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下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0-10-16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说课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面具”下的孩子一对母女来到了咨询室。在与母亲的交谈中,了解了一些她的故事。她是单身母亲,同时又是一个公司的老板,孩子从小在爸爸那边,听说孩子很少能见到父亲,是由保姆带大。孩子上一年级了才回到母亲身边,就发现孩子有很多的毛病,比如爱看电视,生活习惯不好,学习很懒,爱顶嘴,不懂得孝敬母亲等。孩子好不容易回到身边,也很想给予她更多更好的物质条件,希望能补偿孩子的过去。小女孩在外面又很懂事,特别是在学校,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可只要孩子一回家,二个人相处时就爱惹她生气,一生气就发火,甚至动手,过后又很愧疚,不知该如何是好。希望我能想办法改变孩子的行为并能让孩子懂得体谅和孝顺妈妈。
小女孩依偎在妈妈身边,扎着两个小辫子,非常的可爱。当我问到她是在外面开心还是在家开心时,她说在外面开心。外面的老师、同学们和叔叔们都非常喜欢她,总是称赞她,在家妈妈总是板着脸叫我做这,做那,做不到妈妈的要求就会一顿骂,有时,我就故意做不好,跟妈妈吵架,反正她很少能陪我。
这是位带着沉重盔甲“面具”的母亲。她的“面具”是公司的老总。
这是一个个性非常好强的母亲。在公司里,她要管着一大堆人,一大堆事,神经永远都是绷得紧紧的,不容自己的一点错失,当然对于员工也是要求非常严格,不容小错。这样的人,在公司总能独当一面,显示着自己的威严。但同时,她还是位母亲,一个母亲就应该在孩子面前充当母亲的角色,可是她在家仍然带着老总的“面具”,对待孩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员工一样,要求仍是如此严格,一旦有错,就是一顿说教,到最后,孩子就再也看不到自己的母亲,而变成了老总,如此的不可靠近。
在这种“面具”下的孩子,她不像成年人一样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情,只能耍小性子来对抗自己的母亲,挑战母亲的“面具”。可是她没有力量,想到的只有去毁灭自己来对抗。
母亲觉得自己给予孩子那么多那么好的物质条件,孩子都不会有感恩之情,却不知道这样的物质还不如一句口头的赞扬,一个温暖的怀抱。不管你在外面带着什么样的“面具”,但在孩子面前,你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母亲,你的职责就是好好的爱孩子,和孩子享受快乐的时光。
孩子不是你的员工,她还要不断的长大,家是给予孩子安全感的地方,只有家是安全的,温暖的,孩子的安全感才会形成,才能去信任社会,走入社会。
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面具”。这些“面具”让我们能够去适应社会,达到个人发展。如果将自我等同于人格面具时,就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危害,甚至是自己。
这位母亲只有一个“面具”,还是非常繁重的“面具”,当她带上了这种“面具”时,她再也脱不下来了。她说爱孩子,其实只是一种需要,需要孩子的听话和感恩来满足她的“面具”。孩子每天看到的也只是这一副“面具”,她再也看不到真正的“妈妈”,心里的恐惧让她只能去反抗她的“妈妈”。
也许当她脱掉这个“面具”时,她才会感受到做一名真正母亲的快乐和自豪。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孩子生活面面观
如何面对宝宝不合群
到了这个月龄,有的宝宝开始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有的却仍然喜欢独自玩耍。有的和小朋友在一起时,可能还会对小朋友发起攻击,面对受到攻击而哭泣的小朋友,无动于衷。这是不是宝宝有攻击性且内心冷漠呢?宝宝与小朋友最初的交往,大多是围绕着玩具和某样东西展开的,对小朋友本身并不感兴趣。这时的宝宝仍然喜欢和父母在一起,把父母当作最好的伙伴。宝宝和哪个小朋友玩耍,不是主观选择的,其他小朋友和宝宝玩耍也不是主观选择的,吸引双方在一起玩耍的媒介,往往是某个他们共同感兴趣的玩具。既然宝宝不把小朋友作为交往的主体,当然对小朋友就不会关心了,甚至还会因为小朋友占有他喜欢的玩具而发起进攻。这么大的宝宝对东西的归属权还不理解,在宝宝眼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他的。
如何面对宝宝的无理要求
一岁多的宝宝,常常会有无理要求,或者是无理行为。妈妈们认为,最好不要轻易答应宝宝的无理要求,不要受到宝宝的要挟,否则就等于纵容宝宝成为一个不明事理、任性、不可理喻的坏宝宝。如宝宝有想去月球上的“无理要求”,爸爸妈妈应该尽量用宝宝能够理解的语言告诉宝宝,宇航员能够到月亮上去,等宝宝长大了,做一名宇航员就可以飞到月球上去了。宝宝或许听不懂妈妈的话,但这会在宝宝幼小的心灵中打下烙印,慢慢地,“当宇航员能登上月球”就可能成为宝宝的梦想。妈妈以这样的心态面对宝宝的“无理要求”,和宝宝的对峙就会少很多,宝宝的好奇心也就不会被压抑下去,宝宝们就会成为有巨大创新能力的开拓者。
自我与分享
当宝宝意识到“自我”时,说得最多的是“我的”。不能认为这是宝宝自私的表现,这是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现象。妈妈要知道,分享不是宝宝与生俱来的,爸爸妈妈要有意识地让宝宝学会分享,让宝宝从分享中得到快乐。比如,爸爸给妈妈削一个苹果,妈妈说我们一起吃吧,爸爸把苹果一分为三。妈妈说苹果好甜呀,爸爸说你买的苹果真好,宝宝也一同快乐品尝,三个人共同分享吃苹果的快乐。还有很多这样的分享,爸爸妈妈给宝宝做出示范,让宝宝体会到快乐。只有自我,没有他人的人是自私的。但没有自我的人,是没有自信心的人,是容易产生怨气的人。所以,妈妈既不要打击宝宝的自我意识,又要积极地引导宝宝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分享快乐。分享不是宝宝自发的行为,需要父母去引导。培养宝宝健全的人格,爸爸妈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面对发脾气的宝宝
宝宝对外界事物已经有了粗浅的认识,也有了最初的内心感受能力,并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但因受自身行为能力的限制,常常因为不能够实现某些想法感到沮丧。宝宝的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也会体味到挫败感。当宝宝处于这种状态时,就会通过发脾气来缓解内心的压力。比如宝宝要用积木搭建一栋他想象中的大楼,但由于技巧不足,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搭成,所以宝宝就会把积木扔得满地,并发出愤怒的喊叫。
宝宝发脾气时,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保持冷静、平和的心态,等宝宝脾气过了,再耐心地询问宝宝发脾气的原因。用宝宝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劝导,并明确地告诉宝宝,发脾气本身是错误的。培养宝宝遇到问题有效沟通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父母要有极大的耐心,应对处于执拗期的宝宝。
与宝宝建立沟通的桥梁
宝宝有了自我主张,越来越有主意了,开始喜欢别人听从自己的安排。能够独立行走和自由运动,给宝宝创造了探索未知事物的有利条件。而另一方面,随着宝宝的长大,父母对宝宝的期望值提高了,开始不能容忍宝宝犯错,这就使得父母和宝宝之间产生矛盾。因此,父母与宝宝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机制,是宝宝成长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因为对流动着的水感兴趣,宝宝在水龙头下没完没了地洗手,袖子湿了,水洒满一地,宝宝全然不在乎,完全沉浸在玩水的快乐之中。这时,如果妈妈试图用语言来阻止宝宝玩水,恐怕没有任何效果。如果硬是把宝宝抱离现场,可能会导致宝宝哭闹。如何与宝宝进行有效的沟通呢?转移宝宝的兴趣点,用宝宝更感兴趣的事物把宝宝引离现场。当宝宝能够放弃玩水时,再和宝宝进行交流,告诉宝宝不能让水这样白白地流走,否则,没有水了,还怎么给宝宝洗澡、烧水做饭呢。
尊重但不溺爱不放纵
宝宝就像小树苗,是需要修剪的。我并不反对对宝宝施以适当的教育,我所反对的是对宝宝施以不适当的教育,是以我们成年人的思想对宝宝施以强制性的教育。不能因为自己是父母,就不需要理解宝宝、尊重宝宝了。小树之所以能够长成大树,靠的是土地提供的营养和水分,还有太阳提供的光照,而不仅仅是靠修剪。如果修剪不当,也会伤害小树。因此,当你决定“修剪”宝宝时,首先要思考一下:你理解宝宝吗?你是否了解此年龄段宝宝的特点?你是否试图走进宝宝的内心世界?只有先去了解宝宝,才能有资格教育宝宝。否则,你与宝宝的距离将拉得越来越远。当你发现这个距离时,可能为时已晚,一切都不可从头再来,因为宝宝的成长过程只有一次。有些父母可能认为,3岁以内的宝宝似乎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不是的,我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到一些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在给宝宝们做心理辅导时,我发现,很多宝宝的心理问题都可追溯到幼时的养育经历。如果爸爸妈妈从一开始就注意到这一点,从一开始就知道怎么做,就不会发生后来的问题。但爸爸妈妈大都表现出无奈,更觉得自己无辜:为宝宝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到头来换取的是心理不健康的宝宝,真是有冤无处申呀。
血淋淋的亲情面具:90%的孩子,用成绩置换父母的爱
血淋淋的亲情面具:90%的孩子,用成绩置换父母的爱
我经常到学校给孩子做各种演讲,我会和他们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成绩,爱情,家庭,人际关系.....成绩是我每次演讲都会谈论到的重要话题,在和孩子讨论“成绩”这个话题之前,我会用一个小调查做为引入:首先,我要求会场上的所有老师及教职员工都闭上眼睛,其次,我会向学生询问“你认为金钱奖励有用吗?如果给你很多的钱,你愿不愿意努力拿到好成绩?”;最后,我要求那些认同“金钱换成绩”的学生举起手。
面对如此直白的问题,很多学生往往犹犹豫豫不敢举手,他们潜意识仍然认为,学习是为了自己,不能用好成绩换取金钱奖励,这种做法是不道德的。于是,我学“聪明了”,我换了一种问法“现在我们不再接受金钱奖励了,我们换成物质奖励:比如这次考了好成绩,你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ipod?你接受这种奖励方式吗?”20%~25%的学生认同“物质奖励”,相对”金钱奖励“,新增的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迂回的奖励方式。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会场变得越来越吵,学生们开始叽叽喳喳的讨论各种问题,我也会适时提醒教职员工“接着闭眼,不要偷看”。
“这是最后一个问题,希望大家想好再回答。”在学生的催促下,我抛出最后一个问题“你认为父母对你的爱是不是有条件的?如果你拿了高分,你的爸爸妈妈就会更爱你?如果你分数不佳,父母对你的爱就会减少?”
在过去的5年里,我在无数的学校做过演讲,我向成千上万的12岁到18岁的孩子提出过这个问题,得到的数据引人深思。80%的初中生认为,当他们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父母会更爱他们;而高中生的比率更是惊人,90%的高中生认为,父母的爱和自己的成绩有关,成绩越高,父母就会越爱自己。
在做完调查之后,我会和会场上的学生一起分析情况,我信誓旦旦的告诉这些学生“你们对父母的看法不正确,无论你成绩好坏,你们的父母都会无条件的爱你们。”我告诉我的听众,父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他们身上有着生活的压力,所以有时候,当你表现不佳时,他们需要一些时间来放空自己。如果你把不及格的成绩单拿给你父母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感觉到失望,他们也可能因此沉默,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不爱你们了。家长只是需要停下来,想想这件事要怎么做,但无论如何,父母对你们的爱是不变的。
无论成绩好坏家长都爱孩子?沉默只是因为家长想要休息一下?其实,这些只是我骗孩子们的“托词”,做为家长,我明白这些沉默之后真相,当孩子表现不好时,父母会感觉失望,再浓的爱意都会在瞬间消退。
JimTaylor把“因孩子表现而增减爱”的行为称为“效果爱”,如果孩子表现优秀,父母给孩子爱以回报;如果孩子表现很差,父母就会收回对孩子的爱。
“效果爱”对孩子伤害很大,孩子会感觉到懊恼和伤心,虽然父母经常口口声声的对孩子说“无论你什么样,我都爱你。”但是孩子们还是会敏锐的发现父母的“口是心非”,在自己获得成功的时候,父母经常会发“我为你骄傲”“我感觉到幸福”这类热情洋溢消息;而当自己失败的时候,父母也会经常表达自己的难过和失望。孩子们可以敏锐的察觉出家长态度的不同,并把家长的态度和自己成功或者失败联系起来。
“效果爱”对孩子心理伤害极大;在短期内,“效果爱”让孩子很难感受到幸福,他们战战兢兢的想寻究父母更多的爱;在长期内,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孩子长期处于“如果我不优秀,父母就不会爱我”的心理认知中,会不自觉的变成一个完美主义者——他们事事追求完美,对失败感到很恐惧,他们也会怨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能给我无条件的爱”?随着孩子年纪的成长,这种不良影响随之内化: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也会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会因为失败责备自己没用,在获得成功的时候才肯稍微肯定自己。
爱不能作为奖励的工具,不能用爱来换取孩子表现优秀,想想现实中的例子,当我们想让孩子自愿做某事的时候,最快摧毁孩子兴趣的方法,就是给孩子物质奖励,诱惑孩子去做事。
家长们不是机器人,他们会有自己的感情,会为孩子的成功骄傲,也会因孩子的失败而失望。家庭教育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家长根本不知道自己教的是好是坏,很多家长都会去寻找参照物,如果孩子取得了好成绩——家长就认为自己的教育是有效果。
如何避免自己成为“效果爱”的家长呢?我们首先要转变观点,把注意力集中在过程上,更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成绩,别太在意孩子的成绩,不要因为孩子获得好的成绩而开心,也不要因为孩子成绩不佳而恼怒,而是要和孩子讨论成绩背后的事情,为什么取得这个成绩?如果成绩不好,那么下次要怎么努力?如果这次成绩好,孩子要怎么保持?
学习是一个过程,一次成绩的好坏并不代表什么,家长过份关心孩子的成绩,只会把孩子逼成完美主义者,家长应该平和心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孩子的成绩高而开心,也不因孩子的失败而低落,要让孩子意识到,父母的爱没有条件,无论成绩好坏,父母都会站在孩子一方,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在孩子面前,莫夸别的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年轻父母总是喜欢在自己的孩子面前随随便便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如果面对十岁以下的孩子,他们的反应如何呢?
邻居一位年轻妈妈一次随随便便地说:“啊!你家小妹妹真可爱,真乖,不像我家乐乐吵吵闹闹,只会淘气,让人心烦。”在一旁的乐乐听后,瞪大了眼睛怯生生地说:“妈妈我乖。”不料妈妈却大声说:“乖什么乖,就知道淘气烦人,一边去!”过了几天,人们发现乐乐变了,天真活泼的乐乐看到妈妈回来,就躲在椅子后面不敢往前去。妈妈说:“乐乐过来亲亲妈妈!”乐乐小心翼翼地亲亲妈妈后竟然冒出一句:“妈妈我乖,你别心烦。”令所有在场的人听了都大吃一惊。
小东的爸爸请几位哥们儿来家吃饭,几杯酒下肚,几个人开始夸起谁家儿子如何如何,谁家女儿如何如何。小东的爸爸不在意地说:“我特喜欢儿子,我家小东要变成儿子,我就乐得跳楼了!”小东迅速跑到厨房,用尚不太利落的话问妈妈:“我能变成儿子吗?”妈妈说:“瞎说什么呀,不变。”小东原来睡觉很好,可妈妈不知小东为何这几天夜里总是睡不安,惊醒后好像很害怕。星期六到奶奶家,一进门没看见爸爸,小东就哭着说爸爸跳楼了,真把奶奶吓了一大跳。
待这位爸爸回来说了事情的前后经过,家人当笑话一笑了之。然而小东却很久很久都自言自语地说:“不变,不变,爸爸不跳楼。”
在孩子小小的心灵中,父母最爱自己,最疼自己,一旦他们听到父母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就可能会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了,会产生很强的失落感。
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总认为他们是孩子,什么都不懂,更谈不上什么自尊心。可从上述一些例子来看,孩子们不仅能听懂,而且还在自己心灵中产生了激烈的反应。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十分珍视自我。所以,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必须处处注意这些“小事”,否则会严重伤害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失去心理平衡。
美国孩子的“另类玩具”
数码照相机
数码照相机成了两三岁孩子的玩具。房东的相机一买回家,就教会孩子使用,之后便任由孩子们拿着随意拍照。真有几张拍得不错的,孩子的父母便会把照片收藏起来。两岁的小女孩一本正经地用相机拍照的情景,非常有意思。
手机
父母淘汰下来的废旧手机给孩子们当玩具,孩子们已经不屑一顾了,父母正在使用的手机,孩子们也可以拿来乱按号码。有两次,孩子们按了“911”,警察根据电话的注册地址,开着警车呼啸着来到了家门口。房东家里雇佣的保姆是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签证到期后滞留美国不归,还以为警察是来抓她的,吓得不知所措。而美国的警察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非法移民是归移民局管的。
电视机
家里的电视机也成了两个孩子的玩具。两岁的女儿喜欢玩电视机的触摸开关,经常开开关关的,父母也不阻止。
电脑
房东家的书房里有3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先生和太太每人用1台,剩下的1台就是专门给孩子们玩的。这3台电脑全天24小时开机,随时挂在网上。房东3岁的儿子和两岁的女儿,把电脑键盘当成了钢琴的琴键,随意敲打,电脑屏幕上常常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孩子们对于电脑里安装的儿童游戏更是爱不释手。房东两岁的女儿还不会自己启动游戏程序,3岁的哥哥已经可以自己启动游戏程序了,两个孩子常常争抢着玩电脑游戏。
电灯、加湿器等
家里的电灯、加湿器等孩子们可以随意开关。家长们如此放心,大概也跟美国的民用电压有关。美国的标准民用电压是110伏,中国的民用电压则有220伏那么高。
电子琴
电子琴几乎是每家每户都有的性能齐全,音质纯正,音色优美,孩子们也都喜欢。在美国,华人家庭的子女,学钢琴的比例是80%。华人家庭重视孩子的教育,希望孩子在上普通中小学的同时,也能学中文,学乐器,还能参加各种体育项目的训练,华人孩子的负担要比同龄人重得多。
巧寻孩子的“天然”玩具
孩子长大了,父母也要在教育上更加花费心思了。同各种人造玩具相比,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天然玩具,这些天赐玩具既经济实惠,又更能吸引孩子。别担心这些东西会把你的家弄脏、弄乱,和孩子的快乐比起来,这些算得了什么呢?
角色游戏:旧玩具玩出新花样
只要家长稍稍用心,被孩子抛至一边的各种旧玩具就可以被重新开发出来,再度吸引幼儿。
角色游戏是把旧玩具派上新用途的一个有效手段。
例如,家长和孩子一起玩开商店的游戏。
游戏开始时先分配角色:一个是顾客,一个是售货员。角色的分配要采取民主的方法,让孩子自由选择,给孩子自己做出决定的机会。
接下来把所有的旧玩具都摆出来,同孩子一起整理货架。整理货架是训练孩子从分类中发展疏理思维能力的好机会。要引导孩子把所有的玩具分门别类地放置在设好的货架上:交通工具类(自行车、小汽车、公共汽车、飞机、轮船等)、兵器类(手枪、坦克等)、娃娃类、炊具类等等。
货架整理好以后,就开始“买卖”了。买东西是需要钱的。当然,钱可用代用品,一些小玩具如小画片、小纸板等,只要孩子能想得出,都可以当钱用。不过,最好使用真的钱,这样可使孩子对钱币有直观的认识,并从中学习数数、计算和理财。
在“买卖”的过程中,家长还可不断引导孩子认识颜色、大小、学习归类等。最后,家长可以与孩子交换角色重复游戏。游戏结束后,和孩子一起把玩具收拾好。
像这样的角色游戏孩子参与的热情很高,游戏中既使旧玩具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又培养了孩子的注意力、想像力等思维能力,还加强了亲子沟通。
回归自然:天赐玩具再造神奇
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天然玩具,如落叶、树枝、小石块、沙土等等。同各种人造玩具相比,这些天赐玩具既经济实惠,又更能吸引孩子。
在大自然中,孩子们是天生的能工巧匠。他们在沙堆上挖隧道、建城堡、造高楼,玩得不亦乐乎,浑身满是泥沙也毫不在意;他们会对一个落在地上的小树枝兴趣盎然,还会因为一堆石子而流连忘返。在孩子能充分发挥天性的地方,家长需要做的只是:
放开双手
孩子可能比家长更懂得利用天赐的玩具。这个时候,聪明的家长应放手让孩子尽情发挥他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让孩子自由地在玩具中舒展个性。而不要跟在孩子后面不停地说:“别弄脏衣服!”、“别扎着手指”,这样做只能令孩子扫兴。
欣赏孩子
当孩子找到一块他喜欢的小石头向你炫耀时,夸夸孩子的眼光;当孩子造出一条“高速公路”时,假装汽车在上面奔跑。孩子看到你赏识他的杰作,会更有兴致地创作更神奇的作品。
分工合作
和孩子一起找一大堆树枝、石子等,按种类、大小等不同的标准分类,一起和孩子设计图形。如大一点的石头造假山,小一点的石头铺路等。
最后,带上一堆天然玩具回家。让孩子把这些天然玩具同家里的玩具混合使用。比如,用积木造一座房子,然后用大石子围一圈,就是墙。
别担心这些东西会把你的家弄脏、弄乱,和孩子的快乐比起来,这些算得了什么呢?
别替孩子玩玩具
别替孩子玩玩具端午,**的奶奶被我邀请来过节。老人家有一个来月没看到孙子,万般疼爱倾注一身,语言无比温柔,动作特别小心,恨不得把所有的爱与温情都拿出来。我很理解她的心情,所以决定自己趁机偷懒和金逛街去,让她单独陪**。走之前,我想看看**和奶奶呆在一起是否习惯。
还好,毕竟是血浓于水,虽然多日不见奶奶,但稍微接触后,**就接受奶奶了,愿意要她抱,并不会粘着妈妈。
听说他喜欢玩玩具,奶奶洗了几样玩具给**玩。我看了一会,就觉得有一点点小问题:
**有个组合玩具,多边形的,一边是可以唱歌的,一边是可以当车开的,一边是可以玩弹珠的,正中则是可以敲击的。**一拿到玩具,就低头专注地拉弹珠。可是弹珠有点小,他很有耐心地一点点地扯,刚扯到,又缩走了,他继续扯,如此反复,但是奶奶见他第一次没扯出来,就敲击了中间那个“大圆球”,说:“宝宝,玩这个!”**被打断了,于是也开始敲击大圆球,但很快他又回到那个弹珠上。奶奶又把唱歌的那一面点开了,音乐响了起来:“宝宝,你听歌!”**只好又抬头转向奶奶摁动的地方,但是,这个固执的孩子,他还是继续抠着弹珠……奶奶又来了,“开”动了汽车,“汽车来喽,宝宝!”
**终于把这个玩具一推,伸手去抓脚边的小盆子玩了。
不知道我的看法对不对,但是当时我实在忍不住对PP说:“没关系,让他自己玩吧。”只是PP还是照着她的思维方式,不断地指导着**。
我心想奶奶也不是长期陪**玩,就让她按自己的方式陪吧。于是我上街去了。
不过,心里,还是想:大人,请别替孩子玩玩具。
玩具是干嘛的?在我看来,玩具是为了开发孩子的智力的。我甚至把我家的阳台铺上地垫,摆上**大部分的玩具,当成他的“工作间”,因为我觉得他玩玩具就是在“工作”。
这是一个让很多人觉得我很“摆谱”的做法。我想说的是,孩子其实也有自已的思维方式和思想,不要去干涉过多。你觉得可爱好玩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孩子的兴趣点;你觉得丑陋得很,根本不入你眼的东西,倒可能恰恰是孩子的“兴奋剂”。
我觉得,孩子感兴趣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孩子的玩具;
只要是干净的、安全的东西,我就愿意让孩子接触。
如果是不干净的,我想办法洗干净给孩子玩玩,让他认识认识,如果确实是油漆物或者有可能带来健康影响的东西,我就缩短给他玩的时间,但我会尽量让他“尝尝”这东西的模样、颜色等;
如果是不安全的东西,我尽可能在自己的监护下让他“见识”下。
如果是高危物品,坚决抱开,而且平静但坚决地告诉他:“危险!烫!痛!”或者做出很痛苦的表情,让他明白这个东西他不可以碰。
有很多东西,孩子可能因为目前的认知有限,不能了解其中的“妙处”,这可以引导,但一旦孩子有了自己的发现,我觉得大人就应该给他专注认识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不必去反复指点。请让你的思路跟着孩子走,别试图让孩子的思路跟着你走。
试问,假如你做一件事情,有人不断地在旁边指导你该这样做,要那么干,恨不得全部帮你做完,弄得你又焦虑又不安,根本没办法享受做这件事的“过程”,你会是什么想法?
所以,孩子,也需要尊重。请尊重他们的发育特点,请尊重他们的思维模式,请尊重他们的需求……
我的孩子“下流”?
手淫是人类性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目前国内外都已认为这是一种自然的、正常的、健康的行为。根据弗洛依德人格发展理论,人类性感区域的变化可分为几个期,在性器期(3-7岁),性器官成为儿童获得满足的主要来源,表现为玩弄、抚摸外生殖器。因此,从发育的角度看,这是正常的暂时现象。
生殖器自摸在小学低年级期间可能开始变得更为蓄意,也或许不可能。你对此或许也不能做太多的什么。我的一个女友说,她的第一次性高潮大约在6岁或7岁。我的一个同事告诉我她6岁女儿的故事:很小的时候,她女儿就常常趴在家具上或用洋娃娃摩擦她的阴部,他们告诉她这种行为应该在她自己的房间私下里做。在她的女儿大约6岁的时候,一天晚上妈妈进到她的房间去吻她并道晚安。从女儿的动静中妈妈意识到她在手淫。她6岁的女儿说:“妈妈,你能出去吗?我正在摩擦,我就快要到那特别舒服的时候了。”很清楚,她已经发现了自娱的快乐。
在这个年龄,手淫对孩子来说是正常的,不手淫对他们来说也是正常的。在一个研究中,研究者发现,40%的6~9岁男孩和20%6~9岁的女孩用他们的妈妈教给的知识手淫。那还仅仅是父母知道的正在发生这种行为的孩子。事实上,这种事件的数字可能还要高得多,因为许多6~9岁的孩子能很好的在大人面前隐藏这种行为。
正如和你的孩子在一起时,你要考虑如何评价孩子的这种行为。如果你的家庭认为手淫是错误的,那么把它告诉你的孩子;如果你的家庭认为手淫是私下体验性的健康方式,你的孩子也应该知道它。但是,不考虑你家庭的价值观,所有的孩子都应该知道:手淫不会引起身体和精神上的损害,还有,它应该在一个私密的地方做。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也可能和其他孩子一起探寻这种感觉和好奇心。
据国外有关资料表明:在现实生活中,90%左右的男孩和60%以上的女孩都有过手淫行为。我国调查结果数据虽然低了一些,但考虑到国人的性观念,估计实际情况与国外差不多。
一般男孩手淫比较多见,而且多数发生在幼儿至学前期小孩身上,到上小学以后这种行为消失,但到青春期以后又有增加。由于摩擦生殖器有明显的快感,孩子只要偶然有过一次经验,以后就会想再尝试。许多小男孩在6~7个月就开始玩弄生殖器,女孩约发生在10~11个月,这是幼儿自娱式的性游戏。有的孩子除用手玩弄生殖器外,也有用其他物品,如用大腿摩擦床、被子、玩具等。
另外,没及时换满裆裤也是造成孩子手淫的原因,穿开裆裤外生殖器暴露在外,孩子无事时有意无意地玩弄,易养成不良习惯,甚至可能会导致青少年期的手淫。
父母对孩子的“逗玩”也是导致孩子养成手淫习惯的重要原因。有些父母喜欢逗玩男孩的“小鸡鸡”,这会让孩子感觉得舒服,逐渐会发展到无法控制的经常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