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发卡,也要睡觉
发布时间:2020-07-06 幼儿睡觉故事 中班我的幼儿园的教案 小班教案我的幼儿园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我的发卡,也要睡觉”!
我们班里有许多扎辫子的小女孩,她们都很爱漂亮,头上都带了各式各样的发卡,漂亮极啦。
这虽然是好事,可在孩子们午睡的时候有的小女孩会趁老师不注意偷偷的拿下发卡来玩,有的甚至还会放在嘴里,或是和邻近的小朋友一起玩,送给别的小朋友。
这无形给老师增添了许多麻烦,有的小朋友会向老师告状、有的家长回来问发卡怎么没了、、、
这时我意识到,这种行为既不安全又不卫生,而且还会影响到她们的午休质量。
如果把发卡放到自己或是别人的耳朵里、口里、鼻子里,或是戳到别小朋友的眼睛,或者是玩着玩着睡着了、、、、、、、这都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哎、、这可怎么办呢?
于是,我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
我找到一个废旧的小木盒子,用包装纸包装一下,然后把它做成一个“小盒子床”。
于是,我对小朋友说:“咱小朋友活动了一上午需要好好休息,可我们头上的漂亮的小发卡也需要休息一下,所以啊,老师帮它们做了一张漂亮的小床,小朋友午睡时把你们的小发卡送过来让它们也休息一下,好不好啊?等下午咱小朋友起床了再让他们好好的为你们服务,可以吗?要不然啊他们一直为你们服务不休息会很累的。
”于是啊,有发卡的小女孩啊在午睡的时候都会乖乖的把她们漂亮的发卡送到了它们的小床上,还轻轻的对它们说悄悄话:“要好好的睡觉,我下午再找你玩啊!”然后自己就乖乖的上床去睡觉去啦。
这样一来,小朋友午睡安静多了,午睡的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值班的老师心里也踏实多了。
下午小朋友们上课时的精力也明显的提高了很多了。
关于“我的发卡,也要睡觉”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教育随笔:我要睡觉!
冬天到了,谁不想在被窝里多躺会呢,孩子们当然也不例外。在午睡的时候,我们班的胖胖小朋友,可是“赖床小能手”。不管老师阿姨的连哄带骗,就是闭着眼、躺着不动,有时候逼急了,还会大声说我要睡觉!我不要起床!当然眼睛还是闭着的,身体缩的更紧了。我们与家长进行过沟通交流,妈妈说也跟他商量过很多次,都没有用,连说不赖床就奖励玩具,胖胖也答应了,可是也没坚持几天。每天午睡后,叫胖胖起床,就是一件麻烦事。我尝试着让其他小朋友来叫他起床,有个孩子说太阳晒屁股了,快点起床吧。胖胖也不理不睬。我又尝试在睡前跟胖胖拉手指做个约定,拉钩的时候,胖胖觉得新奇,也答应了。等起床铃声一响,胖胖真的就自己爬起来了。真棒!我及时的表扬鼓励他,他也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
通过这件事,我了解到,孩子们其实很单纯很可爱,你只要多观察他们,就会更了解他们,这样教育的方式也就更多样化。希望胖胖继续保持,知道起床不是一件难事。
托班教养笔记:我要睡觉
实录:“我要睡觉!我要睡觉!我要去睡觉,妈妈我要睡觉!”伴随着一阵哭闹声诺诺被妈妈抱到了班级门口,一见到我们他就大哭大叫,并且死死抱住妈妈的脖子不放,在妈妈的死拽硬拉下我才勉强把诺诺抱了过来。为了分散诺诺的注意力,我把他抱到座位上,为他拿来玩具,结果他把这些东西一下子推到了地上。接下来的时间里,教室里时时传出诺诺的哭闹声……我寻思着可能是因为新生班的前两天只要宝宝一觉醒来妈妈就来了,所以诺诺才会每天一来园就想睡觉,他的主要目的还是希望妈妈快点来。
分析:
诺诺的行为,是刚刚入园宝宝分离焦虑的典型表现。宝宝进入幼儿园,意味着他们要离开熟悉的环境和亲人过集体生活,这时候环境、老师和小朋友是陌生的,在心理上自然会出现不安全感,“分离焦虑”随之而来。如何帮助宝宝跨好这道“坎儿”,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个重要的任务。
对策:
为了解决诺诺的分离焦虑症,我尝试了多种方法:
首先,与诺诺妈妈沟通,了解一些诺诺的最爱物和几个只有爸爸妈妈才知道的小秘密。每天诺诺来园后就立即抱抱他、亲亲他,当诺诺妈妈走后拿出他最喜爱的汽车玩具和他一起玩,边玩边问问他昨天在家的情况,像拉家常一样,让他感受到家人一样的温暖。
其次,在幼儿园里我尽量与宝宝们做一些开心的小游戏逗孩子们笑,如:娃娃不见了,手指宝宝做游戏等,让诺诺在欢声笑语中暂时摆脱分离焦虑,时时体验来幼儿园的快乐。
同时,我用积极关注和评价的方法来帮助诺诺摆脱分离焦虑。诺诺吃饭吃得好我马上在宝宝们面前表扬他并奖励五角星让他产生荣誉感,并知道老师一直在关注他。每次只要诺诺做得好,做得对我一定会马上给他鼓励和表扬。
这样坚持一段时间,现在诺诺已经基本上摆脱了分离焦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其他宝宝也能摆脱焦虑健康成长!
托班教养笔记——我要睡觉
实录:“我要睡觉!我要睡觉!我要去睡觉,妈妈我要睡觉!”伴随着一阵哭闹声诺诺被妈妈抱到了班级门口,一见到我们他就大哭大叫,并且死死抱住妈妈的脖子不放,在妈妈的死拽硬拉下我才勉强把诺诺抱了过来。为了分散诺诺的注意力,我把他抱到座位上,为他拿来玩具,结果他把这些东西一下子推到了地上。接下来的时间里,教室里时时传出诺诺的哭闹声……我寻思着可能是因为新生班的前两天只要宝宝一觉醒来妈妈就来了,所以诺诺才会每天一来园就想睡觉,他的主要目的还是希望妈妈快点来。
分析:
诺诺的行为,是刚刚入园宝宝分离焦虑的典型表现。宝宝进入幼儿园,意味着他们要离开熟悉的环境和亲人过集体生活,这时候环境、老师和小朋友是陌生的
,在心理上自然会出现不安全感,“分离焦虑”随之而来。如何帮助宝宝跨好这道“坎儿”,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个重要的任务。
对策:
为了解决诺诺的分离焦虑症,我尝试了多种方法:
首先,与诺诺妈妈沟通,了解一些诺诺的最爱物和几个只有爸爸妈妈才知道的小秘密。每天诺诺来园后就立即抱抱他、亲亲他,当诺诺妈妈走后拿出他最喜爱的汽车玩具和他一起玩,边玩边问问他昨天在家的情况,像拉家常一样,让他感受到家人一样的温暖。
其次,在幼儿园里我尽量与宝宝们做一些开心的小游戏逗孩子们笑,如:娃娃不见了,手指宝宝做游戏等,让诺诺在欢声笑语中暂时摆脱分离焦虑,时时体验来幼儿园的快乐。
同时,我用积极关注和评价的方法来帮助诺诺摆脱分离焦虑。诺诺吃饭吃得好我马上在宝宝们面前表扬他并奖励五角星让他产生荣誉感,并知道老师一直在关注他。每次只要诺诺做得好,做得对我一定会马上给他鼓励和表扬。
这样坚持一段时间,现在诺诺已经基本上摆脱了分离焦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其他宝宝也能摆脱焦虑健康成长!
我也要玩
户外活动时,看到幼儿在懒洋洋的晒着太阳,便带带着幼儿玩起了原始的手脚并用的爬行的游戏,为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我们采取了比赛的形式,孩子们踊跃参加,气氛活跃。
在游戏进行到一半时,宿娟急了,因为一直没点到她的名字,便跑到我跟前把手举得高高的,“我玩,我玩,让我玩吧!”宿娟大声地喊道,看着宿娟急切的眼神,正想喊出她的名字,突然想到她的身体状况,还有参加完游戏的孩子们个个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这么剧烈的运动不适合她,便又咽了回去点了别的小朋友的名字。每到一次游戏结束宿娟便会跑到我跟前向我央求,但每次我都会以“你不适合玩这个游戏”拒绝她。直到最后一轮游戏时,宿娟仍把手举得高高的。在听到最后一轮游戏中也没有她的名字时,宿娟的眼神瞬间黯淡下去。
游戏结束后,看到宿娟难过的样子,我的心难受极了,想想在整个的游戏过程中宿娟是多么的积极,不管是帮小伙伴喊加油,还是举手参加游戏,而我却没让宿娟参加我们;在看到她瞬间黯淡下去的眼神,我知道我给了她很大的伤害,宿娟她很想和我们一起游戏,一起体验游戏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然而我却伤害了她,没给她这个机会。为了安抚宿娟的情绪,我又组织了一个游戏,但宿娟像霜打的茄子再也精神不起来,无论怎么表扬鼓励她,但她的兴趣已没先前那么高涨
事后,我反思,为了照顾身体有顾忌的幼儿而剥夺了他们的活动权力,打击了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就算是为了幼儿的身体着想,但在心理上却给幼儿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事后就算再怎么弥补,就像洁白的墙壁被刮蹭留下了永久的刮痕一样,在他们的心理留下了阴影,是我当时没想到的。(莱州市柞村镇中心幼儿园王慧珍)
老师,我不想睡觉
案例分析:老师,我不要睡觉
案例背景:小轩小朋友现在是大班的小朋友了,由于他是试管婴儿,所以全家都对他特别的迁就,特别是外公外婆对他是万般的宠爱,这造就了他独特个性。这不每天中午的午休就成为了一老大难题。
案例描述:
“小轩小朋友,你怎么又没睡呢?”,每天中午这个问题都会困扰我,当所有的小朋友都已经呼呼大睡的时候,他还在床上床下的爬来爬去,不时的发出一些声音影响别的小朋友睡觉。这一天中午他又不愿睡觉了,我走到他的身边,对他说:“小轩小朋友,你说话会吵到别的小朋友哦,你是大哥哥了哦,可以安静下来吗?”可没想到他更大声的对我说:“我哥哥每次都会很大声的吵闹,他比我大多了!”
案例分析:
幼儿每天应保证不少于两个小时的午睡。充足的睡眠对幼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但午睡对小轩小朋友来说,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经过观察分析,我发现小轩不愿午睡还会打扰别人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哥哥的“榜样”作用,他的堂哥也不睡觉,这给他照成了非常坏的影响。没有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二是由于他是家里的唯一宝贝,六个家长围着他转,所以家长们对他不睡觉的行为更多的是纵容,而不是引导改正。三是通过了解还发现其实他是一个很需要老师关注的孩子,如果你陪在他旁边,他还是会很快睡着的。
案例措施:
为了小轩养成一个良好的午睡习惯,我采取了一下几种办法:
一、家园共育,向家长说明情况,共同努力
幼儿教育并不只是幼儿园的教育,而是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努力的教育,幼儿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合作以及共同努力。针对小轩小朋友这一问题,首先要从最溺爱他的外公外婆那里开始,跟他们一起来聊一聊不午觉的危害,讲一讲养成良好午睡的好处,告诉他们一些引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
二、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
针对他想堂哥学习不睡觉还打扰别人睡觉这一情况,通过收集相关的教育视频全班幼儿共同欣赏并讨论,在讨论中由别的幼儿说出那些事是不对的,让他从同伴那里了解到他做错了,并表扬一些中午午休休息的很好的小朋友,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用榜样示范的作用去影响他。
三、多一些关注与陪伴
刚开始陪他睡,坐在他的旁边,让他安心入睡,慢慢的采用物品代替老师,慢慢的发现,他可以自己在没有陪伴的情况下也能安静的睡觉了。
我也要开吊车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我也要开吊车”!
我们学校前面正在盖大楼,每天工人叔叔们起早贪黑地干活,一部大吊车欢快地唱着歌帮工人叔叔吊砖、水泥等。
每当课间的时候,我发现就有许多小朋友盯着忙碌的吊车观察,的确大塔吊威武的样子令人向往,她用钢铁的身躯灵活地运送建筑材料,她让高楼大厦平地起,难怪小朋友们对她感兴趣了!
这天我们正在园里活动,突然刘子明跑过来对我说:“老师你看,吊车今天不吊砖了,她吊着一个长斗子伸进窗户里去了!”原来吊车在运送搅拌好的水泥石子,这时许多孩子围拢过来,我对她们说:“你们看,吊车多先进啊!她直接把建筑材料送到了楼里面,工人叔叔就方便多了,这样大楼就建得更快了!”孩子们看着来回转动的吊臂,我又问:“吊车这么听话地干活,还不知疲倦,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有的摇摇头,有的说不知道,我说:“那是因为有工人叔叔在上面的小屋子里指挥她!”听了我的话,刘子明大声说:“长大了我也要开吊车!”,许多孩子嚷嚷着长大了要开吊车。
听了孩子们的话,我心中一动,也许理想的种子已在她们心中发芽。
关于“我也要开吊车”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我也要擦滑梯
活泼、好动、爱玩、坐不住是孩子的通病。外面有点风吹草动,他们早已看在眼里。这不,自由活动时间刚到,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跑到刚刚安装好的新滑梯前。我赶紧跟上去,总担心他们磕着碰着,或者发生什么意外。只要一带领孩子们玩滑梯,我的心情就格外紧张,每次都瞪大眼睛紧紧盯住这些活蹦乱跳的孩子,不敢有丝毫的麻痹大意。
新滑梯好漂亮啊!我组织好孩子排好队,一个个有秩序的往上爬。他们真高兴啊!有的还轻声哼起了儿歌。我和以往一样,仍然站在旁边欣赏着他们优美的动作,时而向他们笑笑,时而向他们竖起大拇指,夸他们真棒!
正在这时,小颖小朋友走到我的身边
,邀请我和他们一起玩滑梯。她天真地说:“老师,你为什么每次都站在那里,不和我们一起玩?快来啊老师,我领你玩。”说实话,我不止一次想加入他们的行列,可一想到自己是个老师,就放不下架子。我想可能是“师道尊严”在作怪吧!很多孩子都想和老师接近,可往往说几句话就被老师堵回去;有的孩子喜欢老师,可表现出来的却是远远地望着老师、不敢亲近。这些都足以说明我们和孩子的心没有靠近、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望而却步了。想到这里,我对自己以前的做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既然喜欢孩子,就应该信任他们,贴近他们,融入他们!于是,我不由自主地拉起小颖的手来到滑梯旁,小心翼翼地跟着她爬上了攀登架,红着脸走过小“吊桥”,低下头弯着腰钻过螺旋状“山洞”。然后仰面朝天地滑下来了。看到我的“滑稽”状,孩子们纷纷围拢过来,高兴得蹦跳起来。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孩子们从心底喜欢老师、崇拜老师,他们的要求不多,只希望老师能成为他们真正的好朋友、平等的伙伴。而不要一个整天板着脸、一副高高在上样子的老师。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的确,和孩子们在一起无忧无虑,其乐融融,我感到很满足。
“老师好!”“老师休息!”“老师再见!”每天都能听到孩子们的问候声,有孩子的笑脸相伴,我感到快乐就在我身边。于是我回报给他们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轻声的赞语,一个亲切的动作。这是师生传递关怀、鼓励和情感的特殊语言。当我坐下来和他们平等的交谈、快乐地嬉戏,我发现幸福就在相互的尊重和信任中迅速地蔓延。
感谢可爱的孩子们,让我体会到了生活的乐趣与生命的意义。
孩子也需要发泄
小班的孩子年龄小,但模仿性强,好展示,因此只要一动手就难免会碰到小朋友,这时不仅引来了孩子的哭闹,更引来家长的埋怨。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只好把孩子们一个个找来,进行类似团结友爱的教育,但一转眼,类似的毛病又会在他们身上重现。
一天下午,正在室内自由活动的杨子浩,一个人在活动室里摆开阵势,似乎在向别的小朋友挑战。我灵机一动,何不利用这段时间来一个武术表演?我示意孩子们安静下来,告诉他们将要进行的活动,孩子们一个个面面相觑,似乎不太相信我的话。我非常诚恳的告诉他们:你们不是很喜欢看武打电视吗?你们不是很喜欢练武功吗?今天,咱们来比试一下看谁表演的最好。孩子们都积极的参与了活动。活动结束后,我告诉他们:你们表演得不错,但千万不能用学来的武功欺负小朋友,今后我们还进行这样的活动。孩子们纷纷表示赞成。从此,孩子们类似这样的纠纷明显减少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和爱好,也会有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同时,相对于成人来说,孩子也是一个精力旺盛的个体,很多时候他们也需要发泄,教师应该为他们搭建一个平台,给他们提供宣泄情绪表现自我的空间,有利于孩子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