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单且有效的方法,轻松进行启蒙教育
发布时间:2021-03-05 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 设计一个幼儿园教学活动方案 开学一个月幼儿园工作总结相信很多父母在教孩子学习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的纠结:数字3反着写、6、9不分。碰到相类似的事物的时候,无论说多少遍,孩子就是分不清楚,不管你怎么生气,分不清还是分不清,不过爸爸妈妈们不要太着急,这恰恰就是孩子这一年龄段的特征——对事物的敏感度不够强,很难区分相似的实物。其实这个困扰不是解决不了,关键看怎么解决了!
小编去了思维馆张旭芳老师4-5岁百变数学课堂,她让孩子区别“>、<”的方法真是让我记忆犹新!相信在场的父母一定也有和我同样的感觉。
今天的数学课,主要内容是让孩子们通过各种动手操作明白几个概念:一样多、多几个和少几个,进展很顺利,最后轮到“=”、“>”、“<”的学习了,“=”很好识别,也很好解释1=1,2=2,3=3,两边的东西相同,“>”和“<”就不那么容易理解和解释给孩子了。
不过张张老师的方法很好玩又很容易让孩子记住哦!只见她将“=”两边的数字迅速做了调整,然后将“=”变成“>”,算式变成了“3>2”,张老师边摆边用很调皮的声音说 “谁小就扎谁”,很形象吧!孩子们理解的很快!原来这就是3大于2呀!
紧接着利用特别的教具,教室里上演了一场亲子学习秀,妈妈们和宝宝们一起来巩固这个“谁小就扎谁”的特别小游戏,小编我在边上转圈圈,效果真不错哦!孩子们个个念念有词,摆出数字之后还要解释给妈妈听“谁小就扎谁”……
也许这只是个简单的小例子,不过却是真正以孩子的语言和孩子的兴趣发展为目的设置的课堂,也许宝宝在当时的课堂上还不能完整地读出“3大于2”这样的专业术语,但他们确实已经会正确使用了,相信等达到一定的知识积累,他们一定会很自然地用更标准的语言来表述曾经已经了然于胸的动作:“谁小就扎谁”原来就是“3大于2”。(励志的句子 Www.DjZ525.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教您有效进行亲子沟通好方法
其实,亲子沟通并不难。像开车一样,只要记住红灯停绿灯行,堵车的情况就不会发生。
亲子沟通红绿灯
制造亲子谈心花园
相对于晚饭桌上的沟通,敏感型的孩子也许倾向于在他的“秘密花园”里说出他的“难言之隐”,比如某个街心公园,或小区游乐场的秋千上。轻松的环境氛围,更容易诱导孩子说出心里话。作为回报,父母不仅应当为其保密,而且可以提供自己儿时的类似事件、类似经验让孩子放松。并在倾听的过程中经常对孩子说:“别紧张”,“没关系”,“事情没你想得那么严重……”
固定谈心时间
要建立起“常态”的沟通习惯,规定一周至少有一天关掉电视,一家人一起来谈“令我烦心的事”。注意,不是让孩子一个人谈,那样会造成“审讯”式的紧张空气,而是每个人都谈,通过平等、互助式的交流,告诉孩子,任何遭遇都不会遭致家人的讪笑,你的背后有我们;也告诉孩子,倾诉是有好处的,倾诉会让大家感觉更亲密。
允许孩子以更多元的方式发泄
父母应当意识到发泄是沟通的基础,对于表达能力还很弱的孩子而言,学会自控还是后话。一个孩子被逼弹琴两个小时后,在纸上画了头发像电击一样竖起的妈妈,旁边写着:妈妈是个坏妈妈!妈妈看了,不应针锋相对地斥责她,而是等孩子的激烈情绪平复后,再找她谈:为什么恨妈妈?你要讲出一个让妈妈服气的理由来!
孩子此刻已经平静,脸上浮起羞愧的笑。这位妈妈后来说:如果当时我也发火,把孩子的“反抗情绪”硬压下去,就不会有后面的谈话和沟通了。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是堵塞、压制,还是疏导,决定了沟通是否能继续下去。
学前思维启蒙,全家轻松搞定
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带领学龄前宝宝初次认知数学,引导他们逐步掌握数学概念,发展数学思维是一项重要、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那么,如何运用科学而系统的办法,引发幼儿自发、自主、自由进行数学活动,轻松实施学龄前儿童的数学启蒙教育呢?
一、故事法
有趣的童话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内容,听故事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效手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故事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知识,获得有益的数学经验。如,在故事中加入包括数字顺序、空间关系、几何形体、测量等数学知识,幼儿在听读故事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玩沙玩水游戏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游戏。在故事中加入这样的情节,幼儿便可以感知容量守恒的定律。在故事中,幼儿能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形成初步的数概念。比之生硬地靠口述、公式等方式教育幼儿认知数学,用故事的形式引导他们接触数学并对其感兴趣,是一种更加轻松而有效的方式。
二、操作法
当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方式始于幼儿对物体的行动,也就是说,幼儿学习数学首先依靠的是作用于物体的动作。皮亚杰在论述数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不同时曾用“反省抽象”这一术语来解释,他指出“反省抽象”包含了物体之间的关系的建立,而这种关系在客观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它只存在于能够形成物体关系的人的大脑中,儿童对这种关系的获得就是儿童的大脑从他们与物体相互作用的动作中抽象出来的。比如幼儿在点数4个皮球时,“4”这一数理知识不存在于任何一个皮球上,而是由幼儿把连续点数的每个动作加在一起,在头脑中建立了4个皮球之间的整体关系以及手点物体动作与口念数词动作的一一对应关系(手口不一致就会出错),这样才得出了这几个皮球数目为4的结论。由此可见,数的知识存在于物体之间的关系上,而这种关系是幼儿通过各种作用于物体的动作在大脑中建立的。所以,从数理知识的抽象特点来看,幼儿是通过动作即操作活动学习数学的。幼儿的自律性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不能较长时间安静地看和听,而操作法正符合幼儿好动天性的。所以我们强调在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中应以幼儿的操作活动为主要的教育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既符合数学知识的抽象特征、幼儿学习数学的认知特点,又适于幼儿好动的天性,能诱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利用数学教育促进幼儿思维逻辑性的发展。
三、讨论法
在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法。而在家庭教育中,讨论法也不乏为一种快速有效的启蒙教育方式,一对一的讨论也更容易使幼儿集中注意力,加强深度认知。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操作的不同阶段,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
1.操作前进行的讨论
目的是了解操作内容、操作材料及操作规则。这种讨论主要伴随着对范例和演示活动的分析进行。如“看看珠子是怎么排列的?”通过这一讨论,就使幼儿懂得了要先找出珠子的排列规律,才能按排列规律接着穿。这样既有利于幼儿掌握操作要求,又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分析能力。
2.操作后进行的讨论
目的是帮助幼儿将他们在操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予以整理、归纳,从而获得正确的数学概念。如在有关形体的操作后,讨论形体的特征;在有关数组成的操作后,讨论数组成的关系等。这些讨论的着眼点都在于帮助幼儿进行抽象概括,使他们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转向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
3.操作中随机进行的讨论
有的讨论则是根据操作的进展随机进行的。如在图形块分类的操作中,大多数幼儿是按颜色、形状的标准给图形块分类的,当发现有人按厚薄标准分类时,便可乘机让幼儿讨论:“你们看,这个小朋友和你们分的有什么不同?”
这样就能扩展幼儿的思路。虽然这种讨论不是列入计划的,但它针对性强,是有目的、有计划教育的一种完善和必要的补充。
四、游戏法
游戏法是指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幼儿在各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采用游戏进行数学教育,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效果很好。它有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结合前面的故事法、操作法、讨论法,幼儿学习的效果会更佳显著。
数学游戏分为竞赛游戏、运动游戏、智力游戏、多感官游戏等等,无论哪种游戏,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让幼儿与数学共同“游戏”
幼儿数学教育决不能单纯教知识,而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获得满足感。游戏法是一种常用方法,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和激发兴趣。
2.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用语言来教会儿童数学
操作探究活动是幼儿主动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鼓励幼儿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地发现问题。
3.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幼儿对数学的感知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应充分利用生活素材让幼儿积累数学感性经验,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感觉通道感受来自生活的种种数学信息。
一个方法轻松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
孩子的大脑就像一个海绵,可以快速的吸收各种各样的信息。
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小学中学,孩子每天都在接收不同的知识;回到家里,父母也在无休无止的教给孩子许多“重要”的知识或技能。
这就是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点:灌输。专业的说法叫“填鸭式教育”。这种教学方法之所以流行,是因为我们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博学”的人,也就是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文化人”。所以才会有诗词大会上,能背几千首诗词的人,成为了大家的偶像。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可以突破固有模式、打破惯性思维。我们的教育就是在不断的灌输知识,然后通过听说读写背去巩固知识,最终培养了孩子的惯性思维方式,缺乏想象力,缺少主动性。
那么,如何改变现状,那就是先要了解“是什么“,即知识;其次要问“为什么”;最后,学会自己“找理由”。
1
是什么
不是说我们在学校里学的知识没有用,只是学得太零散了,要想完整的了解一科全貌,往往要花好几年时间,这样前面学的东西早已经忘记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小时候都学过古诗,但是我们几乎都不知道诗歌的来源,也不知道外国诗歌的特点,对一些著名诗人的了解不多,不知道古今中外的诗歌流派和形式了。更不用说学习写诗了。
我们的学习仅限于背诵一些“名诗”,哪首诗的作者是谁?属于哪个朝代?
2
为什么
为了训练苗苗的思维,我在清单上列了项目:每天三个为什么?
一般有两种形式:第一,苗苗自己随便问三个问题。刚开始有许多无厘头的问题,慢慢就有点深度了。第二,我来准备三个问题。我经常从以前买的百科全书里选出问题,并且有意泄露问题来自于百科全书。这样,苗苗为了能够准确回答问题,也会主动去翻看平时很少看的百科全书了。让女孩喜欢科学真的不容易啊!
有时我们也一起看我以前下载的“十万个为什么”的视频,还有“十万个为什么”的书,这些都是搜集问题的好材料。但是,我更多的是问一些日常生活学习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要学习钢琴?为什么要上学?为什么要睡觉?为什么会生气?
每天三个为什么,这只是一个概数,我经常有意无意地就会问一些“无聊的”问题。通过连续问为什么,我们可以清楚已知的东西,同时也明白了未知的东西,最终学会了用已知的去解决未知的。
美国CNN名嘴,七十六岁的专访之王赖利金,二十五年来访问了五万个名人、巨星与政要,他历久不衰的成功秘诀,就在于他会问问题。
3
找理由
会问问题是一门艺术,会回答问题也是一门学问。
在苗苗问问题或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我都要求她给出三个理由,或者从三个方面来回答问题。重要有助于训练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有一次苗苗想要买一本书,我就让她说出三个理由,看能不能说服我。然后她说:第一,这本书是学校要求买的;第二,我很喜欢这本书;第三,这本书可以使我有想象力。
我一听,这回答靠谱,看来这钱得花。照这样训练下去,必须让她给出10个理由才行,否则我很快就要破产了。
在这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对孩子的思维训练太少了,而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提高的。
其实,我们只要每天花上一分钟,就可以完成这个简单的训练。其它的训练项目也可以参考这个方法,比如“一分钟演讲”,“一分钟跳绳”,“一分钟英语会话”、“一分钟游戏”等。每天10个一分钟,轻松搞定家庭教育训练。
4
自主学
昨天,我提到苗苗已经学会了使用网络,自己去做语文作业,通过搜索视频教学资料,自己学习国画,这种自主学习,就是在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因为它打破了教科书的垄断地位,改变了学习的方式方法,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庭教育是一个父母逐渐放手的过程。但是,如果没有从小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孩子上了三、四年级,甚至初中还要父母陪学,那么孩子的就一直有依赖心理,父母永远也不敢放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过一本书,叫《学会生存》。书中有一句话发人深思:“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从小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其实就是在培养孩子未来的生存能力。孩子学会了思考问题,同时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这比记忆背诵浩如烟海的知识点更重要。
如何进行幼儿英语启蒙
我是一名英语教师,忙碌的我每天备课上课,给孩子讲故事书,逛绘本圈,看育儿书,看英语启蒙书,看鸡汤类的女性成长书,看感情婚姻经营书……每天都忙,但是却看不出自己到底忙出了什么。而现在随着一个学期的结束,也迎来了安妮(我女儿)满2岁7个月,我也终于能坐下来静一静自己的内心,回望自己两年来在英语启蒙道路上和孩子一起走过的点点滴滴。
Phase One 磨耳朵
如果说什么时候适合开始磨耳朵,我想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怀孕了就全职在家养胎的话,这时候就可以听一听童谣了。但是如果你上班族孕妈妈,我觉得就量力而行吧,休息好最重要。
安妮在0—6个月的时候也并没有看纸质书,更加没有看纸质英文书,只是每天在洗澡的时候听妈妈手机里播放的中文朗诵儿童版《三字经》《弟子规》,还有就是听妈妈怀孕的时候天天听的英语童谣,这些童谣有《Ten Little Fingers》《Rock A Bye Baby》《Ten In The Bed》《This Is The Way》《Rain Rain Go Away》 等等,还有安妮鲜花的磨耳朵的童谣,大家都可以下载来给孩子磨耳朵。
所谓磨耳朵我们磨的就是地道英语的语音、语调、语感。有的宝妈对自己的发音不自信,生怕自己的发音不标准影响孩子以后的发音,这样的话可以选择童谣和韵律类的书籍给孩子听。让孩子多听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孩子熟悉语言材料,这样孩子再遇到类似的情景才会自然而然地开口。《鹅妈妈》童谣是英语启蒙路上家喻户晓的童谣书,这本书读起来朗朗上口还可以唱出来,而且书本图大色艳,孩子比较能接受。我家孩子都把这本书翻烂了,可想而知她对本书的喜爱程度是有多大了,尤其喜欢Shoo fly don't bother me这一页,也喜欢妈妈从头到尾一页一页地给她读。
磨耳朵的话,点读笔和点读版的书也是不错的选择,里面的发音,语音语调都是很地道的,孩子可以一面点一面跟读模仿,听得多了自然就会发音了。点读版的书安妮也很喜欢,现在几乎每天都拿来点。我们买了《小猪佩奇》的第一季点读书和《Super Simple Songs》 。
《Super Simple Songs》里面的儿歌童谣都是经典的英语国家的孩子唱的童谣,比如《The Wheels On The Bus》《Old McDonald Had A Farm》等等。这些童谣不仅好听好唱,还可以配以动作表演。
磨耳朵一定要保证足够的输入(input)的量,再求输出(output)的效果。有的家长给孩子读了几本书,或者给孩子听一两个月的音频就想让孩子马上有输出的效果,就要考孩子是否会了哪首英文歌。我们先来想一个问题吧,我们的母语汉语在两岁之前基本上都只是听还不能说的,我们天天泡的母语环境里,汉语都要听了两年之后才开始慢慢的输出,那到了英语这个第二语言我们就要孩子速记并输出,这不是异想天开吗?
Phase Two 培养认知 把书当玩具一样玩
6个月以后安妮才开始真正地看书,因为6个月以后安妮很喜欢抓东西,而且对发出声音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我就给安妮买布书,带有响页的那种布书,布书上内容是一些我们的日常用品,还有就是小动物的图片。安妮就每天拿着这几本布书抓啊,摇啊,咬啊,很喜欢听响页发出的沙沙的响声。
面对质疑
也是这时候我迎来了周围人不同的质疑声,有的人说:“这么小就懂得看书了?”有的人说:“现在就买书没必要吧?你应该给孩子买的是玩具而不是书吧?”有的人说:“买这种书简直是浪费钱,你不觉得吗?”还有的人取笑说:“人家知识分子,当然和我们这种人不一样。”……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有,但是我一直坚持自己的初衷,走上了买书给孩子当玩具玩的这条路,至今我们还在这条路上不断地奔跑,不管周围的声音如何,我们一直在坚持买书看书。所以如果你也选择了这条路一定要坚持走下去,我相信在这条路上,我们和孩子都会收获很多东西,而且我们还会在我们的孩子身上收获很多惊喜。
关于孩子啃书这件事
说到把书当玩具,我觉得孩子啃书这件事是很正常的,有的家长担心孩子把书啃坏或者说书不卫生,然后就时时盯着孩子看,孩子一把书放嘴巴上就马上制止孩子,这样无形之中就毁了孩子对书的好感和兴趣了。其实孩子啃书就像啃他的玩具一样,只要孩子想啃就给他啃吧,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是用嘴巴在感知他所能抓到的东西,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把书放好,尽量不要把书弄脏。我以前经常提醒自己“爱书是从啃书开始的”,现在我依然记得安妮那时啃书的可爱模样,看着她那时的照片我还会不禁嘴角上扬。
后来,我家的书越来越多,安妮也越来越喜欢书这个“玩具”。有一段时间安妮很喜欢按键发声书,于是我给她买了四本发声书,这类书一按就有音乐,孩子特别喜欢,直到现在两岁半了她也时不时就拿来按,然后还跟着音乐一起跳啊跳,乐呵呵的。
玩具类的书我们可以选择翻翻书、机关书等等,这类书孩子可以自己动手翻页去发现翻页里的东西。这类书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还可以让孩子学习各种动物和事物。比如“小玻系列翻翻书”里用双语对照的形式展示了很多基础的生活用语;《Dear Zoo》 里有大象、蛇、青蛙、猴子等等很多种动物;《where is baby' s belly button》里有杯子、帽子、泡泡等等。不管选择怎样的书,只要是你的孩子喜欢的就是最好的,让孩子爱书像爱玩具一样这一点才最重要。
Phase Three允许孩子在读书过半的时候走开
很多妈妈都怀着这样的心态——坐下来看书就一定要把一本书读完听完才罢休。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三岁以下的孩子是否具有相应的专注力呢?有可能读书过半的时候孩子想到了其他的东西她就会走开了,又或者她实在坐不住了。这时候如果家长硬压孩子,会让孩子对书本产生厌恶的情绪,反而会适得其反。我们要尽量给孩子营造自由、宽松、愉快的环境,这样孩子的思维才最为活跃,学习才会更加主动,学习效果才更佳。
我给安妮的时间都是自由的,有的时候她读过半就会跑去玩玩具,这时候我会随她去玩。但是我也有我自己的妙招让她“回心转意”――我故意读得很大声,而且语音语调特别夸张,故意说妈妈发现了某样东西,还有什么什么呢!这时候她就会跑过来要看。现在她会讲话了我用的方法也比以前“更狠”了,等她过来要看书的时候,我故意把书歪过一边不给她看,而且还读得更夸张,她就过来用力抢书,这时候我就会说“不给安妮看,妈妈看,哇……”,她会很着急地说“安妮要看,安妮要看”,要是我再坚持一下下不给她看,她就哭起来了。就是要这样,要让孩子不得看书就哭,就像她得不到某种玩具就大哭一样。
Phase Four 保持孩子对书的兴趣
因为安妮看不到她喜欢的书就会哭,很多妈妈甚至我的学生都说“你女儿这么爱看书,还看英语书,以后英语一定很厉害”。我听了这话只是笑笑,因为只有我知道我自己的孩子怎么样,而且谁也看不到她的未来。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看到有的孩子小时候对书本很感兴趣,但是后来慢慢长大之后,由于父母没有坚持“对症下药”迎合孩子的兴趣去坚持给孩子提供“合口味”的书,孩子就失去了对书的兴趣。
我有一个朋友经常跟我抱怨说她儿子不仅不喜欢英语,而且还特别抵触英语,准备要上一年级了,现在什么都不会,着急死我了。我问她是怎么知道儿子抵触英语的?她说:“比如说,我跟他说It is time to have dinner,儿子就说,别说这种话,难听死了!每次我一拿故事书出来他就跑了,怎么叫都叫不回来。”然后我问这个同事你家买有英语绘本吗?她说以前两岁的时候买过,认识颜色的、认识汽车的都有,而且那时已经记得蛮多单词了,但是后来发现他不感兴趣了就不再买了,现在都六岁了对书一点兴趣都没有。当时我想到了这句话——每一个成功启蒙英语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图书馆。家里一本英文书都没有就想让一个汉语如此强势的六岁孩子马上接受“It is time to have dinner”这句话,孩子不抵触那就怪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尽管这句话被我们所有的人都说腻了,甚至是说烂了,我也要说一下。孩子都只做眼前自己感兴趣的事,如果他没有兴趣的事情你逼着她做,结果只能事与愿违。而往往培养孩子的兴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保持孩子对书的兴趣更是难上加难。我们做父母的要仔细观察孩子什么阶段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然后就投其所好买孩子喜欢的书。现在我的安妮就很喜欢小动物,比如monkey, spider, dog, cat等等,然后我就给她看Curious George(《好奇猴》),Biscuit(《饼干狗》) ,Five Little Monkeys(《五只小猴子》)这些书,几乎每天都看,读到我想吐了她还说“还要看”。
更小的时候她喜欢的是卡爷爷的绘本,有“熊系列绘本”《Brown Bear》《Baby Bear》《Polar Bear》《Panda Bear》。这些绘本文字少,而且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还能唱成歌曲,特别容易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可以根据孩子的习惯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绘本。孩子的年龄、性别、喜好都是我们在给孩子选书时应该考虑的,这也是需要妈妈们花心思和时间去慢慢挑选的。
Phase Five 不能让孩子死背单词
在学英语的过程中有一样东西不能背,那就是单词。背单词是我们那个年代学习英语时用的死方法。也许你也还记得十多年前,第一次看见稀奇古怪的英语发音时我们背单词时的辛苦。因为记不住发音,于是我们的英语课本里曾经出现过这样恐怖又搞笑的一幕:
bus 爸死
mouse妈死
yes爷死
nice奶死
niece 你死
was 我死
school 死光了
而现在已为人父母的我们还无形中让自己的孩子重蹈我们的覆辙。你是否久不久又在心里掂量孩子这段时间到底记住了哪些单词?你是否刻意地让孩子去记一个独立的单词?你是否因为孩子说不出某个单词而觉得孩子没有足够的词汇量?
我们都知道单词应该放到语境里去学习,而因为我们的母语环境是汉语,在国内很难给孩子提供英语环境,所以绘本里的国外原汁原味的句子,生动形象的图片语境就是我们的最佳选择。一本一本的原版英语绘本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记单词的途径,在给孩子读绘本的时候我们可以一面读一面指着图片,或者给孩子做出相对应的动作。比如jump这个单词,与其单纯的让孩子每天一遍又一遍地背“jump 跳,跳跃”,还不如和孩子坐下来读绘本《Five Little Monkeys Storybook Treasury》 ,然后在每次读到jump/ jumping 的时候和孩子一起站起来扮小猴子跳跳。这样不用给孩子解释jump 的意思他就自己知道了,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在读书和游戏中享受快乐的亲子时光。这样的读书不仅学起来快乐,而且还给孩子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何乐而不为呢?
我自己亲身的启蒙经验告诉我孩子的对书的阅读是有阶段性的,那就是:
(1)认识书阶段
(2)自己找书阶段
(3)假装读书阶段
(4)自己看书阶段
你的时间在哪里,孩子未来的方向就在哪里。所以如果你已经在英语启蒙这条路上走了,但是还没有得到你想要的效果,一定不要着急。只要一直耐心地怀揣着初衷,不断地前进,静待花开吧,有一天你会收获很大的惊喜。
最后一点:我们还应该把“快乐学习”的理念融入英语学习中,激发孩子饱满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