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是有能力学习计算的
发布时间:2020-12-01 幼儿学习故事 幼儿园的游戏有哪些 什么是幼儿园的游戏一般人可能认为,新生儿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其实不然。研究显示,婴儿不仅能思考,记忆力强,懂得沟通,有个性,除了会欣赏语句的音调外,还有能力学习计算。
幼儿脑部有数百亿神经元在活动,潜力无限。但如困缺乏感情交流及环境刺激,这些还有待发展的神经元便无从发挥。
新生儿好比一块超强的海棉,可以将周遭发生的事都记录下来,但并非照单全收;而是选择对他生存有利者,例如母亲的气息及声音。
为了顺利存活下去,建立关系是幼儿最先展现出来的能力。他一哇哇坠地,便使尽浑身解数引人注意,并开始与周围的人接触。有些小娃儿以尖叫或哭泣达成目的(),也有人靠各种手势。一旦得到响应,他会如何继续?譬如,他微笑的表情,刚开始可能是肌肉收缩所致,但母亲热情的响应,可以刺激孩子生长激素;母亲也可能因为幼儿有表情,对他更加呵护。这种非语言的沟通,是良性互动,对新生儿心理发展有正面助益。
孩子一出生,就浸淫在语言旋律中。还在出发点上的新生儿,有能力学任一语言,就算同时学好几种语言,也没问题。只是他们的语言学习力会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两个月大的婴儿,牙牙学语声不断,到了六岁大,就已经习惯用母语。[活动范文吧 WWw.f236.COM]
法国正音科医师瓦蕾里指出,双语环境对婴儿来说,是一种智力体操,有助于智能发展。就好象多出一双眼睛及一对耳朵,只是双语不能刻意教,而是从生活中学习而来。换句话说,如果每天都用两种语言跟婴儿沟通,就像异国婚姻家庭一样,他可以很自然学会两种话语。
儿童心理学之父皮亚杰在1940年左右即指出,孩童要六岁以后,才有逻辑观念。从某些角度来看,他并没有错。两、三岁的小孩一心一意学语言,对简单的加法或减法,没什么概念。
近来,美国研究却对上述观念,提出某种程度的质疑。亚利桑那大学心理学教授卡伦怀恩表示,三岁的宝宝就能分辨三个元素与四个元素构成的图形有所差异;五岁大时,如果告诉:他一个米奇加一个米奇,等于三个米奇,小娃儿会感到惊讶。由此可见,幼儿还是有简单的计算观念。
每个孩子都有无穷的潜能,如果父母善加培养,就有出类拔萃的一天。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培养学习能力有妙招
“孩子读书很认真,一回家就做作业,可成绩老是上不去啊;大家都夸孩子聪明,但心思都在玩耍上……”类似这样的烦恼,很多家长可能都有过。好的学习能力并不是天生的。一个孩子学习时,总是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困难。怎样才能让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跟收获一定正比?
“其实,关键在于您的孩子是否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目标、时间、情绪和自信心,专家说,学会管理这四点最关键。
妙招一:目标和时间的管理
“一个孩子们要懂得如何制定目标,如何去实现目标的方法,在过程中及时调整目标。”专家说,衡量一个孩子的学习目标是否合理,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运用时间”。
比如,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设立的一个学习目标是:用3分钟的时间做完50道100以内的加减运算是合理的,用15分钟就不合理。
妙招二:情绪和自信心的管理
有家长反映,孩子会制定学习目标,并有时间安排。可常常半途而废。
“这就要看孩子是否具备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专家说,对于长时间的坚持固定的学习安排,孩子容易产生厌烦、委屈等负面情绪。因此,情绪管理能力强的孩子比较会处理负面情绪,进行自我激励,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自信心管理也很重要。只要家长的培养方法正确,让孩子拥有很强的自信心并不难,关键点是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运用有效的技巧和方法。
培养计算能力的六步训练法
这讲周建新老师主要介绍了孩子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提高计算能力的系统方法。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小学近百分之七十的时间耗在计算上…… 培养计算能力的六步方法:一是差——关系训练、二是数的分解与组合同步训练、三是加减关系的整体训练……
大家好,我是思维馆研究员周建新。今天专门和大家谈谈如何培养其他的计算能力。首先我们来看看,计算能力的重要作用。
在小学,计算耗费了数学时间60-70%,如果解决的计算问题,就等于怎么样?解决了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可以提高孩子学习效率。
第二个,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计算是需要动脑筋的,让孩子想一次就聪明一次。
第三,可以建立孩子信心。孩子上了小学一级,上学期主要就学习20以内加减法,如果孩子怎么样,学前就掌握了这些计算方法,上了小学,就会有一定的优越感,他就觉得很自信。
培养计算能力的六步训练法,我们先谈谈心算能力形成的原理。有的家长就这样要求孩子,不许掰手指,也不许弄别的,你给我算,那还怎么算呢?孩子第一步就得他怎么样在动作上,比如说掰手指,在动作上酸,第二步,还得去想动作。然后怎么样?才能推算。
你不让他掰手,他怎么办呢?所以培养计算能力,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这里面我们六步方法,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步,差一关系训练。让孩子怎么办?知道了这是1、2、3、4、5、6、7、8、9、10,知道10减1得9,8减1得7,5加1得6,10以内的任意的加减1学会了,这是第一关。
注意力是小学生学习能力第一关键问题
事实上,小学生很多让妈妈们很头疼的问题,都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要想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注意力是第一要解决的学习能力问题。
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最让家长操心的事情。很多妈妈在交流教育经验时,常常都会说自己的孩子上课容易分心,做作业马虎粗心,学习效率不高。不管家长如何提醒,孩子就是很难改变。事实上,这些让妈妈们很头疼的问题,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要想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注意力是第一要解决的学习能力问题。
粗心马虎是注意力问题
去年9月份,兵兵升入四年级。这孩子脑子很聪明,但是就是有点懒,写作业常常要家长督促着完成。到了四年级,也许是作业量大了,也许是他上课听讲效果下降,总之,他每天回家一写作业就叫苦叫累。兵兵妈发现,每次兵兵回家做作业时,不是找借口中断作业,就是对着作业本发呆。学校老师也开始反映兵兵上课不能认真听讲,这种状况让兵兵的家长很着急。
读二年级的小果,是个聪明孩子,但也是个粗心的孩子。他妈妈说,这孩子在考试的时候,常常是附加题都做对,而简单的计算题却失分很多。妈妈还发现,小果经常会把“b”与“d”、“p”和“q”、“+”与“×”等混淆,有时候做题目的时候还会看错数字、漏掉题目。“为什么孩子总是这样粗心呢?”小果妈妈很困惑,孩子总是不能达到自己所想要的那种自觉认真的学习状态,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孩子的粗心与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有密切的关系。”从事教育事业多年的专家发现,注意力是孩子其他所有的能力之“母”。这是因为像记忆力、思维能力、计算能力、书写能力等其他的所有能力,都离不开注意力。她分析说,通常3—6岁为儿童注意力发展的关键期,7—14岁为可塑期,14—17岁为稳定期;而在幼儿阶段,往往因为不考试,孩子的注意力问题、注意力习惯会被家长忽略;在小学阶段,注意力的习惯会明显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学习效率,如果家长以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学习态度不端正,那就会指责或打骂。“其实,注意力是能力问题,很多孩子想学好,但做不到。这样的孩子学习态度是端正的,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需要家长给孩子创设提升能力的环境。打骂会加重孩子的逆反,会让孩子学习压力更大,反而会阻碍孩子注意力的提升。”
注意力体现在各项能力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力集中性差的大脑在筛选分析视觉看到的信息时,会受到不良干扰,信息会出现差错、遗漏,从而出现马虎、粗心等现象。那么,孩子为什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呢?
专家认为,很多孩子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家长的错误教育有一定关系。应该说,在现代社会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但是有时候家长会不自觉地步入一个教育的误区中。例如,很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时,注重的是孩子对于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孩子感觉综合运动能力的培养,没有培养好孩子的意志力、耐力和协调能力。很多孩子到了小学一年级还不会跳绳,不能连续抛球或拍球,不会系鞋带。这些孩子虽然学习成绩还可以,但是注意力习惯和能力的缺失现象,没有被家长重视,等到日后课业量大了以后,孩子的坏习惯已经形成,延误了注意力习惯培养和引导的关键期,改起来就很难。
同时,注意力在孩子的各项能力中均有体现。比如,记忆力、理解能力、书写能力等等。但很多家长还不了解,注意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升的。很多家长非常想帮助孩子,但忽略了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对于作业马虎、粗心的孩子,家长往往是加大作业的量,或选择更多的兴趣班,希望以此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但事实上,这些举措都是需要孩子注意力集中后,才能够收到较好效果的,如果没有针对孩子的注意力进行有目的性的训练和提升,最终只会让孩子觉得自信心受挫,结果可想而知。其实,只要找到孩子对某一事物注意力产生的原因,并且找到每一项原因所针对的教材、教具和器材,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这些能力是完全可以提升的。
另外,现代家庭为孩子包办代替过多,也是一个教育误区。很多孩子的动手能力较弱,缺乏独立性。动手能力弱的孩子在听课或写作业的过程中,手臂易觉得累,手指关节不灵活,字迹笔画大小不一。即便是学习态度端正的孩子,当他们的耐力和手眼脑的配合能力,不足以应付学校的基本课业时,也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拖拉作业等现象。
有效利用学习的每一分钟
该如何提升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呢?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家长们分享一个观念:训练注意力,有效利用学习的每一分钟,而不是利用每一分钟去学习。磨刀不误砍柴工,把注意力提升上来,远远比让孩子多做几道题更重要。根据一项针对孩子注意力培养的调查显示,很多为提高孩子学习成绩而困惑的家长,都没有正确认识到孩子成绩不理想的根本原因。专家认为,家长首先应该改善孩子的注意力水平,而不是去埋怨孩子或找其他无效的方法。没有好的注意力,提优、家教等都不会有好的效果。
据悉,注意力不集中在男女孩中的表现往往不同。男孩好动,坐不住,做事拖拉,考试粗心,沉迷网络;女孩上课发呆,走神,学习效率低。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淘气不懂事,长大了,注意力自然就好了。殊不知,不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改变起来很难。专家认为,注意力集中度因人而异,对于平日做事效率不高或成绩不稳定的学生来讲,家长应重视孩子能力和习惯的均衡发展,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方案,扬长补短,让孩子各方面能力能够均衡发展,为孩子日后投入激烈的社会竞争打好基本功。孩子的能力不是自己产生的,是需要训练的。专家表示,家长要针对每一个孩子进行各类能力的了解和测评,了解孩子的现有水平,优势和潜能以及目前家庭教育现状,这样才能做到针对性。训练一般是从孩子的听觉注意力和视觉注意力,还有视觉、动作综合能力以及意志力和耐力等方面入手,然后根据孩子的各项能力水平,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专家提醒,家长切忌对孩子加倍指责和惩罚,这样易导致孩子的厌学或逆反。
孩子是如何学会计算的?
课后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杨老师,我问我们家孩子3+5=?,他为什么不知道?我着急死了,这么简单都不会!
杨老师!为了让我们家孩子更好地学习计算,我在我们家墙上贴了一个类似于乘法口诀的加减法表……
每当遇到家长问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我都会问一句:您知道孩子是怎样学会加减法的吗?
各位家长,今天和我也要和大家聊一聊咱们的孩子到底是怎样学会加减法的!
首先,从幼儿加减运算概念发展的一般特点来说:幼儿加减运算概念发展总的趋向是从具体到抽象,这和孩子的思维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我们可以把幼儿加减运算概念的能力分为三个水平:动作水平的加减、表象水平的加减和概念水平的加减。这三个水平的加减是层层递进且不可逾越的,如果家长跳过一个阶段来要求孩子进入下一个阶段,只能得到让自己和孩子都痛苦。
那么,动作水平的加减是什么呢?举个例子:宝宝吃了2块巧克力,又跟妈妈要2块巧克力吃,妈妈就给了1块说:不能吃太多。于是宝宝把自己吃过的跟现在手里的巧克力合在一起数了数说:“我刚吃了2块,加上现在这1块,只吃了3块。”像宝宝这样以实物为工具,借助于合并、分开等动作进行的加减运算就是动作水平上的加减运算。动作水平的加减能力是简历在初步的数概念基础和基本的计数能力基础上的运算水平。所有的孩子都将经历这一阶段,并在这一水平上停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家长不可能也不必要人为地缩短孩子的这一进程。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加减经验的积累,没有这一段时间的丰富积累,孩子就很难进入第二个水平——表象水平的加减。
什么是表象水平的加减呢?我们一起来看个例子吧:宝宝妈妈问宝宝:爸爸给你买了5本故事书,妈妈又给你买了2本,你现在有几本故事书了?宝宝仰着脑袋掰着自己的两根手指:5本、6本、7本,妈妈,我有7本好看的故事书了。这个例子中,宝宝不需要把所有的书拿过来数,而是在头脑里面回忆,再以5为起点,看着手指逐一计数得到运算结果,像这样不需要实物逐一从头点数,只借助物体在头脑中的形象再顺接着数的方法就叫表象水平的加减。学前期大多数孩子都处在动作水平的加减和表象水平的加减。
概念水平的加减是最高水平的加减,它是以数群与数群的直接运算为特征的。幼儿在运算过程中不用依靠实物的直观作用或表象,就能理解算式中每个符号的意义,知道一个算式表示的意义:3+2=?可以表示无数具体的事情;而且还能自如地运用算式进行运算,这是一种高水平的加减运算能力。
幼儿在经历了三个过程之后,我们就可以认为他学会了加减。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以为孩子能够进行概念水平的运算就说明他不再需要动作水平和表象水平的运算了,在遇到较复杂的数量关系或较大数量的计算时孩子仍需要借助前两种运算方式。
祝您的宝宝成为计算小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