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带大的孩子为何更具潜能?
发布时间:2021-03-10 幼儿园爸爸的教案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据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做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父亲是高山,母亲是大海,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各有优势,必须做到阴阳互补、平衡,防止出现“阴盛阳衰”的现象。
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
心理学专家认为,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力水平更高,他们在学校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也容易成功。同在一个家庭,面对同一个孩子,两个大人的家庭教育却存在着许多差异。这除了与父母文化、修养差异有关外,更多的应是性别差异造成的。
那些宁愿在家里照顾孩子的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想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发展哪些方面的才能,父亲心中一般都是有计划的,而母亲在这方面就要差一些。大多数母亲对孩子都是有较高期望的,但在实际教育中,母亲往往显得无计划。
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父亲与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各有优势,必须做到阴阳互补、平衡,才能对孩子的成长有利。母亲们偶尔也要放手,让父亲们多照顾孩子,除了提高孩子的智商,也能令家庭关系更加和睦。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做家庭教育咨询来访者基本都是母亲,这就说明,在教育子女这个问题上是否出现了“阴盛阳衰”的现象。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以母亲为主的占50%,以父亲为主的占20%,平分秋色的占30%。当问及一些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原因时,有的答:工作太忙,没时间管孩子;有的说:脾气不好,没法跟孩子生那个气……看来好象都有理由,其实他们忘记了古训“养不教,父之过”。
作为父亲,放弃教育子女的责任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我们的孩子现在受到母性教育已经够多了,婴儿时多是母亲喂养、照料;上幼儿园全是女老师的教育;小学、中学阶段基本上也是女老师教育为主;如果在家里父亲再放弃教育的责任,孩子从小到大都受到一系列女性教育,哪还会有阳刚之气?能不“阴盛阳衰”吗?
缺少男性教育,孩子的性格、情感、意志、思维方式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有个男孩胆子特别小,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即使回答声音也像蚊子似的,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老师调查后发现,原来在家里孩子总是跟着母亲,母亲胆子很小,总怕孩子碰伤,因此对孩子“包着抱着”,孩子也就变得内向、胆小。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建议让父亲多和孩子接触,在家里以父亲的教育为主。于是父亲便常常带着孩子一起爬山、划船,他那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陶冶了孩子的性格。结果,孩子胆子越来越大,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
因此,主张家庭教育中必须强化男性的教育。男女之间的性格有所不同,从总体上来说,母亲比较温柔,父亲则具有阳刚之气。母亲的温柔、细致、耐心、体贴和父亲的豁达胸怀、豪爽性格在教育孩子上必须做到阴阳平衡。要改变男性教育不足,女性教育过剩这种状况,必须加强男性教育。
据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做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这项调查是他们持续了12年,从婴儿到十几岁的孩子各个年龄段进行跟踪调查所得出的结果。
我们并不否认女性教育的重要性,母亲以女性特有的感情细腻、做事认真仔细、性格温柔去影响孩子,通过讲故事、教唱歌、玩玩具等给了孩子很多的关怀与呵护,这是功不可没的。然而,缺乏男性教育往往会使孩子表现出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胆小怕事以及性格孤僻、自卑等特点。
男性教育恰恰弥补了这些不足。男性的特点往往是坚韧、大胆、果断、自信、豪爽、独立,这些对于女性来说略显薄弱,这就显示出了男性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一、教育内容上
父亲的知识面一般广于母亲,而且在史、地、哲上父亲往往精于母亲。因此,父亲给孩子讲得更多的是历史故事、各地民情风俗、英雄人物等。而母亲则一般都给孩子讲童话,涉及史、地、哲较少。这在拓宽孩子视野、丰富孩子知识上就稍逊一筹了。
二、生活习惯的培养上
父亲教育孩子要独立、果断,要具有勇敢精神和冒险精神。他们让孩子参与修理简单家电,让孩子大胆学骑自行车,带他们爬山、赛跑……而母亲总想保护孩子,不让他们受到任何伤害。她们不让孩子参加有一点危险的活动,她们总担心孩子会不小心碰着了、摔着了、累着了,她们使孩子更柔弱、更胆小一些。
三、教育方式上
父亲一般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做事,而母亲则比较喜欢帮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父亲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态度一般都比较强硬,而母亲则时常心软。父亲带孩子上街,看的东西多,零食吃得少;母亲带孩子上街,看的东西不多,零食却吃得不少。
四、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较高
有些爸爸把教育宝宝的责任推给妈妈,自己则躲个清闲,其实这样做不好。若宝宝心里感到爸爸对他不负责任,有事时也不向爸爸征询意见,爸爸的威信就会越来越低。夫妻两人有分工可以,但在教育问题上要一致,不能把责任推给对方。夫妻双方都主动教育宝宝,宝宝才会感到爸爸对自己很上心,不敢钻空子。
从教育的方式上看,男性教育往往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男性倾向于自立
因此会教育孩子也要自立,父亲往往不是对孩子包办代替,而是鼓励孩子独立处理问题,因此对孩子溺爱的成分就比较少。有时孩子摔倒,并没有哭,可是母亲却赶紧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又是拍土,又是揉,硬是把孩子的眼泪揉出来了。而父亲往往不是这样,他们会说:走路怎么不注意,站起来,往前走,我相信这次一定会走好。孩子并没有哭,而是站起来就往前走,父亲在后面拍手说:真勇敢!真勇敢!从而使孩子充满了自信。
男性喜欢冒险
因此父亲对孩子的冒险行为也会适当给以鼓励,如果孩子从高台阶往下跳,母亲往往会严厉批评,可是父亲就不是这样,他会伸出大拇指,对孩子说:真棒!
男性爱运动
喜欢带孩子去跑步、游泳、攀岩、打球,这无形中就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力。
男性的动手能力比较强
让孩子劳动不只是扫地、擦桌子,而是和孩子一起用锤子、刀子等工具去修理东西,制作玩具,培养了孩子多方面的动手能力。
男性的探索精神比较强
和孩子在一起往往会搞些探索性的活动。如果孩子把玩具拆开,母亲往往会骂他一顿。而父亲却常常不以为然,甚至会和孩子一起拆玩具,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然后再教他把玩具装好。另外,父亲对新生事物比较感兴趣,这也会激发孩子对新事物的兴趣。
男性一般比较爱下棋
常常和孩子在一起下跳棋、军棋、象棋、围棋,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男性不像女性那样爱干净
因此对孩子玩泥土、挖沙子往往抱支持态度。英国科学家发现,孩子太干净对身体并不好,他们的研究结论是“脏”孩子更健康。这是因为人如果太干净,很少接触细菌和病毒,体内无法产生抗体,一旦有大量病菌侵入就会被打倒,因此“一尘不染”对孩子成长并不是好事。这样看来男性对孩子卫生问题的宽松态度反而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男性比较喜欢劣性刺激
如困难、饥饿、劳累等等,认为这些是人生必有的经历,孩子碰到这些困难没有什么了不起,应该让他自己去克服。这样的劣性刺激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利。
……
实践证明,日常生活小事上孩子往往依赖于母亲,但是在生活的关键时期、重大问题上则依赖于父亲。母亲与孩子的谈话往往是细致的,而父亲与孩子的谈话则具有哲理性。在孩子的心目中母亲是水,父亲是山,山水相依,缺一不可。因此,教育孩子时,父母都应该负起自己的责任,但在时间上又各有侧重:在孩子小时,母亲应该多负些责任,因为这时候孩子需要细心的照料;孩子长大以后,父亲应该多教育,这是因为孩子大了心理特点有变化,照顾过细他反而会反感。
无论怎么说,父亲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能撒手不管,一定要负起责任。家庭教育呼唤男性教育,当父亲的一定要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爸爸带大的孩子更聪明
同在一个家庭,面对同一个孩子,两个大人的家庭教育却存在着许多看似细微的差异。这除了与父母文化、修养差异有关外,更多的应是性别差异造成的。心理学专家认为,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他们在学校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也容易成功。那些宁愿在家里照顾孩子的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
想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发展哪些方面的才能,父亲心中一般都是有计划的,而母亲在这方面就要差一些。大多数母亲对孩子都是有较高期望的,但在实际教育中,母亲往往显得无计划。
教育内容上:
父亲的知识面一般广于母亲,而且在史、地、哲上父亲往往精于母亲。因此,父亲给孩子讲得更多的是历史故事、各地民情风俗、英雄人物等。而母亲则一般都给孩子讲童话,涉及史、地、哲较少。这在拓宽孩子视野、丰富孩子知识上就稍逊一筹了。
生活习惯的培养上:
父亲教育孩子要独立、果断,要具有勇敢精神和冒险精神。他们让孩子参与修理简单家电,让孩子大胆学骑自行车,带他们爬山、赛跑……而母亲总想保护孩子,不让他们受到任何伤害。她们不让孩子参加有一点危险的活动,她们总担心孩子会不小心碰着了、摔着了、累着了,她们使孩子更柔弱、更胆小一些。
教育方式上:
父亲一般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做事,而母亲则比较喜欢帮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父亲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态度一般都比较强硬,而母亲则时常心软。父亲带孩子上街,看的东西多,零食吃得少;母亲带孩子上街,看的东西不多,零食却吃得不少。
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较高
有些爸爸把教育宝宝的责任推给妈妈,自己则躲个清闲,其实这样做不好。若宝宝心里感到爸爸对他不负责任,有事时也不向爸爸征询意见,爸爸的威信就会越来越低。
夫妻两人有分工可以,但在教育问题上要一致,不能把责任推给对方。夫妻双方都主动教育宝宝,宝宝才会感到爸爸对自己很上心,不敢钻空子。
爸爸是高山,妈妈是大海,在家庭教育中各有优势,必须做到阴阳互补、平衡,防止出现阴盛阳衰的现象。
育儿观念:爸爸带大的孩子更聪明
育儿观念:爸爸带大的孩子更聪明 心理学专家认为,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他们在学校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也容易成功。同在一个家庭,面对同一个孩子,两个大人的家庭教育却存在着许多看似细微的差异。这除了与父母文化、修养差异有关外,更多的应是性别差异造成的。那些宁愿在家里照顾孩子的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想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发展哪些方面的才能,父亲心中一般都是有计划的,而母亲在这方面就要差一些。大多数母亲对孩子都是有较高期望的,但在实际教育中,母亲往往显得无计划。
教育内容上:父亲的知识面一般广于母亲,而且在史、地、哲上父亲往往精于母亲。因此,父亲给孩子讲得更多的是历史故事、各地民情风俗、英雄人物等。而母亲则一般都给孩子讲童话,涉及史、地、哲较少。这在拓宽孩子视野、丰富孩子知识上就稍逊一筹了。生活习惯的培养上:父亲教育孩子要独立、果断,要具有勇敢精神和冒险精神。他们让孩子参与修理简单家电,让孩子大胆学骑自行车,带他们爬山、赛跑……而母亲总想保护孩子,不让他们受到任何伤害。她们不让孩子参加有一点危险的活动,她们总担心孩子会不小心碰着了、摔着了、累着了,她们使孩子更柔弱、更胆小一些。教育方式上:父亲一般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做事,而母亲则比较喜欢帮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父亲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态度一般都比较强硬,而母亲则时常心软。父亲带孩子上街,看的东西多,零食吃得少;母亲带孩子上街,看的东西不多,零食却吃得不少。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较高有些爸爸把教育宝宝的责任推给妈妈,自己则躲个清闲,其实这样做不好。若宝宝心里感到爸爸对他不负责任,有事时也不向爸爸征询意见,爸爸的威信就会越来越低。夫妻两人有分工可以,但在教育问题上要一致,不能把责任推给对方。夫妻双方都主动教育宝宝,宝宝才会感到爸爸对自己很上心,不敢钻空子。爸爸是高山,妈妈是大海,在家庭教育中各有优势,必须做到阴阳互补、平衡,防止出现阴盛阳衰的现象。
爸爸带孩子乘车危险系数更高
据统计,在撞车事故中,未经约束的儿童受伤害的几率要高4倍以上。我国每年有超过1.85万名14岁以下儿童死于交通事故,死亡率是欧洲的2.5倍、美国的2.6倍,交通事故已经成为14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因。但是,很多家长仍对儿童乘车安全问题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儿童安全乘车行为上存在许多认识误区,也不知道不同年龄的婴幼儿该如何乘车,遑论对儿童乘车安全用品的了解。
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在5月16日至5月18日期间,南方都市报联合“汽车之家”专门针对有12周岁以下孩子的车主展开了“儿童安全乘车行为”调查,共回收7922份有效调查样本。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近四成车主认为10岁以下的孩子可以使用成人安全带,这一危险行为仍广泛存在;车内吃喝及独自随意坐在座椅上是儿童乘车时最常发生的危险行为;男性车主带孩子乘车时危险系数更高。
对于这些危险行为莫抱侥幸心理
●让孩子自己上下车
●车内堆砌过多的装饰品
●孩子乘车时玩尖锐玩具
●让孩子在车内吃东西或喝水
●把孩子长时间留在车内
●孩子把身体探出车外
●让孩子坐副驾驶位
●将孩子随意放在后座
●让孩子绑成人安全带
●乘车时逗引孩子
●抱着幼童乘车
这些配置/用品也能保护孩子
儿童安全带:购买儿童安全座椅之前记得要先了解接口模式。
护盘:护盘能防止安全带对儿童脸部与颈部产生伤害。
儿童锁:儿童锁闭合后,后排车门只能从外面打开。
气囊锁闭装置:安全气囊弹出的爆发力过强,一击足以置儿童于死地。使用气囊锁闭装置可以关闭安全气囊,避免弹出气囊对儿童头部造成致命的冲击。
自动落锁:车速超过一定值时,车门会自动落锁。
车窗锁止:按下车门锁止键后,四个车窗就只能由驾驶员操控。
车窗防夹手:使用防夹手功能后,车窗玻璃在上升过程中遇到阻力会自动下降。
车载安全急救包:里面通常有清创消毒用品、止血创口敷料、辅助工具、应急工具等物件。
车载热奶器:将车载热奶器的电源插头直接插入汽车点烟器即可,七八分钟后就能把牛奶热好。
这些调查结果让人一声叹息
结语:专家建议,140cm以下的孩子不要使用成人安全带,因为目前大多数汽车安全带完全是依据成年人的骨骼受力水平来设计和安装的,儿童由于高度不够,安全带肩带和儿童锁骨的位置不对应,车祸时会导致致命的腰部挤伤和脖子脸颊的压伤。
您有过哪些危害儿童乘车安全的危险行为?
结语:来自家长自身的安全意识不足及疏忽大意,是儿童乘车意外发生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除儿童乘车时吃东西或饮水、孩子把身体探出车外这两项危险行为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外,其他项目均是男性比例高于女性。爸爸在携带孩子外出时,首先需要加倍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务必改变马虎大意的习惯。
您认为以下哪两项车辆配置对儿童(12岁以下)乘车安全有提升?
结语:国内儿童安全座椅的实际使用情况不容乐观,全国适龄儿童外出乘车时安全座椅的使用率不足一成。目前,国内公众对儿童安全座椅的高认知度与低使用率同时存在,提高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率急需广大家长朋友加强认识。
孩子为何不愿和爸爸亲近?
很多妈妈都想知道,为什么孩子不喜欢爸爸?前几天,某妈一脸郁闷的找我:女儿不喜欢她爸爸,该怎么办呢?其实不只是这位宝妈,很多妈妈都有着同样的疑惑:为什么孩子就是不和爸爸亲?
有句话:美的千篇一律,丑的千奇百怪。形容喜好,也是这个道理。喜欢的,就是喜欢,不喜欢的,总有各种不喜欢的理由。但是,哪有孩子真的不喜欢自己的爸爸妈妈?
每个孩子都是渴望和父母亲近的。究其原因,还是出在爸爸妈妈自己身上。所有不受孩子喜欢的爸爸,都莫名的相似,他们身上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两点:
第一,对妈妈不够体贴。妈妈十月怀胎将宝宝生下来,孩子与妈妈的联系生来就比爸爸要密切。有《世上只有妈妈好》的儿歌传唱下来,却没有世上只有爸爸好的歌谣。所以,孩子向着妈妈,是情有可原的。
夫妻之间有些矛盾很正常,吵吵闹闹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当爸爸在吵闹的过程中伤了妈妈的心,孩子自然会讨厌爸爸。在这样的前提下,爸爸们还偏偏做出一些不是那么有风度的事。比如乱发脾气、不爱做家务、对妈妈恶言相向、抽烟喝酒、赌博……
尽管爸爸是爱孩子的,但是因为对妈妈不够好、让妈妈不开心了,孩子对爸爸自然没有了好脸色。童言无忌,孩子不会掩藏自己的情绪,在不懂事的情况下,就会说出“爸爸,我讨厌你”之类的话。
爸爸听了不是个滋味,脾气又上来,对孩子凶了几句,恶性循环,于是慢慢地就对爸爸没有任何好感了。这样的爸爸,你们还是收收自己的脾气吧!你难道不知道,自己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一言一行都会对家庭造成很大的影响吗?
要想孩子喜欢自己,首先你得爱这个家,爱自己身边默默为家付出的妻子。
第二,是不懂怎样爱孩子,大多数爸爸都是这个类型的。有的爸爸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方法却不能令孩子接受。比如一下班,身上脏兮兮、臭哄哄的,却不洗脸不洗手,直接用自己带着刺人胡渣的脸蹭着孩子干净的小脸,还一个劲的要孩子亲亲爸爸。
讲真,你可能真的会吓到孩子!毕竟孩子都爱干净、漂亮、美好的事物,下次想要亲近孩子,先把自己拾掇得整洁一点吧!
有的爸爸性格比较严肃,无法建立与孩子革命的友谊。整天把“不许”、“不行”、“你必须听我的!”之类的话挂在嘴上,对孩子严格要求,孩子在父亲面前慢慢变得小心翼翼,不敢与爸爸嬉戏打闹。
其实,都是爱孩子,没必要整天端着,与孩子一起做做游戏、讲讲故事,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
有的爸爸从宝宝出生开始,就做甩手掌柜,认为带孩子从来都是女人的事。孩子的尿片,他没换过;孩子的奶粉,他没冲过;孩子最爱吃的食物,他不知道;孩子的朋友,他从没见过……
从不插手和过问孩子的生活,却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大声呵责他,这样的爸爸,性格幼稚,自大而又傲慢,试问哪个孩子会喜欢?作为爸爸,不仅是要为孩子提供物质条件,还要学会做孩子的朋友与导师才行啊!
有的爸爸,整天在外出差,难得回家一次,陪伴孩子的时间少得可怜,自然也就会与孩子生疏。其实,只要一回家,哪怕只有半个小时,也要与孩子聊会天、做会儿游戏,每次回来带个小礼品。这样长时间下来,孩子就会盼着爸爸回来,每到爸爸回家的时候,会比过年还让孩子开心。
第三,孩子不爱爸爸,不仅爸爸有原因,妈妈也难辞其咎。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不敢一个人睡,可怜兮兮地来到爸爸妈妈房间,想要和妈妈一起睡。
但是一张双人床,三个人睡太挤。这时候,“出局”的就成了爸爸。最后变成了妈妈和孩子睡,爸爸一个人抱着被子睡沙发,或者去孩子房间睡。
这种情况下,孩子对妈妈的依赖性增加,很难独立起来,爸爸对他来说,也成为了可有可无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忘记了自己除了是个母亲,还是个妻子,对孩子太心软,也不是件好事哦~
还有这样的情况。说多了爸爸是个育儿“废柴”,网络上也有很多调侃爸爸带娃的视频,于是,在妈妈的眼中,笨手笨脚的爸爸就失去了带娃的权利。
冲奶粉,你知道比例吗?知道水温吗?知道先放奶粉还是先放水吗?
换尿片,你知道什么时候该换吗?知道怎样不会侧漏吗?知道怎样孩子最舒服吗?
连奶粉尿片都搞不定,怎么放心把孩子交给你!
没错,这就是众多妈妈的心声。
没有生来就会做父亲的人,好爸爸也都是一路摸索着成长起来的。妈妈担心爸爸坑娃,一直不愿放手,不给爸爸一点机会,最后还要埋怨为什么孩子不喜欢爸爸,岂不可笑?
所以,孩子不喜欢爸爸,宝爸和宝妈都有原因。妈妈的态度影响孩子,让爸爸在生活中慢慢边缘化。爸爸的不当行为,也让孩子实在爱不起来。
要想孩子喜欢爸爸,要想拥有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需要夫妻共同作用。爸爸改改脾气,多关心关心妻子和孩子,多陪陪孩子;妈妈学着放手,让爸爸多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来。
每天改变一点点,幸福就在不远方。毕竟,哪里有真的不喜爱父母的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