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燃烧的现象》及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08-11 幼儿园大班科学的教案 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燃烧的现象》及教学反思”,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在感知蜡烛燃烧现象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知道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燃烧时需要空气中的氧气。

4、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个,主蜡烛6个,大、小杯子各32个、盘子若干个、瓶子若干各个、打火机、火柴、彩色颜料。

【活动过程】

1、将教室内的灯关掉,告诉小朋友停电了,教室里这么黑,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照明?(手电筒、火柴、打火机、蜡烛)

2、今天我这正好有蜡烛,我们可以用什么把蜡烛点燃?(火柴、打火机)我用打火机把蜡烛点着。点蜡烛的时候注意将蜡烛稍微倾斜一下,小心烫到手,然后把蜡烛放到桌子上。现在,小朋友的桌子上也有一些小蜡烛,我把点燃的大蜡烛放在你们的桌子上,请小朋友把自己的小蜡烛点燃。我们的教室亮起来了,刚才教室还黑黑的,为什么蜡烛点燃以后教室亮起来了呢?(因为燃烧的蜡烛会发光)

(1)呀!来电了。现在我们不需要蜡烛了,那我们用什么方法将这些蜡烛熄灭呢?(用嘴巴可以把蜡烛吹灭、用扇子扇也可以将蜡烛扇灭、把蜡烛拿到外面让风一吹也会熄灭、把蜡烛放在水里就熄灭了、用沙子、用土)

(2)我这有一个玻璃瓶,我想用这个玻璃瓶能将蜡烛熄灭,你们说我能做到吗?我该怎么做?请小朋友帮我想个办法。

3、做一做:

(1)幼儿点燃蜡烛,然后将瓶子罩在蜡烛上,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原因。(蜡烛熄灭了,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当蜡烛燃烧时,将瓶里的空气用完了,蜡烛就熄灭了)

(2)燃烧的蜡烛罩上玻璃杯除了蜡烛会熄灭,还会有什么现象呢?请小朋友点燃蜡烛我们再试一试。(玻璃杯有点热)为什么杯子会有点热?(蜡烛燃烧时会散发热量所以杯子会有点热)

(3)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请小朋友先将蜡烛点燃,然后放到桌子上,一会当我喊:“一、二、三”我们一起把玻璃杯罩在蜡烛上,看谁的蜡烛先熄灭?谁的蜡烛后熄灭?说说为什么?

4、教师小结做过的三个实验。刚才我们做了几个实验,知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蜡烛燃烧时还会散发热量,当我们把大瓶子罩在蜡烛上时,蜡烛燃烧的时间会比较长,小瓶子罩在蜡烛上时,蜡烛燃烧的时间会比较短。

5、下面我要带小朋友做一个有趣的小游戏,我这有一个小盘子、一个小瓶子、一支小蜡烛、一杯彩色水,我先把蜡烛点燃,放在盘子里,然后将彩色水也轻轻倒在盘子里,我的问题出来了,现在我不动盘子,但是我要让盘子里的彩色水跑到我的瓶子里来,你们说我能做得到吗?

(1)小朋友猜想(有的说能做到、有的说做不到,教师请不同意见的小朋友说说自己的想法)

(2)如果孩子们不知怎么做,教师说:“我有一个想法,小朋友想不想试一试?教师请幼儿把蜡烛点燃,放在盘子里,然后将彩色水也轻轻倒在盘子里,最后将小瓶子罩在蜡烛上。一会,蜡烛熄灭了,彩色水跑到瓶子里去了。

(3)请小朋友说一说彩色水为什么会跑到瓶子里?(你们知道为什么把瓶子罩在点燃的蜡烛上时,一会,蜡烛熄灭了,彩色水跑到瓶子里了么?)如果孩子们说不出原因,教师利用图示讲解(蜡烛燃烧需要空气,当瓶子里的空气被燃烧的蜡烛用完了,瓶子外的空气就把彩色水挤压到瓶子里去了)

6、小朋友你们现在知道彩色水跑到瓶子里的原因了,那你们还想不想把这个实验再做一遍,教师指导幼儿再做一遍。

7、今天我们做了好几个和蜡烛燃烧有关的小实验,小朋友喜欢吗?一会儿,我会把今天的实验材料投放到活动区去。但是老师有一个小要求,在做这些实验的时候,一定要在老师或爸爸妈妈在身边的时候才能做,不然自己动火会有一定的危险,不小心会烧伤自己,所以,一定要在老师或爸爸妈妈在身边的时候才能做,小朋友能做到吗?

8、请小朋友将所有的瓶子轻轻放在筐子里,把彩色水倒在小盆里,然后将小盘子也放到筐子里,我们现在把实验材料一起送到活动区去。

【活动延伸】

“我和妈妈巧制蜡烛花”准备彩色蜡烛一包(普通蜡烛也可)、装水的盘子一个。蜡烛点燃后,将蜡烛拿至盘子上方,当蜡烛一融化,立即倾斜蜡烛,让蜡烛油滴入盘中(可从不同角度滴蜡,效果会不同),蜡烛油会飞快地溅开并凝结成一朵朵非常漂亮的蜡烛花。

【效果反思】

组织这节活动刚开始我还是比较担心的,怕很少接触火的孩子们,在点燃蜡烛的过程中会紧张、害怕、不敢去点蜡烛,再有怕孩子们会烧着手。可是当活动一开始,孩子们就很投入,探索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没有出现我课前担心的问题,这样在孩子们的带动下我也逐渐放开手,和孩子们边探索、边讨论、边总结,效果出奇的好。特别是我利用图示讲解“彩色水为什么跑到瓶子里去了?”把孩子不容易理解的部分,利用图示进行讲解并配合幼儿的实验操作,顺利的解决了难题。

幼儿百科: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其反应过程极其复杂,游离基的链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现象。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教案阅读

大班科学蜡烛燃烧的现象


这是大班科学蜡烛燃烧的现象教案反思,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在感知蜡烛燃烧现象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知道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燃烧时需要空气中的氧气。

4、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个,主蜡烛6个,大、小杯子各32个、盘子若干个、瓶子若干各个、打火机、火柴、彩色颜料。

【活动过程】

1、将教室内的灯关掉,告诉小朋友停电了,教室里这么黑,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照明?(手电筒、火柴、打火机、蜡烛)

2、今天我这正好有蜡烛,我们可以用什么把蜡烛点燃?(火柴、打火机)我用打火机把蜡烛点着。点蜡烛的时候注意将蜡烛稍微倾斜一下,小心烫到手,然后把蜡烛放到桌子上。现在,小朋友的桌子上也有一些小蜡烛,我把点燃的大蜡烛放在你们的桌子上,请小朋友把自己的小蜡烛点燃。我们的教室亮起来了,刚才教室还黑黑的,为什么蜡烛点燃以后教室亮起来了呢?(因为燃烧的蜡烛会发光)

(1)呀!来电了。现在我们不需要蜡烛了,那我们用什么方法将这些蜡烛熄灭呢?(用嘴巴可以把蜡烛吹灭、用扇子扇也可以将蜡烛扇灭、把蜡烛拿到外面让风一吹也会熄灭、把蜡烛放在水里就熄灭了、用沙子、用土)

(2)我这有一个玻璃瓶,我想用这个玻璃瓶能将蜡烛熄灭,你们说我能做到吗?我该怎么做?请小朋友帮我想个办法。

3、做一做:

(1)幼儿点燃蜡烛,然后将瓶子罩在蜡烛上,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原因。(蜡烛熄灭了,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当蜡烛燃烧时,将瓶里的空气用完了,蜡烛就熄灭了)

(2)燃烧的蜡烛罩上玻璃杯除了蜡烛会熄灭,还会有什么现象呢?请小朋友点燃蜡烛我们再试一试。(玻璃杯有点热)为什么杯子会有点热?(蜡烛燃烧时会散发热量所以杯子会有点热)

(3)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请小朋友先将蜡烛点燃,然后放到桌子上,一会当我喊:“一、二、三”我们一起把玻璃杯罩在蜡烛上,看谁的蜡烛先熄灭?谁的蜡烛后熄灭?说说为什么?

4、教师小结做过的三个实验。刚才我们做了几个实验,知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蜡烛燃烧时还会散发热量,当我们把大瓶子罩在蜡烛上时,蜡烛燃烧的时间会比较长,小瓶子罩在蜡烛上时,蜡烛燃烧的时间会比较短。

5、下面我要带小朋友做一个有趣的小游戏,我这有一个小盘子、一个小瓶子、一支小蜡烛、一杯彩色水,我先把蜡烛点燃,放在盘子里,然后将彩色水也轻轻倒在盘子里,我的问题出来了,现在我不动盘子,但是我要让盘子里的彩色水跑到我的瓶子里来,你们说我能做得到吗?

(1)小朋友猜想(有的说能做到、有的说做不到,教师请不同意见的小朋友说说自己的想法)

(2)如果孩子们不知怎么做,教师说:“我有一个想法,小朋友想不想试一试?教师请幼儿把蜡烛点燃,放在盘子里,然后将彩色水也轻轻倒在盘子里,最后将小瓶子罩在蜡烛上。一会,蜡烛熄灭了,彩色水跑到瓶子里去了。

(3)请小朋友说一说彩色水为什么会跑到瓶子里?(你们知道为什么把瓶子罩在点燃的蜡烛上时,一会,蜡烛熄灭了,彩色水跑到瓶子里了么?)如果孩子们说不出原因,教师利用图示讲解(蜡烛燃烧需要空气,当瓶子里的空气被燃烧的蜡烛用完了,瓶子外的空气就把彩色水挤压到瓶子里去了)

6、小朋友你们现在知道彩色水跑到瓶子里的原因了,那你们还想不想把这个实验再做一遍,教师指导幼儿再做一遍。

7、今天我们做了好几个和蜡烛燃烧有关的小实验,小朋友喜欢吗?一会儿,我会把今天的实验材料投放到活动区去。但是老师有一个小要求,在做这些实验的时候,一定要在老师或爸爸妈妈在身边的时候才能做,不然自己动火会有一定的危险,不小心会烧伤自己,所以,一定要在老师或爸爸妈妈在身边的时候才能做,小朋友能做到吗?

8、请小朋友将所有的瓶子轻轻放在筐子里,把彩色水倒在小盆里,然后将小盘子也放到筐子里,我们现在把实验材料一起送到活动区去。

【活动延伸】

“我和妈妈巧制蜡烛花”准备彩色蜡烛一包(普通蜡烛也可)、装水的盘子一个。蜡烛点燃后,将蜡烛拿至盘子上方,当蜡烛一融化,立即倾斜蜡烛,让蜡烛油滴入盘中(可从不同角度滴蜡,效果会不同),蜡烛油会飞快地溅开并凝结成一朵朵非常漂亮的蜡烛花。

【效果反思】

组织这节活动刚开始我还是比较担心的,怕很少接触火的孩子们,在点燃蜡烛的过程中会紧张、害怕、不敢去点蜡烛,再有怕孩子们会烧着手。可是当活动一开始,孩子们就很投入,探索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没有出现我课前担心的问题,这样在孩子们的带动下我也逐渐放开手,和孩子们边探索、边讨论、边总结,效果出奇的好。特别是我利用图示讲解“彩色水为什么跑到瓶子里去了?”把孩子不容易理解的部分,利用图示进行讲解并配合幼儿的实验操作,顺利的解决了难题。

幼儿园中班教案《有趣的喷水现象》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水的流动性,探索同一个瓶子中上下两孔的不同喷水现象,学习比较探究的方法。

2、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能力。初步养成猜想与验证并重的科学探究态度。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各种大小、外行不同的塑料瓶(瓶上面已经扎好两个小孔。有用于第一次探索的奥必佳塑料瓶,有用于第二次探索的大小、外行不同的塑料瓶);大小筐、水盆、筛若干;防水围裙(围裙上别着小毛巾)、袖套若干;有用于记录的红点、记录验证表人手一份。

2、用于玩水的无针头干净注射器、眼药水瓶、小水枪、小洒水壶、喷壶、塑料袋等玩水材料。

3、场景创设分操作区、分享区、展示区。

4、小助手的培养。

活动过程:

一、从玩水导入,发现喷水现象,激发兴趣。

1、教师向幼儿呈现玩水材料,简单引出玩水要求、任务,鼓励幼儿自由探索、发现。

师:“你玩什么材料呀?发现了什么?这么多材料,你们每一种都玩玩吧。”(教师逐盆巡视、观察、并提出些建议——如对玩塑料袋幼儿的困惑——建议幼儿用回形针给塑料袋壁扎小孔;注重操作常规引导,提示幼儿在水盆中玩,以免水洒到地面,玩水时材料不能朝着小朋友。)

2、启发幼儿交流分享各自的发现。

师:我们一起听听小朋友跟材料宝宝玩时发现了什么?

幼儿边说(师呈现相关的材料并演示):我玩水枪,我这样一摁开关,水枪前面就射出好多的水;老师,我玩塑料袋,先装满水,用回形针扎好多小孔,水就喷出来;我玩小塑料瓶(眼药水瓶),这样一捏,瓶子就吸了水,一捏,水就从瓶子里射出来了……

师:对,我们帮助水枪、眼药水瓶、塑料袋、洒水壶、喷壶、奥必佳瓶子等材料宝宝喝饱了水以后,水会从它们的小孔里喷射出来,这就是有趣的喷水。

〔反思:本环节在操作区进行,老师除着力于操作常规的引导外还尽力通过鼓励、支持性语言及体态动作创设一种积极宽松、支持的氛围,加上充分发挥小助手的小组管理带动作用,为此,这个环节孩子玩得井然有序、且乐在其中,它为下一环节导入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幼儿操作验证

1、探索一《同一种材料——小奥必佳瓶子中上下两孔的不同喷水现象》:

(1)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师(出示奥必佳瓶子):咦,谁来了?我是奥必佳瓶子宝宝,我的身上有两个小孔,一个在上面叫上孔,一个在下面叫下孔,如果我喝饱了水,我的两个小孔会喷水呢!不过我有个问题——我的两个小孔喷的水一样远吗?

幼:不一样;一样。

师:猜猜到底是哪个小孔的水喷得更远?是上孔还是下孔?

幼:上孔;下孔。(多数幼儿认为上孔的水会喷得更远)

师:有的小朋友认为上孔的水喷得远,有的小朋友认为下孔的水喷得更远,到底是哪个小孔的水喷得更远呢?别着急,跟瓶子宝宝一起做一个小实验,实验时要注意,先让我咕咕地喝饱水,(师将瓶子平行摁入水中盛水)再拎着我的头让我直直的站立(师抓瓶口让瓶子站立于盆边,并提醒幼儿将小孔朝盆内)。这样认真观察,比一比,发现以后回到自己的位置找张表格记录下来,怎么记呢?老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张记录表(呈现记录表),表上有个瓶子宝宝,它身上有上孔和下孔的标记,哪个小孔的水喷得远你就取下一个点点送给它。

〔反思:提供给孩子什么样的材料(瓶子)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做了反复的实验后,我寻找了小奥必佳瓶子,原于一、它大小适合孩子操作;二、它的瓶肚(即瓶壁)面光滑,两孔明显也便于孩子观察现象。这环节的特点是——由老师直接设疑,使探索问题更明确,且观察切入点小,很具体,孩子的猜想回应很热烈。〕

(2)引导幼儿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请小助手准备材料,幼儿分散到各小组中开始探索,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幼儿遵守操作规则、认真观察以发现现象,并针对操作中技巧掌握有困难的幼儿给予帮助,使其有序操作便于发现现象)

(师提醒幼儿把发现的现象用点及时记录于记录表中。)

〔反思:操作中出现了一个问题——大部分的孩子在瓶子没有装满水的情况下就急着把瓶子竖起,小孔没有形成喷水,而只是沿着瓶壁往下流,我发现情况后,调整引导策略,引导幼儿用正确方法先将瓶子平放与盆中,待盛满水再将瓶子竖起,认真观察、比较。虽此环节提供的材料单一,但每个孩子都对“盛水——观察喷水”这个流程很感兴趣,神情专注,有部分幼儿反复探索了好几次,当发现上下两孔的喷水现象后,他们很是激动“下孔,是下孔”的叫起来;另外,记录表设计简单,红圆点粘贴法记录好操作,孩子的记录几乎没有问题。“提供适宜的材料、创设适宜的场景、应用适宜的方法引导,让幼儿人人动手”是我这个环节的引导理念。〕

(3)分享交流、展示发现。

师:把发现记录下来了吗?悄悄的把发现告诉旁边的小朋友。

(鼓励幼儿大胆和同伴交流。)

师:谁愿意上来大声地把发现告诉大家?(邀请3个幼儿带着记录表到前面介绍,及时把记录表分不同的情况贴于展示牌的左或右。)

幼:老师,我的瓶子是下面的小孔水喷得更远呢;我把点贴在上面的小孔……

师:其他的小朋友呢?

幼:我把点贴在下孔;我的是下孔的水喷得更远……

师:都有发现,按记录情况把记录表都贴到前面的展示牌上给大家看看吧。

(在观看幼儿的记录表后,尊重幼儿的记录并针对不同意见,教师以集中验证的方法引导幼儿,进行小结。)

师:许多小朋友发现下孔的水喷得更远,也有的小朋友发现上孔的水喷得更远,一样的瓶子,一样都是两个小孔,可发现有两种,我们支持谁呢?我们一起来作个实验就知道了。

(教师示范验证,重点引导幼儿认真观察)

师:上孔和下孔都喷水了吗?

幼:喷水了。

师:哪一个小孔的水喷得更远?

幼:是下孔;老师我看见了,是下面的小孔水喷得更远。

师:发现下孔的水喷得更远的小朋友把手举起来。(全班的幼儿都把手举了起来)

(老师把集中验证后的记录表贴于下孔喷得远的小朋友表格一边):我们的实验支持下孔喷得远的小朋友…

〔反思:“如何引导幼儿善于与同伴分享”也是这次主题探究中我将着力解决的一个目标,孩子的回答非常简单,但说出了现象的结果——是下孔的水喷得远,个别能力较强的还能进行探究过程性描述〕

2、探索二:各种各样的瓶子中上下孔喷水现象远近比较。

(1)、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师:其它各种各样的瓶子呢?(教师向幼儿呈现不同大小、形状的塑料瓶)这些瓶子,它们长得可不一样,身上都有两个小孔,如果盛满水它们的喷水现象是怎么样的?猜猜这两个小孔中哪个小孔的水喷得更远?

幼:是下孔。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幼:(无幼儿应答)

〔反思:可能是有了探索一的经验,孩子在这一环节的猜想没有分歧,非常的肯定——都说是下孔的水喷得更远;另外,他们对老师呈现的不同形状、大小的瓶子很感兴趣。〕

(2)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师:我们一起和这些各种各样的瓶子做个小实验吧,发现哪个小孔水喷得更远后,就马上用点及时贴在小孔上。

(师巡视指导,对于选择大瓶的幼儿在盛满水的过程中有困难的,教师给予技巧上的引导;及时提醒幼儿发现现象后,马上把点贴在水喷得更远的小孔上,把贴了点点的瓶子放在展示台上;鼓励幼儿选择不同瓶子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探索,比对发现下孔喷得远的现象。)

[反思:引导的重点放在探索各种各样的瓶子喷水,学习用比对的方法发现现象。当孩子在多次操作后都把红点贴在了瓶子的下孔,他们的表情就象是发现了很大的秘密。]

(3)分享交流、展示发现

师:把记录了点的瓶子宝宝放到展示台上,把你的发现和大家分享吧。

师:许多的小朋友把点送给了瓶子的下孔;也有些小朋友把点送给了瓶子的上孔,那我们支持谁呢?一起做个小实验吧。

(教师选用不同的瓶子集中演示)。

师:这些瓶子身上两个小孔中哪个小孔水喷得更远?

幼:是下面的小孔。

[反思:在不断的与各种瓶子玩中孩子开始表现得愈加大胆了,也有了许多发现和疑问,活动接近结束,情绪依旧浓厚,如何适时引导以满足孩子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在结束环节,我尊重孩子的发现并通过设疑生成若干个探究活动。]

三、活动结束:

教师将观察收集到的幼儿困惑(问题),以支持性问题结束本次探索,“大瓶、小瓶,哪种瓶子小孔喷水更远呢?这个问题我们下次探索好吗?”

教学延伸:

1、《有趣的喷水现象》探索二:这个瓶子宝宝身上有许多的小孔,有的在上面,有的在下面,那也是下面的小孔水喷得更远吗?

2、《有趣的喷水现象》探索三:大瓶、小瓶,哪种瓶子小孔喷水更远呢?

3、《有趣的喷水现象》探索四:用力挤压塑料瓶,水会喷得更远吗?

幼儿百科:喷水是一种液体压强导致流动性液体从小孔向外喷射的物理学现象。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静电现象》


一、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摩擦后产生的静电现象。

2、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

塑料尺子、人形纸片、碎纸屑、毛线、竹筷、铅笔、塑料梳子、绸布、海棉、泡沫、铁钉、记录卡。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感知物体摩擦后产生的静电现象。

难点:能够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

四、活动过程:

(一)魔术《纸娃娃站起来》

1、出示人形纸片,教师拿起塑料尺子悄悄在身后与绸布摩擦,并对幼儿说:"老师会变魔术,能用一把尺子就让纸娃娃站起来"。

2、教师示范。

3、幼儿动手操作并说一说自己是否成功。

(二)初步感知静电现象

1、教师再次演示魔术,幼儿仔细观察并说一说教师做了什么动作“文章.出自教.案网."。"现在老师再把这个小魔术做一遍,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做了什么动作"。

2、幼儿动手尝试,与同伴交流自己是否成功。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提醒幼儿注意摩擦力度。

3、幼儿谈一谈自己的成功经验(怎样摩擦,力度多少)

4、教师简单小结:因为尺子和衣服经过摩擦它们产生了静电,静电将纸娃娃吸了起来。

(三)大胆猜想

1、出示丰富的操作材料,请幼儿大胆猜想哪些物品摩擦后会起静电。

2、幼儿先自己猜想,再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启发幼儿发散思维。

(四)尝试操作

1、幼儿动手操作,把竹筷、铅笔、塑料尺、铁钉分别和绸布摩擦,然后吸桌面上的泡沫、碎毛线、碎纸屑,验证猜想结果。

2、个别幼儿说一说猜想与操作的不同,并进行示范操作。

(五)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启发幼儿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各种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飘起来;穿化纤衣服脱时会有声音,黑暗中会发现小火花;天气干燥时,长时间走路,由于摩擦会产生静电,衣服会和身体粘在一起;有时人与人在接触的刹那会被对方电到等等。

(六)游戏《头发飞起来》

1、教师示范游戏,将对方的头发摩擦飞起来。

2、幼儿互相结对做摩擦游戏,先让每个男孩和女孩对应。然后女孩和女孩之间互相游戏,并请操作好的幼儿到前边演示。经过演示,看谁先把对方的头发摩擦飞起来。

活动反思:

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以幼儿兴趣为切入点,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材料,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学习的环境,让幼儿与各种材料进行互动,从而感知滚动的科学现象,整个活动孩子们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观察力、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目标达成度极高。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泡泡》及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日常活动交谈中发现,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玩吹泡泡,看着那一个个在阳光下闪耀着五颜六色光彩的泡泡,总是特别的欢欣雀跃。“为什么泡泡水能吹出泡泡?”对泡泡水冒出泡泡时特别好奇、贪玩。为了满足幼儿求知欲,让幼儿能动手操作,使幼儿能在玩中学,学中乐,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尝试欲望。

活动目标

1、创设条件,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情感。

2、通过操作活动了解泡泡水的制作方法,发展幼儿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泡泡水的制作方法。

2、难点:运用安全并科学的方法制作泡泡水。

活动准备

1、泡泡水一瓶、吹管、用铁丝做成的各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毛巾若干。

2、胶水、洗洁精、洗手液、水大量,杯子、勺子、吹泡泡使用的工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吹泡泡与幼儿进入活动场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二、观察、讨论活动:

1、提问:“谁做过泡泡水?”?(引出制作泡泡水的话题)

2、提问:你是怎样做泡泡水?泡泡水里面放有什么材料呢?

3、请幼儿上来上来尝试制作泡泡水,并吹一吹。

三、用科学配方制作泡泡水

1、认识制作材料:胶水、洗洁精、洗手液、水

2、教师出示数字卡片:1224

3、认识比例:1:2:2:4

4、出示字卡放在相应的数字下面:1:2:2:4

胶洗洗水

水手洁

液精

5、教师示范制作泡泡水:

制作泡泡水的科学方法:1份胶水、2份洗手液、2份洗洁精、4份水(一勺为一份)搅匀,教师吹泡泡给幼儿看。

师:在我们生活很多地方需要使用到科学配方,像煮菜,盐放多了就会咸,放少就会没味道。

师:为什么老师吹的泡泡又大又不容易破?(因为洗洁精、洗手液有制泡剂,可以产生泡沫,胶水可以保持水分,防止水分的蒸发。)

四、幼儿操作:运用科学配方制作泡泡水

五、给不同形状的工具给幼儿观察,说一说,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请幼儿选择工具来吹泡泡,并观察泡泡的形状。(提醒幼儿不要把泡泡水沾到嘴里)。

六、结束活动:组织幼儿吹泡泡。

教学反思

活动组织成功与否,与活动中各环节的设计,活动语言的组织,以及对小朋友的反馈的预测等要素有关。因此,老师要准确把握好活动过程,需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尽管如此,即使有了足够充分的准备,也不会一次就把活动组织的完美无缺。事实上,组织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实验的过程,挖掘、发现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小朋友和老师都受益,使活动迈向更成熟的一步。我在第一次试上《有趣的泡泡》一活动时,发现有几个能力较差的幼儿在吹泡泡时有倒吸的现象,这就告诉我们在备课时对幼儿可能要发生的现象都要考虑进去,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也告戒我们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幼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因此,我们要把握好一个活动,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我想,它需要我们不停的去推敲、去揣摩、去实验,也许每次的结果并不是如你所愿,但就在一次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经验,获得了提高,这便是最大的收获!

幼儿百科:泡泡,泛指某些液体内部空气散发,鼓起的圆形或者半圆、椭圆形的汽泡等等。

相关推荐

  • 大班科学蜡烛燃烧的现象 这是大班科学蜡烛燃烧的现象教案反思,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在感知蜡烛燃烧现象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的...
    2022-01-13 阅读全文
  • 幼儿园中班教案《有趣的喷水现象》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水的流动性,探索同一个瓶子中上下两孔的不同喷水现象,学习比较探究的方法。 2、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能力。初步养成猜想与验证并重的科学探究态度。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
    2020-11-13 阅读全文
  •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静电现象》 一、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摩擦后产生的静电现象。 2、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 塑料尺子、人形纸片、碎纸屑、毛线、竹筷、铅笔、塑料梳子、绸布、海棉、泡沫、铁钉、记录卡。 三、重难点...
    2021-10-15 阅读全文
  •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泡泡》及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日常活动交谈中发现,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玩吹泡泡,看着那一个个在阳光下闪耀着五颜六色光彩的泡泡,总是特别的欢欣雀跃。“为什么泡泡水能吹出泡泡?”对泡泡水冒出泡泡时特别好奇、贪玩。为了满足幼...
    2020-09-29 阅读全文
  •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滚动》及教学反思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滚动》及教学反思”,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 2、自主探索出三类物体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在...
    2020-07-25 阅读全文

这是大班科学蜡烛燃烧的现象教案反思,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在感知蜡烛燃烧现象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的...

2022-01-13 阅读全文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水的流动性,探索同一个瓶子中上下两孔的不同喷水现象,学习比较探究的方法。 2、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能力。初步养成猜想与验证并重的科学探究态度。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

2020-11-13 阅读全文

一、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摩擦后产生的静电现象。 2、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 塑料尺子、人形纸片、碎纸屑、毛线、竹筷、铅笔、塑料梳子、绸布、海棉、泡沫、铁钉、记录卡。 三、重难点...

2021-10-15 阅读全文

活动设计背景 在日常活动交谈中发现,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玩吹泡泡,看着那一个个在阳光下闪耀着五颜六色光彩的泡泡,总是特别的欢欣雀跃。“为什么泡泡水能吹出泡泡?”对泡泡水冒出泡泡时特别好奇、贪玩。为了满足幼...

2020-09-29 阅读全文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滚动》及教学反思”,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 2、自主探索出三类物体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在...

2020-07-25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