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爱孩子不能失去理智
发布时间:2020-11-05 教育孩子笔记 感恩父母活动总结 幼儿园不能教哪些内容孩子是全家人的希望,谁都会爱自己的孩子,但爱却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可能很多人会问:“谁不会爱孩子?”其实不然,爱孩子也需要智慧。
我们平时所说的爱孩子、为了孩子好而替他们做的一些决定和选择,有时只是施爱者的一厢情愿,忽略了被爱者的感受。爱是相互的,单方面倾注的爱,未必是合适的,合适的才是正确的,正确的才是真正有效用的。因此,智慧的爱,首先包括的应是了解,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其次包含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信任,就没有乐观的期待,爱就会演化成为支配和控制,有些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教育孩子以自己的意愿作为准则,以望子成龙之心为孩子设计“明天”的规划,而一旦孩子达不到“设计”要求,就会爱之愈深、痛之愈深,或体罚,或放任自流。这种缺乏理智的爱,不但不能使孩子成才,反而会使孩子成为父母主观愿望的牺牲品,也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百般宠爱,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想方设法予以满足。这样的爱只会将孩子引入歧途。
家长对孩子的爱应当是理智的,应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明是非。对于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家长可以顺应自然,给予点拨和指导。父母在任何情况下对孩子都要不言放弃,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才,家长始终要对孩子充满期望。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能行,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有潜能的,并可能是一座待开发的金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智慧父母仅教孩子8个道理
智慧父母仅教孩子8个道理
孩子需要父母教给的道理和知识太多太多,家长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最大。聪明的父母会教给孩子一些必需的道理,来帮孩子能够开心融入这个社会。那么聪明父母只教孩子哪8个道理呢?
大道理1:公平——游戏时遵守规则
棘手的难题:
你和5岁的儿子正在玩那种撒色子看谁最先到达终点的游戏,可是他却不按点数走,为了自己能赢,他把自己的小人一下子就放在了终点。虽然你的初衷也是让他赢,但是你并不想对他的作弊行为加以肯定。
简单的教导:
不要用“作弊”、“耍赖”这些词指责孩子,而是要告诉孩子玩游戏时应该公平、公正,并且给他指出他应该到达的位置。道理可以这样来讲:
“这样走不合理,对其他人不公平。和我玩的时候我可以让你这么走,但是当你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时候,你这样走他们会很生气,因为你没有遵守游戏规则。”
或者对他说:“你想想,如果没有人按规则来玩游戏,那结果会是什么样呢?”家长如何面对孩子教育的问题>>
大道理2:感激——谢谢别人的好意
棘手的难题:
你邀请朋友到家里来做客,朋友给你4岁的儿子带来了一件礼物。他打开看了一眼,然后就把礼物扔在了一边,也没说“谢谢”转身就去玩了。
智慧父母教孩子的8个道理
简单的教导:
期望四五岁的孩子懂得感激还为时过早,你的朋友很可能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不必小题大做,简单讲明道理就可以了。告诉他:
“你先到这儿来,我有话和你说。阿姨送给你一件礼物,你却忘记对她说声‘谢谢’了。”
如果你愿意先让他去玩,过后再讲道理也行。可以在睡觉前再提起这个话题:“在我们家里,无论谁收到了礼物都应该说声‘谢谢’。”如果你的儿子告诉你他不喜欢这件礼物,那么你就应该告诉他:“阿姨原以为你会喜欢的,所以才送给你这件礼物。而且,即便我们不喜欢别人送的礼物,也该说声‘谢谢’,因为我们要谢谢别人心里还惦记着我们。”
大道理3:助人——在需要时帮助别人
棘手的难题:
晚饭过后,你让6岁的儿子帮你收碗筷。他说累了,拒绝帮你做家务。
简单的教导:
首先,要求你的孩子先坐在椅子上别动,然后告诉他:
“家里的每一位成员都在为这个家出一份力,使家里更干净、更整洁。你现在已经长大了,也能够为这个家做点什么了。如果你不想收拾桌子,那么我就列出一个清单,写下你能做的那些家务活,然后由你自己来选择你愿意做哪个。”
或者对他说:“帮助别人能够使别人生活得更轻松。你还记得我帮你收拾好玩具的时候你的感受吗?肯定和你自己收玩具的感受不一样。现在,你能帮帮我吗?”
大道理4:谅解——原谅他人的过失
棘手的难题:
你5岁的女儿辛辛苦苦地搭好了一座大房子,没想到被她2岁的表弟一不小心碰倒了。面对小表弟双眼含泪的道歉,你的女儿坚决不原谅他,还大声抱怨道:“太晚了!”
简单的教导:
允许你的女儿在原谅别人之前,先发泄一下心中的怨气,然后再开始给她讲明道理。
“你很伤心和气愤,我不会为这而责备你。我知道你搭好这个房子很辛苦,很不容易,但这是一个意外。你表弟还小,他还不能像你一样那么小心翼翼做事情。”如果你的女儿仍然认为表弟是故意把她的杰作碰倒的,那么你就让她回忆一下自己是不是有时候也会无意之中把事情弄糟了,比如把牛奶倒在了桌子上。
但是,如果她的表弟确实是故意碰倒她搭的房子的,那该怎么办呢?最好用自己的经历来向孩子说明谅解他人的好处:“我记得,当我接受别人道歉的时候,我的感觉也很不错。你愿意尝试一下吗?你可以说服自己原谅你的表弟,看看你的感觉会是什么样的?”
大道理5:诚实--把真话告诉大家
棘手的难题:
你在孩子的裤兜里发现了一个新玩具,但你知道这不是他的。
你6岁的儿子辩解说这是他自己找到的。你很怀疑,但没有深究。然后你就接到了儿子朋友妈妈的电话,她委婉地询问你的孩子昨天在他家玩的时候是不是误拿了一个玩具回家。
简单的教导:
在这个年龄段,孩子清楚地知道拿别人的玩具是不对的。所以,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
“我刚接到某某妈妈的电话。她说她家有一个玩具不见了,听起来好像是你没有说一声就拿走了这个玩具。你是怎么想的?现在是你和我说实话的时候了。”
如果你的孩子仍然一口否定,那么你就该严厉一些了:“偷东西是会伤害别人的。小朋友一定不高兴。你可能感觉也不好,因为你知道这个玩具不属于你自己。而且,对自己做的事情还说谎隐瞒,这就更糟糕了。”最后,坚持让孩子把玩具尽快还回去。
大道理6:尊重--对别人心存敬意
棘手的难题:
周末你送5岁的女儿去上语言课。偶然间看到上课的时候,女儿手里拿着溜溜球在不停地玩,全然不理会老师的存在。
明智的教导:
下课后,你应该把她带到一边,告诉她你的决定:以后不允许周末上课再带玩具。然后想办法使孩子对“尊重”这一概念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可以这样对她说:
“关注别人是表明你尊重他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你能用其他方法让你的老师知道你是尊重他的吗?”
如果你的女儿很快就明白她的错误了,那么,为了加深她的理解你可以对她说:“我很高兴你明白了这样做是不对的,现在你也知道了怎样做才是尊重他人,这太好了。”
大道理7:友善--友好对待周围的人
明智的教导:
这种行为常常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所以你必须直接介入,但不要使自己的孩子陷入尴尬的境地。你可以走近这些孩子,告诉她们你无意中听到了她们的谈话,然后向她们提出一个启发式的问题:
“告诉你们一个不变的真理:就是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你们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
或者直接问她们:“如果你们班里有人在背后谈论你的时候说的都是坏话,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大道理8:慷慨--乐于同他人分享
明智的教导:
3岁的孩子还不善于与他人分享呢,尤其是糖果,就更不愿意给别人了。
所以,你需要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说明慷慨的好处:“你知道吗?当我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的时候,到最后我的感觉其实不好。但是,在我和别人分享了以后,我的感觉就很好,因为我知道是我使别人变得很高兴了。
或者直接降低标准索要糖果:“为什么不把你的糖果分给我们一起吃呢?如果你不愿意把那块巧克力糖给我,那就给我一块其他的,怎么样?”
以上8个大道理基本上涵盖了所有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只有学会这些道理的孩子才会是受人欢迎的孩子。
父母如何发展孩子的人际智能
其实和学习打鼓或抄写一样,没什么区别,发展孩子的人际智能关键是孩子关注的焦点和他们的练习。再次申明,有些孩子比其他人有更强的潜能;无论如何,所有的孩子都能从他们的关注点中获益。
关注点是指有意地去发展理解他人的能力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如果通过和孩子交流来培养他们的意识的话,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是开始发展人际智能的一种良好的途径。问孩子问题,为什么他们会对他人的动作和情感做出这样的反应。“为什么他会这么做呢?”、“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为什么那些人不能在一起很好地工作?”、“是什么使他成为领导者的呢?”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孩子开始理解人们那些反复无常的行为。(有时,在看电视和电影的时候问这些问题,考察他们的个性,比谈论现实中的人物会更简单些。)
练习,顾名思义是指:给孩子一些情境,练习他们的“人的技能”,即人际智能。孩子们需要学习怎样和他人相处,他们需要学习如何成为一个领导或员工。把他们放到这些问题发生的情境中去,让他们参与俱乐部或其他社会组织,那么这些技能就能发展了。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发展人际智能
这些建议是发展的,有些方法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是特别适合的,而有些方法对大一点的孩子来说会更有效。
一、和他人呆在一起是发展人际智能所必需的条件
就像人们说的那样简单:孩子需要和他人在一起,需要知道人们能够理解他们。父母需要花些力气为孩子们找些玩伴。这也是千真万确的。但是有时这是很简单的事,一个日托中心或一个操场的角落就能给孩子提供一笔财富。
二、让孩子同时担任领导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
有些孩子,比较特别,有在角色间串来串去的倾向。孩子需要同时熟悉领导者的角色和习惯被人领导,这是很重要的。6、7岁大的孩子可以教他们这些概念,也有对这两种角色进行体验的需要。父母经常希望他们的孩子扮演领导的角色,而不演其他角色(有时孩子也是这么希望的);事实上,成为一个领导的最好的准备就是先成为一个好的被管理者。
三、运用电影作为孩子们思考和理解人类行为的办法
当我们去思考电影或电视中的角色的思想和谨慎的行为时,这些角色显示的,经常比现实生活中的更夸张、更富有讽刺意味、他们的动机也比较明显。看看男女主角的表演,然后想想这些,不管是杰克?查,西尔富斯特?史泰龙,哈里?波特,还是梅格?瑞恩,他们都能给孩子提供一条简单而又安全的途径去发展他们的人际智能。
四、运用文学提供安全的办法开始观察和推测
给孩子念完故事,父母可以问“你为什么觉得他会这么想呢?”、“在这种情况下你是会怎么想呢?”、“你曾经这么想过吗?什么时候?”当孩子更大些时,可以要求孩子谈谈书或故事中的那些和他们最相近的角色,然后可以和他们分享一下处世的方法。
五、和孩子分享你自己的个人经历
孩子们看到成人或他们的父母表现有些狂妄的情况太多了。也就是说,孩子不理解为什么他们的爸爸或妈妈的感受会那么特别,他们的行为那么特别。(大人们也经常不向孩子们解释他们的行为。)不管这种表现是表达对别人行为的失望、对自己行为产生的挫败感,还是由于学成了一些东西而感到高兴,父母都需要退回去和孩子们谈谈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想、这么做。(不要用一本正经的口气和孩子说这些,我们必须记住对年幼的孩子来说自信的分界线经常是很不明显的。不管怎么样,注意这几点,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从我们的经验中学习。)
这样做的一个额外的好处是这种敞开心扉和自我反省可以促进父母的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的发展。
父母应该教会孩子如何去爱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提醒:父母过度关注知识、技能,把其他的情感都割裂了,孩子变成了分数机器,这时危险就快发生了。表面上看,他们学习成绩好,掌握很多技能,但他变成了一个没有感情的人,一个冷漠、视别人为地狱的人,他的目标仅仅就是超过别人──
“家庭教育是情感教育,没有情感就成了冤家。”
4月1日,留日学生汪某在上海浦东机场因学费问题和母亲发生争执,并拔刀刺伤母亲。事件发生后,很多人都在疑惑,这个23岁的男孩究竟为了什么会伤害自己的亲人。而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看来,从1991年留美博士生卢刚杀人案,到最近发生的药家鑫事件、留日学生刺母事件,这些屡屡发生的极端恶性事件背后,都能找到一个共有的因素:家庭教育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而割裂了其他情感。
“父母过度关注知识、技能,把其他的情感都割裂了,孩子变成了分数机器,这时危险就快发生了。表面上看,他们学习成绩好,掌握很多技能,但他变成了一个没有感情的人,一个冷漠、视别人为地狱的人,他的目标仅仅就是超过别人。”孙云晓说。
在孙云晓看来,情感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它有两个层次:第一,父母给孩子真正的爱,其中包括物质关心与精神关怀;第二,父母引导孩子学会爱。“因为儿童的学习是观察学习,儿童的文化是模仿文化,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孙云晓说,尽管家庭教育中一定会有说教,也有许多知识和技能的教导,但家庭教育的本质不是知识教育,也不是说理的教育,而应该是情感教育。
然而在现实中,情感教育的地位却在动摇。
在很多家庭里,常能听到的一句话是:“只要把学习搞好,其他什么都不用管,这不是你该干的事。”
孙云晓认为,在这一问题上,父母要负主要责任。造成孩子情感缺失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父母错误地理解了教育的本质,对孩子的培养“重智轻德”,家庭关系变得像钢管一样封闭、坚硬、冰冷,而且没有其他选择。另一个原因,则是对孩子物质第一、没有原则的爱,孩子变得任性,为了自己享乐可以去践踏别人。
“有时在一个孩子身上,会同时表现出这两种情况。这都是爱的误导,对爱的剥夺。”孙云晓说。
上海某小学一位老师曾经给孙云晓讲了这样一件事。
在四年级某班,一次数学考试中,一个数学成绩非常好的女孩突然缺席,老师说因为女孩的爷爷去世,她去参加告别仪式去了。
话音刚落,全班居然响起一片欢呼声,有人说:“她爷爷可死了”,还有拍桌子和跺脚的。原来,女孩的爷爷是数学教授,经常辅导她,这些孩子认为,如今她爷爷去世了,他们终于可以超过她了。
还有一次,在江苏讲课时,一位妈妈等到听众都走后找到孙云晓:“我的孩子太可怕了,我已经离家出走半个月了。我丈夫在北方打工,我在家带孩子,孩子一点孝心都没有,管我要钱,乱买东西。我说他,他居然打我。”
对他人的冷漠,对父母的粗暴,这样的事情孙云晓听过不止一次。
在他看来,这都是由于情感教育的缺失造成的,“情感教育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教育。教育的本质目标是让人获得幸福,获得发展,而不是所谓的成功。单纯追求孩子在某一个社会位置的成功,这只是阶段性的成功。”他说。
卢梭曾在《爱弥儿》中提出,对每一个孩子和成年人都应该有一条教育底线,即绝不伤害别人。在孙云晓看来,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急需为孩子建立这样一条道德底线,在孩子10岁之前应该完成道德智能的培养,也就是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孩子两岁前,要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建立安全感。这个时候父母的陪伴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孩子从小不在父母身边,或者孩子身边的人不稳定、不固定,孩子很可能没有安全感。2岁-4岁这个阶段,要敢于对孩子说不。这时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迅速,是需要建立是非规则的时期。当他出现不良行为,比如打人、骂人、独占,一定要对他说不。5岁-10岁,要继续培养品德习惯。10岁以后的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尊重,特别是到了青春期。”
孙云晓认为,情感教育其实可以从很多家庭生活的细节中开始。在对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调查时他发现,中国父母给孩子零花钱比较随意,40%以上的父母给零花钱与孩子的学习成绩挂钩,而日、美、韩三国的高中生,半数以上获得零花钱与其在家中从事的劳动相关。而且中国父母给零花钱后很少检查,而日、韩、美三国的家长则比较重视指导。
孙云晓认为,实际上,零花钱就是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好的线索:“洛克菲勒给孩子零花钱,一星期就给1美元50美分,而且要遵从3个三分之一的原则:三分之一可以自由花,三分之一要储蓄,还有三分之一要做慈善。仅零花钱这件小事,就能培养孩子的公益心和自制力。”
另一个故事来自中国。一位母亲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孩子小时候,一家3口都喜欢吃橘子,这位母亲每次买橘子都按3的倍数买。每次晚饭后都让儿子拿来3个橘子,全家分享。而且,每个月给爷爷奶奶汇款,母亲都带着儿子去填单子办手续。
“习惯养成是有规律的。按照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一种行为持续21天就能成为初步习惯,如果能坚持90天,就能养成稳定习惯。”孙云晓说。
做好父母:如何开发孩子音乐智能
你知道我们的孩子具备哪些巨大的潜能吗?潜能最终开发的是什么呢?你有考虑过吗?唯有弄清楚这点,你在教育孩子时才会更清晰,更有针对性了。在我们的文章中经常会提到每个孩子天生就具备8种智能,无论开发哪种潜能,最终都是促进8大智能的联动发展,也就是任何一种学习都会牵涉到8大智能中几种智能的共同发展,这样你会更清楚孩子哪些方面得到了更好的进步。
既然我们清晰的知道了孩子智能发展的8个方面,对于在音乐智能方面,如果想促进孩子更好的发展,父母可以这样做:
1.和孩子一起听音乐
每个孩子都有音乐潜能,当他们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时,他们会手舞足蹈起来,他们会哼唱起来,调动他们内心的那根音乐之弦。如给孩子听一些儿歌,只要孩子听到儿歌就会有所行为表现,那就可以多听;如果孩子听了音乐没有太大的反应,可以尝试选择其他歌曲,孩子对儿歌的兴趣度是不同的。
2.和孩子一起用工具(乐器)来感知音乐
当播放一段音乐或者一首儿歌时,大人可以带着孩子用工具来感知呦。如沙锤、摇铃、响鼓等等,这比用身体直接感知增加了难度,也由此发展孩子对音乐节奏的敏感度和表现力。
3.接触一些韵律优美的古诗古韵
在这里不是提倡孩子去背古诗,而是借助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来感知古人的那种意境美、情感美和语言的韵律美,来浸润孩子的心灵。可以给孩子推荐听一听如蓝迪智慧乐园古诗古韵《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春夜喜雨》等内容,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感知世界的美。
丹麦:父母总把孩子“置之不理”
丹麦是欧洲的发达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高福利国家之一。丹麦社会安宁稳定,百姓生活无后顾之忧,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在丹麦,父母总是把孩子“置之不理”。孩子很小的时候,换尿布可以很简单,妈妈把这种工作交给爸爸,自己则不管也不问。父母可以把孩子放在院子里的草坪上晒太阳,自己则在屋子里呆着,偶尔会看一下窗外孩子还在不在。如果忘记孩子还在外面玩,自己又去干别的事情了,往往最后是孩子自己回来或者由警察送回来。
在丹麦,当孩子两岁的时候就得自己做很多事情了,比如孩子想拿冰箱里的饮料喝,爸爸妈妈往往不会帮他们从冰箱里拿,而是让孩子自己去取。在父母看来,两岁的孩子做这些事情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如果父母帮孩子做了,反而是不可想象的。
而且,丹麦的父母很放心让孩子从小就到外面去玩,甚至带着孩子去外面玩而忘记带孩子回家他们也不会太担心,在这个国家生活是如此安全,趁机让孩子从小就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难道不是很好的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