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零食要适量
发布时间:2020-05-20 教育孩子笔记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 孩子挑食教育笔记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孩子们,零食要适量”!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吃的食品在农村小商店、小卖部中随处可见。
而儿童食品更是多如牛毛,导致我们幼儿园的大部分幼儿每天上学、放学,第一件事就是拉着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的手,去小卖部买零食,在我们幼儿园已经形成了这种不良风气,针对乱买零食的这种情况,我们老师询问了几位家长,有的家长说:“不给孩子买不行,孩子哭闹的很,没办法,明知道多吃零食对孩子身体不好,那也得买,这样孩子就不哭闹了。
”还有的家长说:“小卖部的零食包装漂亮,食品造型可爱,食品颜色鲜艳。
孩子又很喜欢,所以就买了。
”还有的家长说:“看见别的小孩买了,我孩子也要买,买了有时候孩子也不吃,就扔了。
”
从家长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家长们都很爱孩子,孩子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明知有的食品孩子吃了对身体有害,但是还要买,这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啊?
当然,这些小食品也不是绝对不能给孩子吃,关键是要适量适时。
饭后用些糖果还是可以的,但量要少,次数不宜多,更不能以吃零食度日。
吃零食还有一个危险就是造成营养不良。
因为幼儿平常所吃的零食大部分都缺少维生素和矿物质,所以被称为垃圾食物。
不仅如此,零食还会消耗幼儿体内的维他命B来燃烧所吃进的糖类。
体内维生素逐渐减少,会使人神经紧张、暴躁及精神不易集中、精力减退和失眠。
同时,零食使幼儿吸收不到正常的营养会导致幼儿身体矮发育迟缓。
针对我们幼儿园里的大部分幼儿买零食的情况,我们幼儿园老师向幼儿和家长们讲了许多吃零食的害处,而且零食对环境也会造成极大的污染。
真心希望孩子们吃零食或不吃零食,逐步养成健康饮食,健康生活的好习惯。
不知道本文“孩子们,零食要适量”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孩子不带零食入园了
张馨怡,刚入园时,每天都要带着零食,刚开始的时候,我没有制止她,心想:她刚入园,要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就这样让她过了两周,后来,要求她的家长不要再为孩子捎零食了,也多次跟她说,可是她不听,并且家长也不配合,仍然带着零食入园,每天她的桌子上都是一片狼藉,满地都是瓜子皮、饼干袋、糖纸等,让人看了,真是头疼,其他小朋友说她不讲卫生,都不愿跟她在一起了。有几次,我将她的零食先收起来了,等离园时还给她,但她仍然继续捎零食,我想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制止她吃零食,经过再三考虑,我决定采用以下方法对她进行教育:
首先跟家长进行了沟通,与家长交流了一些关于吃零食的弊端:零食对孩子来说虽然有许多好处,但是吃的时间不当,就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利,因为孩子过多的吃零食,肯定会影响孩子正餐的进食量。如果让孩子不断地吃零食,这个坏习惯会导致儿童肥胖症。
其次,我告诉张馨怡:像膨化食品、油炸食品、碳酸饮料等,这些都是“垃圾食品”,吃多了会生病的,还有甜食吃多了会伤牙齿的,牙齿会变黑,而且生出很多小洞洞,会牙疼的。
经过一段时间后张馨怡不再带零食入园了,并且她的家长也反映现在孩子每次吃饭都是很认真了,并且饭量也大了,还跟我说了一些表示感谢的话,我又做了一件令家长满意的事情,我心中很高兴。
要引导孩子阅读适合他们的书籍
乐乐可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姑娘,而且她也特爱好阅读各种书籍,正因为如此,我一来到这个班,她就引起了我的关注。每次当别的小朋友在玩耍时,你都能在一角发现低着头默默无声的她,除她之外的事物都跟她没有任何一点关系,她沉浸在书的海洋里,看她对书爱不释手的样子,总是让我有几分羡慕之情。我想:如果每个人都像她一样,那这些孩子都会爱学习,就不用这么操心了。
可是,之后的我发现,这个乐乐并不是我所想的那样,在集体活动时,她也只想着她所阅读的书,别人学本领她手中还捧着书看,在我一再提醒下,她无奈的把书收了起来。之后几天里,我发现她的小脑袋里装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甚至她还会偷偷乐着。经过了解,知道了乐乐虽然识字量很多,但所看的书却很杂,有些还是不健康的书籍。有时她会莫名其妙的来问“老师,我们两个人结婚好吗?”“我昨晚飞到月球上去了”等等,有时会觉得好意外。所以当孩子会阅读时,无论做父母还是做老师的,我们都要引导孩子阅读适合他们的书籍,也可为他们推荐一些增强阅读能力的书。是“读”还是“毒”,不要让“毒”侵害幼小的心灵,让“读”开启心中明亮的眼睛。
我们要多鼓励孩子
我班的王忠凯小朋友是个个性内向的小孩子,平时不与人争吵,也不会犯错误,属于不用老师操心的那种,但也正是因为这性格,往往就会被我们老师忽略在视线之外,对他就减少了一份关心,每次他的爸爸来了了解情况的时候,我向他反映最多的是比较乖巧,太文静了,他爸爸说:“哎,没办法,这是性格的问题,在家也是这样的!”对于家长的这种说法,我也应和着,可是平时还是不能够让他真正活泼起来。再一次户外活动上,我让他们带一个沙包,到最后也有一小部分人没带来,我让他们把沙包都拿到自己手里,其中王浩宇小朋友没带来,可是他也在玩沙包,我就问他有没有带来,他说没有,那这沙包到底是谁的呢?我问了好多人,可是都说不是他的,我对他们说,自己带来的沙包自己不认识呀?是自己的就领回去,问了半天,也没人应答,结果只有挨个问,问到王忠凯小朋友时,他才点点头说时他带来的,看到他胆怯的神情,我摸摸她的头对他说:“只是你带来的东西,就是你用的,ieren拿了你的东西你应该对他说,或者来告诉老师,让老师帮你解决,知道吗?”他几乎是含着泪答应的,看到自己的东西在老师的帮助下失而复得了,喜悦志强马上言于表。
在以后的幼儿园生活中,他渐渐变得不那么内向了,有时候还跟小朋友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家长来接孩子时,顺便送上几句表扬的话,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进步,这样一来,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也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孩子同时也改变了许多
要让孩子适度宣泄
民间有一句俗话:“人人都会发脾气。”此所谓“人人”,既包括成人,也包括孩子。成人在受到委屈、遭到冷遇或心情不佳时,往往会利用适当的机会、方式进行宣泄,有的摔盆打碗,有的狂饮喝酒,有的唱戏,有的“骂街”……通过这些,让“憋”着的气“散”出来。
同样,孩子在幼儿园或家庭生活中,也会碰到不舒心的事儿。如老师对别的孩子很亲热冷淡自己,受了别的大孩子的欺负,衣服的样式比不过人家,饭菜不合自己的口味,独自回家敲门无人理睬,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父母的许诺不能及时兑现等等,都会引起孩子心理紧张焦虑,失去平衡,从而发生冲动的行为(亦即发脾气),如大哭大闹,高声嚎叫,摔坏玩具,撕破图书,甚至在地上打滚,故意把衣服弄脏弄破等。通过一阵宣泄撒泼,孩子紧张焦虑的心理便会逐渐缓解,重又趋于平衡,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情状很像炎热夏天,突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倾盆。但一阵倾泻之后,重又云开日出,天气晴朗。因而,对于孩子“发脾气”,大人可作“冷处理”,不必惊慌失措,更不要去“火上浇油”。
有一些家长与教师,由于不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往往把孩子的宣泄行为视为“有意使坏”,严加训斥与制止,迫使孩子强行克制已经酝酿发作的脾气。这么一来,孩子慑于大人的威势,表面上是不声不响了,但却憋在心里,加重了紧张焦虑。长期如此,不仅于心理有障碍,而且会严重影响神经功能与身体的健康成长。所以,在适度和不妨碍他人的原则下,家长不妨让孩子使使性子、发发脾气。须知孩子的“发脾气”,是“释放”积压在心中的“怨气”,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是正当的。
和孩子们沟通很重要
昨天区角活动时我发现卢实和丁天赐两个小朋友手上拿着建构区的瓶子和小积木混在一起开心地玩着。收玩具的时间到了,我再看看他们时,他们正在卖力地敲出瓶子里面的小积木来,可最后还是失败了,于是两个小朋友便放弃了,放下瓶子后直接回到了坐位上,这时其他的孩子纷纷走来告诉了我这件事,他们似乎和我一样对他们的做法有些不满。因此,在区角活动结束后,我请这两位小朋友到前面把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由说出来。一开始,我的态度和表情都表现得很生气,可是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万一孩子们是在区角活动中开拓了思维,并有目的性地进行游戏的话,那我这样的态度起不是在扼杀孩子的成长吗?”因此,我的态度马上转变得柔和起来,并以一颗好奇的心态问孩子让孩子说说他们游戏的用意。当我的态度和意思传达给两个孩子以后,他们也马上由害怕转变为愿意和老师进行交流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原来孩子是想听积木放在瓶子里的声音,这种玩法是小班时一次活动里感受声音的一个游戏环节。没想到孩子们经过年龄的增长和个性发展以后对这个游戏有了更深一步的探索和好奇心。听完孩子的想法以后,我心里松了一口气,同时感到非常庆幸自己开始及时地控制住了自己的想法,知道站在孩子的角度给孩子一个宽容的平台,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但在赞同他们想法的同时,更不忘提醒他们以后再想这样游戏的话首先要盖上盖子,这样就可以用很大的力气去摇瓶子,那么发出的声音随着你的力气大小而变化。还要记注不能把比瓶口大或差不多大的东西放进去,这样会很难拿出来。一个好的游戏也需要好的规矩来规范它,这样无论是对哪一方面而言都能使游戏效果得到提高,两个孩子听后欣然地点点头,其他的孩子们似乎也受到了非常大的感染。今天,区角活动又开始了,我在一旁仔细打量着,观察孩子们活动。这时又有一位孩子拿着瓶子在听声音似乎探索到了其中的奥秘,她时而轻轻的摇,时而重重地摇,过一会儿又换其他的材料.......通过这件事后我认为不管在表面看来孩子做错了什么,作为幼儿的老师,幼儿的引导者都应该有耐心地深入到孩子心中去了解他们,和他们进行沟通,和他们成为朋友陪伴他们成长!
我们要用心培育孩子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我们要用心培育孩子”!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母亲,和大家一样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唯一和大家不一样的是,我还是一名从教二十年的幼儿教师。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我比大家更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我觉得小学是儿童开始学校生活的第一个阶段,不仅是儿童学习掌握各种基本技能、掌握人文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重要时期。
也是儿童个性发展,包括建立道德行为规范、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时期。
许多名人在回忆自己的小学时光时都感慨万千,认为小学阶段的教育为自己的一生留下了难以磨灭和不可替代的印记。
现在很流行一种说法: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有太多的家长从孩子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为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班,以为学得越多、学得越早,孩子的发展就越好。
其实不然。
好的发展一定是循规律而行的。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认识事物的能力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孩子发展。
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从孩子升入一年级开始,我就非常注重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每天放学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而且刚开始的时候我一直陪着孩子。
孩子写完以后我们再一起检查,现在孩子已能独立完成作业了,但还是有点粗心。
虽然孩子的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注重孩子品格的培养。
我觉得让孩子成才,必须让孩子先成人。
我有是一个幸福和睦的大家庭,孩子有爷爷奶奶、还有一个姐姐。
从小我就教育孩子吃东西前要先给老人吃,要懂得孝敬老人,现在孩子无论有什么好吃的也会分给爷爷奶奶。
这一点我非常欣慰。
此外,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孩子往往会因为任性犯下一些小错误,如果家长一味的帮忙承担,孩子就缺失了担当的意识和勇气。
所以,在孩子承受能力范围内,还是应该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上个周日,老公要去淄博一趟,孩子想跟着去玉黛湖玩,可是作业没写完,他心里很不情愿,可最终他没去成。
原因是我说过“周六把作业写完,周日的时间可以自由处理”,可是这次他没写完,那只能留在家里先写作业,这是他自己造成的结果,怨不得别人。
虽然他心里有些不高兴,但我知道这对他来说并不似没法接受。
只有真正遵循孩子发展的规律、教育的规律,家长最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愿望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愿望不等于科学,如果只是一味地按照成人的思维和视角来培养孩子,最终的教育结果难免以失望收场。
小学应该是孩子成长的天堂,孩子的天性是自尊自信、活泼好动、爱问为什么,爱动手、好实践、求知欲望强。
孩子想“翻跟头”,总盼有人给他“搭台子”。
如果他能翻多大跟头,就有人给他搭多大台子,他就会感受到生活是快乐的,成长是幸福的。
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长大!
关于“我们要用心培育孩子”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失败也是孩子们需要的
在幼儿智慧创新游戏中,有很多活动内容是启发孩子大胆的去想象,把想象的事物画下来,也就是培养他们的发明创造能力。这样很多孩子画不出个什么形状。当老师检查的时候,他却默然的很。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不要轻易就批评孩子,应该耐心的去指导,诚心的去鼓励,把这次的失败作为一种新的动力,孩子的最大特点是:“给点阳光就灿烂”。
从古至今中外的发明家和科学家走上成功之路的经验看,都是面对失败而能够正确的对待它,何况是孩子。科学家们对待失败的共同特点是:
不畏失败。遭到失败时,他们都能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从不气馁。
把失败作为一种新的动力。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都避免不了遭到失败的挫折,陷入困境。但他们都把失败作为创造的契机。
善于研究失败,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正是这样,他们才从失败走上成功。
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还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在一种发明
创造的失败中,往往包含着另一种发明创造的萌芽。所以,面对那些绘画创新失败的孩子老师要正确对待,失败也是他们的需要!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孩子
春光明媚,太阳晒在身上暖洋洋的,真是一个好天气。吃完午餐,我喊道:“孩子们,要去散步了,快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可别掉队了。”散步中,男孩女孩各排一队,我两只手各牵着一排头孩子的手来到了塑胶场地上。
塑胶场地上的每一道线,在孩子们眼里,成了独木桥。我边走边说:“小心啊,要过小桥了,可不要掉下去哦!”一开始,小朋友会小心地走上“小桥”,慢慢地移动步子,对走桥游戏还算喜欢。可是,他们走了两圈后,就失去了兴趣。孩子们渐渐开始,歪歪扭扭地走着,其中队伍中间还有几个孩子走着走着就故意停下来,等到前面的小朋友已经离开一段距离,这才冲跑过去,有的孩子跑得急,把同伴推倒了。
爱跑爱跳是孩子的天性
,同时小班幼儿自我控制差,一开始我们用语言提示他们不要这样,刚开始老师的提示有点作用,孩子可以注意自己的行为,但一会儿又会跑起来。看了孩子的行为,我不禁想道:怎么样才让他们自觉地跟着慢慢散步?何不带领他们玩安静地游戏!
我对孩子们提议道:“我们玩《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好吗?”孩子们连呼:“好!”我对这个游戏的规则做了调整,把老狼追赶小兔子这一部分,变成了小兔子模仿各种静止物体的动作,这样他们玩起来就不用跑了,能避免饭后激烈运动。游戏中,我扮演大灰狼,让孩子们悄悄地跟在后面走,当我一喊:“天黑了”,孩子们就快速地变成静止物体,如石头、花、树等。然后,我则围着他们转,一边走,一边嘴里夸张地说着:“诶呀!小兔子们都在哪儿呢?”“奥!这里有一块石头,不是小兔子!”孩子们听到我的话,会偷偷地笑,保持不动很长时间。此时我们老师夸张地语言既增加了游戏情节的趣味性,也激发了孩子的耐心、挑战了孩子的好胜心。孩子们沉浸在小心翼翼的游戏中,玩得不亦乐乎。
由于是刚刚吃过饭,从孩子的身体健康角度出发,不能带领孩子玩紧张刺激、尤其是需要奔跑追逐的激烈游戏。选择具有轻微运动量的游戏不会导致孩子由于过度奔跑而带来胃、腹的不适,又为枯燥呆板的饭后散步过程注入了趣味性、生动性。饭后散步的组织看似简单,却随处可见教育契机,蕴含着教育的大智慧。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孩子,而在认识的过程中,我们会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灵感和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