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不想去上学”,你要如何回答?
发布时间:2020-12-08 如何进入上学状态 幼儿活动方案我的妈妈 幼儿园我的好妈妈说课稿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1
早晨田小乖小朋友一睁眼就问我:“妈妈,我能看两集汪汪队吗?”
“不可以,今天要上去幼儿园。”
“我还没睡醒呢,我要再睡一会儿。”一听要上学,立刻又爬进了被窝。
前几日他因消化不良腹泻,只能吃好消化的稀饭。每顿饭必哭,一直嚷着要吃肉,甚至试图直接从我手里抢走我正啃着的鸡翅,当然,没有成功。
为了让他能吃些他口中“没有味道”的稀饭,我妥协让他边看汪汪队边吃稀饭。
导致现在大早上一睁眼就想看动画片。熊孩子果真是没有边界的父母惯出来的。我深为自己轻易妥协而自责,罚自己少吃个鸡翅。
正面管教的精髓就是和善与坚定并行。到了时间,就要去学校,这一次我要坚定到底。
将他从被窝里抱出来,给他穿衣服。
他依然不情愿,“为什么要上学呢?”
这个问题他问过一百次,我也回答过一百次。当然最终要的是先要共情。
我柔声问:“宝贝,你不想上学吗?”
“上学没有好朋友。不好玩。”
“你觉得上学不好玩?”
“嗯,家里才好玩,我想跟你一起玩。”
“哦,这样啊。”
“我们一路玩,一路走去好不好。”(zfw152.cOM 趣祝福)
“好啊!”我欣然同意。耶,这就是我要的效果。
2
在读《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之前,碰到老大或老二这样说,我都会吧啦吧啦开始讲道理:“上学可以学知识,每个孩子都要上学……”之类。
甚至还可以再煽情一点,说下山里的孩子为了上学要走要多山路,爬过危险的吊桥,顶着一头霜花,但是再多困难都阻止不了他们上学的脚步。……
问题是,往往我已经感动的要眼泪哗啦哗啦了,听的人不为所动。
思想家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事实证明,他果然是大思想家。这三招我一一在孩子们身上用过了,确如他所说,没什么卵用。
姐姐田小歪有次抱怨英语的固定搭配短语总是记不住,作为一个英语是自己短板的陪读妈妈,在那一刻还是忍不住冲上前去,跟她讲当年我耳闻里的班里英语学霸们所用的学习方法。“读,反复读,直到背过。”
然后开始滔滔不绝讲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学好了英语,你可以接触更广阔的世界,拥有更多的机会……”比英语培训班的老师宣传的还卖力。
最终的结果是,她趴在桌子上哭起来。
3
接纳,就像土壤,它能够使孩子发展并实现自己的潜能。
因为对孩子来说,接纳就等于被爱。
很多父母都有一种困惑,为什么孩子越来越少跟我们谈心了。很多时候,关上沟通之门的那个人,其实是我们自己。
当孩子跟你说,“妈妈,我不想写作业了。”你会怎么回答呢?
A:“不想写作业,你还想干啥,上天啊。”
B:“怎么可以有这种可怕的想法啊,你是一个学生,一定要好好写作业啊,写作业就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检测啊,你才知道自己什么地方不足,才可以查缺补漏啊。”
C:“哦,亲爱的宝贝,你知道你这样说妈妈有多伤心吗?你知道妈妈有多爱你吗?妈妈希望你有一个好的前程,有好的生活。你不写作业,不学习,妈妈会伤心死的。”
对号入座。请问你是哪一种?
作为一个俩娃的妈,被锻炼成资深戏精的我,三招都用过。一一帮你们检验过了,都是关上沟通之门的好方法。
你可以回想一下,如果你跟老公说;“我不想带娃了。”你老公什么样的回应会惹毛你呢?
A:“不想带娃,你还想干啥,上天啊。”
B:“怎么可以有这种可怕的想法啊,你是一个妈妈,一定要好好带娃啊,带娃就是你最重要的事业啊,衡量一个好妈妈的标准就是看娃带的好坏。”
C:“哦,亲爱的宝贝,你知道你这样说老公有多伤心吗?你知道我有多爱你吗?我希望你是一个好妻子,好妈妈,你这样说我会伤心死的。”
估计,哪个老公这样说,等来的将是一场腥风血雨吧。
“老娘需要的是认可。”当妈的仰天长啸。是,每一个妈妈都希望自己的辛劳被认可,自己的情绪被接纳。孩子也一样,其实,每个人都一样。我们都需要被接纳,被认可。
对方积极地倾听,是对我们认可的一种好的方式。
4
正确的倾听方式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示范下。
你不想写作业?(对孩子的话进行编码,了解孩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反馈给孩子,来验证自己理解的是否正确。注意,考验你演技的时候到了。控制表情,沉稳,平静,表现地一定要淡定自然。然后等着孩子怎么说。)
比如她说“写作业太烦了,太多了,写不完。”依然可以重复她的话。“你觉得作业太多了。”
不想重复的时候也可以用,“哦,这样啊。/确实。……等等表示肯定的词语。先肯定孩子的情绪。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在倾诉的过程汇总,孩子会慢慢说出问题的核心。
当人们受到鼓励,敞开胸怀说出困扰他们的情绪时,这种情绪才能得到释放。
千万记得,无论孩子说什么,这期间不要讲道理,不要提建议。他可能会有一些激烈的词语,这可能是他写作业受挫了。
没关系,接纳他。
我们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也会说一些激烈的词语,表达出来,倾诉出去,这种坏情绪就释放出去了。
积极倾听能够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温暖的亲密关系。被另一个人倾听的经验,被倾听者理解的这种经历,都会带给人极大的满足感。
最终,你会发现,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
他在倾诉结束后,自己乖乖去写作业了。
当孩子把问题“说出来”时,比在心中思考,会想得更透彻。并找到更好地解决方案。
不需要你跟他讲完不成作业的危害,他心中都清楚。他也知道,自己必须找到解决的方法,只是在心中烦躁的时候,他需要一个窗口,去宣泄。
当我们忍不住去讲道理,提建议的时候,其实同时也传达了一种不信任,不信任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我们闭上嘴巴,只是倾听,反馈你所听到的,肯定他的感受。当孩子听到自己的“信息”被准确地返回,他也就明白,自己是被理解的。
我们为人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少走弯路,想把我们的人生经验、知识分享给孩子。但这真不是一厢情愿的事,要看孩子是否有这个意愿。“情形推销”难免遇到阻抗。
很喜欢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在书中的一段话:“懂得接纳的父母愿意让孩子编写自己的人生‘程序’;不懂得接纳的父母感觉有必要为孩子编写他的人生。”
孩子的人生需要自己去编写,我们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和观众吧。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妈妈,请不要吼我。我怕”
我曾经认为,对于儿子,我足够耐心、温柔。直到昨晚,儿子的一句话,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态度。
快十点了,三岁的儿子各种磨叽,拒绝去刷牙。我压住心里的火,强做冷静,提高调门,一字一顿对着儿子说:“如果不刷牙,就别上床睡觉!”
小家伙瞬间安静了,然后盯着我的眼睛,怯怯地说:“妈妈,别大声说话,我怕!”
很明显,儿子听出了我说话的强硬语气和强压的怒气。
我一下呆住了,问他,妈妈大声说话,是不是让你不舒服,甚至有点害怕?
他说,是呀,昨天你们也这样,爸爸把卧室门关上,不刷牙就不让我进;妈妈也大声说我。
父母无意的言行,原来已经伤到孩子的心了。我不禁一惊。回想之前,我似乎多次利用大声“下达命令”的方式,强迫他遵守规矩和习惯。
有时,他会认真地看着我,听我说话。然后使劲点点头,并“嗯嗯”地答应着;有时,跑过来,抱住我的脖子,甜甜地叫声妈妈;有时,他一边竖起右手食指,放在嘴边,做出嘘声状,一边夸张地压低嗓音,小声而轻柔地重复我的话语。
当时,我还纳闷,这孩子干啥呢。现在想来,估计是有意强调,妈妈也用这种轻柔的语气和我说话吧,别那么大嗓门。
其实,大多时候,看到他这种表现,我的气也就消了一半。如此看来,孩子的这一举动,似乎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熄灭了父母的怒火。
可是,他当时的内心一定是有些害怕甚至恐惧的。
想到这里,我有点懊悔,怎么那么粗心呢,我是他的天,我那么吼他,会否让他有种天塌的恐惧;有点感动,小家伙还是那么爱我,虽然我的言行让他小受伤;有点欣慰,眼前的这个小人儿长大了,知道说出自己的想法了。
我一向主张,通过温柔而坚定的方式为孩子建立规矩和边界,事实上,往往坚定有余,温柔不足。?有时,还会带些情绪,似乎成了呵斥。
为什么不能带情绪为孩子立规矩呢?
首先,没效果。儒家有一句话,“势服人,心不然”。你的严厉甚至呵斥,一时震慑住孩子,强迫他遵守了规矩。但一旦有了自由,他立马恢复“原形”。就像一个拉紧的皮筋,一松手,就收回去了。如果,你不希望一直用这种强压的方式,让孩子被动遵守规矩,那么,还是不要用呵斥、惩罚和打骂的方式。
其次,有创伤。呵斥和打骂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养成讨好或叛逆的气质。有的孩子灵活些,为免于被呵斥和打骂,他会生活得小心翼翼,习惯看人脸色行事,不利于独立人格的形成。有的孩子则格外皮实,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挨打也不怕,甚至为了吸引你的注意,或者为了气你,偏要和你对着干。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相对民主公平的社会。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不卑不亢、富有平等意识的人,那么就要首先在家为他营造这样的氛围,而不是靠“暴力”以及成人的气势压制他。
可是,规矩还是要有。如何做?很简单,努力做到温和而坚定。
不过,熊孩子确实很气人呢。温和?妈妈做不到呀!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和诉求,武断认为孩子无理取闹。孩子并非不可理喻,他们往往比成人想象得明事理。
以我儿子为例,不想刷牙可能是觉得这让他不舒适,或者不够有趣。大人对于枯燥或不适的事情也会拖延或者逃避,这样想,我就不那么生气了。
找到原因,对症下药。赋予枯燥的事情以趣味。我和儿子说“你牙齿上住着哈克和迪克呢,咱们把他送到地中海吧”(绘本《牙齿大街的新鲜事》的情节,儿子很熟悉)。于是,儿子很配合地去刷牙了。
当然,如果能以这种灵活轻柔的方式,让孩子遵守了规矩,固然好。不过,有时,真的需要父母“坚定”。比如,我儿子有阵子饭前不洗手。后来,只要看他不洗手,我就把他抱离餐桌,当然是不带情绪哈。他跑过来,我再抱离。慢慢地,他就知道不洗手吃不到饭,也就习惯洗手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温和而坚定就是非暴力沟通。这原则适用于成人世界,也适用于亲子教育。感谢儿子的到来,让我不断学习和成长。未来路途仍远,请多多关照,我的宝贝。
妈妈,你为什么要抛弃我?
孩子3岁了,应该上幼儿园了。虽然很多家长们会有些舍不得,但大多数会坚持为孩子选择大众的成长方式。我们儿童绘画心理乐园中有个小会员,在应该上幼儿园的年龄上学,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在幼儿园被老师和学生们孤立,孤独无助的他,在学校常常一言不发,跑回家中又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尤其擅长绘画,她的画都是在讲故事!但在幼升小时,学校一度怀疑孩子有自闭症,进而很难入校就读,无奈之下,只能作为编外生来上学。
孩子在上了几次绘画心理课之后,自我表达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有次她竟主动的问妈妈:“我3岁的时候那么小,你为什么非让我上幼儿园?我哭得那么厉害,你为什么不管我,任由老师把我拽进去?!”“妈妈你为什么抛弃我?”,面对这一连串的发自内心的疑问,任何一位妈妈都会为之心碎吧!
上幼儿园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上学就意味着要和妈妈分开,就意味着要离开熟悉的环境,是踏入迈向社会的第一步。面对未知的环境与事件,自己最亲爱的妈妈却不在身边,肯定是妈妈不要我了!哭闹、不去上学是常有的事,有的孩子甚至会通过躯体化的反应,比如生病这样的方式作为对抗方法。
对于孩子的哭闹,置之不理,孩子会怎样?
我们知道上幼儿园是有利于孩子发展的,因此很多时候,面对孩子的哭闹,我们会厌烦、会无奈甚至愤怒,同时,有些家长更愿意将这个烦人的小孩交给老师,让老师去解决他,自己稍做安抚,就赶紧抽身离去。接下来,就是孩子最痛苦的时候了,他一方面要应对周围陌生环境,一方面还要处理自己被抛弃的焦虑。长期不被关注后,孩子的安全感就会收到严重打击,他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他敏感多疑,他无法集中注意力,有的孩子只会自己跟自己玩,有些可能会特别粘腻大人。无论哪一种,长大后的他们都是无法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的,当自己为人父母之后,也会用同样的方法对待自己的孩子。
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如果孩子是个特别不愿意上学的宝贝,我们需要的是有耐心,接纳孩子的状态,理解他内心的苦楚,不厌其烦的向孩子证明我们是爱他的,每次上学的时候跟孩子约定好时间,做到了就给予精神鼓励,帮助他熟悉老师、熟悉环境、熟悉小伙伴,让他知道幼儿园是安全地带,可以自由玩耍。无论他的反抗持续多久,我们都要去理解他,如果你不接纳他的状态,对他不耐烦,他就会认为妈妈抛弃了他,情况会变得更加糟糕!
其实跟孩子交流并不难,孩子只是想要确认妈妈爱我、妈妈永远不会抛弃我,只要我们给他足够的安全感,他就会快快乐乐的去玩耍了。
育儿心得:要妈妈送我上学
育儿心得:要妈妈送我上学
实录一:
“我要妈妈,要妈妈送我上学”,我被这样的声音惊醒,赶紧起身拍拍其其的身体,当时是2012-2-8凌晨两点。这句让人心痛的话语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在上个学期,其其就有过无数次的请求,我以为经过一个寒假他会忘掉这些,没想到这个学期更严重,现在连睡梦中都会说出这样的话。
实录二:
第二天早晨起床,其其就开始哭闹了。
“我要妈妈;妈妈送我上学好不好?”
“其其乖,妈妈要去上班,等会就回来啊。”
“妈妈我不要上学,我不要妈妈上班。”
“其其,妈妈下班带好吃的给你吃,带土豆,好好吃啊。”
“不要,我不要吃。”
……
我看今天是无法脱身了,于是我说:“其其,把房间桌子上的手机拿给我好吗?”对孩子说了这样欺骗的话语,我便像个贼似的跑出了家门,跑到楼下都还听到其其的哭声,抬头看到其其爬到窗户上哭着要妈妈。
实录三:
这一天的晚上,我早早下班,其其坐在沙发上面无表情地看着电视。
“其其,妈妈回来了。”
孩子没有回答,当我走过去抱起他时,孩子搂着我的肩膀哇哇大哭,那一刻我的眼泪也在眼眶打转,我轻轻地拍拍他的后背。
“今天接他回来时情绪就不好,一直到现在都没笑过,老师也说中午在学校想妈妈了。”其其外公埋怨地告诉我这些。
“妈妈,为什么李耀源有妈妈接送,我没有?”
“是的,因为妈妈上班的地方好远,早上要走得好早。”
“没有妈妈接送的孩子是很可怜的,我是个很可怜的孩子。”
说着说着又哭了起来,其实昨天晚上其其也说过这样的话,当时他爸爸还觉得很好笑,但是这一刻,我心如刀绞般的痛,我真是个失职的妈妈,我没有用心去关心他,总是认为他是孩子什么也不懂。
“我只要妈妈早上送我上学,可以要爷爷接我回家。”哭着还不忘再次请求我。
“好的,妈妈答应你明天送你上学好吗?”其其一下子从我的身上挣脱开向爷爷的房间方向跑去。
“爷爷,妈妈明天送我上学。”
“噢,好的,那其其可以不哭了噢。”
“嗯,我喜欢妈妈送我上学。”
实录四:
这一天刚到家还没来得及换鞋。
“妈妈你回来啦,回家要抱抱。”
“啊,其其,你说什么?”
“老师说了,回家后其其要和爸爸妈妈抱抱的。”
我不敢相信这是我孩子说的话。
“其其,今天想妈妈了吗?”
“想了一下,老师说想妈妈的时候就和老师抱抱。”
这个拥抱是我有始以来印象最深的拥抱。
准备睡觉时,我对孩子说:“其其,妈妈之前没能送你上学是妈妈的错,以后妈妈一周送你两次可以吗?”
其其想了一下说:“妈妈,我要星期一星期三送我。”
“那你在学校不想妈妈好吗?”
“我想妈妈时会告诉老师的。”
实录五:
有一天晚上,孩子突然对我说:“妈妈,我有好多好朋友。”
“是吗?那给妈妈说说都是哪些同学啊?”
“丁老师、晓莉老师、蒋懿、严袁杰……。”
“其其有这么多好朋友啊,是不是很开心啊?”
“妈妈,我以后不要妈妈送我上学了。”
“为什么啊?”我不明白其其怎么突然说出这样的话。
“妈妈,上学是件很开心的事,妈妈你是不可以上学的噢,你变成其其这样大才可以上学,你要上班的。”
分析:
看到其其这样的情况我开始反思我们给孩子的爱到底有多少?每天上班时孩子睡得正香,回家时孩子已经吃过晚饭正在无聊地看着电视,匆忙吃过晚饭就得准备睡觉,与孩子的交流基本上都是在床上,时间不足30分钟。上个学期,我总计送孩子上学不足3次,这个学期也就开学第一天送他上学……。
其其的情绪变化在上学期就比较严重,然而作为父母的我们都没有引起重视,却还以为孩子还小,骗骗就好。记得在第一个学期时,丁老师与晓莉老师经常与我在短信及飞信平台上交流,反映其其在幼儿园的一些情况,家长平时需要注意的事情,可惜两位老师的好心提醒都没有引起我当时足够的重视,总是在我一次次的借口中逃避父母应尽的责任。
措施:
于是我和老公商量孩子的问题。工作与孩子如果不能兼得我们该怎么选,于是我决定正式换工作,如果在一个月内没有办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就辞掉现有的工作,边照顾孩子边就近找工作。当有了这个决定后,我一下子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
同时我还给丁老师和晓莉老师分别写信,把我目前遇到的困难及面对孩子的请求我该如何处理等一些问题告诉老师。没想到两位老师很快就给我回复,老师告诉我其其是个懂事又敏感的孩子,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和其其讲道理,告诉他妈妈为什么不能每天接送,请他站在妈妈的角度考虑问题,告诉他妈妈也要遵守公司的规定,就像其其一样要遵守学校的规定一样,如果妈妈违反了规定,也会受到批评。同时还可以请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强他的自信心。就这样其其确实进步了很多,当其其有情绪的时候,我按老师告诉我的方式,和其其保持同样的高度认真地听他说完,然后站在同一立场一起商量怎么解决。同时我们也会让他和我们一起做家务,鞋柜里的鞋由他来整理,玩具由他自己决定放哪里,吃饭时碗筷一定要亲自摆等等。有时太晚了,我想帮他脱衣服,他竟然拒绝我说:“妈妈让我来,老师说了,自己的事自己做,别人的事要帮着做。”睡觉时还会说:“不能把头蒙在被子里噢,老师说了要让小头露出来。”我笑着亲亲孩子的脸,这么天真可爱的孩子,我怎么就没早发现呢。
收获:
当孩子说他有很多朋友时,我没想到孩子会说老师是他的好朋友,让孩子能有如此亲近之感,可见老师们在背后付出了多少心血啊。
我曾无数次期待其其能有一天不让我送他上学,能在我早晨离开的时候会和我说再见呀。当孩子对我说不用我送他上学时,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正是我期盼已久的时刻啊,孩子们的心真的是好单纯啊,你只要用心地给他一点点爱,就会发现他会给你带来很多的意外幸福。
我真心地感受到,是因为老师们细心的观察、亲和的态度、及时的沟通和正确的引导使得那个一想到妈妈就要掉眼泪的小男孩渐渐成长为一个勇敢的小男人,也是因为老师们的提醒促使我下定决心来积极面对孩子的问题。能有这样的结果,我和孩子都很高兴,真的要谢谢老师们!
妈妈,我以为你没有梦想
那天偶然看到嘉倩的那篇《我本来以为你没有梦想》。当时只是匆匆看了两行就关掉了。今天忽然想起那篇文章,于是准备转发给老妈。
按下“发送”之前又仔细看了一遍,却发现这篇文章的每一行都让我共鸣至深,以至于让我哭个不停。里面的很多情节,仿佛就是在说我的母亲。
大约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吧。
想起昨天跟你打电话,你说起最近眼睛总是跳,每一次眼睛跳都会很担心我,怕我有什么事情发生。你对我说,你可千万要注意安全啊。“我每当有心情不好的事情,都会想想你,想到你就开心很多,所以你一定要好好的啊。”
当时听到这句话忍不住鼻子一酸,虽然嘴上只是笑着说“我一直宅在家里复习考试呢,能有什么事情呀”
18岁那年离开家,飞到地球的另一边。你一夜没睡,只是为了等我着陆后给你打电话。之后的每一次旅行,不管是美国的东西海岸还是欧洲的大小城市,你总是会笨拙的把我的飞行日期记录在日历上,还会反复问我是不是计算进去了时差。
每 到一个地方我都要想方设法先给你打电话,因为我知道,每当我到一个新的地方,你总是在几千里外替我揪心。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寄一张名信片给你,因为我希望 可以让你看到我所看到的城市和风景。可是你真正在意的,并不是那些明信片上是你曾经想去的地方,而只是我是否平安,是否快乐。
你虽然很少跟我说起,可是你却总是跟爸爸说,每次想到我18岁时候就一个人拖着N个行李箱飞到离你那么远的地方,你就心疼的想掉眼泪。可是你又愿意成全我的梦想,愿意让我去飞。
你偶尔会自责的说“要是当时我和爸爸没有从美国回来就好了,这样你在美国就有一个家了,就不是自己一个人。”可是我知道,那个时候的你还是一腔热血,梦想着回去“建设祖国”。
每次回家,你都会早早的开始倒计时期盼着我回去,早早准备好我喜欢吃的各种零食和食物。你最喜欢和我逛街。虽然总是抱怨我不在家没有人陪你逛街,而每次我回去和我逛街的时候,买的东西却都是给我的。
每当我看到什么漂亮的衣服而犹豫不绝的时候,你肯定会说,“喜欢么?喜欢就买呗。”完全不在意价钱。而给你自己买衣服的时候,却又总是会因为价钱而斟酌再三,而我用同样的话鼓励你,你却还是犹犹豫豫。
你兴冲冲的告诉我朋友送你一套特别好看的瓷器,“等你结婚时候我给你背到美国去哟”。我就笑话你说我这里什么买不到,“你留给老弟结婚好啦”。而你却还是会为我积攒各种我可能喜欢的小玩意大玩意,堆在我房间里或者壁橱里,让我回去后看到哭笑不得。
每天都会给你打电话。你喜欢跟我聊天,喜欢听我兴高采烈的说今天又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发生,却又会生怕耽误了我的时间,不停的在挂电话的时候嘱咐“忙的话就不聊了,我只要听到你的声音知道你挺好的就行了。”
每当我跟你说我今天尝试了某个新的菜谱,你都会很开心的说,“好呀等我去看你你做给我吃。”或者每当我抱怨不知道做什么饭菜好,你又会说“等我去给你做饭吧!”
你总是担心我辛苦。小时候总是告诉我要做最好的自己,要独立,要不倚靠任何人,要尽力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完美。可是长大后你对我的要求却越来越松。“不要太辛苦了啊。”“学习不要太累了啊”,“成绩大差不差就行了,好好吃饭好好锻炼身体好好睡觉才是最重要的”。
你关心我的体重和我睡觉的时间,却不太在意我的考试分数。而每当我跟你撒娇说我不想干活的时候,你总是轻松无比的说,“回家来呗,爸妈养你”。
之前在学心脏生理和解剖的时候,每天都会兴奋无比的跟你讲我今天学到的东西。我兴奋,是因为我忽然觉得自己和你是一样的,明白了你每天工作的内容。而你,则常常会羡慕万分的说“啊,如果我们当时也能这样学就好了”。
我说我想做一个心内科医生,你的第一反应是,“不要做心内科,太累太难太辛苦了。”可是却又会很高兴的说,“不过那样也许过不了多久我就要请教你啦!”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很幸福——因为不仅可以做你的女儿,你的朋友,还可以做你的学生,你的同事。
每 年你都会把我给你的生日礼物、新年礼物、母亲节礼物之类的收藏在一起。今年太忙了,于是只是寄给你一张贺卡和一张自己穿白大褂的照片。心里是满存歉意的 ——因为甚至没有为你的生日准备一个更好一点的礼物。而你却把它看的极为珍贵。你把那张照片带到办公室——我知道,你和爸爸一直都为你们的一对儿女骄傲, 把我们当作你们最珍贵的财产。而自己,又何尝不是时时为你们而骄傲而感恩呢。
“我本来以为你没有梦想”——其实直到现在,我也并不知道你们的“梦想”是什么。
我知道你报考大学的时候曾经想要去做一个地质学家或者一个考古学家。但是在那个时代,你们的大学志愿是老师替你们报的,于是你就“莫名其妙”的进了医学院。
忽 然有一天,我发现我对你的了解其实太少太少。我也许知道你童年的故事,知道你恋爱的故事,知道你还是一个大学生时候喜欢沿着青岛的街道跑步,知道你直到结 婚后才学着做饭,知道你年轻的时候很聪明很要强,知道你的成绩是你们班第一,还引来很多男孩子的仰慕——但是我不知道你的梦想。
上次回家的时候,偷偷翻你们的老相册,偷偷把十几张你们大学时候的照片拿到美国来。常常忍不住翻看他们。其实很难意识到,你们曾经那么年轻,那么意气风发,那么美丽。
你会穿着好看的格子裙子格子衬衫,白色的丝袜,跟闺密一起靠在窗台看书。你跟爸爸倚靠在一起,他的手轻轻的拢着你的肩膀,笑的那么甜蜜而满足。
还记得高三时候,第一次看到一张爸爸抱着不到一岁的我坐在田野的照片。那似乎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年轻的爸爸是那么那么的帅气,笑容是那么的温暖而明媚。那时候的他比现在的我大不了太多,脸上分明还有着一丝孩气,眼神中却又充满着慢慢的温柔和爱意。
那次看到那张照片哭了很久——因为第一次意识到,是我,偷走了你们的青春。
你们其实也有过自己的梦想和理想。记得大学时候,有次回家,一边散步一边探讨起“梦想”的问题。我还很惊讶的反问你,“你就没有一点什么理想么?”你回答说“我的理想就是全家人都健康平安,你跟老弟过的好过的开心呀。”我还不屑一顾说“这算什么理想。”
—— 我本来以为你没有梦想。其实你有的,只是慢慢,你把它转移到了我的身上。但是你从来没有想要我去实现什么,因为我的快乐健康平安本身,就是你的梦想。你和 爸爸就像是两台高度同步高强度运转的机器,不停的工作着,只是为了给我和弟弟提供最好的条件,让我们能够实现我们的梦想,让我们去我们想去的地方,过我们 想过的生活。
而我,却一直以为你没有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