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父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发布时间:2020-10-21 什么是教育笔记 感恩父母活动总结 幼儿园不能教哪些内容家里有个健康聪明的宝宝,是全家人的心愿。可在心愿满足的同时,心病又来了,家有宝宝的父母现在开始崇尚这样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小小的宝宝为了保险就开始上早教启蒙班、兴趣班、找最好的幼儿园,生怕让孩子“输的起跑线上”。其实这都是父母的责任心、虚荣心、攀比心、爸爸妈妈自己给自己设置的起跑线。其结果是现在培养孩子真难啊。其实正确的教育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教育不当,即使禀赋在高的孩子也会被扼杀,任何极度过分的催逼都能给孩子留下终生的创伤。其不知最好的早期教育是家庭教育,上帝赋给孩子的是潜能,开发出来的是智慧,天才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天才的失败源于极度的催逼、和不当的教育。
我们真的会输在起跑线上了吗?如果爸爸妈妈为着“起跑线”从幼儿园就开始你争我夺,对宝宝的“后劲”却没有认识和信心,不认真去了解孩子。要我说与其给自己添烦恼,给宝宝添压力,到不如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宝宝漫长的学习生活中处处是契机。潜能的开发是越早越好,但不是我前面说的过极与不当。
要小心弄巧成拙、画虎成猫,太过于强调学前教育。早学习就真的好吗?我有这样的感觉,很小的宝宝就能背诗几十首,几百个成语,英语说的滔滔不绝,真让人羡慕不已。结果问他锄禾日当午,锄禾是什么意思?不知道。画虎成猫比喻什么?不知道。英语说的虽然滔滔不绝,但发音并不准确,口齿也不是很清楚,“流利”地说着并不地道的英语,我实在是羡慕不起来。小孩子初学外语,打基础时的发音最重要,否则一旦定型以后就很难纠正了,到不如还是一张白纸留给孩子,等进了学校再说。(句怡美 jym1.cOm)
后来居上更可贵,从宝宝上幼儿园就开始争夺,上那些最好的,就以为是进了保险箱。可一上小学,学过的宝宝可能就会不耐烦、开小差,相反没学过的反而是兴致勃勃的,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所以虽然一开始的时候宝宝会面对大量新知识似乎有些吃力,但这时如果爸爸妈妈能够加以帮助和鼓励,不久后他们便适应了新环境,开始如鱼得水了,会学得很轻松,成绩也绝不比那些名牌幼儿园出来的差。所以进不进好的幼儿园对宝宝的成长虽然有影响,但肯定不是决定性的,毕竟竞争是一辈子的事,只要宝宝聪明肯学,到哪都能保持一贯的努力,就不会比别人差,而如果能后来居上的话就更宝贵了。当然我说的是咱们普通老百姓,没有和他们比的条件,但我们是自信的。况且这个年龄阶段的宝宝只需要学一些简单的生活知识,还没有到达确立人生轨迹的时候,根本谈不上什么“人生起跑线”,还是让我们的宝宝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尽情地玩耍吧,有益的玩就不是学吗?童年的生活是最美好的,不要压弯了我们的孩子。我想说的不是反对早期教育,而是反对过极和不当,才是真正违背了冯爷爷的早教理念。
起跑线提前虽然是父母自己设置的,但也是社会的普遍现象,我们也无法免俗。起跑线上,不是孩子输不起,而是父母输不起。哎!这条起跑线把大人和孩子折腾的真是够累的了。好心态正确的对待,我们还是赢家,告诉宝宝你是最棒的,你能行,因为你自信。明天是端午节,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我们和小东朔还是玩,到大自然中去玩,玩的快快乐乐!玩的无忧无虑!玩出健康!玩出智慧!东朔你真棒!你和小朋友们一样,你们都能行!!!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家教——不输在起跑线上
家教——不输在起跑线上
寿光市上口镇南邵小学刘晓燕
人们常说只有不懂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觉得这句话应该用在家庭教育上,有不会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孩子的成长发展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但更多的是后天的环境教育。
前几天,我目睹了这样一件事:一个男孩子在公路边推一辆机动三轮车,推着推着不知怎么就到了公路边的沟里,看样子孩子吓坏了,费劲地往公路上推车,无奈车重孩子小,车是一动不动。一会儿妈妈来了,数落了孩子一通,母子二人也无法把车推上来。然后又叫来了孩子的爸爸,孩子爸爸来以后,二话没说,照孩子的后背就两巴掌,孩子则吓得一动不敢动。由此可以看出孩子绝对不是第一次挨打,爸爸也不是第一次动手打孩子。这个孩子在幼儿园时,我带过他,非常暴力,经常和小伙伴打闹,其他孩子经常告他的状,当老师问他为什么打小朋友时,他会说:那让他打下来吧。悲哉!这孩子根本不怕打,孩子暴力的原因也找到了,天天生活在暴力的环境中,怎么会有不暴力的道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了孩子。这位家长为什么不问问孩子有没有受伤?有没有被吓到?这是最基本的两句话吧!这是一次多好的教育孩子的机会,教孩子怎样去推三轮车,既教会孩子一项技能又让孩子记住不要乱动自己掌握不了的东西,同时又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浓浓的爱意。这不是一举多得吗?
在和家长沟通时,有的家长对我说孩子不听话时是如何如何打他。我为孩子感到难过,“打”不是教育,更不是目的。
在一个幼儿园里,一个班的孩子围着一个大蛋糕开心地唱着生日歌。原来是园园小朋友过生日,妈妈送来了蛋糕让全班的小朋友一块儿给园园过生日呢。这位家长让孩子既得到了快乐,又学会了分享。这是多好的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周围的教育资源来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幸福的宝宝需要聪明的家长来造就。
现在多的是家长溺爱孩子,犯了多大的错也舍不得说,这种做法当然不可取,但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更会害了孩子。前面的家长肯定也是爱孩子的,可能是怒火难以控制,但是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请节制怒火,教育孩子一定要把握好“度”。让我们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来关注孩子的成长,考虑孩子的发育年龄与实际年龄是否匹配和健康的心理等问题,让孩子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成长。让孩子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不输在起跑线上。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下午我姐姐回娘家,第一句话是,“她小姨在没在家?”我很高兴地“跳”出去迎接许久未回家的老姐,估摸着有什么好事要找我。只见老姐从包里抽出两张宣传单页,上面赫然显示着一行大字“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详细介绍了孩子应该报的辅导班的名字,如识字特色班、舞蹈特长班、古筝培训班、奥数学习班、电子琴特色班、、、、、、,着急的老姐指着宣传单页放炮一样地说,“邻居家鑫鑫报了识字班,和电子琴班,你说你外甥报什么班?快给出个主意,你是幼师,这方面比我们懂,我不想我的孩子从小就输给别的小孩,快点,多花点钱没关系。”我说,:“这、、、、、、亚历山大呐”。
从姐姐着急的眼神中
,不难看出一个80后新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与困惑。不过,做家长的能够舍得为了孩子的教育前景投下资金是可贺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各方面都能有所为。在众多家长的蜂拥选择中,我老姐也那般迫切地加入给还在选班行列。在此情况下,不提出我的合理化建议,老姐肯定会否认我。为了满足老姐的要求,我开始与她分析适合外甥女的辅导班。后来老姐的满意而归,我开始担忧起我外甥女的教育问题。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此话一提,家长们开始手忙脚乱地乱给孩子扣上个孩子这不行、那不好的帽子。如此一来,选辅导班大战开始如火如荼。其实,我倒认为,家长们不必操之过急,过早让孩子去接受大人的强行安排,任意违反孩子的生长发展规律,其结果只会更糟。琴棋书画,这个辅导班、那个特长班,表面上能够发展孩子的某项技能,实则抹杀了孩子们的求知兴趣,孩子们在大人的安排下去学习,强行逼迫着孩子,对孩子的发展打了大大的折扣。任何人都不想被摆布,被逼迫。孩子也一样,向往着自由地玩耍,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喜好。
最后,我要说的是,每个孩子都有个性差异,作为家长最好不要去着急自家孩子哪哪差,强行让孩子过早去接受一些他不愿完成的事项。摒弃“起跑线”说法。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来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德国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都混在一起;德国小学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英语3年级才开始学习;小学4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中专或者上以后能上大学的文理中学;上大学的比例还没中国高……
然而,为什么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答案竟然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宪法禁止学前教育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
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原以为在德国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
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
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
a、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
b、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
c、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其实,欧洲有关国家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
●学前教育破坏想象力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
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
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残酷教育德国人认为,孩子长大了早晚要退出父母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措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对人生的勇气和本事。
因此,“残酷教育”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成为流行驱势。某学者为了深入了解现在德国流行的“残酷教育”,走进了幼稚园。
幼儿园是一座两层小楼。室外有大片的活动场地,草地、沙地、石头地……却没有看到国内常见的塑胶地。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胆子很大,登梯爬高一点都不含糊。
老师们则站在远处观察,不怎么干涉。我发现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却看不到穿棉衣或防寒服,顶多穿一件绒衣,也有只穿半截袖上衣、短裤或短裙。
看着我大惊小怪的模样,陪同我的雅娜老师解释说:“幼儿应该比大人少穿点衣服。他们精力旺盛几乎可以用来发电。活动量大容易出汗,穿多了反而容易感冒。臃肿的服装还会影响他们的活泛性。”
●从不强迫孩子雅娜老师说:“德国人从来不喂孩子吃饭,如果孩子饿了,自己会主动吃的。格碧妮现在不会自己吃,下次就会了。”
苏珊娜博士说:“孩子不会做的事,老师只在必要时给以言语或者行为上的鼓励和暗示,大人不要强迫他们做什么,也不包揽,因为那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独立行为的发展。帮他完成某些事,日后他就只会做那些别人做过的事,而缺乏创造性。”
大人向孩子认错苏珊娜博士认为,家长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给以孩子尽量多的爱而不是宠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家长要常把“对不起”、“请原谅”和“谢谢”之类的词挂在嘴边。由于得到父母的爱护和尊重,德国的小孩从小就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比如购买什么样的家用电器、汽车,如何布置房间、处理家务等,孩子都可以以小主人的身份父母一起商讨,父母愿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充分肯定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
●法律严禁父母唠叨在德国,爱护儿童、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已被行入法律条款。一方面法律规定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另一方面,严禁父母“唠叨、打骂或不爱子女”,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双亲。此外,法律还详细解释了儿童享有的各项权利。
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德国人抱孩子方法奇特:孩子跨坐在爸爸的一只胳膊上,红扑扑的小脸朝外,后背贴着爸爸的胸口,小胳膊小腿向外伸着,样子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小青蛙。
在瑟瑟的寒风中,“狠心”的家长不给小孩过多的遮盖,还不慌不忙地走出幼儿园。苏珊娜博士说:“德国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他们需要自然的生长环境,不可过于控制,给孩子留下尽量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比如,抱孩子时孩子的脸朝外,眼睛和大人的视野基本一样,小手小腿可以自由地活动,全身能充分地与阳光和空气接触,有利于他们适应自然环境,茁壮成长。”
育儿观念:有感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育儿观念:有感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随着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只生一个孩子”已达成国人共识,现在的家庭
结构基本上都是“四、二、一”模式的。于是,孩子越来越成为家庭的“核心”,所有的家庭
、每个家长都对自己这唯一的孩子寄予了无限的厚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共同心愿
。面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和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众多的家长常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
跑线上”,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做法。可是,怎样才能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
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有一对智商较高的大学教师,结婚几年才生下一个儿子,夫妇二人和双方四位老人都视若
珍宝,决心要把孩子培养成卓越的人才。于是给宝宝吃最贵的进口奶粉,四岁了还在吃配方奶
,任由孩子用垃圾食品代替主食;从小就穿名牌服装,买高档玩具;除每天给孩子洗澡外,还
要每周两次打的到婴儿游泳馆游泳锻炼、按摩……。家长本想给儿子的身体打下一个好基础,
殊不知,这样无冬历夏的折腾,反而使孩子不断感冒、咳嗽、发烧……。于是,看病、吃药、
打针、输液就成了一家人的常规功课。由于体质差,儿子三岁半才入托,眼看就要四岁了,依
旧是大病小病不断。每个月交千余元托儿费,出勤率却从未达到50%。上了半年幼儿园,孩子还
不知道“上课”是怎么回事,根本不在状态。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真不知道孩子上学以后怎
么办。家长怎么就不知道对孩子溺爱是害而不是爱的道理呢?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强壮的
身体,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吗?
有一位年轻的同事喜欢玩。夫妻二人常去朋友家打麻将,让孩子在沙发上看电视,大人就
与朋友筑围城。孩子困了,就给盖件衣服在沙发上睡,直玩到后半夜才回家。孩子经常生病,
而且性格非常内向。上小学了,成绩不理想,家长每门功课给请个家教老师,好像把孩子交给
学校、交给老师,自己就完成任务,没有责任了。夫妻二人仍旧沉迷在围城游戏里不能自拔。
每次学校考试,孩子的成绩都是“倒数”。他们在家里就打骂孩子“没出息”,在外面就说:
“条条大路能罗马,上大学又不是唯一的出路,比尔?盖茨没读大学不也是微软的领军人物吗?
”殊不知盖茨未读完大学也能成为世界精英是因为他有着不为人知的专长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而不是每个不读大学的人都能成为盖茨,都能成为精英。这对夫妇就连玩跳棋这样简单的游戏
活动都是交了钱送孩子去培训班上学习。他们怎么就不想想,教孩子做游戏也是一种亲子互动
,既可以培养孩子动手动脑能力,又增加了大人与孩子的感情。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像这样
不负责任的家长,不想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下功夫,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才怪呢!
我外孙子在美术学校学画的班上有个二年级的小女孩,家长给她报了各类补习班,每天一
放学就去参加培训,周末更是每天赶两场。她上课都是连玩带上,从不做作业。她说:“我现
在最盼望的就是能让我好好睡一觉,和同学玩一会儿。”还有个当大学教授的母亲,带着她孩
子从小就到处去学“专长”。什么书法、绘画、唱歌、围棋、英语、乐器、计算机,别人说什
么好就学什么。可是孩子一样都没学会,长大以后什么特长都没有,参加高考的分数仅够录取
分数线的一半。这些家长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早早地把弹簧拉到了极限,使孩子疲于
应付,失去了童真,产生厌学情绪,能快乐起跑吗?结果是费时费力,花了一大堆冤枉钱,孩
子什么也没学到。
在幼儿园的跆拳道培训课上,教练让小朋友们每人做50个下蹲运动,两两比赛,输者再做
30个。有位家长马上跑过去对她的孩子说:“你做的时候从10开始数,而且只数双数不数单数
,做一个算两个,那不就赢了?”果然她的孩子“赢了”,另一个孩子多做了30个下蹲。我们
送孩子参加体育训练不就是为了增强体质,学习武术技巧吗?你教孩子投机取巧,得了便宜吗
?经常这样教些蝇营狗苟的小动作,孩子怎么能培养成一个纯粹的人、正直的人、有道德的人
?我认识一对60年代的大学生夫妇,家里来了客人,他们的孩子去翻人家的包,看见好东西就
说:“送给我吧”,弄得客人非常尴尬;到别人家去做客,孩子就打开人家柜子找吃的。而家
长对此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更有甚者,做母亲的还教给孩子:“在幼儿园和别的小朋友打
架时,你用左手揪住他的头发,右手打耳光。”家长是这种德性,教育出来的孩子能有好人格
吗?结果孩子长大以后学业不成、工作不顺、婚姻不幸。这些家长自以为得计,却害了孩子一
生。这样的教育算赢算输呢?这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吗?比萨塔斜了,可以成为世界级的景
观,但如果人生的金字塔斜了,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教育孩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本质任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人的一言一行,都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一位伟人说过:“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丽的文
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孩子是童真无邪的,他们的未来就掌握在大人手里。将来孩子能
否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看家长在这张白纸上写什么样的文字,画什么样的图画了。
年轻的家长们,要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从现在开始做起,从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做
出表率吧!
在这里,我向家长朋友推荐一本家庭教育不可多得的好书,那就是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写
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是一本实事求是谈家教的典范、是家长最实用的工具书。它告诉
我们怎样提高孩子的智商和学习成绩,怎样教育孩子做人,教给我们怎样培养一个自觉、自强
、自立的孩子。尹建莉老师自己就培养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她女儿在读小学时两次跳级
;16岁参加高考,就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22分的好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
校同时录取。在个性品格方面,她女儿也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自主、自立、乐于助人,被
评为北京市市级三好学生。这才是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典范呢。
培养一个好孩子,不仅是对家庭负责,也是对民族发展负责,更是对未来社会负责。愿天
下的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愿天下的父母都能在养儿育女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不要错误理解
专家表示:不要对孩子轻言输和赢。有的孩子比较早熟,有的孩子比较晚熟。轻易对孩子的表现说输和赢,可能会有一定正面激励作用,但负面的影响不可忽视。
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孩子教育问题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一定要给孩子创造尽可能好的环境,“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往往怀着这种心理:“不仅不能输,还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我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这个口号显然是有问题的。”在日前结束的上海市教育博览会幼儿教育沙龙上,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说。
问题1起跑线在哪里?
有专家表示:“首先要问的是,起跑线在哪里?”这确实是个问题。
专家举例说:视神经的发展是零到六个月,起跑线就是孩子刚出生后。很多年轻妈妈把孩子抱在怀里,在孩子脸上盖一块毛巾,看来是保护孩子的眼睛,事实是很糟糕的,孩子视神经的发展需要外界颜色刺激,这种有意的保护反而阻碍了孩子视神经发展。孩子视力发展结果适得其反:在良好条件下,输在了起跑线上。
每位家长所定的“起跑线”可能不一样。一位参与讨论的年轻家长说,他在准备婚房时,就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在选择未来的孩子进什么样的幼儿园,然后去买那个地方的房子。他把“起跑线”定在成家前,在怀孕前就考虑孩子的发展问题。
入园、上小学、升初中,都被看作事关孩子发展的“起跑线”。进公办还是民办学校?这是颇费思量的问题。“什么叫好学校?这值得重新定义,”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表示,“能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学校就是好学校,同样一个学校,不同的学生去,最后效果是不一样的。”张绪培透露,浙江正在提“没有最好的学校,只有最适合的学校”。其目的显而易见,就是“要引导家长找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问题2谁的“起跑线”?
一些家长把“起跑线”看作是知识技能,“这对孩子的发展不太有利,”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副处长何幼华说,“因为每个阶段孩子都有自己的‘起跑线’。”胎教时,有胎教“起跑线”;孩子出生后,有他这个阶段的“起跑线”。教育要适应孩子不同阶段的发展,而不是把我们成人关注的知识、技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塞给他们。事实上,这并不是孩子的“起跑线”,而是家长希望的“起跑线”。上海市卢湾区早教指导中心主任茅红美认为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如果是孩子应该有的“起跑线”,那应该是正确的。对于零到三岁或零到六岁的孩子来说,有他自己的需要。要读懂孩子的需要不是件容易的事。
问题3想让孩子跑多远?
在中国,没听过方仲永故事的人不多,但热衷“神童”话题的不少。每个听过“揠苗助长”故事的人都会嗤之以鼻,可自己揠苗助长时一点也意识不到。
教育专家表示:我们传统教育的现状是孩子跑不远,这样会导致我们创新能力不足,原创性人才缺乏。一位教育专家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我国对创造性的开发和投入在全世界排在第六位;我们原创性的成就,在全世界却排在第24位。
张绪培尤其反对幼儿教育阶段的揠苗助长。
目前,大家对精英关注点是他的解题能力,但解题能力并不是精英的本质属性。一位数学家说:“高考题一做就会,还有思维吗!”
面对纯粹从知识技能角度去考量孩子,并以此设定培养目标与方式的“我们的现状”,长期从事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徐冬青副教授质疑:“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