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你了解吗?
发布时间:2020-11-23 幼儿园说课稿喜欢你 你很特别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幼儿园小熊你长大了吗说课稿你的孩子,你了解吗?
我一直以为我自己很了解儿子。现在看来,这样的自信未免盲目得可笑,尽管他还不到七岁。
今天,本来是要儿子就他昨天不礼貌的行为向我道歉的,他不肯。我便说,在你道歉之前,我不会理你的。
儿子撇撇嘴说:“不理就不理,反正你也不喜欢跟我讲话!”说着竟流下委屈的泪水。
我惊愕了:“我什么时候不喜欢跟你说话了!”我的职业就是说话,决不至于吝啬和儿子交谈。
“走路的时候,你一老跟爸爸讲话,很少陪我说话。”说到这里,泪水更奔流得厉害了。
一种愧疚汹涌而来,儿子说的是事实。有时儿子走累了,落在后面玩着画片或者吃着零食。我们意识到儿子丢了很远的时候,才会停下来催促他快点。
我不知道如何是好,这时候,任何解释都是狡辩。我巴巴地望着儿子,乞求他的原谅,但是他沉浸在自己的悲伤里,不肯原谅我。
老公打圆场说:“那时本来是爸爸妈妈有事,你又走得慢些,况且妈妈给你讲那么多故事,又没有给爸爸讲过,我还不是不吃醋。”
可这个非常合理的解释丝毫不能减轻儿子的委屈,孩子还不懂得换位思考。
老公又说:“也许是你太矮了,爸爸妈妈的耳朵离得近些,说话方便些。东烨,你有话可以跟我们讲,我们会听啊”狡辩里有黔驴技穷的无可奈何。
儿子依然执拗地说我不喜欢跟他说话。跟盛怒和悲伤的孩子讲理是白费力气的。我挪过身子,搂着他的肩膀,差不多是讨好地说:“你什么时候觉得妈妈不喜欢跟你讲话的?”
“很久了……”哭,大声。
我原以为,儿子是可以自得其乐的。原来还有着这样深沉的委屈,这真是我不可原谅的错误!
“我们今晚就去散步,爸爸妈妈都和你说话,我们三个手牵手好不好?”
“我不去,你们下次就不记得了。”
“我们都记着,好不好?”
“不好,现在记得,明年你又不记得了!”儿子说得那样肯定,使我的难受又加了一层。
大人以为孩子是不可理喻的,而孩子却以为大人是不值得信任的。我不知道我哪里给他留下这样的印象,尽管我还算讲信用,但是百密也难免一疏,答应了却做不到的时候一定也不会少吧。
有时候,会觉得对孩子讲信用是一柄双刃剑:不守,伤了孩子,蒙受欺骗的感觉多了,孩子会渐渐远离父母并且关上沟通的门;坚守,累了自己,追求每个承诺的兑现,意味着时间金钱还有心灵能量源源不断的输出。作为老师,我得以了解孩子的心声;作为母亲,我更能体会父母的无奈。这个命题,很重要,但谁也没有把握求证出通行的法则。
后来,我用零食来行贿,儿子才好不容易从悲伤中回过神来。
今天晚上这件事,在一般大人看来,是多么微不足道。但也正是通过这种认为,可以很准确地判断出大人的不了解孩子。
送儿子上学时,我常常会望着他的背影注目许久再缓缓离去。我看到,他和许多其他孩子一样,慢慢地走向学校,走向他将要呆上一整天的地方,走向他将要面对竞争和挑战的地方;我希望,他的老师会像我们一样关心他的心情包容他偶尔的小脾气,他的同学能够像兄弟姐妹一样互帮互爱接受他无伤大雅的小缺点;但是,我知道,儿子虽然是家里耀眼的太阳,是众星捧着的月亮,但是,在集体里,在社会里,他可能连小行星都算不上一颗!
世间所有的爱,恋人、朋友、甚至师生,都是以接近为目的的,只有亲子之爱,指向远离。纵使不放心,也要放手!纵使不甘甜,也要甘愿。成功的父母之爱,要给孩子远行的力量!
而那时,我们将更不了解我们的孩子——那个脱胎于我们的身体和灵魂的小小人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你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吗
导读:孩子有孩子自己独特的心理,他们渴望自己能被父母理解。然而在绝大多数父母的观念中,儿童就是小孩子,是“尚未变成大人的人”,于是高高在上地看待孩子、了解孩子,因此很多时候无法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甚至于存在着与童心世界相隔离的心理障碍,经常发生剥夺童心
孩子有孩子自己独特的心理,他们渴望自己能被父母理解。然而在绝大多数父母的观念中,儿童就是小孩子,是“尚未变成大人的人”,于是高高在上地看待孩子、了解孩子,因此很多时候无法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甚至于存在着与童心世界相隔离的心理障碍,经常发生剥夺童心、童趣的事情。例如:不许弄湿鞋袜、不许玩泥沙、不许上树等,认为玩耍是浪费时光,强行安排孩子的课余时间,如加做家长的作业、练书法、学弹琴等,没有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然而不管家长认可与否,游戏是孩子抒发情感、认识世界的主导活动之一。也许孩子的许多言行、举止、乐趣和嗜好,在大人眼中是荒唐可笑的,难以理解的,但是在孩子心中却是美妙的,是他们的天堂和乐园。孩子通过自由游戏获得感性知识,接触世界,观察世界,开发了智力和创造力。在自由游戏中,他们渐渐明白了人怎样和自然界打交道,劳动怎样改变世界,自己应怎样接触世界。不管是做什么,如搓泥巴、挖沙子、绘画、做玩具、过家家、垒房子等,孩子的双手灵巧性受到锻炼,四肢的运动促使了大脑最富创造性区域的开发。如果认为孩子会越玩越野而横加阻拦,试图缚其手脚,那么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正确的是只在孩子玩耍入迷或出格时,教育他们注意安全和卫生,诱导他们将兴趣转移到高雅、益智的游戏上,而不应粗暴地干涉、严厉训斥甚至拳脚相加。幼儿时期,不要过多地进行抽象思维的教育,如识字、背古诗等,只能用孩子的感性认识所能接受的形式来指导孩子认识世界。通过讲童话故事,以及绘画、唱歌来引导孩子认识大自然和社会,培养幼儿的感性认识能力,使他们能在自由游戏中冲破框框,表现新事物。孩子总是要长大的,总得走进成人世界,只是我们不妨“悠”着点,当孩子还倘徉在童年世界时,家长不必急于催赶,不要拔苗助长,应让他们多享受一些童年的欢乐时光。你了解4-6岁的小孩吗?
语文的发展
在字汇、句子的长度和复杂难度上,都比以前更为进步。句子中所使用的助词、副词、介词、连接词、感叹词及量词等用语有增加的趋势。
语言上的进展,使得幼儿在控制行为、接纳他人的指示、自我表达和与他人沟通等能力上也大大扩展。
能记住自己家的住址。
能接电话,并传达简单的讯息。
喜欢听故事、有韵律的儿歌,开始能意会一些简单的幽默及笑话。会创造新故事或替旧故事编一个不同的结尾。
边做边说的现象在四岁半、五岁之后有降低的趋势。有些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以语言,思想控制行动的能力是由外头(边做边说)而内稳(边做边在心里盘算)逐渐发展而成的。例如常见的团体游戏「老师说」:「老师」可以给任何指令,如「用手摸你的鼻子」、「把左手放在头上」等,但只有在附加上「老师说」时,才可以做这个动作。如果没加上「老师说」而照做的话就算错。四岁以下的幼儿玩这个游戏时,往往很容易犯错,他们的行动很容易受声音本身影响。四到六岁之间,这种辨别、控制能力有相当大的进展。这种能力会影响到幼儿其它方面的自我控制能力,及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执行计划的能力。
认知的发展
1.分类能力
四岁的幼儿能够按照物体的属性作简单的分类。例如给他们三张图片:各为一只猫、一只狗和一辆火车,四、五岁的幼儿已经能选出火车为三张中的异类,而猫和狗可以归为同类。但是若要求他们对选出的猫和狗的图片给予一个名称时,就很少能答出来。
2.数概念
给幼儿二十块积木(其中红色三角形、蓝色三角形、红色正方形、蓝色正方形各五块),要他们把相同的放在一起。更年幼的幼儿们往往会把一红一蓝配在一起,或把一块三角形放在一块正方形上面做成一个房子。大部分四岁的幼儿都能按照颜色或开头来分类。有些经过尝方式,能成功地同时考虑颜色及形状而分为四堆,可是若问他们:「我们能不能把红色三角形及红色正方形混为一堆?」「它们为什么中以放在一起?」他们虽然在操作上能够区分这些都是红色,但是却未必能回答以上的问题。若问:「红色的积木多还是红色三角形多?」很多幼儿会回答「一样多」。因为他们很可能只把「红色三角形」与「所有的红色三角开」与「红色正方形」来比较,而不是把「红色三角形」与「所有的红色积木」比较。这表示:这个年龄的幼儿在操作上可以作单项或多重分类,但是对于类别之间的层层关系还不能完全掌握。
给四、五岁的幼儿一堆长短不一的竹棒,要他们像楼梯一样从最短的排到最长的数目少的时候还可以,一超过四、五根就可能有困难。五、六岁的幼儿一再尝试以后,有些或能成功,但如进一步要求他取出第三短或第三长的就未必能顺利执行。
这些现象也表示:虽然很多四、五岁的幼儿都能数数到十,甚至到一百,但是对于数的概念仍在发展中。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给他们五朵花分别插在五个花瓶中,问他们:「花和花瓶是否一样多?」他们都会说「一样多」,如果把花瓶中的花拿出来放成一堆,再问:「现在花和花瓶是不是一样多?」,大部分四岁的幼儿可能都会认为「现在花变少了」。因为这个年龄的幼儿判断多少很容易受长度的影响。部分五岁的幼儿在数过之后,虽能会发现仍然一样多。更大的幼儿就会觉得「这个总是真是荒谬,不用数就知道,刚才一样多,现在当然还是一样多」。
3.空间概念
在空间观念上,如果要四岁的幼儿造一个与模型等高的塔(此模型放在一张矮椅子上),他们懂得用手或木棒帮忙测量,而不会像年幼的幼儿用猜的,但是他们往往会忽略起点高低上的差异,一心想造一个从地面算起与模型等高的塔。五岁的幼儿较能超越这一点,但在测量时,则往往忽略了他所用的测量单位(如手的伸展)必须保持一致。
幼儿的空间观念也表现在他们的绘画上。如果四岁左右的幼儿画一座山,山上的树木、房子、人物通常画成与山坡的斜度在直角,而不是垂直于地面。五岁左右的幼儿在玩沙的时候,知道要把电线杆(木棒)插成与地面垂直,但是在他们的绘画当中,仍免不了受山坡斜度的影响。
4.时间概念
在时间概念上,他们还不能把年龄与体形大小的关系完全分开。他们认为大的东西必然也老些;停止生长的东西在年龄上就不再增加。譬如让幼儿看两张不同种类的树的图片,而其中一棵较为高大,然后征求幼儿的意见,看看他是否能根据图片来判断哪一棵树的年纪比较大。四、五岁的幼儿可能很快会说大的那棵比较老。更大的幼儿则认为:不知道两棵树是什么时候种的,根本无法作答。
以上种种描述都表示,这个阶段的幼儿对于时间、空间、数、物体的类别等重要概念,都已具有某种程度的直观上的了解,但是他们的判断仍然受眼前的知觉现象主宰,而不是根据推理,往往只注意到一个个分离的最后结果。而忘了把前后转变的过程也考虑进去。例如:给他两排糖,各八颗,在他面前由其中一排拿掉一颗,他一定马上知道哪一排少了;如果再放回两颗,他知道多了;但如果部:「现在这一排比另一排多几颗?」很多幼儿会答:「多两颗。」
5.因果概念
这个阶段的幼儿都很喜欢童话故事。童话中的万物都是有生命、有感觉、富有人性的。对这些幼儿而言,他们本身的世界观和因果概念,就跟童话世界有许多类似之处。
例如:「太阳知不知道什么时候是白天?什么时候是晚上?」
「知道,要不然太阳怎么都是在白天出现泥!」
「天上的云是活的?」
「是,因为它会遮太阳。」或「云它不是会飘到东,又飘到西吗?」
「河里的水是不是活的?」
「是活的,因为会流动。不流动时是在睡觉。」
「天上的云,河里的水知不知道它们要飘(流)到那里去?」
「不知道,因为它没有眼睛。」
现在的幼儿多半比较是就具有相当现实性的常识,这可能是由于父母、老师的传授。但如果不断的追问,就会发现在他们真实的了解层次中,多少混有类似以上所描述的倾向。这个阶段的幼儿,非常渴望了解他们不懂的事,常常问问题,而许多重要的概念及对世界的认识,都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
社会化过程的发展
1.自我概念
幼儿在一岁半、两岁左右,开始有模糊的自我概念出现。这种自我认识随着其它认知上的进步继续发展,到了四、五岁,自我概念仍不够成熟,无法达到内省的地步。这一点我们不难从四、五岁的幼儿常常互相自我吹嘘、炫耀中看出来。这种要赢得别人的感情和赞美的自我肯定的需要会促使社会给过程更容易进行。例如:四、五岁的幼儿为了赢得别人称赞他是「好哥哥」、「好姐姐」,领略扮演哥哥、姐姐的骄傲,他会慢慢地减低对家中新生儿的妒忌,进一步去接纳小弟弟、小妹妹。
2.沟通能力
懂得轮流,能够有某种程度的相互协调,能够和其它小朋友作真正互动的游戏。但是在与他人沟通,掌握他人的观点、思想、感觉等方面,仍有不足。
有个实验是这样的:两位小朋友一组,每人各有一套不规则开头的积木,两中间用屏风隔开,甲方小朋友选出一块积木,然后描述给乙小朋友听,让乙猜出甲选的是哪一块积木。结果发现,这些幼儿还不能有效地把讯息传给对方。因为他们常常使用一些只有自己听得懂的线索,并不考虑对方是否听得懂。
类似的情形是,要求幼儿把他听过的故事复述出来,结果他们往往随兴所至地编说,甚至忘记交代重点,使听的人不容易完全听懂。
3.人际关系与道德发展
按照心理学家佛洛依德的说法,四、五岁正是产生恋母情结,进而认同父母,将父母的道德规范内化成为自己的「超我」的时期。对幼儿来说,绝大部份的道德规范是外来的,是由父母、老师等成人给他们的,而不是他们从自己与别人相处的经验得来的。为什么幼儿们会服从、接受,甚至认同这些规范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主要是来自幼儿对这些订定规范者的尊敬感,这种尊敬感是由感情和畏惧交织而成的。幼儿由于本身能力和经验不足,再加上对成人有着「不可或缺」的依赖心理,他们与成人的关系很容易会混合着爱与畏惧的情素,这种情素正是产生认同的原动力。
在这时期,还不能了解许多道德规范的真义。例如:他们知道说谎或偷窃是不对的。但为什么不对?大部分的幼儿只能说「因为那是坏行为」、「会变成小偷」、「会被警察抓抓去」。我们曾作过一项小研究:给幼儿们看一组图片,内容是描绘「小明经过食品店时,看见里面有许多可口的糖果,就偷了一包逃走」的情景。我们要小朋友试想小明当时的感觉和可能采取的行动,结果有不少小朋友表示小明会很高兴,因为他偷到了一包糖,而且他会在到家以前快快地把糖吃掉;大部分小朋友则表示小明会害怕,怕被别人发现;只有少数的小朋友表示小明会发现自己不对,偷偷地把糖放回去。
在这时期,对「什么才是公平的」已有初步概念。例如和上述同一个研究里的另一个情意描述是:一男一女双胞胎一起玩过玩具之后,妈妈只要女孩子去收拾,认为男孩可以不必做。结果听了这个描述后,除了少数之外,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反应「这是不公平的」。其中,有大半小朋友表示如果他是那个男孩,他会帮女孩收拾玩具;其余则表示他们会因为不必收拾玩具而感到高兴。
在这时期,会遵守父母所订定的规范。另一个实验是对小朋友说故事:「小华很喜欢爬树,有一天被妈妈发现了妈妈说爬树很危险,要小华答应以后不再爬树。可是那天下午,小华心爱的小猫爬上树后不敢下来在树上喵喵求救。小华想去救猫,但又想起已经答应妈妈不再爬树了;小华该自怎么办?要不要去救猫?」绝大部分喜欢猫的小朋友都表示要去救猫,差别只是在要不要向在人求救或事后才告诉妈妈。其中,表示不要让妈妈知道的占多数。那些会告诉妈妈的小朋友都认为只要跟妈妈说是为了救猫,妈妈就不会生气了。由此可见,幼儿是否能据实以告,遵守订定的规范,可能与父母奖励惩的标准及执行的方式有关。
父母该为幼儿做些什么?
1.扩大学习的定义
并不是只有上课、做作业才是真正的学习活动,其它的全是与进步无关的游戏。其实,许多发展之间都是相互有关的,例如:掌握数的概念与幼儿操作物体的经验有关;鼓励幼儿自己说故事,有助于幼儿的表达、逻辑思考和体会他人观点的能力。父母应该在了解和爱的前提下,为幼儿安排丰富而有利的学习环境,扩大他的学习范围。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所学到的,将会环境比刻板的、严肃的、局限的学习活动来得多且有效。
2.多陪幼儿从事各种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由有经验者在旁适当的指导,那么,学习成果将会比任其自然发展、自己去摸索来得快又好。在学前阶段,父母正是最好的指导者。只有平常多和幼儿一起参与各种活动,才可能了解哪些活动最适合幼儿、最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对幼儿的发展最有帮助。在共同参与的同时,父母还能察觉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及进步情形,分享幼儿成长的喜悦。
3.配合幼儿的发展程度去指导学习
现在很流行把幼儿送去学钢琴、舞蹈、绘画,甚至教幼儿写字、学英文,这些是否真对幼儿有帮助呢?与其勉强幼儿学会几只简单的舞,不如加强他整体的韵律感,能把音乐节奏、感情、想象力和身体的动作配合起来。因此,父母在指导幼儿学习时,必须要先经过明智的判断,选择能引发幼儿之学习动机,并能配合幼儿发展的学习活动。不要揠苗助长,以免反而有碍日后的学习。
4.针对特定的行为来奖惩
避免像「从没见过像你这么聪明、漂亮的幼儿」或「怎么这么笨,什么事都做不好」这类笼统的、人身式的称赞或攻击。因为,太多虚浮不真的评估容易让幼儿变得虚荣,等日后不再有这类的恭维或幼儿自己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时,会无法适应。负向的攻击话太多时,也会伤害幼儿的自遵,降低他的自信,他甚至会干脆以「坏幼儿」来赢取注意。因此,父母施以奖惩时,必须指出幼儿当时的特定行为,例如:「你画得真好看」或「不可以随便拿走别人的东西」。
5.作好入学前的准备
幼儿入学后是否能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是否能跟得上学习的进度?是否喜爱学校的生活……等,往往对他日后一生的方向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在入学前,父母最好要让幼儿有与他人相处、参与团体的经验和能力。同时,也要让幼儿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能集中注意和有自律能力等。以适应小学阶段较规律的课程安排。
孩子的这些行为你误解了吗
生活中孩子总是有大大小小许多“问题”,总是会受到大人们的“指点”。其中有不少的“问题”其实并不是问题,而是你我一样曾经历过的事情。下面这些事情你都误解过么?
一、追求完美不是笨
生活镜像:
妈妈叫乔乔把小凳子搬来,乔乔走向凳子准备搬,这时姥姥拿起凳子,递给乔乔,乔乔大叫着:"不是这样的。"他把凳子放回原来的地方,再搬起来。姥姥笑到:“这孩子可真笨。”
专家分析:
乔乔不是笨,而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完美敏感期”,即做事情讲究完整性。在他们的设想中,事情应该是这样办,一旦他们设想好的东西被打断,便不愿接受。这是他们从初步建立计划做事的意识,到掌握较强的思维能力的一个过渡。这时家长在给予必要的指导时,不妨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宽容一些。这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二、实施破坏不是错
洲洲常常损坏家里的物品,撕毁过爸爸的稿纸,拆散过妈妈的化妆盒,自己的玩具也往往被拆得七零八落。于是,父母对洲洲大声地指责,试图阻止他这样的行为。
专家分析:
其实,孩子在玩弄物品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孩子的智力发育,需要不断地信息刺激,他们四处探寻各种事物来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从成人的角度看,他是毁坏了一件物品,而实际上孩子从中调动了自己的手、眼、耳等感官,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所以,父母不可轻易阻止孩子的探索过程。对的确不能让孩子尝试的事情,也要尽量向孩子说明道理,并找出替代的事情给孩子做。如果父母经常粗暴地阻止孩子做事,孩子就会渐渐地失去好奇心,失去了探索的动力。
所以有些家长更愿意对孩子实行“放养政策”,也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育儿心得:你真的了解孩子吗?
育儿心得:你真的了解孩子吗?
说起读书,我很是惭愧,自从生过孩子之后,我很少读过一本完整的书。今年暑假,我拿起了这本孙瑞雪老师写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平时总是觉得没有时间,有的人说还是没有沉下心来不愿意读。说句实在话,拿起书我现在真不知道从哪看起。在上大学期间,我是一个特别爱读书的好学生,当别人拿着MP4看电视剧的时候我在看书;当别人逛街时我还在看书……书没有离开过我,连图书馆的老师都给我开绿灯,书随便借,毕业之后我在亚马逊网也购了自己喜欢的书,现在我家的书架上都有好多书,但都是崭新的。
自从怀孕期间,我就特别留意关于教育孩子的书籍,每年单位订购我就会挑一些。暑假期间儿子在月儿湾游泳,在游泳馆里我忽然发现了这本书,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因为之前在电视上看过孙瑞雪老师的关于《捕捉孩子的敏感》的专题报告,我当时就非常感兴趣,本来想买那本书,但是由于时间的搁浅至今没有买回。结果被我看到了,我就赶快征求老板的同意,让他借给我,没想到看完后给我的触动这么大。
我的儿子现在有两岁一个月了,他的一些不着边际的行为令我很是无奈。有一次他往地上扔积木,我们商量好的不要再扔了,要慢慢捡起来,可是他就是不听我的话。因为我之前没有接触到这本书,我就用力的批评他,结果给他商量几次都不听我的话。无奈之下我把他关到屋里,我自己走,结果他哭了,哭的那么的伤心。我心想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难道就这么不听话吗?当看到这本书时我才释然,书中写到:不要和孩子斗争,也不要和孩子较劲,因为这是一个人形成自我的起点。
有一次,我给他洗过澡之后,他怎么就不出来,一直用脚在水里打出水花,把地上弄得那都是水。当时我也是担心他,怕万一踩到水之后滑倒。我就告诉他:“妈妈抱着你出来,行不行?”他就是不出来。我于是就“暴力”解决了,可是在把他抱出来的一瞬间,他哭得跟什么似的,我很是无奈。当时的我就想:他怎么会这么不听话呢?最后还是经不住他的哭闹,我把他又放到了水里,他立马停止了哭声,继续玩儿了起来。从他的表情看出他是那么的满足,当时的我很是疑惑:玩儿水这么长时间了,难道就不觉得累吗?
还有一次,他要吃棒棒糖,我觉得棒棒糖吃多了不好。于是我趁着他不注意在棒棒糖上咬了一口,然后瞬间把那个糖纸把它包起来,让他感觉到还是原来像新的一样。他拿到棒棒糖的时候非常开心,他小心翼翼的把糖纸剥开却发现已经不是完整的,瞬间大哭,可以用崩溃来形容,而且还要打我。当时我也是很奇怪,他怎么知道里面的棒棒糖不是完整的?其实在他的心里已经有一个概念,有一个完美的棒棒糖的完美形象,不可以被破坏的,棒棒糖应该是这样的,他就不想要那样的呀。看了书中,又解除了我的疑惑。书中写道:追求完美——从审美发展到了对事物完美的追求,执拗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总是手拉手一起走来。
沙池、水池是所有孩子的最爱,当孩子看到沙、看到水时,就会忘情地玩耍。哪怕是饮用水,都是最能让孩子立刻安静的材料。沙和水是孩子天然的玩具,是儿童创造的源泉。所以我的孩子也不例外,对水和沙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他只要到我们幼儿园或者是去外面小沙坑或者回老家,只要看到沙、看到水就走不动了。有一次我们回到老家,老家的院子比较空旷,一下车孩子看到了水管,大步流星的向前跑,打开水管就玩。我家人就说:“别让他玩儿了,把衣服弄湿了。”但是我就站在旁边,我对他们说:“没事让他玩吧,我准备的有衣服。”妹妹打趣地说:“幼儿园的老师教育方法就和我们不一样。”我会为孩子的发展,做好坚强的后盾。如果放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肯定会阻止他,但是现在因为我知道,孩子你阻止他,还不如让他尽情地快乐玩耍,你只要给他物质准备就可以了,我们不要以各种理由去约束孩子的一些行为。
作为一个母亲和教师的双重身份,从自己孩子和班上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我看到了书中的很多现象,在这里我找到了根本原因。
当然写到这里,大家也许还在迷惑到底什么是敏感期呢?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各个敏感期孩子的表现都不一样。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家长和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是幼教工作者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要真正地了解孩子。
我们不知道儿童的心里到底有多少秘密,正如蒙特梭利所说,儿童的心灵是一个神秘的深渊,照料他的成人并不了解他。当我们不了解的时候,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给他们爱和自由吧。我想,以后在工作中,我一定会给班上孩子更多的爱和自由,让他们更加幸福健康地成长!
今天,你亲了你的孩子吗?
在采访早教的过程中,广州医学院心理学专家李幸民教授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他去意大利、奥地利考察早教的时候,发现那边绝大多数的早教机构(或者叫幼儿园)在门口都写着这样一句话:“爸爸妈妈:今天,你抱了你的孩子吗?你亲了你的孩子吗?”
李教授说,自己看了十分感慨,因为在国内的幼儿园门口写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一切为了孩子。国外说得很具体,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国内则说得很抽象,一切为了孩子,但没有说具体该怎么做。
还有一件事,也让李幸民教授感到印象深刻,那就是在国外的早教机构里,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都是在室外活动,比如在海边的沙滩上,孩子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尽情地玩沙子、戏水,你追我赶,好不热闹。不像在中国的早教,是把孩子们关在一个房子里让孩子们做游戏,就是早教了。
听了李幸民教授的话,记者不仅感慨良多。中国的父母应该说是最爱自己孩子的,对孩子是最有奉献精神的,就连早教机构的人都说,中国父母的钱最好赚。可是中国父母会爱孩子吗?这却是一个大大的疑问。不要让孩子躲在大人的身后,家长不要包办孩子的一切,不要对孩子过度保护,这些道理已经喊了很多年,可是仍然有太多太多的家长做不到,正是应了那句话:“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对于中国的早教,记者不得不借用孙文先生的话来概括当下的状态,那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所以,光是带孩子去参加早教班是不够的,每天父母都应在心底多问一问自己:“今天,我抱了宝宝吗?今天,我亲了宝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