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区随笔:蛋宝宝站起来
发布时间:2021-01-25 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 幼儿园小班科学说课稿 幼儿园小班科学领域说课稿豪豪、小宇和炀炀来到了科学区玩蛋宝宝,桌子上有:橡皮泥、扭扭棒、塑料积木、瓶盖子、黄豆、餐巾纸等材料,豪豪一做下去就拿起来了橡皮泥,希希则选择了积木,通过一番周折,豪豪的橡皮泥很快就让鸡蛋宝宝站了起来,他高兴的喊着叫我:“老师,你看,我的鸡蛋宝宝站起来了。”希希的积木也成功的让鸡蛋宝宝站了起来,而小宇则拿起了扭扭棒,他的扭扭棒没有让鸡蛋宝宝站起来,在手里摆弄几下后,最后他放弃了扭扭棒也选择了积木。过了一会,小宇也成功的用积木让鸡蛋宝宝站了起来。三个人高兴的看着自己的蛋宝宝。而桌子上的其他材料则无人问津。
在昨天的科学活动中,孩子们已经进行了让蛋宝宝站起来的实验,所以对于实验中用到的材料:橡皮泥和积木印象深刻,所以他们选择了最简单、最有利的材料让鸡蛋宝宝站起来。豪豪不假思索的就选择了橡皮泥和积木,而对于桌子上其他一些材料,黄豆,餐巾纸等兴趣不大,当小宇拿着扭扭棒摆弄失败后,他也选择了玩过的积木。从今天三个孩子的情况来看,他们三个人的探索精神不够,不太愿意尝试新的东西,失败后就退缩了,没有坚持,其实,今天桌子上准备的东西都是能让蛋宝宝站起来的材料。而他们只选择了橡皮泥和积木。
《指南》指出要“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虽然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很多材料,显然,今天的三个孩子对于这些材料还是不太会使用,所以老师一方面要鼓励幼儿多尝试,另一方面,老师可以用某一材料成功的让鸡蛋宝宝站起来,同时告诉孩子,桌子上的这些材料都能让鸡蛋宝宝站起来,吸引幼儿探索的兴趣。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小班随笔:宝宝入园
9月3日,李那琪小朋友第一天到幼儿园报到,我和她妈妈一起陪她到小三班教室,那琪当时可能是对自己今后的校园生活并不了解,并没有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大哭,只是自己安静坐在小椅子上玩老师分发的玩具。我和她妈妈见状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准备的几个方案也没必要应用了。我出门的时候,望见她小小的背影,心里一下酸酸的,是啊,从出生到现在,那琪在爸爸妈妈身边可以说是一刻也没离开过。出生时的喜悦、生病时的着急、淘气时的生气、童言无忌的捧腹,一幕幕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中闪现。甚至于有一种女儿出嫁的般的复杂的情绪。不过同时心里面感触最深的也是一种骄傲,步入幼儿园,从她小小的年纪意味着集体生活的开始,也是她长大的第一个台阶。可能在她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难题甚至于挫折,但是作为父母、老师,在保证她健健康康的同时会教给她做人的道理、生活的经验,这都是她今后不得不面对的。走进幼儿园,并不是意味着她无忧无虑的童年的结束,只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局。最后,我只对所有的小朋友说:万事如意。
教育随笔:小班宝宝穿鞋
每次小朋友起床后,我们三位老师都要帮他们检查鞋子穿的对不对,每天都有小朋友穿反鞋子,而且有的叫他们换过来之后还是反的,这让我们三位老师很烦恼。
于是我想到了一首以前小朋友学过的儿歌《鞋宝宝》,我觉得儿歌的内容很好,对小朋友是否穿对鞋子帮助很大,于是我把这首儿歌运用到了生活中,每次小朋友起床后,我就叫他们一边把小脚并拢,一边念儿歌:“两只鞋宝宝,一对好朋友,穿对了,高兴头碰头,穿反了,生气背对背。”我让小朋友相互检查,看一看鞋宝宝是生气了还是高兴了,我看见小朋友都认真的检查起来,嘴里还说着:“高兴了”“生气了”,我对平时经常穿错鞋子的小朋友会单独讲解,教他们怎样检查自己的鞋子,怎样让鞋宝宝高兴起来,小朋友好像都很乐意。慢慢的,我让小朋友当起了小老师,让小老师带着小朋友边念儿歌边检查鞋子,特别是让平时常穿错鞋子的小朋友来检查,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穿错鞋子的小朋友越来越少了,让我们三位老师很惊喜。我们知道这只是一个好的开始,以后还需我们老师继续正确的引导。
通过这件事,我觉得老师要懂得学以致用,其实平时老师身边有很多的儿歌、歌曲、故事等,如果能把他们正确的运用到生活中,要比老师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效果要好的多,这样既有利于孩子们掌握知识,又能提高他们的行为习惯,一举两得。
保教随笔:蚕宝来了
清明节后汤思宇从家里带来了蚕宝宝,孩子们不认识蚕宝宝,“不好了,这里有毛毛虫!”小朋友大声叫道。“怎么会有毛毛虫呢?”“它会不会把我们种的土豆和番茄都吃掉呀?”小朋友们都在议论着。“这个才不是毛毛虫,它是蚕宝宝,是我妈妈养的。”思宇说。“它小时候是黑黑的,小小的,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了。”“什么,蚕宝宝还会变呀?”这下大家都来了兴趣。“它以后还会变吗?”于是我们就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在主题墙下开辟了“饲养角”,以饲养可爱的蚕宝宝为线索,开展了《蚕宝来了》的主题探索。
孩子们每天自己收集桑叶,自己喂蚕。我们老师在饲养蚕方面知识也是空白的,我们围绕孩子们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如:“蚕宝吃什么?”“蚕宝喝水吗?”“蚕宝的嗯嗯是什么样的?”“蚕宝是什么吃的?”等等问题,和孩子们共同上网收集资料,了解饲养的要点。
通过饲养,他们知道了蚕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当他们观察到蚕不吃桑叶了,于是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蚕为什么把头抬起来?蚕在找什么?他们通过自己向同伴请教了解到蚕要爬蚕山去结茧了,蚕山要怎么做?这些问题正是“适宜的探究问题”的来源。孩子们针对如何做“高高的蚕山”,他们主动到区角中去收集高高的物体来做蚕山。孔泰宸和思宇从美工区找来了一把稻草,把稻草插在奶粉罐子里作蚕山;彤彤找了一些树枝,把树枝插在花瓶里作蚕山;佳佳则把土豆茎作为高高的蚕山。
中班区域活动随笔:给图形宝宝找家
在区域活动中给“图形找家”,小朋友的积极性非常高,许多小朋友都来参加。曦曦:“老师,我要给图形宝宝找到家。”曦曦在小框里努力寻找着自己需要的图形宝宝,认真摆弄着图形,看看、比比。找不到的时候,也会过来寻求老师的帮助。“老师,你看我这样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对曦曦来说,分辨大小有点难度,大小相同的图形。曦曦能找到相同的图形但是会忽略他们大小。我会告诉曦曦:“曦曦,这个圆圈圈的的家好像有点小,我们在找找看,哪个更适合它。”
从活动情况来看,曦曦对“图形找家”的游戏,非常喜欢,而且掌握给图形找家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比一比。对于大小比较有点缺失
,曦曦可能只关注了图形的形状,忽略了它们的大小,这样的话就容易找错图形宝宝的家。
幼儿的年纪还小,兴趣的不稳定。为了增强幼儿的兴趣,在下次区域活动中要更换一些材料,可换成一些蔬菜、水果、动物等图形,吸引更多的宝宝一起来游戏。
教育随笔:宝贝,对不起!
教育随笔:宝贝,对不起!
临近学期结束,结合我园阅读特色,每个班级都在积极准备最后的阅读展示活动,濛濛班也不例外。我的女儿濛濛在同轨的班上,她们的活动展示是中华美德小故事。于是我和女儿商量了就从中选了一个《孔融让梨》的故事进行表演。女儿的语言发展不是很好,说话口齿不清,也可能是小龄的特点吧,尽管如此,也阻挡不了女儿爱讲故事的热情。我一直期盼着女儿在故事表演中发挥她的优点:大方,不扭捏。也许是我的期盼值太高,在排练的过程中出现让我很内疚的这一幕:“濛濛,你讲话的声音就不能大一点吗?你瞧,诺诺的声音多大声呀。”“濛濛,你能不能别太随便,知道我们在表演吗?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着,真是浪费我的时间。”“濛濛,你说的话怎么还记不住,你瞧瞧你的朋友们,说的多好。”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表演后,我终于安奈不住心中的怒火,冲着女儿很暴力的发了一通火,我想,这不仅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深刻,在女儿的记忆中更加的深刻了吧,她会并不会一辈子记住她暴力妈妈的形象了呢?我懊悔,不该拿女儿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更不应该当着全班所有小朋友的和同事的面对宝贝发火,狠狠的伤着她的自尊心,女儿一直很好强。我反思着:我能把爱心、耐心和细心分享给别人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能分享给自己的孩子呢?能够对别人的孩子做到宽容,为什么就不能宽容自己的孩子呢,总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尽善尽美,其实连自己都做不到,何况是一个5岁的孩子呢。事后的我很自责,也许是教师职业的后遗症吧,把工作中的情绪发泄在了自己孩子的身上了,我悔悟,也呼吁,如果是你,如果你也遇到这样的情况,希望你三思。孩子的童年很重要,父母的爱和引导更重要!
教育随笔:小班宝宝穿鞋子
教育随笔:小班宝宝穿鞋子
每次小朋友起床后,我们三位老师都要帮他们检查鞋子穿的对不对,每一天都有小朋友穿反鞋子,而且有的叫他们换过来之后还是反的,这让我们三位老师很烦恼。
于是我想到了一首以前小朋友学过的儿歌《鞋宝宝》,我觉得儿歌的资料很好,对小朋友是否穿对鞋子帮忙很大,于是我把这首儿歌运用到了生活中,每次小朋友起床后,我就叫他们一边把小脚并拢,一边念儿歌:“两只鞋宝宝,一对好朋友,穿对了,高兴头碰头,穿反了,生气背对背。”我让小朋友相互检查,看一看鞋宝宝是生气了还是高兴了,我看见小朋友都认真的检查起来,嘴里还说着:“高兴了”“生气了”,我对平时经常穿错鞋子的小朋友会单独讲解,教他们怎样检查自己的鞋子,怎样让鞋宝宝高兴起来,小朋友好像都很乐意。慢慢的,我让小朋友当起了小老师,让小老师带着小朋友边念儿歌边检查鞋子,让平时常穿错鞋子的小朋友来检查,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穿错鞋子的小朋友越来越少了,让我们三位老师很惊喜。我们明白这只是一个好的开始,以后还需我们老师继续正确的引导。
透过这件事,我觉得老师要懂得学以致用,其实平时老师身边有很多的儿歌、歌曲、故事等,如果能把他们正确的运用到生活中,要比老师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效果要好的多,这样既有利于孩子们掌握知识,又能提高他们的行为习惯,一举两得。
小班下学期随笔四篇(与宝宝订协议)
与宝宝订协议
我班宗翰是一个可爱,活泼,聪明的孩子。可每次早晨入园的时候,他总是哭哭啼啼,抱着妈妈不松手。他的妈妈忍不住问我:“老师,我家宝宝是不是以为我不要他了?”
其实,宗翰在入园情绪稳定后,每次表现都特别好,总会展现出他活泼可爱的一面。
我每次都是周三值班,这天正好是周二,我把宗翰拉到身边,跟他说了一会儿悄悄话,最后我们还拉了勾。小朋友们都看着我们莫名其妙,我们俩却眨了眨眼。
到了周三入园时,小朋友们陆续入园,老远的时候我就看见宗翰给了我一个甜甜的笑容。到近时,他高高兴兴的喊:“老师,早上好!”我也冲他笑笑:“宗翰真是一个乖孩子!”他高兴的回头看看妈妈,妈妈也笑着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原来星期二下午时,我们定了一个协议:“明天老师值班的时候,在门口第一眼看见宗翰的时候,希望他脸上是挂着笑容的,能给老师一个甜甜的笑容,笑着开始一天的快乐生活”从此以后,在我们不断地协议中,宗翰成了一个快乐的宝宝!
美丽的谎言
一天,我带小朋友做游戏,一个男孩忽然举手说:“老师,今天是我生日!”我很高兴地对他说:“祝你生日快乐!”接着组织全班幼儿唱起了生日快乐歌。这孩子,原本一向很顽皮,结果那天表现的简直好极了。谁知第二天从他妈妈口中得知,原来他的生日早过了,我一听傻了眼,这孩子不是在撒谎吗?
我把孩子叫到身边,问了他,原来生日那天,爸爸妈妈给她买了许多好吃的,还买了蛋糕带她出去玩了半天。因此他还想过生日,听完他的话我并没有责怪他,只是笑着说:“人过一个生日就得大一岁。你要是每天过生日,过不了多久就变成一个小老头了。”
我想好了,以后再遇到诸如“我家有个比大衣柜还大的变形金刚”、“我爸爸是个大警官”之类的美丽谎言时,我应当怎样微笑着面对它。
告老师也没有用
一天,我正要忙着开午饭,忽然一名幼儿跑过来说:“老师,伟强把佳琪打了,伟强还说告老师也没有用。”我一听心里一震:一个四岁的小孩怎么会有如此“经验”呢?我赶忙走过去,先把他俩的事问清楚,让他俩重归于好后,我把伟强叫到身边问:“伟强,你说告诉老师也没有用来着?”只见他理直气壮地说:“上次蒙毅打我,你不是也没管吗?”我连忙说:“上次可能老师在忙,没听到你告诉老师,以后你要有事还告诉老师,老师不会不管的。”他点点头和小朋友玩去了。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孩子之间闹矛盾是常有的事,有些不能自己解决的事就需要找老师断是非,讨个小小的公道,如果老师认为这是小事一桩而置之不理,就很容易造成幼儿认识上的偏差,甚至导致行为上的偏差。
衣服上的秘密
一天,我穿了一件胸前有图案的套头衫,活动时,许多孩子站在我面前,目不转睛地看着我的衣服。佳琪小朋友问我:“赵老师,你的衣服真好看,上面画的小猫咪在干什么呢?”我本想告诉他,可转念一想,这不正是看图讲故事的好教材嘛!
我就对孩子们说:“大家仔细看看,在这几只小花猫中发生了什么事?看能不能编个好听的故事?”孩子们纷纷向前拉住我的衣服,有的说:“小猫今天过生日
小班随笔:宝贝说话了
小班的宝宝刚入园,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不完善,有的宝宝说话断断续续,不完整,有的宝宝发音不准确,让人听不清楚,所以我们在和宝宝们交流的时候有些困难,虽然这样我们还是尽量的和他们交流,小班的孩子正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时候,所以要想使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就要锻炼孩子张口说话的习惯。 记得在开学的第一天,小班有一位长得小巧玲珑的女孩她叫金湘婷,今年刚满三岁,她走到我的面前,低着头,拉着我的手,我轻轻地问她,“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啊”。她好歹一直不张开嘴巴,也不说话。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二个多月过了,金湘婷小朋友还是不说话,有什么事情她只是走到我面前拉着我的手,我就知道她要做什么事了,要入厕撒尿,喝水等等,她就是不开口说话,我好着急啊!于是我找到她的家长,和她家长沟通了以下,了解这孩子的性格很内向,并且这孩子在出生两个月时,得了心脏病,从她家长那里知道了情况,我心里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帮这孩子开口说话。
于是在每天晨检的时候,她人园时,我就轻轻把她抱在怀里,亲热的对她说;“宝贝你来了啊”!在每天睡午觉时我让孩子们自己脱外套,自己叠起来放在小床上,当孩子们在忙时金湘婷小朋友走过来,用眼睛看着我不说话,拉着我来到她的床边,用手指指她的衣服,我明白她的意思是不会脱衣服,让我帮忙。我一边帮她脱衣服一边和她说话,给她讲小朋友自己的事要学着自己做多能干。每一次放学时,奶奶接上金湘婷总是说;“和老师说再见。”每一次婷婷总是回头向我们招招手,笑一笑,于是我又抱着她亲着她的脸蛋。轻轻地和她说,婷婷跟张妈妈说再见好吗,她还是不说话。面对金湘婷的这种情况,我并没有失去信息,在户外游戏时,我单独和她玩,带着她玩游戏,和她聊天,尽管我一个人在滔滔不绝的说,还是有所收获。她感冒了,一段时间没有来上幼儿园,感冒好了,她又来上幼儿园了,多远就看见她高高兴兴的跑到我的面前,喊了一声,张妈妈,我激动的一把抱住她,亲她。从那以后,她就滔滔不绝的说话了,和孩子们一起唱歌聊天了,我真为她高兴。我认为要让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也要家长的配合,我告诉金湘婷的家长,在家无论婷婷想做什么事情都要让她把话说出来,如果她想买什么东西,不要用手一指家长就给她买,要让她说出自己想要买的东西的名字,如果孩子不说你也可以教她说:“我要买蛋糕等。”在家多教一教儿歌,多让孩子听一听故事,总之就是给孩子创造更多说话的机会,让她开口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