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未来的样子,藏在现在的努力里
发布时间:2021-01-11 幼儿园工作总结努力的方向 幼儿园说课稿喜欢你 你很特别幼儿园大班说课稿1
你有没有想像过自己未来的样子,有没有很期待自己会成为一个很棒的人?
你满心希望未来早点来。可是后来,有人真的实现了当初的目标,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而有的人依旧在碌碌无为地混日子。
我们曾以为未来藏在时间里,其实未来是藏在你现在的努力里。
去年年底,我终于实现了出书的梦想。两年前,我还觉得这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如今,当我的文章真的印成铅字呈现在我面前,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从小到大,我都有一个文学梦。我每天幻想着要是等到三十岁的时候能够出一本书,就是极好的。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开始每天利用零碎时间,读书、写作。
在坚持了一年左右,我的文字陆续以豆腐块的面积,出现在杂志报刊上,后来居然有了好几家出版社找我出书。于是,我在看似全凭运气、实则费劲努力的过程中,提前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曾经的我以为,自己梦想成真,是许愿的年纪到了。这就跟我们曾相信三十就能立、四十就能不惑是一样的道理。但如今的我才慢慢领悟到,其实不是我到了那个年纪就自然而然拥有了想要的一切,而是因为我在每一个当下都结结实实地努力,才让梦想能够生根发芽,结出饱满的果实。
2
或许,我们都曾给自己立下过类似这样的军令状:我一定要在三个月内瘦下来,我一定要在半年内通过考试,我一定要在今年找到心仪的工作……
可是,三个月后,你体重依旧;半年后,你的驾照还是没考过;年底了,你还是待在原来的单位。
你曾以为失败的原因是给自己规定的时间太短,你还没完全准备好。其实,每一个当下不努力的你,未来也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和犒赏。
我有个朋友,去年初信誓旦旦地告诉我,她要利用一年的时间好好努力,争取提高业绩,升职加薪。可是每当她一上班,不是刷微博就是聊微信,或者照照镜子浇浇花。一想起年初的梦想,她总是自我安慰还有一大把时间。结果,去年,她的业绩依旧是全公司最差的。
而我还有个同事,她立志要成为excel表格的高手。于是,每天她都利用下班前的10分钟学习一个公式,久而久之,她真的熟能生巧,成了公司最牛的“表姐”。
她们都曾给自己一年的时间,实现自己的小愿望。可是真到了收获的季节,有的人满载而归,有的人空手而回。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差别,不过是有人总把希望寄托在渺茫的明天,而另一些人却把努力付诸在每一个勤勤恳恳的当下。
3
我有个朋友,去年通过了高级会计师的考试,很多人都很羡慕她。毕竟拥有这样的资历,无论到哪家公司都是抢手的香饽饽。YjS21.Com
很多人得知消息后,都觉得自己也要像她一样,也要熬5年,然后通过所有科目。可是,很多人的梦想真的只是想想而已,他们只是憧憬着考过后该是有多么快乐和兴奋,却丝毫没有在每一天好好去努力。
但也有一些人,一旦确定了目标,就把焦点放在如何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渡过每一个难关上,然后日复一日地不断往前走,最终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是的,我们总是喜欢寄希望于未来,于明天,甚至于下一次,可是我们常常忘了,所有美好的未来,都是由今天可见的努力拼接而成的。
生活一直都很公平,如果今天的你是懒散的、拖延的、懈怠的,那么你的未来就可能是黑暗的、艰难的、没有光亮的。只有你积极努力地过好了每一个现在,你的未来才可能是五彩缤纷的。
4
很多人都很害怕未来的自己依旧是老样子,但又很期望自己能有所改变。
我们曾以为,每个人的未来,都是上天注定的。其实,你人生的后半段究竟活成了什么样子,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依旧是你自己。你可以是自己的贵人,也可以是自己的累赘,就看你究竟是努力还是不努力。
有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就真的成为了单位的中流砥柱,家里的顶梁柱,生活中的人生赢家。而有的人,依然将就凑合地混着日子。
一位我很喜欢的作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实实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勇者。
我想,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时刻——我们总是担心,自己的未来是一路坦途,还是荆棘满地;我们总是焦虑,自己的前途是顺遂还是不如意;我们总是纠结,自己的后半生是稳定安逸还是辛苦流浪。
其实,这一切的答案都藏在你现在的状态里,就看你自己如何选择。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你的孩子现在很爱你,将来呢?
昨天去做头发,理发师小妹告诉我,她家在农村,有个七岁的女儿,现在一年只回去两三次,每次也待不了几天,一直是公婆帮着带孩子,带得很好,只是她很想孩子。
我说这样扔久了,孩子怕是就跟你没感情了。
她说不会,女儿一直跟她很亲,上次回去三天,一直粘在她身边,一分钟都不肯离开。临走那天,她早上四点起床赶班车,怕惊扰孩子,小心翼翼地不敢出一点动静,但快出门时,她看到女儿用被子蒙住头,在里面抽噎着哭。估计是怕她伤心,所以拼命压抑着声音。她隔着被子都能看到女儿哭得特别厉害。
她说得眼泛红,我听得也好心酸。
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她说,留在家里赚不了几个钱,将来怕是孩子考上大学都供不起。
我特别理解她的无奈。有时候生活艰难,各方压力扑面而来,容不得你儿女情长。
可我是真心觉得,但凡有一点办法,还是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跟ta分开。
一方面是因为她需要你,爷爷奶奶再好,也顶不了爸和妈。这是常识,不用我啰嗦。
另一方面,其实是我们常常忽略的: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是在日夜厮守里积累起来的,没有天长日久的相依相伴,感情就会淡薄。
我上次回内蒙老家,有个邻居叔叔跟我抱怨,说他儿子也在外地工作,平时不怎么打电话,每年只在过年时回去几天,大部分时间还都是在跟同学朋友聚会,留给他们老两口的时间很少。他算了算,最近五年里,他们真正一起相处的时间,不超过十天。
“钱倒是不少给,”他说,“可我们缺的也不是钱啊。每次就是眼巴巴盼着他回来,盼着他多待几天,哪怕他躺床上睡觉呢,我们心里也踏实。”
我听了也是心酸。
但我知道这个状况背后的原因。
这个叔叔年轻时做运输生意,两口子一出发就是好几天,根本照顾不了孩子。所以,基本是儿子一生下来就交给姥姥和舅舅带了,直到小学毕业才回到他们身边。
当年的他们,也是觉得亏欠儿子,不少给他姥姥钱,给他买最好的衣服和玩具。
但是钱并不能直接换来感情啊,所以儿子跟他们一直也不是特别亲。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局面。
我没跟他儿子交流过,但道理其实显而易见:当年我需要你们的爱,你们却给了我很多钱。现在你们需要我的爱,抱歉,我这里不多,但我对你们是感恩的,所以,也给你们很多钱。
做父母的也许委屈:我们是爱你的啊,否则我们为什么给你钱?我们拼命赚钱不也是为了让你有更好的生活吗?
但是很遗憾,你用钱来表达的爱,他感受不到,或者说,只能接收到一点点,远远不如朝朝暮暮的陪伴。
正常情况下,每个孩子生来都是爱父母的。但很多人不知道,这颗爱的种子,需要培育和浇灌,才能茁壮旺盛。
你的孩子三岁时可能特别爱你,但如果你离开ta,三十年后再回来,那你在ta眼里可能就是个陌生人。
所以,别以为ta现在特别爱你,就会一直这样爱下去。也别以为自己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离开ta,将来ta会一样爱你。
不会的。
孩子对你的爱,是在点点滴滴的日常里积累起来的:你陪ta入睡,喊ta吃饭,和ta玩游戏,给ta讲故事,教ta说话走路系鞋带,带ta认识大千世界,跟ta分享快乐悲伤,牵着ta的手回家,在ta困难时出手相助,随时随地给ta大大的拥抱……
这些事,你做一分,ta对你的爱就多一分。
这种爱的积累,无影无形,未必是你刻意而为,孩子也未必一桩桩都记得,但是不知不觉,爱已经在那里了。
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积累,你们之间的感情,就会有欠缺。
上次我们初中同学聚会,酒喝得正酣,大齐接到老妈电话,说家里不知怎么停电了。
大齐说我马上回去。然后告诉我们:家里可能跳闸了,我回去拉上。
有同学说,让你老妈自己拉上不行吗,还非得你回去?
大齐说那可不放心,我妈胆小,这黑灯瞎火的。
随后就开车走人。
同学们聊起来,说别看大齐五大三粗的,对他妈超好,啥事都想着,别的老太太有啥,他妈必须有。上次他妈住院,他二十四小时在医院守着,喂水喂饭,端屎端尿,擦背洗脚,伺候得那叫一个精心。
然后就有男生说:大齐他妈对他也好啊,小时候我去他家吃饭,一盘土豆片炒肉,他爸他妈一口不动,全让我俩吃。那时候我爸从外地给我买了辆童车,大齐馋得不行,也想要,他妈牵了一头羊去我家,托我爸给他也买一辆。
我也记得,上学前班时,家长都骑自行车去接孩子,我们一放学就呼啦啦跑出来各找各妈,别的家长都扶着自行车,说快上来。只有大齐妈,总是先过去抱抱大齐,亲他一下,然后笑眯眯看着他爬上自行车后座。
后来大齐回来,我们说起这些事,他一脸茫然地摇头,一桩也不记得。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你对孩子的好,他可能全忘了,但是你做那些事情时,带给他的感动和幸福,安心和满足,都会融进他的骨子里,永远不会忘。
他是基于这些,才那么爱你,才对你那么好。
很多老人喜欢比谁家孩子孝顺、谁家的不孝顺。
其实“孝”和“不孝”也不是那么极端,有很多中间状态。
比如同样是孝顺孩子,有的可能两周回家看一次父母,有的每天都要回去。
有的会问问你缺什么需要买吗,有的你需要什么ta全知道,直接就给你买回家。
有的直接给你钱,有的不但给钱还愿意在你身上花时间。
这之间的差距,其实就在于ta有多爱你。
ta爱你三分,你家里断电,ta可能会说我忙着呢,你让邻居看看。
爱你六分,他可能耐心告诉你怎么处理。
爱你十分,就会像大齐,要立刻放下酒杯回家帮你把闸拉上。
一个人对父母好不好,好到什么程度,跟品性有关,跟所受教育有关,但最大的影响因素,是ta对你感情的浓度厚度。
而这种感情,就取决于你在他的生命里(尤其是幼少期),存了多少爱。
你存得越多,将来得到的回报肯定就越多。
所以,我特别不赞成父母跟小小的孩子分开,不赞成一味地对孩子严厉打压,不赞成三岁前就跟孩子分床睡,不赞成由老人、阿姨代替你来陪孩子讲故事、做游戏……
因为这会让你错过往孩子的感情银行里存储爱的最好机会。
孩子对父母的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风刮来的,也不是因为你生了ta给了ta一条命,而是在你跟ta日日夜夜的相处里,一分一分存下的。你今天不存,明天可能就取不出来。
所以,就算你有一万个理由离开ta,也请把“ta将来可能不够爱你”这个重大代价考虑进去,能承受,再去做。
现在人普遍能接受到基本教育,人人知道应该孝敬父母,所谓的“不孝子”越来越少。
只是,你的孩子出于基本的道德观念去孝敬你,和ta发自内心的觉得必须对你好,你的感受会截然不同。
如果ta深知该孝,却对你没什么感情,那他也许可以做到定期回家看你,但回去就一直看手机玩游戏,跟你聊不过三句话,或者只是象征性地看看,待不了十分钟就走了,如领导视察。
你可能会隐隐不满,想,你为什么不跟我聊聊天呢,为什么不关心下我的老寒腿呢。
但如果责怪ta,人家可能就觉得你烦,因为本来就跟你没话聊啊,就觉得你的老寒腿不算事儿啊。
而如果ta骨子里藏着对你的深情,可能根本不用你说,三天不去看你,ta就抓心挠肝,看到别的老人有什么,ta就特别想让你也有,听到你可能喜欢的八卦和笑话,ta就会留心记住,一进门就讲给你听。
当你老了,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哪一种呢?
孩子,请你不要迷失在来自同伴的压力里
Peer pressure:同伴压力
这 是一个恼人一生的话题。对3岁的孩子,它是因小伙伴都有托马斯火车、自己却没有而带来的懊恼;对6岁的孩子,它是坐在一群每日以花生酱果酱面包为午餐的孩 子中间,开始讨厌自己便当盒里的中餐;对9岁的孩子,它是渴望加入人脚一双的UGG的群体,虽然里面包裹的是汗臭的双脚;对11岁的孩子,它有可能是对于 加入学校餐厅里最受欢迎的一群的渴望,尽管代价是装出酷酷的样子、冷落或者甚至嘲讽自己心里喜欢的朋友。
可以看得出,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同伴压力在逐渐露出狰狞的面色,失去孩童时代近乎可爱、只是有那么一点点小小放肆的表象。
对初入青春期的少年,同伴压力就已经非常令人震惊地带领你我的孩子进入到噩梦一般的选择:那就是要不要为了不被哥们儿笑话就要抽一支香烟或者大麻;是不是因为小闺密们尝过了禁果,自己也应该尝试一下和那个临班的小男生有一个私密的约会。
在以后的日子里,同伴压力最终以非常残酷和露骨的形式公然走进我们一辈子的生活,进入到人一生几乎所有的选择,在此中寻找自我认同和价值成了我们的习惯;同伴压力使得我们几乎记不得我们的选择是因为自己的实际需要或认定的价值观,还是因为仅仅是有被同伴接纳、认可和肯定的需要而产生的被动需要。
在我们的各样处境和决定中,同伴压力无所不在:女朋友的脸蛋儿,男友的家境,大学宿舍周末的派对上的咳药和乱交,朋友聚会上的毒品交易,社交圈里流行的热衷,购置新屋的大小,汽车的品牌,手上钻戒的克拉数,儿女入学大学的排名,最后以至于入土后的墓地大小和选址。
同伴压力,就这样带着我们愈演愈烈地落入一个需要和价值的迷失,带我们不知不觉中忘记我们到底是谁,到底要什么。
我和女儿的第一个话题9 年前女儿走进学前班,我和她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同伴压力。那时,四岁半的孩子还不知道有这样一个词语,但是我非常认真地告诉她,从今天起,她所面临的世界里 一直将要有这样一种挑战在她的面前——从吃的、穿的、用的、说的话、看的电视、听的音乐,一直到所信的神,她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会被暴露在这样的压力之 下。
孩子带回来的挑战实实在在:上 学的第一天就有小朋友指点她的肤色和眼睛颜色,让女儿伤心地抱着绿眼睛的德国娃娃羡慕了好久;随后有人开始当面嘲笑她用木头棍子吃饭,吃的东西怪怪的;小 朋友们每个人都擦指甲油,各种颜色的,很漂亮,只有她没有;大家都看一个很时髦的电视剧,学里面女孩子的说话很酷的态度和不那么好听的措辞,她却没看过; 大家都穿一种款式和牌子的绒衣,没有的她不入流;女孩子们合伙来嘲笑和欺负一个身体肥胖的小姑娘,女儿因为跟她做朋友而被孤立。
我和孩子谈过种族的敏感话题,告诉她神创造的美好心意,关于不同的彼此尊重和相爱、以及每个人在神眼中的宝贵。每一次,我都要回到同伴压力的角度里。我告诉她神所赐给她的白里透粉的指甲足够漂亮,她不需要为了和别人一样把上帝给她的美好遮盖住;她的中国饭和筷子的确和大家不一样,但是若是我们觉得健康和宜用,我们可以不为讨好别人来放弃。
我陪着女儿一起看那些迪士尼的电视剧,看过之后和她一起讨论,引导她看见里面所用的态度和词语并不够好,不合上帝的教导,让她心甘情愿地不随从;我鼓励她勇敢地发出声音,保护因为肥胖受到歧视的朋友,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的杰作。
8岁孩子买150美元的鞋,你敢不敢说不?无 论什么事情,谈到最后我都要对她说:“凡事都可以做,却不都对你有益处。妈妈现在陪你走每一步,看每一件事情,是想教给你重要的原则:如果是对的,好的、 美善的,讨神喜悦的,不需要为着迎合别人、为着被人接受去改变。因为你只需要在意你在上帝眼中是不是好的。因为你是上帝完美的创造,唯有他的心意对你最为 宝贵;人都不完全,唯有上帝是完全的。
妈妈现在会一直帮助你、支持你,为的是有一天你离开妈妈爸爸的时候,有人对你说‘来和我们做这个’、‘来,我们一起做那个’的时候,你可以有辨别、更有能力勇敢地说‘不!’”
三年级时,女儿班上的小朋友几乎人脚一双UGG的靴子。女儿回到家和我商量,也想买一双。我很直接地回答她:“妈妈觉得8岁的小朋友穿一双150美元的鞋,半年之后脚长大了就浪费了,没有这个必要。”
女儿很乖,没有说什么。第二年秋末的时候,她又来和我商量棉靴的事情。我问她:“你真的觉得UGG很好看吗?你是真的喜欢还是因为别人都有一双,你也想要呢?”女儿想了一阵,轻声说,“我觉得挺好看的,而且还暖和。”
我于是接着问她,“如果现在有这样一双金色的小皮棉靴,里面是羊毛毡子的,也非常暖和,你觉得哪双更好看些?”女儿偷偷地看着我手中的童装杂志,想了很久,说“其实,是那双金色的更好看些。”
于是我说,“如果这样,妈妈劝你买自己觉得又暖和又好看的。”女儿最后选择了那双金色的小棉靴。第三年的冬天,丈夫提醒我孩子在UGG上学的功课已经学了两年了,表现不错,这次可以给她机会自己选择一下。
我于是买来一双UGG和一双Costco自产的澳洲羔羊皮的靴子。两双颜色和样式都差不多,材质也一样。女儿放学回家,看到两双靴子,兴奋地试穿了半天。最后,小姑娘看见了鞋盒上面的价钱,一双149美元,一双39.99美元。
第二天的清晨,女儿从楼上抱下一个盒子,脚上穿了一双新鞋。她告诉我说,“妈妈,两双鞋一样暖和,样子也一样,就差了三个字UGG。我觉得一个字要快30美元呢,用不着。你把UGG退了吧。”
我 心里好兴奋,倒是疼女儿的爸爸心里一直嘀咕,担心孩子穿到学校被朋友嘲笑成穿“假名牌”,后果不堪设想。谁知第二天下学,女儿回来兴奋地告诉我,因为她的 “勇敢”,年级里另一个妈妈坚持不买UGG的美国女孩子当天晚上就要去Costco买一双一样的,说好和女儿明天一起穿到学校。
六年的小学生活,女儿成了一个内心勇敢的孩子:她流过许多的眼泪,但是她在祷告里、在上帝的话语里,一路笃定地走过来。
这个年级里唯一的亚裔女孩快乐地吃着中餐午饭,并把中餐带入了学校的课堂文化交流活动,使得一些美国孩子开始向她换取午餐,还有妈妈打来电话询问女儿的饭食是如何预备的;
她没有畏惧地守护着她那因为体胖而被嘲笑的朋友,因为她认定神看中人的心,而不是外表;
她不再为小伙伴的指甲油困扰,因为她相信神给她的干干净净、白里透粉的指甲非常漂亮;
她坚持读着自己喜欢的书,看着自己喜欢的电视,穿着自己认为美的衣服,唱着自己喜欢的歌,爱着自己为之陶醉的古典音乐,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嘲笑她到欣赏、喜欢、羡慕她的自信和坚持。
同伴压力,也是父母生命中的软弱其实说到同伴压力,每一位父母都会感到这种来自同龄人的压力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所产生的影响力,积极的和负面的,都很清晰。
事实上,许多时候,最先选择放弃面对、而采取妥协的并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那是因为,这种同伴压力其实远远超出了孩子和青少年成长的世界;它正是我们为人父母的许多人自己生命中的软弱,正是我们一生中众多坎坷与羁绊的祸首。
当孩子们最初睁着惶恐的眼睛,把对于同伴压力的恐惧带到我们面前时,他们是在问我们一个非常具有生命意义的话题。是的,孩子们在我们的眼睛里寻找答案,“妈妈,我该和谁认同?我该讨谁的喜悦?我的被接纳应该从哪里来?”
许多时候,是活在世界的比较、妥协、甚至攀比中的我们告诉孩子:“妈妈其实和你一样,也在人的认同里寻找答案”或甚至“你应该向同伴压力低头和让步”。
因为我们害怕孩子被为难,被挑战,被孤立,被拒绝,所以我们选择默认和让步,顺从潮流,尽管我们知道许多未必是对的和好的;其实我们自己正是那害怕被为难、被挑战、被孤立、被拒绝而选择默认和让步的迷失者。
有一位属灵的长者曾经开玩笑地说,“如果你们做妈妈的不去教你们的女儿如何穿着打扮合宜,等到孩子跟着她的朋友们学,露着肚脐儿、穿着洞洞回家见你的时候,你不要发脾气怪孩子哟!”
许 多时候,我们的孩子从来没有从我们这里领受过建设性的教导,告诉他们在那些事上我们应当和什么认同;相反,我们给了孩子不惜原则而随众、让步的许可。然而 当他们在大的事情上失去了方向时,我们常常指责孩子没有是非分辨的心,不能抵挡住诱惑,而忘记了我们为人父母在教养上的错误与亏欠。
其实,在小的点滴事情上不敢坚持的孩子,当中学和大学里的吸毒、酗酒、乱性都摆在他们面前时,孩子如何能够成为战胜同伴压力的勇敢的人呢?因 为孩子们长大成人、走进社会时,面对同伴压力最终必将成为他们一生的征战:我这样做是因为别人都赞美和看中这些吗?我是盼望得着别人的高看和赞美才去做这 些吗?我需要放弃我知道的当行的义,因为我周围的人都不这样做吗?我需要因为别人都有这些,我也要拥有,才可以觉得有成就和被认可吗?
今天,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的中学校园,每一天都有极富政治性的群体结合与解体在悄悄进行着。哪一张餐桌是你今天就餐的地方,取决于你属于哪一个人群。
“你受欢迎吗?(Are you popular?)”成为青春期初期的孩子们社交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参照系数:它显明你在这个政治结构中的地位,显示着你在社会中被认同、被接纳的程度,从而判断着你在同龄人群中的自我价值。
换 取这种地位、程度与自我价值的常常是孩子们当有的价值认同与坚持;正是对这种地位、程度和自我价值的渴望诱惑和逼迫着孩子们放弃持守从小所知道的或多或少 的、美善甚至是合神心意的事。这样的选择归根结底很多是因为孩子们没有被教导、被鼓励操练:我们的被接纳乃是从上帝而来。
这样的政治关系,悄然延伸着,从少年进入到成年人的语境里,继续以更大的力量定义着我们人生的价值和道路。
仔细想来,当我们为孩子的迷失责怪社会和环境时,我们忘记我们自己的责任:
其实是我们从来没有正视孩子们从幼年一路而来的自我价值认同的寻找和需求;
是我们自己在不断的保护与让步中鼓励孩子妥协,将自己的价值定睛在被同伴接纳上;
是我们从来没有双眼正视孩子们的明眸,将我们所信的尽心尽意地告诉他们、并切身地带领他们去操练这样一个真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美好宝贵的创造,唯有讨神的喜悦、行在上帝的心意里,我们的自我价值认同才清晰,自信才有根基。
你在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这二类孩子:
一类是“乖”孩子:这些孩子特别听话,成人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不会惹事,也不会惹人生气。很多成人特别喜欢这样的孩子,包括很多家长和老师,因为这样的孩子让人省心。
一类是“聪明”孩子,这些孩子特别知道如何说和如何做能让成人高兴,老师一句坐好了,他会把何把腰挺得往后躬,甚至成人不用说话,一个表情一个眼神,这些孩子都能理解。几乎每个成人都会喜欢这些孩子,因为这些孩子特别会讨人喜欢。
我却觉得有点担心,为这样的孩子屡屡被表扬和被做为导向担心:
“乖”孩子往往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自己的想法从来或很少受到过关注或重视,或者根本得不到表达,或者表达了也没人理会不起作用,慢慢地他就会习惯不表达、思考,就会习惯于自我放弃。于是这些“乖”孩子到了社会上后,领导同事们一边会喜欢他们的好相处(因为他们从来不会对别人说“不”,从来没有“看不惯”或“气不愤”),一边却更会为他们的没想法没主意而发愁,甚至有时难免会忍痛割爱而不得不辞掉。
“聪明”孩子往往是这样形成的:当他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关注,或因表达自己真实想法而受到批评时,一个或是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如果自己试着不说自己想说的而说“大人”想听的,他就会得到关注,就会受到表扬,于是他就变得“乖巧起来”,学会了掩饰自己来讨好别人尤其是手握表扬批评和奖惩大权的成人。这类孩子有时会被视为“有心计”,被认为是“小大人儿”。可惜的是,这种人长大后却往往活得很累很累,因为他们在忙于讨好这个、讨好那个、讨好好多人后,忽然会发现“自己”没有了,而没有“自已”的人往往是很难找到幸福感的,即使他得到了很多物质的收益或别人的称赞。
您喜欢这二类孩子吗?您想培养这二类孩子吗?您的教育正在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呢?
每个人都在努力,你凭什么领先?
1
一位高三学生的家长,向我表达了他的焦虑:我的孩子非常努力,结果成绩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还出现了下滑。孩子曾经抱着头哭泣着说,我难道不想考个好成绩吗?
家长的那种无助感,溢于言表。
说实话,作为一个曾经的高三学生家长,这样的经历我也曾有过。整整高中三年,儿子虽然一直很努力,但他的成绩总是不太理想。
儿子曾不只一次地问我:我是不是很笨?为什么我拼尽了全力,还是考不过别人?为什么这次我感觉自己准备得特别充分,结果成绩还退步了?
2
每逢此时,我都会耐心地给他解释——全班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在努力,而是所有同学都在努力。
我们都看过长跑比赛,每个运动员其实都拼尽了全力在奔跑,但总会有人排在前面,有人跟在后面,甚至有人会被落下很远。
从来没有人说努力了就一定会成功。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绝对不是充分条件。一样是天天起早贪黑,一样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有人最后站在了最高的领奖台上,有人则始终默默无闻。
其实,学习也是如此,你可能用了足够多的时间,想了足够多的方法,流了足够多的汗水,结果还是不尽人意。
这本是人生的常态。
3
正如奥林匹克精神不是“永夺第一”,而是“更高、更快、更强”一样,我们努力的目标也不该是只求第一名,而是要不断超越自己。
比如以前我们说,亚洲的运动员在百米比赛中,能够站到决赛的跑道上,或者能够进入10秒大关,就是很大的突破。同样,作为学生来讲,我们各方面的条件也许不是最好的,但只要我们努力发挥出了自己最高的水平,就是成功。
学习也罢,人生其他方面也罢,我们并不是在和别人比较,而是在和自己比较。我们追求的应该是自己的“更高、更快、更强”,而不是只看排名多么领先。
从这一点上讲,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成功,而是我们的成功观错了。
4
记得儿子有一位高中同学,学习特别努力,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但他在班里总是排在中等偏下的位次,一次次考试,一次次从希望变成失望。
听儿子不只一次和我说起过,那个同学曾在某次考试失利之后,躲在被窝里偷偷地哭。
但哭过之后怎么办?擦干眼泪接着去学。因为在他哭的时候,别的同学仍然在教室里看书、做题。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让自己被人落下得更多。
那个孩子最后考上了一所还不错的高校,虽然距离考清华北大的愿望差了好远,但我觉得,他的高中三年是成功的。
也许有的孩子连这样还不错的高校都考不上,也许有的孩子尽了最大的努力才考上大专,但只要自己已经做到了最好,就不必遗憾。
5
大家都在努力奔跑,不是你拼尽了全力就肯定能领先别人,能排在第一,最后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
对于学习压力巨大的孩子们来讲,调整好心态,只管耕耘,不执着于成绩,以最好的状态复习,以最好的状态考试,这已经足够。有时候,过于关注成绩和排名,很可能反倒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
你只管努力,余下的交给时间。成功,我幸;失败,也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