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量的劳动可以使孩子快乐
发布时间:2021-01-04 快乐的幼儿园教案 以快乐的幼儿园教案 快乐的幼儿园游戏 适量劳动可以使孩子快乐。美国哈佛大学历时40年研究后得出结论:那些童年时参加过劳动,甚至是简单的家务劳动的人,比那些小时候从不做事的人生活得快乐。研究表明,孩子们童年时的活动与成年后的情况有着惊人的关系。那些童年劳动得分最高的人,成年后交游广泛的可能性高出10倍,获得高薪的可能性大4倍,失业的可能性少15倍。那些童年很少劳动或不劳动的人,犯罪的可能性较高,精神不健康的可能性大。可见,那些替孩子做一切事情的父母,实际上是害了孩子。
让孩子参加适量劳动是大有好处的,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明确目的。让孩子劳动的目的是培养其责任心、独立性、自尊心和自信心,因为这是情绪健康的基础。
及早开始。“帮助妈妈”的强烈愿望,几乎在孩子学步时就开始了。一个2岁的孩子可以把衣服送到洗衣间去。四五岁的孩子可以执行一个小的差使。7岁的孩子可以放餐桌,履行家庭一员的职责。一位心理学家在郊游中,让他3岁的孩子洗金属餐具,这样到长大一点时,孩子就已经学会怎样做了。
要有现实的标准。虽然多数事情大人会比孩子做得更好,但切不要自己代替孩子做,这样只能削弱孩子的自尊心。教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最好办法,是先向他示范,再和他一起去做,但这并不意味着宽恕、草率,如果他没有尽力做好,应当坚持让他再做。
不要用物质引诱。孩子做好一件事情,最好的报酬是给他一个微笑,拥抱一下或者说一声“谢谢”。孩子可以有零用钱,但不要让他觉得这是履行义务的报酬。如果这样,他可能认为,每一次清理自己的房间,都应得到钱。
要力所能及。让孩子劳动是必要的,但过多过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健康。给孩子任务要在其体力所及的范围内,使他体验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如果对这个任务丧失了信心和勇气,他也许再也不愿尝试了.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快乐着孩子的快乐
幼儿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着惊喜,充满着乐趣,充满着意外......
他们的学习需求更多地来源于这些惊喜、乐趣和意外。细细留意,我们会在幼儿的一言一行中发现他们关注的焦点。当我和幼儿在户外散步时,他们会数着彩砖跳格子,往往数着数着就乱了套,最后哈哈笑成团从一再数;他们会歪歪扭扭、乐此不疲的走在彩色的车轮上转圈;也许对于成人来说这是无聊的事,可是看着幼儿的笑脸,就明白他们乐此不疲的原因了。
记得有一次在草地上休息时,他们惊奇地发现:这里有一个大虫子。于是草地下还有什么就成了最新的话题,大家趴在草地上,有的用手,有的拿着拣到的树枝,一个劲地在草地下找呀找:“哈哈,快来看,我找到了一个东西啦。”仔细擦干净泥土一看:哎呀,原来是一块小石头。一下子就泻了气。“没关系,我再找。”那位小朋友嘟着嘴,气呼呼的样子到现在我仍然记忆犹新。在经过一场草地混找之后,幼儿可有自己的战利品了:几个坏积木、几个蜗牛壳,还有一些死掉干了的小虫子,连草根都被拔了几根......也许这真的不是什么有意义的东西,但是我在孩子的脸上、眼里、心中看到了两个字:快乐。
在幼儿的生活中快乐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只要他们喜欢做的事那么我想这就是快乐的事。
让孩子享受阅读,读书使我快乐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其实都很注重阅读对孩子的影响。阅读,发挥的不仅是传递知识、规范的作用,还将陪伴孩子度过幸福的童年。
最近给朵儿买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朵儿很喜欢。每天晚上出去散步的时候,朵儿都乐滋滋地问:"妈妈,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我回答说:"因为下雨了呀。"
"不对!"朵儿拖长了嗓门说:"下雨时或雨后,空气中充满能折射日光的水滴。当阳光经过水滴时,不仅改变了前进的方向,同时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出现在和太阳相对的方向,就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彩虹,是大气中的一种光的现象。"我很惊讶,说"你怎么知道的?"
"我看了你送我的书,这是上面写的!我还可以考你一个问题吗?"朵儿十分自豪的说。"说!"我十分开心。
"云是怎么形成的?""水蒸气
,具体的我还真不知道?""书上说,云是有体积非常小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水蒸气凝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悬浮在空中,就成了云。还有,还有好多哪,"朵儿高兴地笑起来。"等我晚上回去再看看,明天我再给你讲。"
一个孩子越早开始进入阅读环境,受到的启发就越来越深刻。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享受阅读,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还能锻炼口才和表述能力,拓宽眼界,培养情操,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爱好和习惯。
可以对孩子吝啬
每天下课铃声响后,家长们都迫不及待的等待保安把学校大门打开,然后递给老师接送卡,把孩子从幼儿园接走。孩子们看到自己的父母来接自己,高兴的笑脸都笑开了花,开开心心的拉着妈妈的手回家可第二天早上来上幼儿园时又是另一副面孔,尤其是刚入园的小班孩子,每天早上来上学时哭闹的孩子不在少数,家长这时就会满足孩子的上学要求,即使有点过分,比如:苗正浩小朋友每次妈妈来送他不是说忘了那东西要求妈妈领着回去拿就是说没吃饱饭还想回家再吃点一会儿又说手指疼,一看只是起了个小皮皮;一会儿又说耳朵疼;一会儿又说脚疼;一会儿又说、、、、、、而这时家长为了让孩子停止哭闹就会满足他的要求,以至于孩子每次来上学都会寻找各种借口磨磨蹭蹭,给孩子形成一种不好的习惯,使孩子过于任性。其实家长对孩子的无理要求绝对不能妥协和纵容,尤其是第一次。只要第一次你妥协了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不良的性格,阻碍其正常发展。请家长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吝啬一点,少一点纵容,多一点教育。
用适宜的方式使孩子转变
刘文博小朋友有爱心、自理能力强,这两个方面成为孩子们学习的焦点。但是,提起刘文博排队,却还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不管他站在哪儿,他都会跑出去,有时跟小朋友追逐,有时跑到大型玩具区域,有时蹲下来捡石子,有时在队伍中窜来窜去……总是让我为他担心,于是,我决定想一个适宜的办法,既不伤害她的自尊心,又能使他得以改变。
户外活动时间到了,我一边指导孩子们排队,一边对刘文博说:“文博,你有好吃的东西,总是想着老师和小朋友,老师太喜欢你了,老师愿意离你近一点,快到队伍前边来,老师领着你。”刘文博跑过来:“老师我不愿意你领着我,小朋友会笑话我的。”“笑你什么?你表现好,老师才领着你的!你要是表现不好,老师就不领你!”
我把刘文博放在队伍前边,在日常生活中指导他掌握一些排队、走路的常规,整个队伍没了他的“捣乱”,“安稳”多了,我也不用太担心他和孩子们的安全问题了。“刘文博,你领着小朋友在前边走着,要走的不快不慢,一个劲儿走,中途不能停下,一直走到厕所,我在后边看着,看看谁能受到表扬。”前边有文博带路,后边有老师指挥,整个队伍整齐的到达了目的地。
瞧,刘文博从一个胡窜乱跑的孩子,变成一个真正的小排头了。
快乐的孩子们
孩子们在幼儿园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他们充满着惊喜和乐趣,充满着各种的意想不到……但孩子们的学习需求也更多地来源于这些惊喜、乐趣和各种的意想不到。仔细观察,通过孩子的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就能发现他们的与众不同。每当我和孩子户外活动时,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欢蹦乱跳的样子总是吸引着我的视线。这种动力会让我不由自主的带领着他们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因为我喜欢看他们各种各样的姿态。这段时间对于跳绳,孩子们特感兴趣,有的孩子跳起来可以说是轻松自如,可还有个别孩子跳起来却是歪歪扭扭、样子非常的可爱,但他们总是乐此不疲的进行练习,有时,孩子们跳着跳着就没劲了,也就跳坏了、跳乱了套,有时还有的孩子想玩花样,甚至一不留神一屁股就坐到地上,孩子们看到此情此景,一边去扶起摔倒的孩子,一边乐的笑成一团,我也被这群孩子感染了,也融入了孩子们当中……也许对于成人来说这是无聊的事,可是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就明白他们乐此不疲的原因了。总之,我在孩子的脸上、眼里、心中看到了两个字:快乐。幼儿的生活中对孩子们来说,快乐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他们喜欢做的事,那么我想这就是快乐的事吧!也祝愿这帮可爱的孩子们快乐的度过每一天。
让孩子随时可以发泄
“多多点心城”传来响亮的吵闹声,原来后琛和钦沼为了争做小厨师闹得不可开交。郭玉浩匆匆跑来向我求助。我问明了情况后,没有直接帮他们解决问题,而是提了一个建议:“你们这样抢肯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建议你们想想别的办法。”说了一番后,孩子们决定用猜拳的形式选出,结果后琛胜出,做了全班的小厨师。钦沼知道自己没机会了,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此时,我真想马上劝劝他,或者想办法转移他的兴趣点,引导他玩别的游戏。可我想了想,还是采取了另一种方式。我轻轻走近他,蹲下来对他说:“老师知道你很难过,想哭就哭吧。如果是我,我也会难过的。”钦沼泪眼汪汪地抬起头,对我说的话感到很意外。“没当上自己想做的小厨师,心里很难过,所以就忍不住哭出来。对吗?”我这样一说,钦沼的哭声反而轻了。最后,他对我说:“我现在觉得好一点了。”经过刚才的情感发泄,钦沼又高兴地去玩别的游戏了。
在讲评游戏时,我引导孩子们讨论:“当你难过或伤心时,怎么办呀?”有的幼儿说:“可以买好吃的,使自己高兴起来。”有的说:“我会像钦沼一样哭出来。”还有的说:“我家有个拳击袋,不高兴时,我可以去打它几拳。”经过我的引导、启发和大家的讨论,孩子们明白了,每个人都会有不开心的时候,但可以在不影响别的小朋友的情况下,通过多种方式发泄,使自己的心情好起来。
后来,在孩子们的建议下,我班增设了“心情小站”“消气商店”“发泄袋”等。幼儿心情不好时,可以到这些地方去尽情倾诉、尽情发泄。一段时间下来,我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孩子们渐渐懂得了怎样调整自已的情绪,成为一个快乐的孩子。
这件事也使我悟出一个道理:当我们教育孩子时,必须顺应孩子的天性,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快乐的表演游戏让孩子很快乐
表演游戏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艺作品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技能(言语、动作、手势),再现文艺作品的内容(或某一片段)的一种游戏形式。
以表演角色的活动为满足,它不是以演给别人看为目的,而是为了追求表演的满足和快乐。
教师在日常的表演活动中要注重成功体念,以信育情。
信赖感、自信感是幼儿健康成长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性格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身上大致表现为:乐于助人、乐意与人商量、有困难愿意求人帮助。
通过恰当的评价,有助于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作为老师要求读懂孩子眼中的渴望,了解他们需要什么?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口头语言和表情语言的积极作用。
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把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幼儿。
如有些孩子比较胆怯,想上台表演却又不敢,因此举手也是悄悄的。
这时你的眼神就应是鼓励的:孩子,行的大胆点,老师为你加油;有些孩子的表演欲望比较强,但倾听习惯不好。
这时你可悄悄的对他说;你演的很好,老师相信,其他幼儿在演时,你也会为他加油,对吗?还有些孩子愿意表演但是表演的技能不够。
这时你可利用空余时间、在没人时,帮他巩固,让他进步。
……我们赞美孩子要真诚,要恰如其分,要让孩子感到自在。
因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孩子也应体念到自己的弱点。
为此我们可以采用鼓励的方式,运用描述或问话,让孩子去体会他的哪些行为是值得赞美的,而值得赞美的原因又是什么。
在称赞孩子时,最好能清楚地指出孩子好的行为,如"你今天游戏时没有乱发脾气,是个好宝宝"……只有通过让孩子充分意识到自己良好的行为,才能使日后有所遵循。
总之教师要相信幼儿的潜能,尊重他们的创造,发现他们的进步,肯定他们的成绩……让他们在愉快的游戏中,笑得更灿烂,唱得更动听,真正成为快来的小天使!
幼儿园的孩子也可以散养
当今社会,是一个求快的社会,好多事都在追求速度,但停下来回头看看的时候,忽然发现一个怪现象,我们现在吃的很多东西,相比以前丰富了许多,但滋味、营养却不如以前了。
于是,很多中看不中吃的东西层出不穷。讲究的人们,开始寻觅没上过化肥、没用过农药的原生态蔬菜。散养的猪、鸡,散养鸡下的“笨鸡蛋”开始红火起来。由此,我忽然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想到了在幼儿园生活的孩子们。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从孩子没出生便“不甘落后”进行教育,出生后更是忙着让孩子学这学那,尤其对进入幼儿园的孩子,更是以提前学习小学知识为着力点,并为孩子的“成绩”沾沾自喜,引以为荣。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这种心理,也不惜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在幼儿教育“小学化”上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这能不令人担忧吗?
促进发展不是错,但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过早地进行“小学化”知识教育,却是不妥当的。
在自然界中,很多早熟的果子,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往往会过早地腐烂;很多不应时的被“催熟”的蔬菜,虽然令我们眼前一亮,但吃到口里却是没滋没味。难道我们也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早熟的果子和被“催熟”的蔬菜吗?
无从知道三四十天就能长到六七斤,甚至八九斤的鸡鸭们的心情,却能看到很多孩子与年龄并不相符的行为和表情。尽管吃得好,喝得好,但孩子们快乐吗?幸福吗?很信服叶圣陶先生那句话“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我觉得,幼儿园时期的孩子,就像春天的土地,地温上不来,早浇水是不行的。地温上来了,也是不能频繁浇水的,否则,地温是保不住的。适时浇过水的土地,是要等待几天再细细耕耘的,是要铺好底肥的。匆忙下种不仅违背自然规律,而且想日后丰收也是不可能的。
春天的土地,需要的是等待,是唤醒,是激发,是培养。“枣芽发种棉花”,不到时令过早播下的种子即使发芽也很难适应环境,春天的风儿很容易把它们“带”走。
土地整好了,该下种时下种,就不会有太多的担心,生根时自然会生根,发芽时自然会发芽,到夏天,必然会生机勃勃,到成熟的季节,必然会硕果累累。很喜欢那样的一个场景: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到田间,到地头,到草丛,捉虫,啄石子,啄青草,晒太阳,追逐嬉戏。小鸡们多么快乐啊!长大后的它们,打鸣一定嘹亮,下的蛋一定有营养!
我们在幼儿园,为什么不学学鸡妈妈,把孩子“散养”呢?让孩子多活动,多晒晒太阳,让孩子健康起来;对孩子喜欢的事情,引导他、激发他、培养他,在孩子心里种下快乐和求知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是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