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请放放手
发布时间:2020-10-21 幼儿小班语言活动方案 幼儿园感恩节亲子活动方案 幼儿拍卖活动方案小杰是位虎头虎脑的孩子,妈妈爸爸忙着店里的生意,所以他出生后一直有爷爷奶奶带。由于,爸爸小时侯奶奶忙生意,没有给予很好的照顾,为了弥补,爷爷奶奶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小杰身上。记得刚上小班时,他的体重和身高都比同年龄的孩子重和高,在班中年纪也算大的,本以为大一点的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要强,可第一天来上学时,奶奶怎么也不肯回去,而孩子更是哭着闹着不肯放,最后在老师“严肃”的劝说下,奶奶只好回家。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孩子什么也不会(家访时我们没有见到孩子,只知道家里很宠),问他只是会点头摇头,小便要老师把尿,一不小心就湿透全身,吃饭更成问题,喂他嘴巴都不张,伸手“啪”全部倒在老师身上。原来,孩子刚学会叫爸爸妈妈,很多还不会说,学会自己走路才两个多月,以前进出全部由爷爷奶奶背、抱着,不舍得让孩子累着。就这样,三年来,他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学会自己吃饭、独自上厕所、自己穿衣服、做手工、念儿歌等。看到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上的提高,我们都很高兴,但问题还很多,孩子至今没有学会和人交往,每一次小朋友在游戏中不小心碰到或弄坏他的东西,他就会放声大哭,第二天,奶奶就会来“反梢”(土话),一次、两次~~~~~弄的小朋友都不敢和他交朋友,每一次活动都是我们好说歹说,甚至命令,才会有个别孩子极不情愿地与他拉手做游戏,问问为什么,都说怕他奶奶要找他们“谈话”。这样的情况,奶奶也有所察觉,每一次我们沟通后似乎有点好转,但过后奶奶又冲在了前面,连晨间来园的问好都给奶奶“承包”了,更别提其他的了。如今,孩子马上要上小学了,将要面对更多的孩子、更多复杂的事情,我真想对奶奶大声地说“奶奶,请放放手,他会走好。”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育儿观念:该放手时就放手
育儿观念:该放手时就放手
我儿子进幼儿园后,老师说:“你儿子智力不错,可就是生活自理能力太差,动作发展缓慢、不协调。”听完这话,我内疚之情难以言表。这不是孩子的过错,而是我对孩子溺爱,事事包办代替所造成的后果。我对孩子从小就非常注重其智力的开发:给他讲故事;教他学说话;让他听音乐;和他做游戏……可就是对孩子太溺爱了,总怕累着他,怕他出危险,生活上的一切事情都由我们包办代替:当孩子穿着棉衣爬来爬去拿玩具时,我觉得他太难受,就急忙把玩具递到他手里;当孩子蹒跚着上、下楼梯时,我总担心孩子会摔坏就抱着他上来下去;当孩子用小勺学着吃饭时,我担心他吃凉饭会闹肚子,就一口一口地喂到他嘴里……孩子的吃、喝、拉、撒、玩,我这个妈妈对他总是照顾得无微不至,不需要他花一点口舌、费一点力气,使他的手、脚、口、目等都失去了“用武之地”。
“没有锻炼的机会,怎么会有相应的能力?让孩子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我明白了这些道理,就用理智约束自己再也不能把孩子的一切包办下来。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就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训练他的动作。我还买来蜡笔、画本、儿童剪刀、胶水和孩子一起涂涂抹抹、剪剪贴贴,吧废旧的书报剪贴编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教儿子擦桌、摆椅、放筷、发馒头、收拾餐具……经过一年多来的培养锻炼,提高了儿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各种动作也日益灵敏协调,不但赶上了同龄幼儿的水平,也促进了孩子的智力发展。
由此,我深感溺爱、包办代替对孩子不是爱而是害,应让孩子在生活中锻炼,以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学会放手
学会放手
前几天在书上给我的学生们找故事时,看到了一个活动的设计让我有所思。活动是在班级里开展一个叫:“玩具分享日”的活动。
我一下就联想到我的学生们,从小班到现在,大班下学期了。我们都是一直要求孩子不要带玩具来幼儿园,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麻烦。其实,我一直都很纠结,不让幼儿来玩具来幼儿园,是觉得幼儿的自控能力差。但从来没有想过去好好培养幼儿好的自控能力。所以我决定和我的学生们好好谈谈这个问题。
我首先向孩子们说出了我不让他们带玩具来的原因,也说出了我的纠结。向他们承认我做法的错误。和孩子们一讨论,孩子们都是说不想带玩具来幼儿园,大多数的原因是怕同伴把自己的玩具弄坏了,我听到他们的谈话一下又觉得揪心,孩子们缺乏“分享”精神。于是我决定在我班也开展“玩具分享日”活动。这样可以让幼儿体会分享带来的快乐,也能好好培养一下幼儿的自控能力。我和孩子们一起定了一些“玩具分享日”的规则。带玩具来后在园时间什么时候能玩?什么时候不能玩?如果有孩子去抢别人的我玩具又怎么办?.......
一切搞定,第2天就是“玩具分享日”的日子。那天不是我是上早班,其实一上午我都在担心,不知道孩子们带玩具来园怎么样了?很是忐忑。中午上班时,一进班就问情况,另一个带班老师说不错,小朋友都玩的很好!我心里的大石头iujiu落地了。这一天下来我看得出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
其实我从中也体会到了,其实,我们面对孩子要适当的放手,他们会有很多的惊喜给你!
奶奶眼里的宝贝
小斌是个皮肤黑黑,小个头的男生,穿得不是很干净。但让人看上去觉得还是个憨厚的孩子。事实上他确实挺憨厚,只是因为上课老是听不懂(特别是数学),所以索性就不听讲了,以后的课堂上不是忙着自个玩,就是拖着同学玩。
所以有不少孩子被他拉下马,也和他一起做起小动作。因此说实话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还是挺头疼的,自己学不会,还影响周围的人。尽管我一直克制着自己的情绪,但在一天的中午,我看着他写的满纸的错字,就真的动了气。
“你必须都订正对了,我才有可能让你回家吃饭。”我声色惧厉地说。小斌的眼睛里开始蒙上了泪水,随即大滴大滴的眼泪就落了下来。“奶奶在等着我吃饭呢!”他边嘀咕着边用橡皮擦纸上的错字。我看着他心想:我要是你奶奶呀
,就根本不给你饭吃。过了一会儿,小斌的奶奶真的来了,她趴在教室的窗户上望里看。我出来对她说:“我留小斌了,他什么都不会,今天必须全部订正对才能走。你们家也得管管他的学习呀!”奶奶满脸的风霜,一头残雪似的的白发,她对我说:“我不识字,他爸爸妈妈离婚以后,就没人管他学习了。老师真让您费心了,我好好谢谢您了。”说完她竟向我鞠了一躬。我立刻不知所措起来,语气缓和地说:“奶奶您先回家,一会儿我就让他回去。”
奶奶走了,没多久她又来了,挎了个小小的竹篮子,她为小斌送饭来了。她对我说:“让他在这踏踏实实改吧!”我对小斌说:“那你先吃饭吧!”奶奶就一样一样地往课桌上端,我很诧异,奶奶干的稀的荤的素的端出了五六样,然后就坐在对面看着小斌吃,一脸幸福的样子。
我的心里很不宁静,在别人眼里垃圾似的的小斌,在奶奶眼里却是宝贝一样。看着他们俩,我突然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孩子在学校里只是百分之一,而对于他的家庭他的亲人来说却是百分之一百。两个数字之间的关系,为人师的我何曾认真地掂量思忖过?
送给奶奶的感恩卡
11月份是Dillon幼儿园的感恩月,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带回家里的活动就是“装饰感恩卡,并把它送给你最想感谢的人。”。
Dillon带回家老师设计好的感恩卡,联络本上是这样要求的:“请和孩子一起装饰感恩卡,在感恩卡上写上感恩的话,把它送给最想感恩的人,并把整个手工过程和赠送过程拍照,发至邮箱。”
在幼儿园里已经接受过“感恩”教育的Dillon感恩词已经说的很溜了:
“感谢爸爸给我买礼物,感谢妈妈给我买礼物,感谢奶奶给我做饭,感谢爷爷……嗯……剥花生给我吃(因为爷爷当时正在给他剥花生)”。
但感恩节的卡片只有一张,所以在开始动手装饰之前,妈妈问Dillon:“感恩节的卡片要送给谁呢?”,
Dillon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给奶奶。”。
爸爸妈妈都很赞赏我们Dillon的选择。
妈妈和Dillon开始动手装饰“感恩卡”。
妈妈负责设计工作,Dillon负责粘贴工作。妈妈设计的装饰图案是:一个老奶奶和一朵彩虹花的卡纸粘贴画。用彩色卡纸剪出图案的各个部分,由Dillon负责粘贴在卡片上。因为这个工作稍稍有点难度,所以,Dillon完全自己动手的部分是涂抹胶水,粘贴工作在妈妈的协助下完成。
完工后的作品,由Dillon送给奶奶,赠送仪式上Dillon的感恩词还是:“谢谢奶奶给我做饭吃.”,非常朴实,也非常实际。
在这个感恩的日子里,Dillon应该感恩的人确实很多,发言长度恐怕和“奥斯卡获奖感言”差不多,但在感言的最后,确实应该说:“最最要感谢的人就是我的奶奶,最最要感谢的事情就是奶奶给我做饭吃。”。
从Dillon出生到现在,三年的时光,其中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奶奶没有在身边,奶奶在身边的日里,Dillon的一日三餐大都由奶奶打理,包括Dillon上幼儿园之前有阿姨的日子。
我们Dillon长的白白胖胖,健健康康,最要感谢的人就是奶奶了。
而Dillon的妈妈也是非常地感谢奶奶,是奶奶提供了一个安心稳定的大后方,让妈妈心无羁绊地在职场打拼。
这是Dillon和妈妈共同送给奶奶的感恩节礼物。
中国式父母:该放手时就要放手
中国式父母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无论子女多大了,中国的父母总是奔忙在第一线,任劳任怨、死而后已。这样的爱很伟大,但也很残酷。
不敢放手的中国式父母并未真正培养过子女的独立能力,也不敢相信子女真的会独立。再加上社会竞争的激烈,家人于是抱团形成家庭共同体,父母兼任生活助手、咨询专家、公关经理、股东、董事。子女要就业,父母动员其人际关系去铺路,陪子女去面试,如果需要,还可以花钱让子女去做整形手术。难道父母们不知道凡手术都会有风险?残酷的是,在家庭共同体里,子女也是无我的,他们的身体是共同体的公共资源。
中国式父母也不愿放手,因为有理想等着子女代为实现,他们就是为着这个才生孩子的。他们希望子女尽快结婚、生子。然而,传统伦理的规范作用已然失效,子女不想过早结婚生子。于是,父母代子女出征,以代办相亲来取代旧式的包办婚姻。这两者没有本质区别,不同的是,当代的父母更辛苦、更焦虑、更没有把握。因为子女有着不同的人生规划,他们似乎是另一个世界的陌生人。
结果是,父母劳心劳力,那些本该属于子女的舞台,子女却普遍缺席。我们可以批评父母,没有很好地把子女培养成自己人生的主角,子女没有主见,没有担当,一生无法断奶。然而,受现代教育长大的年轻人,为何不主动去承担?无私的父母为何培养出自私的子女?
追问下去,更见这种爱的残酷。父母按自己的愿望去规划孩子,孩子长大后找不到自我;父母把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子女不堪重压选择逃避;父母的爱只停留在生活起居与学习成绩,子女就不懂得如何跟父母交流情感;父母的爱是物质的,子女对父母的回报也就只有钱;子女成年后父母还一如既往地付出,子女就忽略了回报和孝顺……这样爱下去,父母永远看不到胜利与幸福的曙光,子女回报父母的也只有虚空。
但愿天下父母明白:该放手时就要放手。
请放手,给孩子成长的自由
如今的儿童,生长在新世纪,许许多多家庭,物质财富均相对丰富,温饱无忧,而且多是独生子女,家中大人多把孩子奉若至宝。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没有可以自己安排的生活,在孩子没有思想没有行动能力的时候,大人们是没办法撒手,可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为什么我们不慢慢撒手呢?也许我们担心孩子摔倒,担心他们受伤,既然这样,我们凭什么在他们长大成人的时候要求他们自己去奋斗、去拼搏?大多数家长在抚养孩子的时候,都是把他们像寄生虫一样抚养,这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关键问题是当寄生虫长大的时候,家长们又希望这些寄生虫立即成龙变凤,可能吗?
所以,我在教育孩子中的一个深刻体会是:家长请放手,给孩子点成长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成长道路上的苦与乐吧。
1.多给孩子鼓励少讲失误过错
孩子作为家庭中年龄最小的一名成员,往往却是家庭中最重要的成员,一般都是家庭谈论、观察的中心。平时带孩子的,多数以妈妈、奶奶为主,所以孩子的话题,也是她们在外交际的谈资。这些本来都很正常,问题在于大人们在谈论孩子的时候,往往都很随意,纯粹是闲聊,根本没想到这时候所说的内容对孩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比如大人说了,我的这个孩子啊,太调皮,家里什么都敢碰,不管有没有危险,比如插座,他就老想用手摸,出了事怎么办啊?可谁也管不了,太让人操心了!说这个话是不是很平常?可孩子听了会怎么想?他就会认为,我原来就是调皮的孩子啊,原来他们管不了我啊,关键是我也没遇到什么危险啊,所以他就会这么一直做下去。
下次谈论的时候大人还这么说,小孩越就这么做,慢慢就成习惯。这个过程是怎么形成的呢?我认为大人起了决定性作用,从心理暗示,到心理引导,最后进行强化形成。如果大人能注意这点,在谈论的时候,发现小孩在旁边,就这么谈论:我这个孩子啊,好奇心重,看到什么都愿意碰,但他特别聪明,知道有些物体危险,比如看到插座,总想碰,不过就是不伸手,可机灵呢!如果孩子听到这么评论他,就会知道有些东西是不可以碰的,有危险,机灵的孩子就不乱碰,幸亏我那次碰了大人没看到,以后我得当机灵孩子。同样的事情在闲聊,给孩子的影响肯定不一样。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舆论引导至关重要。尤其父母在评论孩子时,一定要注意分寸,加强正面引导而不要强调失误过错。
2.好习惯胜过万贯家财
随着孩子不断成长,开始步入学习阶段,大人们开始为孩子策划未来,这时候的家庭教育任务最繁重,我总结了一下,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强制定型,平等沟通,培养习惯。强制定型的意思就是大人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孩子定一个比较明确的努力方向,这时候的小孩,玩心重,对事物似懂非懂,所以得靠大人来定型,大人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定型时尽量客观,切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一定不要掺杂主观情绪,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强加给孩子。孩子们虽然小,似懂非懂,但已开始有意识的分析判断事物,大人们不能总感觉他们不很懂而不与他们交流。不仅要交流,还要平等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对事物的判断,然后以朋友的身份来引导。
如果自己的孩子愿意和别人聊天沟通而不愿意和家长沟通,家长一定要反思,肯定是自己的沟通方式出了问题,多数情况是家长摆出长辈的身份或者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或知识层面来看问题。培养习惯,看似简单,实则关系孩子一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比如专注、谦恭、坚韧、勤奋等等,家长们在这个阶段一定要仔细观察,发现好的习惯一定多鼓励,发现不良习惯一定要想办法尽快引导,可以这么说,给孩子养成好的习惯胜过留给他们万贯家财。
3.父母要为孩子做榜样
孩子的性格千差万别,每个孩子的教育也不会一成不变,从原则上讲,我以为孩子的教育越小越宽松,越大越专注。小的时候给他们点自由,大的时候多给予指导。我估计不少家长困惑的是当孩子有思想的时候,根本不听大人的指导,这个现象其实最好解决,问题不在孩子,在家长,这些家长可以扪心自问,你研究过心理学吗?研究过与孩子沟通的内容没有?研究过沟通技巧没有?
家长研究比较多的除了自己的工作就是孩子的吃穿。时代进步了,当吃穿不是问题的时候,思想就是根本。身教重于言教,别怪孩子们,从我们做起,多看书,多学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一定都能够培养出有学识,有修养的下一代!
育儿观念:爱孩子——请学会放手
育儿观念:爱孩子——请学会放手
这次是潞潞上小班开学以来,老师第一次要求交育儿心得。仔细想想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我做的有太多的欠缺,没有多好的经验,唯一让我感受最深的地方就是要放手让孩子去成长。很多时候道理说起来很明白,但是实际过程中却又会做着相反的事情。
中国的家长60%基本上是为孩子而活,而且活得很难,家长难,孩子难,老师难。的确如此,从怀上潞潞到现在我是不折不扣的成为了这个60%的家长之一。都说女儿要富养,所以自出生至今,我都本着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女儿最好的,希望她能更快乐点,更幸福点。
小时候学走路,大人们都怕自己的小宝贝万一摔坏了胳膊、碰坏了头,都给她时刻保护着,但结果总是会摔得鼻青脸肿。潞潞刚学会走路时我一般都是放开手给她自己走,每次要摔跤时她都会停下来让自己站稳再接着走,后来慢慢大了,走得快了即使偶尔摔一跤,她摔跤的姿势都很特别,前趴时她的头都是昂起来自然摔不到脸部,后倒时头是抬起来的也摔不到后脑勺,其实她也就是在跌倒的过程中学会了自我保护,放开手让她自己去走,她会走的比你想象中的要好很多。
在家里的时候,家务一般都是做爸妈的全包,好奇的小宝贝们又特别喜欢帮忙,家长都会对孩子说:这个你不要碰,那个你不要搞,你去玩你的玩具,看看你的小人书,只要你学习成绩好,我就满足了。这样的做法也许一时会使你的小宝贝在理论学习上稍微强一点,渐渐的你会发现她的能力都跟不上同龄小朋友,因为她的自理能力得不到锻炼发展,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小朋友的学习模仿能力是超强的,平时在家洗衣服时,潞潞都会陪着我一起,帮我拿小板凳,问我累不累,时间久了她也知道洗到哪件衣服掉色的时候就不能把这个件衣服放在一起洗。周末只要提到打扫卫生,她就会跑过去找抹布,我拖地,她擦桌子。只要我拖把空下来,她就立马跑过去给拖地。看着小不点忙前忙后做妈妈的看着特别幸福。
现在上幼儿园了,因为想给她更好的学习环境,所以送到了南通,因为路远每天都只有坐接送车。开学第一天,因为有太多的不放心但又不想让她搞特殊,我就先让她坐上校车,然后跟在校车后面一起到了学校。让我开心的是小朋友们好像都挺开心的,一个一个的拉着衣服排着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校园,当然这个也不排除个别小朋友的哭闹。在幼儿园里,担心自己的宝宝饿了、渴了、尿床、不听话、没有好朋友等等太多,每天都会在耳边唠叨,吃饭要好好吃、小便要叫老师……。经过这一个多月的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家长的放开手,顺其自然的发展,孩子就会带给你很多的惊喜。潞潞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跟我讲她在幼儿园一天的故事,哪个小朋友今天哭了、哪个小朋友的妈妈来接她放学了、谁跟谁是好朋友、今天的饭是自己吃的还是老师喂的、老师教的儿歌也会自言自语的重复的讲。当目光锁定,看她表演时她就会不好意思的大笑两声。我知道她其实是会的,只是不好意思表达出来,就缺少一个人鼓励她一下就更好了。以上讲了那么多不是想说潞潞有多好多优秀,只想表达我们做家长的不要刻意的为孩子制造某个环境、约定一个不成文的规章、限制孩子的交往圈,只要她们的行为是安全的、符合常理的,对于孩子做家长就要放开手让他们去做;对于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做孩子良好的示范和引导;给孩子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让孩子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我们深知: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幼儿园老师的事,家长在做好孩子后勤保障的同时,也要关心孩子在园里的学习生活情况,我们可以在家长会上或每天接送孩子的时候,多跟老师沟通。如果孩子有缺点,在家庭教育中逐步改正,这样才能使学前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以上是我的育儿心得,希望各位家长和老师能够多多交流,相互提高。
爱,就应该放手
爱,就应该放手
每当看到家长,一味地迁就自己的孩子,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我就想起一个故事:一个好心人看到一只蝴蝶在茧里挣扎着要出来,很想帮忙,就轻轻地把茧的丝拉开一个口,蝴蝶出来了,扑愣着翅膀却不能飞。这位好心人没有懂得只有通过生的挣扎,蝴蝶的翅膀才会硬,才能飞。这只蝴蝶只能短命地呆在地上,不知道自由地翱翔在蓝天的滋味,没有真正地生活过。
这个由“爱”酿成的悲剧,让我的心中思绪万千。在今天有多少孩子像这只蝴蝶一样,生活在父母无微不至,百般呵护下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将上演以上的悲剧呢。现在的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家长太溺爱自己的孩子了,就怕孩子吃苦受累,一切事情都由家长包办代替,看似是自我牺牲的爱,其实这样的爱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0~2岁期间,父母以孩子为中心,孩子愿意怎么着就怎么着,大人什么事情都依着孩子。但到了2~4岁,他们仍然这样做,甚至直到孩子成人了,他们也仍然一成不变地以这种方式去爱他。溺爱下长大的孩子缺乏自我,只是包办式父母的简陋复制品,不能自理,不能自立,他们内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没有形成健康的心理,不能很好地去适应社会。难道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爱孩子是人的天性,关键在于爱的方式。就如孩子刚学走路时,步履蹒跚,常常会摔跤,有的家长总是不肯放手,总是牵着护着,而有的家长则敢于放手让孩子自己走,摔了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后者虽摔了跤,蹭破了点皮,却积累了生活经验,经历了挫折与失败,磨练了不向困难低头的意志。家长们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请放开你的手,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做一位关心者、期望者、鼓励者、指导者、合作者,引领孩子坚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爱孩子,就应该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让孩子从小学会自立,学会自己生活,人生之路遥遥,苦风冷雨都会遇到,总不能天天都由父母相陪相帮吧。爱孩子,就应该教孩子学会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让孩子接受风雨的洗礼,接受挫折教育,在自然中长大。爱孩子,就请放开你的手,不要一路上搀扶着孩子走路,而是在一边做孩子的引导者,这才是真正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