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宝宝平息愤怒?
发布时间:2021-04-05 宝宝入园 宝宝班教育笔记 宝宝睡前故事生活中,免不了发生孩子脾气暴躁、反抗家长的事情。假如孩子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父母应先保持冷静,这样做有助于帮助孩子控制住他自己的情绪。
温柔地讲话。注意简化自己的用语,用克制平静的语气和孩子说话。你的话语越是简单,语气越是平和,对孩子传递的信息就越是清晰,对孩子的安抚作用就越是强大,这也是暗示自己不要被孩子的情绪同化的好办法。
给孩子提供限定的选择。如果孩子面临太多选择,也会变得急躁。例如不要对孩子说“你午饭想吃什么?”而是对孩子说“你想吃饺子还是面条?”
给孩子一些亲密的身体接触。让孩子坐在你的大腿上,或者亲密地坐在孩子身边,搂一搂他的肩膀,拍他的背。
让“激战”变成可笑的事,小家伙暴跳如雷的时候,为什么不和他一起跳呢?或者用录音机把他的哭闹录下来,放给他听。一旦小孩子觉得这事儿有点可笑,他就会学会控制自己。
从10倒数到1,这是一种能让孩子迅速平静下来的好方法,简单、有效。要慢慢数,期间无论如何不要提高声音。
孩子在第一反抗期发脾气是件很正常的事情,父母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要轻易妥协。不然孩子就会反复用这一招,他的反抗,就从无意识变成有意识。另外,威胁并不是一个安慰和控制孩子情绪的好方法,只会加剧亲子间的碓立。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如何让恶梦远离宝宝?
一、梦是孩子情绪的反映
一岁的孩子虽不善表达梦境,但是他们会做梦,当孩子接近两岁时,他就可以用语言来讲述对梦的回忆。幼儿做梦的内容并不复杂,白天受惊吓、被责骂、严厉的管教、突发意外等,到睡觉时便容易有做恶梦的现象。
无论是好梦还是恶梦,它都是为儿童设计一个允许表现和虚拟的舞台,去做他在现实生活中不敢、不做、不行做的事情。总之,梦是一种心理缓和剂,安全阀。
美国一位专攻睡眠方面的专家佩杰博士指出,受恐怖夜梦所影响的孩子,约占1——4%,发生在4到12岁。但若是持续性的恶梦,特别是孩子醒来之后仍长时间感到惊慌,恐惧,害怕,便是孩子承受过多压力的信号,父母最需要做的是鼓励孩子将梦境讲述出来,就会发现影响他情绪的重要线索。
二、学会倾听孩子的恶梦
佩杰博士解释:让孩子安心、以及适当的倾听、支持鼓励才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如果使用药物治疗,会进一步导致睡眠的失常与紊乱。
如果他的语言表达有欠缺,让孩子用纸和铅笔将恶梦描绘出来,
在倾听孩子的诉说或分析图画时,尝试将孩子从虚幻中拉到现实,向他证实:“一条蛇在你衣柜里是不可能的,根本不存在会吃小孩的大怪兽。”儿童心理学家还有更有趣的建议。爸爸走进卧室,连喊了3次“恶梦!恶梦!离开房间!”不要小看这种做法,孩子相信父母有力量解决一切难题。这是一种有效的游戏方法,不信你可以试试。比利时著名的儿科专家还想出另一奇招。他们用羽毛编织了一张网,取名为“捕捉恶梦神网”。当然,这只是一张象征性的网。网的制作非常简单:取一块钉着长钉的木板,长钉之间用铁丝网相连。然后把它放在窗前。然后告诉孩子,恶梦从此再也进不下房间了。
如何让宝宝成为“万人迷”
有些宝宝不愿意与同伴交往,即使在外边,也只和大人在一起,不主动去找小朋友玩。有的甚至当同伴主动找到他时,他也采取“回避政策”。
【分析与建议】
这类宝宝不愿交往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缺乏交往动机,有些家庭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各种需要几乎是无条件满足,而且总有人陪着玩游戏。当宝宝总有人陪伴在身边时,他们难以产生找同伴游戏的动机。还有些宝宝只愿意与成人交往,是因为成人总让着他,要知道孩子与成人之间是“垂直关系”,而与同伴之间则是“平行关系”,因此在与同伴交往,儿童需要协调、商量,甚至还要想办法解决冲突,因此为了“省事”,孩子往往喜欢与成人交往。
对于这类宝宝,父母应及早对其进行“心理断乳”。要求家庭不要以宝宝为中心,当宝宝有了一定的独立能力时,就应给他一个简单的时间表,让他明白,家庭成员有聚在一起的时候,也有各自工作、游戏的时候,彼此之间不能互相干扰。这样不仅有助于他们产生同伴交往的动机,而且能更好的促进其独立性发展。同时实践研究证明,及早进行这种训练,也有助于缩短宝宝刚入幼儿园时产生的“分离焦虑”时间。
其次是有过交往失败的经历。有些宝宝由于有过负面的交往经历,比如被同伴欺负过,而不愿意再与同伴交往。他们采取回避的方法,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对于这类问题,父母应细心观察,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孩子若是被同伴欺负过,父母不妨直接带领孩子与同伴交往两三次,为宝宝“壮壮胆”,当宝宝学习到交往技能,体会到交往的乐趣后,父母就可以撤了。
最后可能是宝宝个性的原因。有些宝宝由于受遗传或自身个性特点影响,比较内向,不愿与人打交道,而只喜欢与物打交道。对于这类宝宝父母可以引导,但不要指望一蹴而就。父母要尽可能引导宝宝与同伴多一些交往,否则孩子就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学习途径。年龄较小的宝宝(大约在3岁以下)不愿交往是正常现象,因为这时他们还处在“单独游戏时期”或“平行游戏时期”。但3岁以后,宝宝应表现出逐渐增强的交往需要,如若不是,父母应从以上方面寻找原因。
宝宝没有与同伴交往的胆量时,怎么办?
有些宝宝害羞、胆小,想与小朋友交往却不敢交往。比如想交换玩具却不敢说,让父母带着交往等。
【分析与建议】
造成宝宝不敢交往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
首先是宝宝缺乏交往经历和经验,宝宝对于没有经历或经历少的事情总怀有恐惧心理;其次是不自信。
因此,除了多带宝宝进行同伴交往外,比如经常带孩子到楼下院子里玩,到有孩子的邻居家串门,与朋友一起带着孩子出门游玩等,还要重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可以首先让孩子与比他们年幼的同伴交往,因为年龄的优势会为他们带来能力的优势。当孩子在与较小宝宝交往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交往经验、建立起自信时,他们就逐渐敢于交往了。
宝宝在3岁左右出现不敢交往的情况比较多,因为这时他们正处于想交往又不会交往的阶段。但随着交往经验的丰富,他们会变得乐于交往,如果还不敢交往,那多是自信心不足所致。
“自闭症”的可能
除此之外,父母应考虑“自闭症”的可能,不要讳病忌医,要及早带孩子到专业机构去治疗。
关于自闭症有以下一些外在表现,家长可以作为参考:
*冷漠而孤独,很难与其他人混在一起,玩在一起;
*重复自己的话或别人的话;
*不知危险,有时自伤自残;
*对疼痛的知觉弱;
*无缘无故大哭或大笑;
*不喜欢被人触摸或拥抱;
*反复机械玩同一物品;
*用手势或含糊单音表达需要;
*听而不闻或视而不见;
*没有视线接触;
*反抗一般性教学方法;
*对特定物品有特殊偏好,喜欢旋转物件;
*不能接受日常习惯之变化;
*运动感觉统合功能失调,普遍智力偏底;
*语言障碍,口吃或吐音不准,吐字用词简单,语言破碎;
*羞涩怕陌生人,逃避不愿见人,不愿说话。
如何让宝宝有一个好性格
孩子身体的健康发育是爸爸妈妈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孩子是否优秀很多时候还要取决于孩子的性格。许多爸爸妈妈太宠孩子,平时犯的小毛病也不去追究,这对孩子的性格养成是非常不好的。因此爸爸妈妈从小就要开始培养孩子的性格。
1.不必斥责孩子
孩子还那么小,能故意犯什么弥天大错呢?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对很多的东西都充满未知,所以难免会犯错误,这些都是无心之过。如果这时候爸爸妈妈大声呵斥孩子,孩子的心里可能会出现一些阴影。
专家指出,孩子在六岁之前是比较敏感的,如果过于斥责孩子,会让孩子觉得害怕、痛苦,从而留下心理的创伤,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
2.不可一味地灌输知识
生活中经常听说,哪个孩子会背很多的唐诗,会唱很多的儿歌。事实上,提早给孩子灌输知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并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
三岁之前,知识的增长跟心里的成长比起来的话,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接受太多知识的话,孩子潜意识里面就会变得没有自我,会很少有自己的主见。心理上一旦产生偏差,对性格的塑造也会产生影响。
3.正确对待孩子的哭闹
有的爸爸妈妈见孩子大哭大闹就让孩子一个人呆着,事实上,这对孩子是一种心理伤害,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是不是不喜欢自己了。大人都会有闹脾气的时候,更何况是孩子呢?因此爸爸妈妈一定要有耐心,用正确的方式去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让孩子拥有一个好性格。??
4.向负面影响说“不”
说起负面影响,最常见的就是家庭关系不和,如果爸爸妈妈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会给孩子一种无力感。两边都是他最亲爱的人,孩子不知道要帮谁,心里会特别难受,也就不利于养成良好的性格 。
有一句老话说得好:“从小看八十。”的确是这样的,孩子小时候是什么样的,即使八十年过后,还是能够看到小时候的样子。因此,爸爸妈妈一定要好好教育孩子,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能拥有一个好的性格。
如何让宝宝顺利去幼儿园
孩子长大了就要上幼儿园了,但很多的孩子不想要离开爸爸妈妈,所以在上幼儿园之前总是会哭闹。很多原因都会让孩子上幼儿园哭闹,而入园恐惧症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孩子有入园恐惧症的话应该怎么做呢?
一、孩子有入园恐惧症的表现
1.哭闹不止
很多孩子在刚上幼儿园的时候都会哭闹,而有入园恐惧症的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会哭闹得更厉害,同时哭闹的时间也会比其他孩子要长。
2.装病
有些孩子有入园恐惧症,每次去到幼儿园之后就会装病,认为这样老师就会叫爸爸妈妈把自己带回家。
3.胡乱大小便
孩子有入园恐惧症,不会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去指定地方大小便,喜欢憋屎憋尿,甚至是喜欢在裤子上拉屎拉尿。
4.不合群
有入园恐惧症的孩子,总是难以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和其他小孩子相处并不融洽,甚至在幼儿园里不愿和其他的小朋友交往。
5.喜欢打架
孩子有入园恐惧症,可能会出于保护自己而对其他的小朋友做出排斥和抵抗行为,严重的时候可能会故意去打别的小朋友。
二、孩子有入园恐惧症怎么办
1.提前带孩子适应环境
在上学之前,先带孩子了解一下幼儿园的环境,让孩子提前熟悉起来,这样去了幼儿园就不容易由于环境陌生而心生恐惧。
2.讲述幼儿园趣味生活
把上幼儿园的好处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满怀期盼地去迎接幼儿园生活。
3.教孩子相处之道
让孩子跟其他的小朋友多沟通,这样能够让孩子逐渐忘记害怕,更好得融入进去。
如何才能让宝宝双面归一
在家里像一个小皇帝,什么事情都得听他的;到了外面,却缩手缩脚,有人欺负也不敢吭一声。这就是所谓的双面宝宝——“在家是条龙,在外是只虫”。宝宝的双面性常常让爸爸妈妈感到疑惑:怎么家里家外有这么大的反差呢?怎么才能让宝宝双面归一?
镜头1:
“妈妈,快把电视调到少儿频道,我要看动画片,快点!”康康在家里整个一“山大王”,所有人的行为都要围着他转,如果稍有不顺心,康康就会乱发脾气,甚至还会打人。
镜头2:
康康在外面的表现却和家里判若两人。见到陌生人,话也不敢说一句,只是一个劲地往妈妈身后躲。小朋友抢走了他的玩具,他不反抗;小朋友欺负他,也不还手,十足的“老好人”。
行为解析——
很多家长认为宝宝“在家是条龙,在外是条虫”是没出息的表现,其实爸爸妈妈错怪了宝宝。这并不是他们没出息,而是不良的家庭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误导了宝宝。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家长的娇惯、溺爱、放纵,使宝宝在家中随心所欲,不懂得谦让,以自我为中心;但一到陌生环境,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变得无所适从,原先惯用的撒娇伎俩完全没了用武之地。这样的宝宝在家以外的环境中,完全丧失自信,自然成了一个缩手缩脚的小可怜。
预防针——宝宝还不是双面宝宝时
在宝宝不良的个性还没形成时,爸爸妈妈就应该提早打“预防针”——
第1针:不要溺爱
每个爸爸妈妈都爱自己的宝宝,但爱不等于溺爱。有时长辈们无原则的溺爱是导致宝宝不良性格的罪魁祸首,并且造成宝宝霸道、任性的个性。当宝宝已经有是非观念时,爸爸妈妈就不能一味满足宝宝所有的要求。
第2针:扩大社交圈
爸爸妈妈一定要尽量开扩宝宝的眼界和社交圈子,因为如果将宝宝仅仅局限在家庭生活中,他就无法学到更多社会交往的能力,也不知道应该如何与别人相处。爸爸妈妈可以带宝宝到小区的活动场地、公园、亲子园等人员众多的场所,鼓励宝宝与同龄宝宝或长辈接触,慢慢地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帮助宝宝建立起社会交往的自信。
开药方——宝宝已经发展为双面宝宝后
宝宝一旦形成了双面宝宝的个性,爸爸妈妈应该及时“刹车”,纠正自己错误的教育方式,给宝宝的个性开出良方,让宝宝从双面转变成表里如一。
药方1——学会说不
爸爸妈妈在认识到宝宝的“双面”问题后,应该马上扭转之前对宝宝过于放纵的态度,要学会硬起心肠对宝宝说“不!”态度鲜明地拒绝宝宝的无理要求。
药方2——巧用选择题
当宝宝被拒绝后,一开始他会很难接受,可能还会大哭大闹地耍赖,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可以用选择题应对。爸爸妈妈出的两个选项都是自己所希望的,比如“宝宝可以在客厅玩,但声音要轻,不能打扰我”或者“你还可以去自己房间玩。”还有一个窍门是,两个选项中有一项是宝宝不会选的。比如当宝宝在地上耍赖时,妈妈就可以让他自己选择“要么你乖乖的,和我一起去超市买东西;要么你一个人在家里继续哭。”毫无疑问,宝宝一定会选择前者。
药方3——精神鼓励法
对于宝宝的行为,爸爸妈妈一定要实事求是地批评或表扬。还可以更多地运用“看得见”的精神鼓励,比如独立完成一件事,妈妈就可以在墙上为他贴小红花,这是非常有效的正面鼓励。
如何让宝宝从小喜欢学数学
数学是研究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儿童数学概念的发展是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千万不要以为数学是上学之后的事情哦,专家告诉我们,婴幼儿期是人类数学能力开始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宝宝0-3岁年龄段,就应该引导和启发他们接近数学、喜欢数学、学习数学了,因为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正是从这样一些基本的“细胞”开始的。
幼儿数学所涵盖层面简单地可概括为数、量、图形空间和逻辑关系四个方面。数主要是对数字的理解,如能数数、计数;量主要是对多与少的理解,如能比较一杯水与半杯水哪个多;图形空间包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空间感,如能识别圆形、三角形,能辨别前后左右等;逻辑关系主要是推理能力,如能根据物体的颜色、形状等特点进行分类,能比较大小、高矮、远近等。
说到这里,妈妈一定犯愁了:如何让小baby在生活中快乐轻松地学数学,觉得数学好玩呢?如何将数学学习设计成一件件宝贵而诱人的礼物,让小baby乐于获取呢?哈哈,小菜在这里教您一招,那就是:游戏!和你的宝宝玩各种数学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玩乐,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得到数学能力的培养。
下面这些游戏,可都是对培养宝宝的数学能力的“科学配方”哦!既简单又很有效。看了之后,不妨和宝宝试试吧。
适合年龄:0-1岁
刚出生的婴儿分不清自身与客体,慢慢地,就有了这种区分能力,活动的东西已经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这个年龄段的婴儿尤其喜欢颜色鲜艳的、能发出响声的物品,妈妈可以在生活中对婴儿多“灌输”一些数字。妈妈还可以把数字唱给宝宝听,培养宝宝的数感。
数字谣,唱一唱(培养数感)
妈妈可以将1-9用自己熟悉的曲调唱给宝宝听,并且边唱边拍手,这样既能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又能培养宝宝的节奏感。
宝宝稍大些,大人可以唱一些有内容的数字儿歌,这里推荐一首好听易学的数字歌谣(曲调任意,只要表现出欢快的节奏就可以):
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
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摇,
5像衣钩挂衣帽,6像豆芽咧嘴笑,
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道,
9像勺子能盛饭,0像鸡蛋做蛋糕。
唱的时候大人可以利用一些图片、实物、手势或动作,让孩子感受到歌谣对应的内容。虽然不满1岁的宝宝还不能跟着你唱,但他(她)对这些数字歌谣可感兴趣了。等他(她)大些,你再唱这首歌,你会发现他(她)很快就学会了,或许还会做出几个可爱的动作呢!
母婴提示:在唱数字的时候,语速尽量缓慢,吐字要清晰。
摸一摸,抓一抓(感知物体属性)
大人可准备1支香蕉、1个苹果,拿着香蕉和苹果先后在小孩眼前晃动,并说出物品的名称:“香蕉。”“苹果。”反复几次后,让孩子接触这些物品,感知物体的个别性,并给他(她)描述:“香蕉,长长的,黄黄的。”“苹果,圆圆的,红红的。”反复多次。然后,把香蕉、苹果放在桌子上,逗引孩子去抓握,不管抓到哪个,都要加以鼓励,并告诉他(她)抓到的是什么:“呀,宝贝抓到了1个苹果!”“哇,宝贝好聪明,抓到了1支香蕉!”
母婴提示:勿让孩子抓握一些过大过重或尖锐的物品,一般选择没有尖角的较轻物品,颜色亮丽的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链接:玩积木。可以和孩子一起搭积木,然后让孩子将其推倒,促进孩子理解因果关系;在收拾积木的时候教孩子数数。
如何让宝宝尽快适应幼儿园
宝宝终于上幼儿园了,爸爸妈妈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可是,谁知更多的问题接踵而来,首先宝宝对幼儿园的适应成了家庭的头等大事。一、克服分离焦虑1.“分离焦虑”的表现每年幼儿园都会迎接一批新的小班幼儿,在最初的一个阶段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哭闹不止的孩子拽着妈妈的衣角,而妈妈也早已泪水涟涟,此情此景真是令人感动。但是,孩子终究是要一步步走出去的,初次分离的挑战就是这样不可逃避,分离焦虑不仅仅是孩子需要克服的,家长首先也要克服。有的妈妈实在放心不下,一天好几次给老师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有的甚至偷偷跑到幼儿园亲眼要看看孩子在幼儿园有没有哭,吃饭好不好,睡觉香不香;有的家长则对老师不信任,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有需要不敢说,怕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没人关心等等。2.产生的原因家长的情绪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暗示,家长的种种焦虑通过表情、通过身体和语言传递给孩子,如果爸爸妈妈一脸的舍不得和难过,孩子自然也会变本加厉地感到痛苦。所以,作为父母,要坚强起来,把灿烂的笑容和充满力量的鼓励送给孩子,把自信和期待留给自己。而对于宝宝来说,习惯了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围绕呵护的感觉,习惯了在家里随便自由的生活方式,来到幼儿园,忽然变得一整天看不到爸爸妈妈,忽然有阿姨时不时会约束自己,有别的陌生的小朋友和自己争抢玩具,宝宝受不了了,于是他就要反抗,渴望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3.如何化解孩子入园的“分离焦虑”对于孩子的这种心理,我们不难理解。但是问题还是要解决的。分离焦虑会对孩子的身心发育产生消极影响,比如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会产生生理性疾病,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孩子智力、创造力以及社交能力。因此,在早期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他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具体建议如下:(1)早上送孩子入园的时候,家长要控制好情绪,鼓励孩子对走进幼儿园充满希望。比如轻松地拍拍孩子的小肩膀,大声说:“瞧,小朋友们都在等你和他们一起玩呢!”“妈妈相信你,你最了不起,晚上给妈妈好好讲讲今天学到的大本事,好不好!”(2)可以在最初的时候早一些接孩子回家,以后再慢慢推迟到正常时间,这样可以在开始时不至于让宝宝一下子受不了,家长一点一点习惯,孩子也一点一点习惯,习惯了也就适应了。(3)接孩子的时候可以不要急着回家,带着孩子玩玩活动区里的大玩具,家长还可借此机会多接触别的家长,互相交流,学习一些经验。而且这个时候,孩子们看到各自的爸爸妈妈们在一起聊天,他们之间也会很自然地走到一起,用不了几天,孩子们就会成为要好的朋友。当幼儿园里有了自己喜欢见到和一起玩的好朋友,那么你的孩子就会开始喜欢幼儿园了。(4)回到家,鼓励孩子讲述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比如老师讲了什么有趣的故事,一起做了什么好玩的游戏,学会了几首儿歌等等,孩子在回忆讲述的过程中会重新体会其中乐趣,从而进一步加深他对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的喜欢。(5)一定要与老师多沟通,多联系。家长需要多了解幼儿园的各方面情况,了解班级情况,了解孩子的在园表现,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亲子沟通的内容和方式,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和老师商量解决办法,共同协力帮助孩子尽快度过适应期。至于分离焦虑会持续多久,因人而异,有些孩子可能短些,一周就好,有些则可能时间长些,甚至长达两个多月,但如果家长能够积极配合老师,首先从自身做出改变,那么焦虑很快就会过去。
如何让学前宝宝爱上写作业
如何让学前宝宝爱上写作业
昨天接奇奇放学回家,临离开教室前,老师叮嘱了我一句:今天留作业了哈。我也没太当回事儿,其实,学前班的作业也没什么量,即使我心里极其不想让奇奇这么小就开始有了学习的任务,但是换个角度想想,越小越好养成习惯,有作业就有吧。奇奇还是很认真的,在回家的路上,就清楚的告诉我老师具体留了哪两部分作业,说完一遍后,还特意从文具盒里拿出老师给家长准备的作业条让我对照一下,还真是,他记得是真真的准确。我故作惊讶的大声说:“哇,我们家宝宝真的是长大了,都到了有资格做作业的年龄了哈,真了不起!”他的小脸在听到我说完这句话后马上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神情。
还有,还有,幼儿园昨天发书了,交了180元的书费呢,没想到发的书还挺多,全部放到奇奇的书包里再加上文具本子等我拎着都觉得死沉死沉的,唉,让我恼火的是,奇奇竟然哭着喊着非得要自己亲自背那个大大的重重的书包,且为了争取到这个背的权利还掉了几滴眼泪。想想啊,这么小的年龄,背上背着至少有4公斤重的东西,那还能长高个吗???不被压实了才怪。。。于是,我趁他在玩大型玩具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把大部分书放到我的手拎袋里,结果,人家在玩完后,一背上书包就马上觉察出来了,很生气的质问我为什么拿走了他的书?我也做贼心虚的一边讪笑着一边解释。。。。。他还是老大的不愿意,唉,可怜天下父母心呢。看人家别的小朋友父母给拎着书包那都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可为啥到咱家娃儿这就这么难呢,上赶着还真就不是买卖,嘿嘿。我猜想有三,一是奇奇非常喜欢这种自己背着书包长大上学前班的感觉;二是人家本来就非常自立,自己的事儿基本都自己做决定自己来完成的;三是他可能非常非常喜欢幼儿园发的新书,只有自己拿着才放心吧。
我也知道,其实这么重的书包若真让他背可能背着走不了多远应该就会背不动了。如果他再要求自己背,我决定成全他,让他好好尝尝极其受累的感觉吧。即使不忍心也是无奈之举,嘿嘿。人家这么想自立,咱做父母的也要学会放手,对吧!
言归正转,为了能让奇奇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咱也得用心不是。
一是先要夸,要让学前宝宝觉得原来能有作业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资格和本领呢!可以说你看看那些小宝宝他们才没资格呢,要等到长到你这么高才行呢,这样说了学前宝宝听了后会觉得非常受用。
二就是要正确安排写作业的时间。我告诉奇奇的是,从幼儿园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儿就是要先完成作业,然后再看动画片或玩玩具或吃饭。有了这个先入为主的做法,他自然就会乖乖的自觉完成作业了。家长一定要坚持,不能有一天例外的说。因为在他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就会把先完成作业当成一种习惯,一件回家必须要先做的事儿了,你将来想让他改都难呢,哈。。。
三就是必须要让宝宝独立的完成作业。即在宝宝写作业时家长千万千万不要陪在宝宝的身边。要是一开始就养成了陪的习惯,那么,将来你可就有得陪了,要陪人家写小学作业,陪人家写中学作业,没完没了了就。作业的质量相对来讲还不是最重要的,那小手能握住笔都不错了,还能指着他写得和你一样漂亮吗?不过,有要求也是必须的,呵呵,详见第四条。
四适当要求宝宝学会对完成的作业进行自检。作业要独立完成还要养成宝宝会自检的好习惯。在宝宝说完成作业后,可以提醒他挑出写得丑的字擦掉了重新写,至少要挑出来一个,嘿嘿。目的还是为了让他不能因年龄小或作业少就仓促而就,要学会对作业的完成质量负责。
总而言之:写作业这点儿事儿应该就是宝宝一个人的事儿,不是爸爸或妈妈的事儿哈。人家自己的事儿就应该让他自己去负起责任自己去独立完成,这个习惯呢必须要从小养成。父母若是在开始时做得好,那就一定会事半功倍,一劳永逸。想象着将来长大的宝宝自觉且认真的在完成作业的情景,你该会多骄傲呀,亲是不是也和我一样的向往呢,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