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处罚孩子的招数
发布时间:2020-09-07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教育孩子笔记许多父母常会为了宝宝的闹情绪,而伤透脑筋。面对孩子不当的行为、举止时,做家长的应先了解其原因,再以适当的方法处理。但如果孩子以丢东西、打架等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时,父母就需适当给予处罚,让孩子了解他的这些举动是不对的。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孩子得到反省和警惕,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呢?1、规劝案例: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方式: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建议: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不是;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2、打手心3、罚坐
案例:吵闹不休、吵架……
方式:在处罚区上摆上软垫或一张椅子,可取个名字;准备闹钟或时钟,计时处罚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正对大门、不在太明显地方;限制处罚时间,或让孩子讲处罚多久的时间;处罚完后,让孩子说出今天被处罚的原因。
4、帮忙做家务
案例:乱画,乱丢东西、玩具……
方式:准备一条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具,让孩子学习清理和养成整洁的习惯。
建议: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一起带领做家事;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询问孩子在帮忙家事时学习到什么。
5、画画案例:喜欢骂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动作。方式:依家庭的情况,在固定处摆放一张小桌子(此处罚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书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后使用到这些桌子时,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 建议:当孩子有受伤时,先处理受伤部位再处罚;让孩子将发生的时间和做错的事情画下来;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从孩子的画中了解到,孩子犯错的心理想法;此为艺术治疗法,较不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几种培养孩子记忆力的方法
培养孩子的记忆力,要针对孩子记忆发展的特点来进行。
有一些培养记忆能力的小方法,家长们不妨试一下。
1.图像记忆。
让孩子看一张画有数种动物的图片,限定在一定时间内看完,开始时间可长些,逐渐减少看的时间,将图片拿走后,让孩子说出图片上都有哪些动物。
如果他记住的不多,可以将动物分类记,如兽类有几种,鸟类有几种。
2.实物记忆。
观察商店的橱窗,然后背诵陈列的商品,观察文具盒里的物品,然后背诵盒中共有多少件东西;观察公园里的花坛,然后背诵有几种颜色的花等等。
3.数字记忆。
从两位数开始,任意说一些数字,如“12”、“15”,每个数字之间保持一秒钟的间隔,让孩子跟着说,如能跟上,则将数字增至三位,依此类推,还可以让孩子记忆门牌号、电话号码、历史年代等数字材料。
4.字词记忆。
让孩子重复给他讲过的故事,看能记住多少字词;在一定时间内说出一些儿童熟悉的词汇(如交通工具、生活用品、动植物方面的词),看他能记住多少等等。
孩子上幼儿园处好3种关系
孩子上幼儿园了,许多父母又该担心了:孩子在幼儿园能不能跟别人好好相处呢?受欺负了怎么办?孩子在幼儿园有几种关系要面对,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一起面对在幼儿园的新关系呢?
1、孩子vs孩子
孩子到了幼儿园,发现这里有许多和自己一样年龄的小朋友。其他的小朋友也都是家里唯一的孩子。这么多宝贝在一起,遇到一个喜欢的球,一个漂亮的毛绒兔子,就可能引起争抢。到了傍晚,爸爸妈妈去接孩子,会发现孩子手上怎么青了一块,脸上怎么紫了一块?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是偶尔出现,则不必过于惊慌。听孩子讲讲事情的原由和最后解决的结果。遇到纠纷、冲突,孩子能够自己锻炼着去面对和解决,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难得的成长经验,大人不必去插手帮助孩子解决他们之间的正常纠纷。
相反,如果出现的次数较多,而孩子对于这种状况非常担忧时,就要引起家长的重视。有必要抽时间和老师做一个细致的谈话,了解孩子在园时是否较胆小怕事,是否临座的孩子侵犯行为较多。如果是,可以请老师适当调换一下座位,远离侵犯行为较多的孩子。同时,鼓励孩子在遇到其他小朋友的不公正对待时,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让其他小朋友知道,他的这种行为是不受人欢迎的,自己是不会接受这样的行为的。
而如果自己的孩子恰恰是好动手“招惹”是非的调皮蛋,那就要及早清楚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不喜欢,更不欣赏他这样的举动的。一个与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的孩子才是让爸爸妈妈喜欢和骄傲的孩子。
2、孩子vs老师
随着孩子对幼儿园环境的熟悉,老师逐渐加大教学与游戏在一日生活中的比例。这时,部分孩子会觉得幼儿园不如刚开始那样自由了,因为对刚入园的孩子,老师更多的是宽慰和照料,象妈妈一样温柔和耐心。而对于入园已经两个多月的孩子,老师对他们有了更多的要求,让孩子能安静坐下来,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那么,不乐于集体活动的孩子,往往需要老师的额外关注,增加了老师工作的难度和强度。而孩子却并不见得领情,他可能仍然坚持自己的自由活动方式,不喜欢老师提的新的要求,不接受老师态度的变化,这时,就可能出现孩子与老师的冲突。
作为爸爸妈妈,要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行为表现,多和孩子沟通,多和老师沟通。一旦发现孩子有与幼儿园教学、生活要求脱节的现象,可以向老师讨教,也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做。让孩子学会理解和尊重老师的工作,懂得每个人都应遵守集体的纪律。另一方面,可以和老师商议,给孩子一个更长的过渡期,同时感谢老师给予的关照和帮助。
3、家长vs老师
有时家长与老师也会意见不一致,出现冲突。孩子刚上幼儿园时,老师给孩子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关注,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哪怕就掉了一滴眼泪,老师也能注意到。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孩子自理能力增强,老师不再帮助孩子穿每一件衣裤,也许孩子尿裤子了,老师也没有发现,这时候,家长就会不满意。此外,家长交了每月的托保费,接孩子时,比较关心孩子都吃什么了,学什么了。由于年龄小的孩子观察、记忆和表达能力都有一定局限,孩子未必能够真实表述,明明学过《蚂蚁搬豆》的儿歌,吃了土豆炖鸡肉,一到家长问起来,孩子却说不上来。这种情况,也易引起家长误解,以为孩子什么也没学,营养伙食也跟不上。
这时候,老师与家长都应注意相互的配合与沟通。幼儿园要定期地向家长介绍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要一对一地和每一个孩子沟通,和每一个家长沟通。家长也要注意查看幼儿园班级贴出的一周教学活动计划表,营养食谱,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增强孩子的独立生活自理能力,不要过高地期望老师能够照料到孩子的每一个细节。
小编总结:上述三种关系都是孩子上幼儿园必须要面对的,各位家长可要好好帮孩子还有自己都上一课。
孩子上幼儿园应该处好的3种关系
孩子上幼儿园了,许多父母又该担心了:孩子在幼儿园能不能跟别人好好相处呢?受欺负了怎么办?孩子在幼儿园有几种关系要面对,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一起面对在幼儿园的新关系呢?
孩子vs孩子
孩子到了幼儿园,发现这里有许多和自己一样年龄的小朋友。其他的小朋友也都是家里唯一的孩子。这么多宝贝在一起,遇到一个喜欢的球,一个漂亮的毛绒兔子,就可能引起争抢。到了傍晚,爸爸妈妈去接孩子,会发现孩子手上怎么青了一块,脸上怎么紫了一块?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是偶尔出现,则不必过于惊慌。听孩子讲讲事情的原由和最后解决的结果。遇到纠纷、冲突,孩子能够自己锻炼着去面对和解决,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难得的成长经验,大人不必去插手帮助孩子解决他们之间的正常纠纷。
相反,如果出现的次数较多,而孩子对于这种状况非常担忧时,就要引起家长的重视。有必要抽时间和老师做一个细致的谈话,了解孩子在园时是否较胆小怕事,是否临座的孩子侵犯行为较多。如果是,可以请老师适当调换一下座位,远离侵犯行为较多的孩子。同时,鼓励孩子在遇到其他小朋友的不公正对待时,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让其他小朋友知道,他的这种行为是不受人欢迎的,自己是不会接受这样的行为的。
而如果自己的孩子恰恰是好动手“招惹”是非的调皮蛋,那就要及早清楚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不喜欢,更不欣赏他这样的举动的。一个与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的孩子才是让爸爸妈妈喜欢和骄傲的孩子。
孩子vs老师
随着孩子对幼儿园环境的熟悉,老师逐渐加大教学与游戏在一日生活中的比例。这时,部分孩子会觉得幼儿园不如刚开始那样自由了,因为对刚入园的孩子,老师更多的是宽慰和照料,象妈妈一样温柔和耐心。而对于入园已经两个多月的孩子,老师对他们有了更多的要求,让孩子能安静坐下来,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那么,不乐于集体活动的孩子,往往需要老师的额外关注,增加了老师工作的难度和强度。而孩子却并不见得领情,他可能仍然坚持自己的自由活动方式,不喜欢老师提的新的要求,不接受老师态度的变化,这时,就可能出现孩子与老师的冲突。
作为爸爸妈妈,要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行为表现,多和孩子沟通,多和老师沟通。一旦发现孩子有与幼儿园教学、生活要求脱节的现象,可以向老师讨教,也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做。让孩子学会理解和尊重老师的工作,懂得每个人都应遵守集体的纪律。另一方面,可以和老师商议,给孩子一个更长的过渡期,同时感谢老师给予的关照和帮助。
家长vs老师
有时家长与老师也会意见不一致,出现冲突。孩子刚上幼儿园时,老师给孩子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关注,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哪怕就掉了一滴眼泪,老师也能注意到。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孩子自理能力增强,老师不再帮助孩子穿每一件衣裤,也许孩子尿裤子了,老师也没有发现,这时候,家长就会不满意。此外,家长交了每月的托保费,接孩子时,比较关心孩子都吃什么了,学什么了。由于年龄小的孩子观察、记忆和表达能力都有一定局限,孩子未必能够真实表述,明明学过《蚂蚁搬豆》的儿歌,吃了土豆炖鸡肉,一到家长问起来,孩子却说不上来。这种情况,也易引起家长误解,以为孩子什么也没学,营养伙食也跟不上。
这时候,老师与家长都应注意相互的配合与沟通。幼儿园要定期地向家长介绍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要一对一地和每一个孩子沟通,和每一个家长沟通。家长也要注意查看幼儿园班级贴出的一周教学活动计划表,营养食谱,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增强孩子的独立生活自理能力,不要过高地期望老师能够照料到孩子的每一个细节。
“惩罚”也是爱的另一种表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升入大班后,孩子们的自主性和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观点也已经从小班的“逆来顺受”变成了“敢于创新”。
孩子们每天有说不完的话,教室里时不时看到这个在跑,那个在闹,老师的话只能起到三分钟的震慑作用,三分钟之后的混乱可想而知。
其实,我们不能总像小班一样是依着孩子的性子来,也应该让他们知道做错事情是要经受一定惩罚的,以此来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学会一些必须要遵守的规则和。
所以,有时惩罚也是爱的另一种表现。
叛逆期的经典表现就是所谓的“反着干”,他们的胆子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敢说、能说了。
我们在欣慰他们有主见的同时也不得不头疼他们个人情感的毫无限制的释放。
而小班的教育方式——细声细语,娓娓道来已经严重激发不起孩子们倾听的兴趣。
所以,我们必须制定一定的规则和纪律,还要采取一定的“奖惩制度”,让大班的幼儿明白如果表现的好老师会给予奖励,但违反规则和纪律就会受到一定的惩罚。
记得曾经有一位家长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们老师怎样去教育他的孩子,“我们要尊重孩子的需要,尽量多照顾他的情绪”,我们曾经无数次的采用这种所谓的“照顾他的情绪”的教育方式,但是事过之后我们发现造成的结果就是他的变本加厉。
从孔子就研究出了“因材施教”这样一种既有深度又有力度的名词,而且这个词也被广泛的应用着。
孩子的性格截然不同,我们针对不同的孩子选择的教育方法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比如:班里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心小,对于这种孩子我们就需要循循善诱,而不是厉声呵斥。
而有些孩子就是班里的强者,什么都不在乎,在尝试过种种的说服教育之后,他仍然会表现出一种盛气凌人的霸气,对于这种孩子,我们就只能通过惩罚来挫挫他们的锐气了。
当然,我们所谓的惩罚并不等同于体罚,本着爱孩子的心理,我们只是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急迫,但是却并不至于要用身体上的惩罚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比如:组织活动时不专心,喜欢交头接耳,我们会走到他旁边轻轻的摸摸头以示提醒;上课不专心,不听讲,而且还捣乱课堂秩序,我们就只能将肇事者喊到前面,脱离开让他喋喋不休的小环境,进入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专注的接受教育;有些孩子就是不喜欢喝水,可是明明嘴巴都快要干裂了,家长心急如焚,我们只好责令他在别人喝一杯的时候他需要喝两杯;当别人在玩玩具,而他只是关心用玩具来打闹的时候,我们就要让他到一边清醒的反思一下自己的错误究竟是什么......
和孩子们相处了几个月了,看着孩子们从中班升到大班,并且一天天的进步着,我们真的很欣慰,但是大班毕业之后孩子们将面对新的学习环境,而这个环境不再如幼儿园这般,他们要逐渐学会认真听讲,端坐整齐,懂得注意力集中的含义,所以,我们任重而道远。
我们发自内心的希望他们能够以后的路走的更加宽敞平坦,我们希望他们上了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都是班内的佼佼者,在我们的眼中,他们就是自己的孩子,良心告诉我们他们的发展与我们息息相关,只有教育好他们,我们的教育生涯才不会有遗憾,所以,有时难免会严厉,有时难免对孩子使用“惩罚”。
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最主要的是从每次老师对他们的教育中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知道下一步他们该怎样去做一个好孩子。
从小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是每一位父母和老师要做的重点工作,宠爱、溺爱不要发生在孩子们身上,让我们的爱变得更加理智。
教育孩子的几个方法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你了解你的孩子吗?只要你针对他的特点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下面,推荐常见的几种类型孩子的表现及主要教育方法:
第一类:精力过剩的孩子。
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爱玩,爱闹,爱打架,难以管教,但他们较聪明好动,反应快,接受能力强。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这样他们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导。
其次,要适当放手,管教适度。管教若太严,与他们性格不对劲,就会适得其反。要给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再次,耐心教导:即耐心教育与疏导,通过讲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主见”并不那么好,并不那么符合社会道德与规范,从而自愿放弃自己的“主见”,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长之路。
第二类: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孩子。
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上课多动、好玩、爱讲话,甚至在家中学习也表现出心不在焉。
对此类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说,“那是学校的事,不该我来管,我又不能坐在孩子旁边。”实际上,训练孩子专心听讲,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因为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紧密相关的。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父母要训练让孩子听一遍就马上做到.
其次,在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听话能力,如安排三、四件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家长观察孩子是否如此.
再次,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讲话,一定要让孩子看着你的脸听.
第四,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一些听讲的小窍门
第五,家长应尽量要求孩子复述课堂内容,或谈上课中印象最深的问题。
第三类;追求金钱与物质享受的孩子。
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穿要名牌,吃要精品,”讲究吃穿,有的上学要坐摩托车、三轮车。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告诉他们自己孩子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故事.
其次,家长要把家庭收支计划告诉孩子,并适当征求孩子的意见.
再次,有效地教育孩子计划用钱,并用典型事例来教育孩子。
第四类,对长辈教育抱无所谓态度的孩子。
此类孩子对父母,师长的教育,充耳不闻,当耳边风。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理解父母、师长的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是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其次,要在感情融洽的气氛中进行教育,消除他们的“敌意”,使他们愿意听从教导.
第三要给孩子以说话的权利,让他说原因,说理由,哪怕是不正确或不真实。
第四要多一点宽容,教育之后,还会做错事,要给予改正的机会,要耐心,要等待。
第五是教育孩子的语气要坚定,父母两人说话口径要一致,有的父母嘻嘻哈哈,有的漫不经心,有的轻描淡写,有的各唱各的调,这都不利于教育。
第五类,具有严重惰性的孩子。
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学习被动,作业不完成或抄袭,造成考试交白卷或作弊,生活散漫。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要以平时的家务事开始训练,不要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其次是帮助孩子制定计划,并加强督促检查。
三是父母要以身作则,事事起表率作用。
四是要从孩子力所能及的日常小事上培养勤劳的习惯,并持之以恒,坚持训练。
总之,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只要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原则,在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讲究家教方法,就一定能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下一代作出应有的贡献。
有时候惩罚也是一种爱
自从孩子们升入大班之后,班里嘈杂的声音越来越多,仿佛从小班给他们顺好的常规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退化了。
孩子们每天有说不完的话,包括吃饭和做工作时。
教室里时不时看到这个在跑,那个在闹,老师的话只能起到三分钟的震慑作用,三分钟之后的混乱可想而知。
其实,我们不难理解这种现象的出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自主性和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观点也已经从小班的“逆来顺受”变成了“敢于创新”,我们在欣慰孩子们有主见的同时也不得不头疼孩子们个人情感的毫无限制的释放。
叛逆期的经典表现就是所谓的“反着干”,他们越来越敢说、能说了。
而且有时也特别喜欢做一些出格,会伤及自己甚至是同伴的事情。
所以,小班的教育方式——细声细语,娓娓道来已经严重激发不起孩子们倾听的兴趣。
最主要的是我们不能总是给他们呈现好的一面,应该让他们知道做错事情是要经受一定的惩罚的,强制他们去遵守很多必须要遵守的规则。
所以,有时惩罚也是一种爱。
记得曾经有一位外婆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们老师怎样去教育他的外孙,“他就是一只顺毛驴,我们都是顺着他的。
”我们曾经无数次的采用这种所谓的“顺着他”的教育方式,但是事过之后我们发现造成的结果就是他的变本加厉。
从孔子就研究出了“因材施教”这样一种既有深度又有力度的名词,而且这个词也被广泛的应用着。
孩子的性格截然不同,我们针对不同的孩子选择的教育方法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比如:班里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心小,对于这种孩子我们就需要循循善诱,而不是厉声呵斥。
而有些孩子就是班里的强者,什么都不在乎,在尝试过种种的说服教育之后,他仍然会表现出一种盛气凌人的霸气,对于这种孩子,我们就只能通过惩罚来挫挫他们的锐气了。
当然,我们所谓的惩罚并不等同于体罚,本着爱孩子的心理,我们只是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急迫,但是却并不至于要用身体上的惩罚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比如:做工作不专心,喜欢交头接耳,我们只能让他停止工作;上课不专心,不听讲,而且还捣乱课堂秩序,我们就只能将肇事者喊到前面,脱离开让他喋喋不休的小环境,进入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专注的接受教育;有些孩子就是不喜欢喝水,可是明明嘴巴都快要干裂了,家长心急如焚,我们只好责令他在别人喝一杯的时候他需要喝两杯;当有些孩子吃饭时贪图玩耍,将粮食浪费的惨不忍睹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适当的尝试一下饥饿的滋味;当别人在玩玩具,而他只是关心用玩具来打闹的时候,我们就要让他到一边清醒的反思一下自己的错误究竟是什么…………和孩子们相处了两年,看着孩子们一天天的进步,我们真的很欣慰,但是大班毕业之后孩子们将面对新的学习环境,而这个环境不再如幼儿园这般,他们要逐渐学会认真听讲,端坐整齐,懂得注意力集中的含义,所以,我们任重而道远。
我们发自内心的希望他们能够以后的路走的更加宽敞平坦,我们希望他们上了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都是班内的佼佼者,在我们的眼中,他们就是自己的孩子,良心告诉我们他们的发展与我们息息相关,只有教育好他们,我们的教育生涯才不会有遗憾,所以,有时难免会严厉,有时难免对使用惩罚,但是,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最主要的是从每次老师对他们的教育中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知道下一步他们该怎样去做一个好孩子。
从小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是每一位父母和老师要做的重点工作,宠爱、溺爱不要发生在孩子们身上,让我们的爱变得更加理智。
孩子的细腻之处
不知不觉中,午后的阳光已射入我们的眼帘,此刻的阳光是我们这一天中唯一的一次,好难得。我与孩子们一起书写数字。我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着7的组成,看着孩子们书写,发现孩子们书写时有些孩子趴在桌上写着,有的孩子小凳子都没转过去也在写了等等,这样不利于书写的练习。我就向孩子们提出要求:书写好数字的前提就是姿势的正确,正确的姿势有利于幼儿的视力与生长发育。坐姿要领:坐时全身放松,腰挺直,右手握笔。坐姿应为日字格。
学习与娱乐要结合尤其是我们的孩子,孩子们玩着,我细细的看着孩子们的作业,发现每一个孩子不但在年龄上长大了一岁,在作业上也进步了不少,那份努力谁都看得到。我看着原来大班孩子的作业写的工整、清晰,小班直升上来的孩子虽然在这个班级已经一个学习但是还有部分孩子不太适应,在作业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书写时的不规范、不太工整,写的歪歪扭扭是常见的,我看着,批改着,在工整、清洁的作业上贴上五角星。
放学前,我发放孩子们的作业,要求幼儿把自己的作业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看看,对于还写的不好的小朋友要爸爸妈妈看了以后辅助我们老师一起帮助孩子们进步。
当我发到辉辉的作业时,辉辉一点笑意也没有,呆呆的看着,我发现辉辉写的歪歪扭扭的,我没有贴五角星,发现了辉辉的转变,我马上边发边说:“今天没有得到五角星的小朋友不要不开心,也不要失去信心,今天晚上可以回家再谢谢,把你认为写的好的明天带来,如果好的我们也贴五角星。”孩子们好像对于回家再学习的劲头高了不少,心里也感觉放心了很多。
细微之处可能也会上到孩子,细细品味孩子的心,以鼓励的形式让孩子们学的更棒,也更有信心.
孩子说谎是否应受惩罚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孩子说谎是否应受惩罚”,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5~7岁:逃避训斥
孩子为什么说谎:快到上学年龄的孩子,他们就会意识到说谎是解决问题或者逃避惩罚的一个好办法。
因为孩子们要让他们的谎言更加可信,所以他们的谎言就会经过更好的加工了。
6岁的孩子已经知道如果他告诉老师他的家庭作业被狗吃掉了,那老师肯定不相信,但是,如果他说‘我病了,所以没有做作业’,那也许能够蒙混过关。
毋庸置疑,你的孩子肯定会不断提高他的欺骗技能,试探他欺骗的限度有多大。
这个时候,父母的“杀手锏”就是不能让孩子因为说了慌、解决了问题就任他洋洋得意地逃脱掉。
而且,父母向孩子灌输诚实的美德的时候,最好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尽可能地自己先做到诚实,不说谎。
另外,也要让孩子知道人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
如果你的孩子听到你对婆婆说你有多么喜欢她送给你的那件毛衣,事实却是你从来不穿,那么你就是在向你的孩子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说谎是可以让你接受的。
通常,孩子们是看见父母在说谎,他们才效仿父母这样做的,或者模仿周围成年人的一些做法。
孩子们并不能分清哪些是善意的谎言,哪些是恶意的。
听到谎言怎么办:告诉你的孩子有时候善意的谎言是为了不伤害其他人的感情。
给孩子举个例子能够使他更加明白这个道理:“比如说,当你被同班小朋友邀请到他家做客的时候,如果你直接告诉他你不喜欢他,所以你不去,那么你的话就会伤害他,使他很伤心。
但是,如果你告诉他你有别的事情不能去,虽然并不是真正的实话,可是不会令他伤心和难过。
”另外,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善意的谎言也能够使孩子明白他们需要替别人想一想,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他的感受。
然而,当你发现你的孩子说谎只是为了掩盖他的错误和做的错事的时候,你就应该立刻清楚地告诉他你不允许他这样说谎。
父母立场鲜明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那么孩子说谎了是不是就应该受到处罚呢?也不一定。
如果孩子针对有没有刷牙的话题而说谎,那么父母可以提醒他赶紧去刷牙,并且以后多多检查和监督他。
慢慢地,孩子就不会因为刷牙问题而说谎了。
反过来,如果父母因为这些无关痛痒的谎言而把孩子痛斥一番,甚至惩罚他,那么,父母的这些做法就能促使孩子变成一个更棒的谎言大师了。
因此,应该说处罚孩子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办法。
如果孩子偷了别人的玩具或者做了其他行为极其恶劣的事情,而且为了掩盖这些行为对你说了谎,那么,这个时候就是孩子必须
受到惩罚的时候了,并且要让他知道第一天剥夺他看动画片的权利是因为他的行为,第二天则是因为他说谎了。
但是,父母应该明白,惩罚并不能使孩子马上意识到他的错误;想让孩子真正改正错误是需要时间和父母的信任的。
1、如果你明知孩子说谎,不要对他一再追问。
其实,父母是希望能够再给孩子一次说实话的机会,结果反倒又给了孩子一次说谎的机会。
因此,如果父母知道真相,就不要再反问孩子;当父母不知道真相,但是能够肯定孩子的答案也不可信,那么也不要向孩子提问题。
总之,不要向对你说谎的孩子提问题。
否则,只能迫使孩子再用谎言遮掩他先前的谎言,既加深了孩子心理的内疚和不安,也使父母更加火冒三丈。
与其这样,还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断,告诉孩子你希望或要求他如何去做。
通过与我4岁儿子的反复“唇枪舌战”,我从中领会到不能要求他向我坦白事实真相,直截了当地告诉他真相反而更简单。
就拿我儿子喜欢用铅笔在墙上乱画的行为举例吧,以前我看到后会问他:“这是谁画的?”,而现在我就直接告诉他:“我看见你在墙上画了。
到厨房拿一块儿擦桌布,然后蘸点水把墙上画的东西擦掉。
”前者给了他一个说谎的机会,后者则没有。
2、如果孩子是习惯性的说谎,那么向孩子提问题之前你就先告诉孩子你知道他会对你说谎,然后允许他给你一个更好的说法。
很多孩子在说谎之前根本就没想他们还能说点别的理由。
因此,父母可以先发制人:“我知道,如果我问你,你肯定不想对我说实话。
不过,我希望你能给我一个更好的说法。
准备好了吗?我要问了。
”然后向孩子提出问题。
这种做法有3个好处:一、它给孩子时间去决定是张口就说谎呢还是说些其他的;二、它避免了相互争执激烈化;三、既然父母允许孩子说谎了,有了心理准备,那么父母就不会生气或者烦躁不安了。
3、为了让孩子也尝尝谎言的滋味,父母可以对孩子也说谎。
比如,孩子想去看电影,父母答应他了。
可是一会儿父母又不承认了,孩子就会问为什么爸爸妈妈说谎。
这时候,父母可以很轻松地告诉他:“我认为有没有说实话并不重要。
也许刚才我是顺口说‘好吧’,但是并不真的说明就得带你去。
我感觉你在家里愿意我们用这种方式和你说话,你也这样对待我们。
你是在告诉我“我”必须说实话吗?但是,说不说实话对你就不重要了吗?这样做公平吗?”听完这样的一番话,孩子的感受可想而知。
关于“孩子说谎是否应受惩罚”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