再试试另外一种方法,看看一分钟抄多少字,然后选一个你喜欢的办法。”
我们也可以设想另外一种可能:
我们仍然是关注孩子写作业的速度,但在她写作业的时候,不给她一点压力,不去催促她。假若某一天她完成得非常快,家人可以积极地肯定她。
孩子并不会觉得快是多么难以企及的目标,此时她更关注自己的成就感,并且,她会从中总结经验,比如写的时候尽量做到专注,或者一眼多看几个字。
家人也可以叫她分享经验,这样她会有意识的总结方法,也许会用到下次作业中,这样会渐渐形成良性的循环。
3
表象是写作业慢,深层次的原因是尊重和接纳
孩子具有与大人一样的最基本的需求——被尊重。每个孩子的特质不同,当你的孩子出现和其他孩子不同、貌似缺点的问题时,不要一味地谴责,多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叫他有力量和动力自己慢慢修正问题。
这也让我想起另外一件事。
春节的时候,4岁的小外甥总是抢着接电话,他拿起听筒扯着嗓子问:“你谁啊?”显得非常不礼貌。不让他接电话,他就哭鼻子。
于是我便问他:“你想接电话是吗?”他说:“嗯。”我用柔和的语气对他说:“接电话不能这么大声地嚷,如果你想接,我教你三句话,你学会了,家里所有的电话都由你来接,好吗?”
小外甥很懂事地点点头,我教他的三句话分别是:你好。你找谁呀?你等一下,我去叫他。考虑到小外甥才4岁,我教他的话,尽量通俗好记,没用“请问”“稍等”这些词。小外甥重复了一遍,我们便放心地让他接电话了。
开始的几次,我比较留心,他做得很好,我就肯定他:“打电话的人一定在想,这是谁家的小孩儿呀,这么懂礼貌!”小外甥虽然没说什么,但明显很受用,接电话的热情更高了,变成了极其敬业的接线生。
所以,只要方法对路,改变孩子的行为没有那么困难。
4
每个“错误”的空隙都隐藏着闪光点
孩子一个字一个字地抄,本来就慢,但我们换个角度,言语中不出现“慢”这个词,也能很好地调动孩子。小外甥接电话不礼貌,但我们不讲“没礼貌大家都不喜欢”之类的大道理,也能让他变得彬彬有礼。
许多家长往往对孩子的错误如数家珍,对孩子的进步却视若无睹,仿佛戴了一副有色眼镜,专门筛选孩子的错误。他们想帮助孩子,但错误却越发现越多,改正不过来,“错误”最终变成了“顽症”。
这很容易解释,就算我们没看到孩子的进步,也不代表孩子不曾努力过。我们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一下:“如果自己努力的结果不但没有被认可甚至没被发现,得到的反而是不满和批评,谁还肯继续努力呢?”
我们盯着孩子的错误是想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事实上却人为地给孩子进步增加了阻力,消解了孩子内心的动力。
我们不妨换一副“眼镜”去发现孩子的进步。筛选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强化”。孩子的努力得到了正向的反馈,他就更愿意去重复这种行为。在不断的重复当中,孩子就会不断进步。哪怕是成年人也喜欢在成功中学习并保持成功的状态,孩子更是如此。
也许你会说:“孩子根本没有进步呀,我拿什么肯定他?”在咨询过程中,家长常这样问我。有趣的是,我却总能从家长的言谈话语间找出孩子的进步。其实,每个“错误”的空隙都隐藏着细碎的闪光点。
比如,无论孩子多慢,总能找出一次相对的“快”,这便是进步的起点。有一个孩子与妈妈吵架后,便一点儿作业也不做,但某一次她坚持在书桌前与妈妈讨价还价。虽然言辞激烈,但是,与彻底放弃相比,懂得谈判与妥协不也是进步吗?
有的家长很惊讶:“我从来没意识到这是进步。为什么你总能发现孩子的进步呢?”我总结出一个小小的心得:
要把功夫用在平时,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微小进步,并及时用语言、表情、眼神来回应他们。发现错误不急着说,而是等一等,等到孩子有进步的时候,态度愉悦地肯定一下,孩子的积极行为便把错误覆盖掉了。
遇到非说不可的错误,我尽量用建设性的方式指出来,而且格外注意语气的柔和,以此来化解孩子的尴尬。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低成本的改错方式。
5
无条件积极关注
家长都有这种担心:发现错误而不指出来,这样做难道不会让孩子的错误更严重吗?
如果不指出错误,那么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让孩子进步呢?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或咨询师要毫无保留地接受来访者,要给予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这就是答案。
无条件积极关注,强调了对孩子的接纳。当我们真正接纳了孩子,任何时候都用积极的视角去看待孩子,自然可以看到他的优点和可爱之处,这样去观察和注视一个孩子的时候,便会满心欢喜。这种内心状态会借着我们的语言、表情、神态传递给孩子。
每个孩子都喜欢被认可、被欣赏的感觉,这份接纳成就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如果我们盯着孩子的优点,孩子也会盯着我们的优点,双方都处在一个爱的状态中,爱会产生神奇的力量。当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他就会主动去做有价值的事情,以符合自己的身份。如果孩子内心有完善自我的动力,就算有一些错误和缺点,也很愿意改正。
总是盯着孩子的错误,是“有条件的消极关注”——当孩子正确的时候,我们接纳;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排斥。不能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就在事实上伤害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孩子犯错的时候,他感觉自己不能得到父母的爱,这种痛苦会让孩子产生一些局限性的想法,从而用退缩的方式来保护自己。这样的孩子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容易以受害者和失败者的身份自居。
而且,我们盯着孩子的错误时,孩子也会盯着我们的错误,双方都容易产生焦虑和愤怒的情绪。因此,除了改错又增加了一层任务:处理双方的负面情绪。这反倒分散了孩子改错的精力。
“通往地狱的路,是用期望铺成的”。
所谓的错误,有一部分是客观存在的,有一部分则是我们过高的期望制造出来的,是我们心中的高标准“误伤”了孩子。
如果我们拿孩子与我们心中的期望相比,孩子往往都是错的。如果只是审视孩子本身,一定可以看到孩子的优点。
孩子聪明与否与生产方式无关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在争论是剖腹产生的孩子聪明还是自然分娩的孩子聪明。许多人认为,剖腹产的小孩比阴道分娩所生的孩子更聪明,理由是手术产的小孩不受挤压,不会有脑部缺血、损伤等情况的发生。
其实,正常分娩时,虽然胎儿头部会受到挤压而变形,但一两天后即可恢复正常。胎儿受压的同时,也是对脑部血管循环加强刺激,为脑部的呼吸中枢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出生后容易激发呼吸而呱呱啼哭。此外,胎头经过子宫收缩与骨盆底的阻力,可将积存的胎儿肺内以及鼻、口中的羊水和黏液挤出,有利于防止吸入性脑炎的发生。这些都是剖腹产所不及的。
现实生活中,一些年轻父母自作“聪明”,凭主观想象对待孩子的智力发育,结果耽误了大事,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其实有资料证实,剖腹产与自然分娩的孩子在智力上并无差异。孩子聪明与否,取决于父母的遗传,和孕妇的生产方式无关。认为剖腹产聪明之说是不科学的。选择哪种分娩方式,应该本着为母子健康的原则,由医生根据产前检查结果而定。
孩子聪明与否与饮食有关
饭野节夫还发现,有8种营养物质,对脑力的健全发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充足的脂肪可使脑功能健全;充足的维生素C可使脑功能敏锐;充足的钙质能使大脑持续工作;糖是脑活动的能源,但过量则会损害其正常功能;蛋白质是脑从事复杂智力活动的基本物质;维生素B族可预防精神障碍;维生素A能促进大脑发育;维生素E能保持脑的活力。上述物质不可能靠吃化学合成的药物获得,只能靠搭配合理的食物,才能长期向人体足量提供。也就是说,孩子能长期合理地摄取富含上述物质的食物,才会变得聪明起来。
饭野节夫的这一发现,是在研究“自然疗法”----—种专门研究不用打针吃药,而用合理的食物治疗健身的新疗法时获得的。这种新疗法,与我国传统的“食疗”,有异曲同工之效。现代生活中,不少家长由于缺乏营养科学知识,过分强调“补药”的一些作用,过分强调训练对儿童智力的作用,忽视饮食的科学搭配,使摄取食物中糖、脂肪和蛋白质偏多,钙和维生素偏少,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因此,纠正孩子的嗜糖习惯,控制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扩大和变换食谱,减少食物中维生素的损失,才是让孩子的大脑能得到充分发育,提高其智力的重要措施。
从一开始就让孩子知道……
从一开始就对孩子强调:学习的目的是掌握更多知识,将来才可以自由选择你的专业、职业、生活模式。
从一开始就让孩子知道,积累知识不是最重要,独立思考,掌握学习方法才重要。
从一开始就让孩子知道,所谓人的能力有6大、7大、11大,各种分类,你不可能件件都厉害,但必然有你喜欢和擅长的1、2、3种,你可以充分利用你具备的能力,去发展其他能力,就是有差的方面,也不要紧,别人也有。
从一开始就让孩子知道,自信不是靠别人给的,谁都不可能无缘无故喜欢你,你希望成为一个有能力受人尊敬、受人喜爱的人,就要自己去争取: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要靠学习、锻炼,而与人相处的能力,也需要学习、锻炼。
从一开始就让孩子知道:他是一个独立的人,所有事情别人只能帮助他,不能替代他。
——要是每个孩子真的能理解上述这些老生常谈的事,我看世界就美好得多了,家长的烦恼就少多了。
孩子的聪明是父母鼓励出来的
我孩子比较笨,当着人面我会说他天资一般。我想任何父母都会这样做。
人家孩子1岁多就会把不同形状的积木对号入座,我儿子到2岁半才总算认全了所有的图形。
3岁多的时候,有一天我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心里有些烦,叫孩子自己玩积木。我告诉他咪嘟熊长大了,梦幻岛原来的房子住不下了,你去和“他”一起盖个“蘑菇房”吧。于是,儿子很高兴地自己玩去了,没过几分钟,儿子在那厢大声叫我:“妈妈,我不会!”
孩子一遇到难题,总说自己不会。我心想,这需要改变一下了,给他一点自信。我拿了一块硬纸板给他剪了一个奖牌,上面写着“工程师”,还找来一截红绳子绑在上面,又开始给他讲我编的梦幻岛故事,告诉他把梦幻岛所有“岛民”都叫来盖房子,谁盖得好,谁就是“工程师”。
孩子的房子一次次建起来,又一次次塌了。房子塌了,他没有叫我,我也没有去帮他。
一个月以后的一天,他竟然独自用积木搭出了真正的“房子”,有顶有墙中间还有镂空。有了第一次的成功,他的创造力一发不可收拾,什么稀奇古怪的建筑物,都开始给你捣鼓,有的时候还借助桌椅板凳一起构筑他的“大别墅”。
我本来并不以为然,直到有一天邻居家的大哥哥到家里玩,两人玩积木,一比较我才知道儿子在这上面有点歪才,我的“虚荣心”终于大大地满足了一把,以后也如法炮制,我不时给自己放一下假,儿子也常常给我一点小惊喜,从经常说“不会”,到自信爆满,什么事都抢着干。
原来孩子的聪明是这样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