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娇惯孩子的几大高招
发布时间:2020-12-04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说课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避免娇惯孩子的几大高招
导读:当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而且父母多数忙于养家糊口每天早出晚归,养育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爷爷奶奶的肩上。爷爷奶奶都爱子心切,对小孙子小孙女都“惟命是从”,而父母怀着一种“亏欠”孩子的心情也会对孩子格外的好,几乎是“有求必应”。然而,爱无止境,这样做对吗?当然不对!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宠出了一个个目中无人的小皇帝、小公主。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如果您们想自己的宝宝有教养,不希望他从小娇生惯养,那就需要为他制定一些基本的规则。相信下面这两则小故事会让爸爸妈妈们有所启示。
大义灭亲的故事:春秋时期,卫国国王有三个儿子,小儿子州吁整天欺负百姓。大臣石蜡很受百姓尊敬,可他的儿子石厚却总和州吁玩,也变得很坏。国王去世后,他的大儿子做了国王,可州吁却把王位抢了过去。州吁和石厚一起又抓人又打仗,百姓们日子可苦了,每天都在抱怨。石厚想让父亲出来叫百姓乖乖听话,石蜡却让他和州吁去陈国找人帮忙。石厚以为父亲真心帮他,高高兴兴地和州吁一起去了陈国。其实石蜡早已把他们做的坏事告诉了陈国国王,请他把两人抓了起来。石蜡说:“虽然他是我儿子,可他确确实实做了坏事,我不能够维护他!”于是,他忍住悲痛,派人去陈国把石厚杀掉了。故事寓意:比喻为了正义和正确的事,把亲情放在一边。
推荐理由:生动经典的故事可以教育宝宝有正义感的同时,对于父母来说也是一部不错的育儿教材哦。石蜡为了百姓的疾苦,都能够“狠心”对爱子“痛下杀手”,可是现实中许多父母却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一点点苦头,或者受一点点委屈,处处维护,宠爱有加。希望这个故事会让大多数父母有所体会和反思,以更为理性的态度来教育和关爱自己的孩子,也是宝宝们健康成长的保障哦!
大公无私的故事:晋平公做皇帝的时候,有一个叫南阳的地方缺一个官。他就问祁黄羊:“你看谁可以当这个县官呢?”祁黄羊说:“叫解狐去吧,我觉得他最适合当这个官。”晋平公非常惊讶,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还推荐他?”祁黄羊说:“您是问我谁适合当这个官,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呀!”不久,平公又问祁黄羊:“朝廷里缺一个法官,你看谁适合呢?”祁黄羊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平公说:“你怎么推荐你儿子呢?”祁黄羊说:“您问的是谁适合做法官,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呀。”解狐和祁午受到推荐当官后,把事情做得很好,很受大家喜欢。“大公无私”就是说为集体利益着想,没有一点私心。
故事寓意:指办事公平正直,不徇私情,毫无私心。完全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毫无自私自利之心。【Www.692p.COm 考试祝福网】
推荐理由:“情人眼里出西施”,显然,几乎在所有的父母眼中,宝宝也是自己家的好。小孩子在一起玩耍避免不了冲突和争吵,可是父母往往会掺和进来,尽力的维护自己的孩子,这样就给了宝宝不好的榜样,宝宝甚至会产生一些自私自利的心理,对宝宝的人际交往极为不利。这则故事在教育宝宝为人正义的同时,也给各位父母敲响了育儿的“警钟”,要想教好孩子,自己首先就要处处做好榜样。实际运用:在读故事受启发的同时,还有一些小小的妙招,让父母避免娇惯孩子:
1.设定简单明了的规矩。父母尽量把话说死,不留下重新解释的空间,就可以避免以后的争论。例如,跟孩子这样说:“你可以吃一块饼干,不过,不能再要第二块。就这样。”而不是“哦,好吧,你可以吃一块饼干。”(这给你的孩子留下了无穷的希望,也许要第二块也没问题哦!)
2.不管怎样都要坚持这些规矩。规矩就是规矩。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时候:我们对孩子说不能再吃第二块饼干,可是之后又会劝告自己其实没必要这么苛刻。这里的窍门是眼光要放长远。也许这一次吃第二块饼干确实没什么问题,可是你真的想要每次你设定了一个规矩之后就来反悔吗?如果你第一次反悔,可能以后都会反悔。
3.不要对孩子的乞求让步。一旦父母作出了第一次让步,就等于是告诉孩子乞求这招儿好使,还会有第二次的。
4.让你的孩子说服你。如果你的孩子想要某样东西,而你还没想好要不要随他,那就让他给出充分的理由来吧。他想看喜欢的电视节目?如果他说他的作业都做完了,钢琴也练完了,你就完全可以放心地答应他啦。
5.要求孩子做完家务活儿以后才可以玩。什么家务活儿都不会干,对宝宝来说没有一点儿好处。有研究表明,能把家务做好并有责任感,有助于宝宝具备应对挫折的能力。
6.不要害怕让孩子失望。父母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伤心难过,不过,有句话说得好:“你不可能总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而且也有研究表明:学会接受失望,会让宝宝受益匪浅,他在今后的人生中会更懂得如何应对心理压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孩子进入小学后家长要避免的几个误区
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家长该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一些家长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后不是非常的注意一些问题,导致跟孩子的关系出现问题。常见的就是家长在送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因为各种原因不是那么的尽责了,还有父母对学校老师的期望过高导致孩子欠缺教育。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踏入了学校的校门,家长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其实这是许多家长的一个误区。有的家长认为有好学校、好老师就万事大吉了,有的家长望子成龙便给孩子很大压力,其实这种做法都是不对的。孩子虽然已经进入了学校,但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仍然是在家里养成的。因此,即使孩子进入了小学,家长也应重视孩子在家良好习惯的养成。
误区一:家长不够尽责
有的家长认为给孩子找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班级或一个好老师,就万事大吉了。尤其是一些事业型的父母,两人工作都很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认为由老师全权代劳就行了,平时也不与老师沟通。一旦孩子出了问题就急了,再打骂孩子,如此教育往往适得其反。
提示:孩子进入小学,势必出现多种不适应的情况,作为家长一定要在第一年细致观察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变化,帮助孩子顺利渡过这段适应期。
误区二:父母对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许多家长给孩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这样做其实是拔苗助长,孩子会感到压力很大,学习起来反而有负担。因为每个孩子家庭教育氛围不同,接受的学前教育的程度不同,孩子的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适度。
提示:不要在孩子刚刚起步的时候就让他跟别人比成绩,这段时间,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信任。对孩子来说,学习兴趣是第一重要的,如果压力过大,过度关注成绩的话,势必造成孩子的厌学情绪。
误区三:忽视孩子在家里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孩子的差异在本质上是由于家长对孩子习惯的培养方式不同而造成的。如有的家长极度关注孩子的数学、语文和英语的成绩,常常把别的孩子的好分数挂在嘴边,以此来“激励”孩子,但却不注重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提示:多数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尤其是数学、语文和英语的学习,但事实上,学习习惯的养成才是真正影响孩子获得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好习惯会终生受用,坏习惯会让孩子与之奋斗终生。知识的学习跟习惯的养成相比,容易很多。因此,在孩子刚刚进入小学、刚刚开始自己的学习生涯的时候,请您务必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
要避免对孩子说“NO”
理查进幼儿园不久,很快就学会了一样“崭新”的说话方式。他妈妈喜忧参半地对我说:“无论什么事,他都说‘NO’,有时真拿他没办法……”这位年轻的母亲在听到孩子的第一声“NO”时,一定觉得很逗,开心极了,因为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一个简短的“NO”字,是小人仔开始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觉醒——那率直的“NO”,是他诉求“自治”的呐喊,要求解放的宣言。
不过,理查的母亲不久便被孩子那声声的“NO”弄烦了!因为孩子对她的命令,她的要求,一律说“NO”,哪怕有些是理查自己本来也想要的,也以“NO”作答,精灵的孩童在考验着大人的权威,向他们挑战。不过,幼儿专家认为,幼童这种反应是正常的,这是孩子成长中自然和健康发展的表现。关键在于,大人如何改变和防治孩童这种说“NO”的逆反心理。
其实,孩子爱说“NO”,正是从大人那学来的。大人常脱口而出的“不要”“不行”“不可以……”让孩子听惯了———天性爱模仿的孩子能不跟着学吗?所以,不愿孩子老是说“NO”,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平时说话、对孩子,尽量减少用“不要”、“不行”等否定性的字眼,孩子也会跟着少重复它们,那么我们也少听到这句“NO”的反叛性词语了。
但这不等于说,孩子总是要用“YES”(是的)作答,而是避免用“不”来对孩子直说,除避免直接冲突外,更可减少他们模仿的机会。那么,如何运用“肯定语”来表达否定意呢?以下,是避免用“NO”的几点技巧:
技巧1:直接说出理由
一个初进幼儿园的孩子,吃完午餐,想出去运动场玩乐。他指着外面说:“我想玩。”我如果说:“不可以!现在你要去睡觉,不能出去玩。”孩子除了知道老师不同意外,也学了一次“不”的用法。所以,回答应是:“吃完饭后,就要准备睡觉。我们下午才能出去玩。”从这个没有“不行”字眼的回答,孩子懂得了“我现在不可以出去玩”的意思。
技巧2:理解感受的表达
午饭时间到了,吉吉正玩在兴头上,她央求道:“再玩五分钟……”老师如果说:“不,现在就去!”这不仅让孩子失望,更让她感到否定词的“力量”,说不定回家后,很快会用这个“不”来对付父母。所以我顺着她的感觉说:“我也不想打断你,因为你玩得正高兴呢。但我们的午饭时间到了。”我牵起吉吉的手,把她带离现场。有人理解自己的感受时,抵抗情绪会因此降低。
技巧3:直接陈述问题
布朗喜欢出去散步。一天,他要求:“我要行街街。”当时,乌云密布,看样子快要下雨了。我如果说:“不能出去!待在幼儿园里玩吧。“孩子听到的首先是“NO”,他以后自然会模仿的。所以我只会说:“我也想带你出去玩,但你看天黑黑的,要下雨了。等明天天气好了再出去玩好了。”我摆出困难所在,让孩子意识到这时不能出去。
技巧4:同意口吻押后实行
莎拉个性好动,也特别喜欢吃甜食,两杯果汁喝完后,她要求道:“再要一杯。”老师知道,孩子吃甜食太多不好。如果老师说:“不,你喝太多了!”老师的话,让孩子经历一次直接被拒绝的体验。这时,老师应摇摇头,告诉她:“好的,但要等到下午吃点心时再喝吧。”孩子听到的是同意式的回应,只是要耐心地等到下午点心时间。
技巧5:给自己时间考虑
珀尔原在捏泥土一组玩,但他很快不喜欢这活动了,向我请求道:“我要玩水球。”我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婉转地对孩子说:“你给我时间想想好吗?”这样既可避免直接冲突,又让孩子知道,老师正严肃地考虑他提出的问题呢。
当孩子对你提出要求时,要先停一停,思考清楚再回答;一旦作了决定,就清楚地说出你的决定,不要再改变主意。如果孩子还是缠着你,你采用“疏忽”态度,以沉默作答,让他知道你说过的话是不能再改变的。久而久之,孩子便会“见难而退”了。
孩子接受你的“NO”意,应该如何稳固其合作表现?
首先,马上称赞他的良好表现。列一个表,记录下来,一天下来,让孩子看看自己当天“可观”的成绩。然后,贴上“红星”贴纸,孩子看了会很高兴的,有时他表现得更好更顺从的话,给他一个惊喜,贴上两颗红星。另外,如果孩子在家里有如此良好记录,家长可以奖给他一个小礼品。
别忘了,这是避免直说“NO”,但同样达到“不”的效果———一个短短的“NO”字,与以上提的几种避免办法相比较,是显得简单得多了,家长都爱脱口而出,他们习惯这样做了。但是,那随之带来的负面效果,却能消耗大人多少的精力与体力啊。想想看,用哪一个办法,更划算呢?
避免孩子过早成为“小大人”
孩子应该是可爱无邪、天真烂漫的,然而,如今的儿童越来越显老成,他们的言行举止之成熟,时常让大人吓一跳。对此,心理专家提醒,别让孩子成为“小大人”。
现在生活中,有不少老师和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会“揣摩大人的心思”,“投大人之所好”,常常表现出一些超越他们实际年龄的行为。对此,专家解释说,这是“儿童成人化”的行为表现。这种现象还常常表现在孩子的成人化消费与装扮、成人化爱好、心理早熟等方面。
儿童成人化是好是坏呢?专家认为,个体的心理成长、成熟是需要过程的,儿童成人化现象说明孩子的心理成长出现跨越,那些不符合他们实际年龄的行为也恰恰超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专家指出,孩子处于幼年时,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为人处世也不存在有自己的风格、习惯,他们对是非曲直并没有那么清晰的判断,做出的行为基本上是处于完全的模仿。若过早地被社会复杂事物影响,而丢失了儿童本该具有的探索心理、游戏心理等,将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甚至会引发心理疾病。
造成儿童成人化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可归纳如下,首先是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若家长经常谈及功利关系、社会复杂现象,而忽视对孩子的正面引导,往往容易催生儿童成人化现象。第二,是孩子生活的小环境对他的影响。
比如,老师常常会表扬哪位同学能考虑他人、能力强、懂事等,孩子就会以此来要求自己,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还有就是社会媒体的宣传甚至过度渲染催生了孩子的成人化表现。如很多综艺节目,小朋友们穿着时尚,模仿明星表演节目;天才儿童,10岁就能考上大学,出版小说等。无形中影响了孩子的价值观,使他们从崇拜渐渐到模仿。
怎样避免孩子过早地成人化呢?专家给出如下建议,第一,家长对孩子要有正确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经常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使其在游戏中、在亲身经历中得到锻炼、成长。第二,学校要重视孩子的各方面的教育培养,尤其不要忽视心理的针对性辅导。第三,社会上的教育组织应该多关注儿童的心理教育,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此外,专家还建议,小朋友们不要过多地自我要求,应多与同龄的小伙伴相处,融入自己的小环境,多参加文体活动,健康成长。
亲子之间应该注意避免的几件事
大家都希望孩子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些做法,却在无形中给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造成阻碍和困扰。所以,小育要分享父母应该注意避免的几件事。
1、不要让孩子放下正在读的书
孩子们对于阅读读物的选择,他们还没有基本的判断能力,很多连环画或者一些粗俗的漫画,往往会吸引他们的目光,让他们陷入其中。这些书,可能是你不愿意他们接触的,但如果你呵斥他们,孩子有可能会在潜意识里理解为你让他们放弃阅读。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更好的,更多的书放在书架上供孩子选择,然后陪孩子一起阅读一些好书,让他们渐渐远离一些不好的书。
2、不要给孩子与其阅读能力不相称的书
没有人喜欢读那种让自己觉得自己很差劲的书,读一页,有大半的字或单词不认识,很容易挫败人的阅读热情。 如果一本书阅读起来太难,孩子会感受到很沮丧,体会不到阅读的快乐。所以,我们在为孩子选择阅读书籍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适合孩子阅读能力的书籍。
3、不要把阅读作为一种惩罚
“今天把这本书读完,我就带你去游乐场玩!”这样的话说出来,对孩子敏感的内心来说,他们就会认为读书是一种不快乐的事情,是一种被人逼迫不得已为之的行为。一旦这种潜意识形成,孩子就很难从内心真正的去体验阅读的乐趣。
4、不要忘记送书给孩子当礼物
礼物是很特殊的物品,能当做礼物赠予别人的,都是值得珍藏或者珍贵的东西。在孩子生日的时候,或者其他时候,赠送孩子喜欢的书本给孩子当礼物,特别是,你还能陪着他们一起阅读这本书,那对于孩子来说,是件非常开心的事。
5、当孩子只是看图,没有真正阅读的时候,不要抱怨孩子
如果我们在孩子只看图片的时候,跟他们说,“你这根本不是真正的阅读,阅读应该这样,应该那样。”那么孩子就会当真,认为他不会阅读。 他们也不知道,阅读能力是会慢慢培养增长的,这会挫败他们阅读的自信心。当他们还看不懂文字的时候,让他们知道,看图片也是可以的。
6、不要忘记让孩子看到你阅读的乐趣
想让孩子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自己也要经常看书,让孩子看到你经常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获得了乐趣。孩子们也会以你为榜样,渐渐爱上阅读。
7、对于孩子的阅读,不要矫枉过正或给孩子安排很多的阅读量
孩子能自主阅读了,那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但是,不要因此要求孩子阅读太长时间,或者让他们不停重复的阅读同一本书。可以跟着你的孩子一起阅读,在他阅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给他们及时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