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之间为何宝贝变现迥异?
发布时间:2021-03-31 幼儿园美丽校园工作计划 幼儿园校园工作总结 幼儿园家的教案奇奇是个刚上幼儿园的小男孩,聪明、好动,他可是班级里的“小能干”:小朋友哭了,他会跑过去安慰;有时会帮阿姨摆放桌椅;中午吃饭他会主动帮忙分餐具。在幼儿园,奇奇不断地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小伙伴的信任。他不仅是很多小朋友的好朋友,还是老师和阿姨的得力助手。可是,就在新学期开学前的家庭访问中,奇奇的父母竟为奇奇在学校的表现很吃惊:奇奇在学校真的是这样吗?真的会做那些事情吗?他在家里可是什么都不会做的呀。
奇奇父母的质疑和意外地表情,让老师心生奇怪:奇奇究竟是怎样一个孩子呢?为什么他在家里和幼儿园的表现会如此的截然不同?
追根溯源
奇奇是三代单传的独苗,家里人很是宠爱,几乎所有事情都由大人包办,别说做事,就连吃饭都是保姆喂到嘴里的。家人最怕奇奇出危险,所以,从奇奇出生家人就给保姆定了规定,安全最重要,不得有半点闪失。
宝贝心声
在家里,我也想做事情,想成为爸爸妈妈的小帮手。可是,每次只要我想做,妈妈就会说:不行,那样会很危险的,或是这会弄脏的,反正就是不允许做!妈妈总是担心我出错,或是做不好,或是怕我弄伤了自己。
有一次我偷偷拖地板,晚上妈妈回来说:“那个大手柄万一戳到身体很不安全的。”还说我不会拖,也拖不干净。
每次我偷着做事情,还总是害的阿姨被妈妈批评,真没劲!
妈妈总是不相信我能做好,真讨厌!
在家里,我什么都不能做,也总是挨批评,所以我就什么都不做!
可是在幼儿园里就不一样,老师愿意我给她帮忙,还会竖起大拇指说:“你真棒!”
我还有很多好朋友,他们都喜欢我。
案例剖析
我们能够体会到奇奇父母对孩子的深深爱意,对于这个三代单传的掌上明珠,家长即给予厚望,又害怕担心。所以,总是尽可能给奇奇所有的保护。但是成长道路上的挫折又怎是父母所能躲避或是遮挡的呢?
奇奇上幼儿园了,他的自我评价、自我认识体系正在渐渐的完善,他更有尊重的需要,更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这些却是家长不能给予的。如果我们站在奇奇的立场上试想,任何事情都由父母支配,哪怕是去厨房拿个碗筷之类的小事情,他也没有自主权,在家里就如同一个宠物宝贝,这样诸多限制、没有一点点空间的生活他能体会到快乐吗?他能拥有自信吗?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我们除了给予疼惜、保护以外,更重要的是尊重和自信,只有当孩子在不断的获得信任、肯定和鼓励以后他才会做得更好,而这种健康情感的积累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宝宝园内家内为何表现不一样?
幼儿园中举办亲子活动,我经常听到家长会有抱怨,他们说,为什么孩子在幼儿园里和家里完全像两个人呢?为什么表现完全不一样呢?
这个疑惑不仅仅是家长的疑惑,其实也是教育者的疑惑。为什么在幼儿园里,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会相当自觉,例如,穿衣服,上厕所,吃饭,按时听话睡觉,跟小朋友和平相处。可是一旦回到家,立刻变了样子。捣蛋,调皮,任性,耍懒,与妈妈顶嘴等等。
这种现象,被我和我们幼儿园的老师称作是两面派。实际上,宝宝有这样的个性是十分明显的,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大家可能会发现,在幼儿园里,做事情都会有老师的规则,当然这些规则也是遵照幼儿园的规章制度进行的,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养成了遵守规则行事的习惯,从而转化成了行为上的习惯,在心理上也形成了习惯,就会让孩子自觉地去做一些幼儿园里的事。但是家里没有这种规则,孩子们不需要为了规则而承担后果,并且当孩子有所需时,家长又容易妥协,就让孩子在家里形成了任性,不听话的个性。我们暂时把这叫作“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在家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幼儿园老师,还是希望家长可以和老师共同努力,来帮助孩子建立自觉,规律,可爱的生活方式,请家长可以这样做:
一,制定小制度
家长可以和孩子在一个晴朗开心的午后,准备制定家庭里的小规则。要慢慢地定下来,然后一条一条地读给孩子听,问孩子愿意不愿意,如果愿意就定下来。如果不愿意,问孩子为什么不愿意。然后告诉他,妈妈和爸爸也需要遵守这个规则的。
二,规律孩子生活
孩子的生活是必须规律起来的,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间吃饭,什么时间看动画片,家长都要严格控制。不能因为孩子不听话,或者是为了疼爱孩子,就错乱了孩子的生活规律,以此会养成孩子的错误习惯,等孩子再大一些,这些坏习惯改正都很难。
三,让孩子劳动
家长不要担心孩子,小孩子多做劳动,多做家务,其实对他们的骨骼发育,以及智力的发育是有好处的。所以,如果孩子有力所能及的事,家长也没有必要全包办。例如,让孩子穿衣服,吃饭,清小手帕等等。还有,在外出时,也可以让小孩子拎轻的东西,都是帮助孩子加大劳动力的措施。
不管怎么说,如果想要让孩子如在幼儿园里一样听话的话,有时候,妈妈和爸爸还是需要扮演一脸的。只有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共同的努力下,才会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变成一个人人喜欢的好宝宝。
宝宝为何会变敏感
一个人的性格对于以后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多花些精力来关注孩子的性格发展变化。如果孩子的性格是敏感脆弱类型的,那么该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呢?接下来的文章会对孩子过于敏感的原因进行解析,同时让各位爸爸妈妈了解处理孩子过于敏感的方法。
一、孩子过于敏感的原因
1.爸爸妈妈的性格较敏感
孩子的性格跟爸爸妈妈的性格或多或少都有些相似,因此,如果爸爸妈妈的性格属于比较敏感的,孩子以后也可能会变得较为敏感。
2.爸爸妈妈对孩子过于保护
一些孩子从小到大一直都受到爸爸妈妈的高度关注和重点保护,爸爸妈妈害怕宝宝会受到伤害,但是父母的这种行为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更加严重,会让孩子的性格变得太过于敏感。
3.先天因素或胎教影响
如果在怀孕期间,妈妈就受到精神心理上的某些刺激,那么孩子出生后也会变得非常敏感。当然有些孩子出生后受到了一些刺激,也有可能导致孩子的性格发生巨变。
4.爸爸妈妈对孩子教育不当
爸爸妈妈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性格也会有影响,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用正确的教育方式,不要溺爱孩子,不要太苛刻严厉,极端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的性格影响非常大。
5.生活环境的影响
孩子生活环境较差,或者是经历了什么大事情,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发展,从而使孩子的性格变得过度敏感。
二、孩子过于敏感怎么办
1.鼓励孩子多和他人进行沟通
孩子过于敏感,爸爸妈妈一定要鼓励孩子多和他人进行沟通,但也不是说要强迫孩子去和别人多接触,要引导孩子慢慢融入别人的世界。
2.爸爸妈妈要使用正确的教育方式
不要对孩子过于严厉,也不要太溺爱孩子,一定要有教育原则。
如何培养宝贝成为“故事王”
当爸爸妈妈看到电视里、舞台上一个个年幼的宝宝生动地讲着有趣的故事时,是不是觉得非常羡慕呢?是否也希望自己的宝宝能有这样强的表达能力与语言水平呢?只要爸妈能够正确地引导,每个宝宝都能成为说故事大王。
每个宝宝都能成为故事大王
教宝宝讲故事,不但能有效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培养观察力、想象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说是一种最简单的综合性全面培养方法。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引导呢?
让宝宝发挥创造力
相信每个爸妈都曾给宝宝买过书,那些插图精美的故事、图文并茂的连环画,还有那些生动形象的漫画,陪伴着每个人的童年,爸妈应该尽量利用这些有效的工具来教养宝宝。
拿到一本新故事书或画册时,爸妈们通常的做法不外乎是先给宝宝讲故事,重复几遍之后让宝宝复述。这种时候,成人往往会对宝宝惊人的记忆力叹为观止,有很多宝宝几乎可以一字不差地把爸妈所讲原原本本重复出来,即使是年纪尚小不怎么会说整句话的宝宝也能挑出爸妈前后几次讲述的不同点,适当地表示异议。
但你知道吗,这种方法虽说在很大程度上挖掘了宝宝的记忆力,却也不可避免地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为什么有那么多教育学家会呼吁不要让宝宝过多地沉迷于电视之中呢?因为在看电视的过程中宝宝只有机械地记忆、被动地接受,却无法参与、创造。
而这种讲故事一再重复的做法与看电视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宝宝在接触这本新书之初就已经有了固定的框架,虽然同样一幅画可以看出不同的意思,可是因为这个框架,他们无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编出另外的故事。
此外,宝宝还往往会忽略画面中那些没有被编进故事中的图案要素,例如背景中的小树、小草、天上的白云,而只注意故事中的主角,即使是小鸡、小鸭这些主角,也往往因为剧情的原因而使其颜色、造型显得不那么重要,于是宝宝们能够注意的、得到的只有一个情节而已。
拿到一本新书最正确的做法是爸妈先同宝宝一起认真看每一幅图画,让他们讲讲自己看到了些什么。给宝宝看的书册往往颜色非常鲜艳,人物造型又很简单,这样的阅读培养了宝宝的观察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其实每一幅画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故事,所以接下来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来用画中的要素编故事,不求情节,但求符合逻辑。对于年龄稍大些的宝宝(3岁以上),还可以将前后几幅有关联的画放在一起,让他们编一个有条理的故事出来。最后,再用传统的方法给宝宝讲一遍书上的故事,让他来评评是自己编的好听还是书上的好听,不光是评论,还要讲出道理来哦。如此才算是真正的“书”尽其用。
故事接龙――新编故事法
还记得小时候玩的成语接龙吗?教宝宝讲故事,也不妨可以来一个“故事接龙”。很多爸妈觉得自己想象力有限,更没有什么文学细胞,编不出什么故事。其实根本不必有这方面的担心,因为只要尝试几次之后,你就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根本不必费心力去安排剧情,宝宝们编出的故事情节往往会超乎爸妈的想像。
例如,有一次一位妈妈和孩子说故事,开头首句是“从前呀,有一只小兔子……”原以为儿子编出的不外乎大灰狼、胡萝卜之类,没想到他接的下句却是“小兔子呀,它有一条游泳裤,可是它又不会游泳……”于是整个大方向完全变了,故事便围绕着如何让游泳裤物尽其用而展开,成了一个完全超越传统框架的好故事。
如何正确为宝贝选择幼儿园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有名校情结,希望宝宝从幼儿园开始就能进入比较好的环境中学习,这种心态可以理解。每个人都有追求最好权利,但是如果在过程中,把这件事情弄拧巴了就不好了。所谓的名校,其中也不乏一些徒有虚名,即使是真的很有名,也有可能不适合你的孩子。所以,上什么样的幼儿园,什么样的小学,最关键的是看它们与自己孩子是否匹配。每个幼儿园、学校都有自己的不同教育理念,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孩子有“兴趣”的幼儿园能促进他们学习从孩子的角度来讲,如果一所幼儿园或者小学能激发出他们的兴趣,并且能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他们每天想到要上学就会特别开心,这样的学习环境孩子在里面才会有好的发展。因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内因的作用是很大的。如果孩子在其中不开心,对里面的事物环境不感兴趣,不能发自内心地去做事情,他的潜能是被抑制的,就不可能有太好的发展。学校教育只是对家庭教育的补充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学校在传统观念上可能会觉得教育是一种专业,学校做教育会比较专业,而父母更多的是参与孩子的衣食住行,负责后勤部分,但是其实家庭对一个个体的影响才是最深远和最广泛的,并且是持续性的,学校教育反而是阶段性和短暂的。我们到学校里面学习到的是知识、技能,同时拥有一个同伴的交往群体。选择了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最终只是给我们的家庭教育作为补充,并不能起到最实质的主导作用,家庭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可以换班级、换学校、但是我们无法更换我们的父母,家庭是伴随一个人一生的。一个人品德、品行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家庭。就拿道德来说,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那么他有越多知识,对社会来说就是一个越大的负担。父母言行、眼界、价值观等都会在无形中感染着孩子。你看重什么、鼓励什么、排斥什么这些都会在慢慢塑造着孩子的大脑,慢慢形成他的价值观。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有更好的发展,不应该单纯寄希望于学校,而是应该先从自身出发,全方面的提升自己。阶段性的学校教育中,如果孩子能进入理想的学校固然好,实在上不了虽然有点遗憾,但是也不会对孩子的人生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哪一步都不可能算是起跑线,即使进入了心目中的幼儿园、心目中的小学,如果没有之后家庭教育的支持,孩子也不一定会优秀。
家长必读:为何现在幼小衔接变得如此重要
孩子从幼儿园到入小学,是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转折点。由于生活习惯上的骤变,以及课目的繁重,使许多小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出现疲劳、消瘦、害怕学习的现象。很多孩子进入小学后,开始兴致挺高,可几天下来就会发现,孩子总是丢三落四,不是把铅笔盒丢在家里,就是忘了老师让他带什么东西,老师上课讲了什么也说不出来,上学的兴趣也不大了;有的孩子特别胆小、孤僻,有什么事情也不对老师说,上课尿憋急了宁愿尿裤子也不举手请假;有的孩子不会听讲,不做作业不说,连基本的课堂常规也不懂,上课随便下位、说话、喝水,老师今天讲,孩子明天又忘。每天都有同学忘带书本和学习用具,还抱怨爸爸、妈妈昨天晚上没给他装进书包。有些孩子特别自私,自己的东西被别人稍微碰一下就要告老师,既不知道谦让,更不懂得关心别人;还有一些孩子则不敢跟别人说话,不会和同学交往。如此众多的问题,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因此,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很重要。家长应该为孩子顺利地向小学过渡作好一切准备。
幼小衔接工作往往会出视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和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我们就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学了,还要一口一口给他喂饭;作业做完了,总是亲自帮他订正错误;还总是帮着孩子整理书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家长们经常找我诉苦,要我帮忙。其实反观做父母的这样辛苦,可孩子却越养越无能了。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仅是幼儿园单方面的工作,更是家长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大家皆受益的主题。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可以使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少走许多弯路。
不同家庭教养出来的孩子性格迥异
首先看个实例:今天是孩子们体检的日子,男孩子们首先排队进行,琛琛跟在队伍中,一会儿瞧瞧这、一会儿看看那,一直没能安静地排队检查。待所有项目检查完,小宇和琛琛都要去坐第一把椅子,但两人争夺了一会儿后,小宇占了上风,一下子把琛琛推到在地上。这时,坐在地上的琛琛嚎啕大哭,鼻涕拖得老长,小宇去拉他,他也拼命地甩动身体不让小宇碰。
“抢椅子”事件,琛琛以“失败”告终,接着因为别人一推就哇哇大哭,不是痛,实则是他输了,他觉得丢了面子,才会对别人的安慰不理。但一见到老师,他马上说是别人抢了他的椅子,想要赚回自己的面子,但同时自己也走到边上的椅子坐好。从以往他的表现来看,若是他没错,他肯定不会就此离开的。
虽然看出他的“受伤”,我也没有站在他那一边,而是请推人的小朋友向他道歉,但椅子不让,让他明白:自己不是最强的,不是想要什么就都能得到,不是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给他一次“得不到”的机会,让他明白在集体生活中,还有谦让。
琛琛的个性一直很强,最近越发的不听话,他很会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对老师善意的提醒总是置之不理,态度始终是嘻嘻哈哈,不觉自己有做错什么。总是得到老师非常严肃地批评他了,他才会收起他的笑脸,但也转身就忘,实在无奈。
冉冉是个十分乖巧的女孩,各方面能力都很强,做事积极进取。上次,和冉冉的奶奶交流,说:“冉冉的性格真好,有很多好朋友,而且一点都不骄纵,习惯也好。”奶奶说:“在家里,我和她可以做朋友,但就事论事,做错事就要罚,在沙发上罚坐,坚持不妥协;表现好就要表扬,我也用小贴纸进行奖励,她的兴趣很浓的……”
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条件优越,孩子在家中就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长们事事都顺着孩子,想要什么给什么,特别是祖父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味地溺爱孩子,所以常常造成了孩子接受不了一点的“失”和“挫败感”。
琛琛和冉冉,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孩子,他们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一样,对他们的性格养成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并不是说,一定这样是好的,那样就是不好的,但我觉得,中国的古训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为宝贝吟诵一首《你是人间四月天》
为宝贝吟诵一首《你是人间四月天》为胎教找寻好的文字,今天重读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知到这是她为爱子梁从诫出生而作的。
细细品读,吸取灵感,希望也能为自己的小宝贝留下些美妙文字。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的白莲。
.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