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娃娃家""甜甜屋"到"家"
发布时间:2019-12-16 幼儿园游戏娃娃家 幼儿园家说课稿 家幼儿园教案小班孩子喜欢玩什么?
开学以来,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我们发现:孩子们喜欢操作游戏和角色表演,娃娃家是最受欢迎的,每天他们会把娃娃家里的物品拿出来放到"锅"里炒一遍,说:"大熊过生日,我们在给大熊做好吃的。"有的甚至把玩具区的小雪花插片也拿过来放到"微波炉"里,说是"做饼干"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区域里的小朋友却不多。
【分析与判断】以上的观察让我们有两点判断:
1.孩子们需要更多的"操作"机会;2.区域的格局和材料限制了孩子们的游戏。
【我们的调整】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你们最喜欢教室里的哪个地方?""你们最想玩什么游戏?"孩子们兴奋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结合孩子们的兴趣,我们创建了"甜甜屋",孩子们每天都沉浸在制作各种糖果的甜蜜与快乐中,他们还和家长一起收集了甜品包装盒、糖纸、各种橡皮泥等制作材料,兴致高昂。
小班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环境?
甜甜屋游戏让我们看到了遵循幼儿兴趣和需要而发生的变化,孩子们每天三五成群地来到这里,用泡泡泥和各种辅助材料制作棒棒糖、小动物糖果等各种样式的糖果,还用糖纸制作块糖,边玩边聊。孩子们在游戏中不仅学习了制作糖果的好方法,而且还发现了老师投放在区域里的《泥工参考书》,他们从开始模仿老师、小朋友的作品到后来慢慢尝试参考书上的做法进行制作,游戏越来越有想法、有目的了。然而,做糖果的游戏开展了大概两周时间后,我们发现孩子的游戏状态不那么兴奋和投入了,偶尔有几个小朋友来"甜甜屋"里看看之前大家的作品,有一两个小朋友来揉揉搓搓泡泡泥制作糖果,之前热热闹闹的景象则很少出现。渐渐地,甜甜屋也很少有人问津了。
【分析与判断】小班幼儿的兴趣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容易转变。一个游戏主题对于小班幼儿而言持续的时间不像中大班幼儿那么长,一方面可能是幼儿对于材料的新鲜度没那么高了,另一方面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玩起来新的游戏就被吸引走了。由此,我们思考:区域游戏怎样跟随孩子的兴趣让他们更加投入,怎样打破传统的固定了内容和位置的区域游戏的限制,给孩子更好的支持?
【我们的调整】"首先能够打动老师自己的环境才有可能打动孩子。"园长的话启发了我们。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才能打动老师和孩子呢?一定得是真心喜欢的!温馨、可爱、好玩,还得自由、自主,也就是"家"的环境氛围。在这里,幼儿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在哪儿玩、跟谁玩、怎么玩。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尝试利用有限的空间,让班级环境更像"家"。
为了给孩子们创设更加宽松、自由、生动的环境,我们把以往遮挡视线的玩具柜集中摆放。同时,为满足小班幼儿对"家"的心理需要,我们和孩子一起创设了两个娃娃家:一个是"家"里有炊具、餐具等基础性材料的传统娃娃家;另一个"家",确切的说应该叫"自选区"。针对小班幼儿兴趣多变的特点,我们把幼儿前期感兴趣的游戏内容整理"打包",用"主题包"的形式统一投放到"自选区"里,如"糖果屋""小医院""过生日"的材料包等,孩子们每天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自由地玩自己喜欢的主题游戏。此外,我们将非主题材料集中摆放,我们的核心想法是支持孩子决定材料的使用方法,支持孩子做环境的主人,孩子们给这里取名叫"宝贝屋"。
调整后的环境更像"家"了,这里有孩子们喜欢的生活情境,有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的宝贝,有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的主题,他们的游戏更加自主、自然、快乐、投入。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编辑推荐
让娃娃家游戏重现魅力
娃娃家是角色游戏里的经典内容,每个孩子都喜欢,然而在环境创设上存在布局和材料单一的问题,经常是一个娃娃、一张小床、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再加点餐具,就组成了一个娃娃家。这显然无法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因为他们的家庭生活经验远比这些要丰富。久而久之,娃娃家便失去了吸引力。为了让娃娃家游戏重现魅力,我们注意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随时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丰富和完善原有的环境,对现有的材料进行改造和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首先是完善厨房环境。我们发现在游戏中幼儿大部分时间会花在做饭上,因此厨房的设计对于游戏的发展至关重要。原先娃娃家的厨房里只有一个现成的塑料炉灶、一些餐具和仿真食物,现在我们决定让厨房更真实。我们在厨房的墙上贴上“瓷砖”,用粘钩把饭勺、漏斗、锅铲、洗碗刷等工具和物品悬挂在墙上,方便幼儿取用。同时,我们用纸盒自制了一个煤气灶,还把开关做成旋钮状,画上火力标识,让幼儿在做饭时可以自由调节。在观察到幼儿游戏时经常会发生打翻饭菜的现象后,我们又自制了小扫帚和小拖把摆放在厨房角落里,以拓展游戏情节,满足幼儿的需要。 其次是调整卧室环境。以往娃娃家中的床很小,是给娃娃睡的,幼儿则扮演成人去照顾娃娃。在游戏中,我们发现幼儿其实也很想躺在小床上假装美美地睡一觉,因此,我们把娃娃家中的床换大了。同时,我们在卧室里添置了两个橱柜,一个用来摆放衣物,有老人的老花镜、拐杖、帽子,青年的领带、西服、连衣裙、皮包,儿童的帽子、书包等,供幼儿选择自己想扮演角色的服装和物品。另一个专门摆放鞋子,有爸爸的大皮鞋,妈妈的高跟鞋,以及家居拖鞋等可供选择。这样的调整使游戏更加情景化、真实化,增添了不少乐趣。 最后是丰富有关洗衣情节的游戏环境。我们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经常会出现洗衣服的场景,以往教师只会提供一个晾衣架,现在我们专门创设了一个类似洗衣房的设施。我们安装了一个自制滚筒洗衣机,幼儿可以把衣物放入其中,并按动按钮模拟洗衣程序。有幼儿在家看过父母熨烫衣物之后也想模仿,于是我们提供自制熨斗和熨烫板,还有晾衣竿以及各式衣架。这样一来,幼儿的游戏行为大大丰富了。 随着角色游戏的开展,幼儿有了更多的想法和需要。为此我们不断调整,逐渐创设了浴室、梳妆台、阳台、花园等环境,也添置了“电视机”“空调”等家用电器,以满足幼儿的游戏愿望。我们在创设环境、提供材料时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 所有材料都力求具有可操作性 我们所提供的材料都是可以“玩”的,而不仅仅是摆设。例如,我们制作的电视机是可以“看”的。电视机屏幕是一块活动的板,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将相应图片插入其中。我们准备了一些图片供他们选择,通常是幼儿喜欢的故事书图片、动画片图片,还有一些风景、人物以及动物图片。除了电视机外,空调也是可以操作的。当幼儿提出想安装空调的想法时,我们就在思考如何让空调用起来。我们想到了为空调配一个遥控板,幼儿可以根据需要把数字卡片插入遥控板屏幕,这样空调就可以有模有样地“运行”了。 2. 所有改变都有幼儿的参与 我们对环境的改造不是想当然的,而是建立在观察幼儿游戏的基础上,并与幼儿讨论,让他们成为参与者。如,有一次我们看到有个幼儿拿着一口小锅在娃娃家门口做出倒水的样子,原来他是在学爷爷种花和浇花。我们了解到很多幼儿对此感兴趣,也有不少经验,于是决定开辟一个小花坛。“花坛”是幼儿一起动手布置的。我们为幼儿准备了常见的花朵图片、各色绉纸和吸管等,让幼儿自制花朵。有了这些材料,小花坛每天都有变化。 3. 根据幼儿的需要随时调整 我们对于游戏环境的创设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根据幼儿的游戏水平以及游戏需要随时作出调整。如,娃娃家游戏开设后的第二个月,有幼儿提出想洗澡但没有浴室怎么办。于是我们与幼儿一起讨论,重新布局,找来了布帘围起来做了一间浴室,还在布帘上设计了一些夹子、挂钩,用来悬挂沐浴露、洗发水、毛巾、浴帽等沐浴用品,一目了然,取用方便。 又如,娃娃家的菜肴在游戏初期都是些仿真模型,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逐渐提供一些教师制作的菜肴范例以及不同质地、形状、颜色的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游戏水平组合利用这些材料,赋予这些材料新的意义。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游戏需要,又拓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再如,在有了衣橱后,没多久幼儿又对梳妆打扮提出了要求,特别是女孩子,想到妈妈有个梳妆台,自己也想有一个,这样就可以对着镜子梳头、化妆了。于是我们又在卧室做了个梳妆台,还提供了各种发夹、项链、香水瓶等,幼儿由此生成了“妈妈准备去演出”“爸爸要去参加喜宴”等游戏情节。 如今,我们的娃娃家是角色游戏中最热闹的区域,孩子们不断积累知识经验,享受着游戏的乐趣。这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环境创设对于游戏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会继续努力,让孩子们在一个有吸引力的游戏环境中快乐地游戏、不断地成长。
角色游戏-娃娃家的一幕
角色游戏-娃娃家的一幕
“你是爸爸,爸爸不抱宝宝,妈妈抱宝宝。”圆玮说着,便伸手去接云公怀中的娃娃。“我是妈妈,是妈妈!”云公说着,双手更紧地抱着娃娃。“我抱一下,抱她吃药。”圆玮不再争抢娃娃,—副商量的语气在同云公协商着。“我是妈妈,妈妈喂宝宝吃药。”云公边说边煞有介事地拿起桌上的小勺,摆出喂娃娃吃药的架式,不再理睬圆玮。他一手抱着娃娃,一手拿着小勺,嘴中念念有词:“不苦,这是果汁。吃药就不打针了。”此时,圆玮插进话来:“爸爸下班啦,爸爸亲亲宝宝。”说着,再次伸出手抱宝宝。“爸爸下班啦,妈妈去做饭。”云公说完,将娃娃递给圆玮,拿起一把刀做起饭来。云公“妈妈”很专注地又是切菜,又是煮饭,圆玮“爸爸”抱着娃娃在旁边督阵,真是一派和谐的家庭气氛。
点评
此一幕使我们看到了2~3岁孩子同样也会逼真地做家务,演绎着家庭和谐的氛围。在模仿中孩子体验了游戏的快乐。随着孩子感觉经验的丰富,他们在游戏中从不会交往发展到能互相协商、协作。教师此时以旁观者的身份,当看到幼儿出现争抢娃娃时,并不急于介入,留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与机会,以欣赏的态度看到孩子的进步与发展,并感到由衷的高兴。
游戏活动教案:娃娃家教案
游戏活动娃娃家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过程等内容,能够明确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职责,并能监守岗位,能够使用礼貌用语,较安静地游戏,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游戏活动课,快来看看娃娃家教案吧。活动目标:
1、能够明确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职责,并能监守岗位。
2、能够使用礼貌用语,较安静地游戏。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内容:
娃娃家、医院、理发店、菜场、银行、公共汽车、超市。
活动过程:
一、引导语
小朋友,今天我们又要来玩娃娃家了,你们高不高兴啊?上次我们在玩娃娃家的游戏的时候啊,李子恒小朋友玩得可棒拉,他啊,本来是娃娃家的爷爷,可是后来他看到医院的医生不够了,那是因为医院的小朋友跑掉了,所以他就自己到了医院,帮助病人看病。
而且他看病的方法与别人不一样,他用的是气功,今天,我要在来看一看,小朋友是不是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工作,并且能够把工作做到下班,还有,我们在做游戏的时候是不是要安静一点啊,这样,在医院里面看病和休息的人就能很好的休息了;
二、幼儿游戏
教师指导:重点指导娃娃家,扮演客人的角色和娃娃家的妈妈一起将娃娃家整理干净;
普遍指导各个服务场所能应用礼貌用语;
教师观察:
1、观察幼儿是否能够先搬好椅子和桌子,再去拿玩具;
2、观察幼儿是否能够自己解决一些遇到的小问题;
3、观察幼儿是否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监守好自己的岗位,不在教室中间奔跑;
4、观察幼儿游戏的声音是否比较安静;
三、教师评价
1、让个别幼儿介绍今天自己的新发现;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2、对今天在游戏中能够监守自己岗位、并能使用礼貌用语的幼儿予以表扬;
3、对于全班幼儿在游戏中能够放低音量地进行游戏给予表扬,并告诉幼儿在下次游戏中也要看他们的表现。
大班角色游戏教案《娃娃家》
幼儿园大班游戏教案:娃娃家
活动目标:
1、能够明确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职责,并能监守岗位;
2、能够使用礼貌用语,较安静地游戏;
活动内容:娃娃家、医院、理发店、菜场、银行、公共汽车、超市。
活动过程:
一、引导语
小朋友,今天我们又要来玩娃娃家了,你们高不高兴啊?上次我们在玩娃娃家的游戏的时候啊,李子恒小朋友玩得可棒拉,他啊,本来是娃娃家的爷爷,可是后来他看到医院的医生不够了,那是因为医院的小朋友跑掉了,所以他就自己到了医院,帮助病人看病。
而且他看病的方法与别人不一样,他用的是气功,今天,我要在来看一看,小朋友是不是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工作,并且能够把工作做到下班,还有,我们在做游戏的时候是不是要安静一点啊,这样,在医院里面看病和休息的人就能很好的休息了;
二、幼儿游戏
教师指导:重点指导娃娃家,扮演客人的角色和娃娃家的妈妈一起将娃娃家整理干净;
普遍指导各个服务场所能应用礼貌用语;
教师观察:
1、观察幼儿是否能够先搬好椅子和桌子,再去拿玩具;
2、观察幼儿是否能够自己解决一些遇到的小问题;
3、观察幼儿是否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监守好自己的岗位,不在教室中间奔跑;
4、观察幼儿游戏的声音是否比较安静;
三、教师评价
1、让个别幼儿介绍今天自己的新发现;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2、对今天在游戏中能够监守自己岗位、并能使用礼貌用语的幼儿予以表扬;
3、对于全班幼儿在游戏中能够放低音量地进行游戏给予表扬,并告诉幼儿在下次游戏中也要看他们的表现;
2020小班角色游戏教案《娃娃家》
活动目标:
1、乐意扮演角色和小朋友一起玩。
2、学习使用简单礼貌用语招待小客人。
3、懂得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
4、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游戏区域:胖胖娃娃家、瘦瘦娃娃家、牛角娃娃家、大力娃娃家所需的游戏材料新投放的材料:自制电话四部、小衣服。
知识经验:幼儿已有参与娃娃家游戏的经历。
活动过程:
(一)分享经验
1、交流游戏经验:玩娃娃家时你最喜欢当谁?都做些什么事情?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展示相应的照片)
2、交流生活发现:爸爸妈妈在家还会做哪些事情?
(教师展示幼儿收集的照片)
(二)提出问题,引出新的游戏内容-小客人做客。
1、问题:娃娃娃家里已住满了小主人,还有小朋友想去玩,怎么办?
2、讨论:怎样招待小客人?怎样做文明的小客人?
3、提出新任务:小客人评选"文明家庭"。
(三)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进入娃娃家游戏。
1、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钥匙"进入"娃娃家",扮演角色。
2、幼儿相互自我介绍,明确游戏伙伴的身份。
(四)教师以妈妈的身份带领小客人在各娃娃家串门。
重点指导:引导小主人主动、热情的招待客人。
活动结束:
听音乐结束游戏,评选文明家庭。
1、主人交流:你为客人做了哪些事情?
2、客人评选文明家庭。
小班游戏活动教案:娃娃家教案
小班游戏活动娃娃家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结束,活动反思等内容,乐意扮演角色和小朋友一起玩,学习使用简单礼貌用语招待小客人,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游戏活动课,快来看看娃娃家教案吧。
活动目标:
1、乐意扮演角色和小朋友一起玩。
2、学习使用简单礼貌用语招待小客人。
3、懂得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
4、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及控制性活动带来的快乐。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游戏区域:胖胖娃娃家、瘦瘦娃娃家、牛角娃娃家、大力娃娃家所需的游戏材料新投放的材料:自制电话四部、小衣服。
知识经验:幼儿已有参与娃娃家游戏的经历。
活动过程:
(一)分享经验
1、交流游戏经验:玩娃娃家时你最喜欢当谁?都做些什么事情?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展示相应的照片)
2、交流生活发现:爸爸妈妈在家还会做哪些事情?
(教师展示幼儿收集的照片)
(二)提出问题,引出新的游戏内容-小客人做客。
1、问题:娃娃娃家里已住满了小主人,还有小朋友想去玩,怎么办?
2、讨论:怎样招待小客人?怎样做文明的小客人?
3、提出新任务:小客人评选"文明家庭"。
(三)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进入娃娃家游戏。
1、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钥匙"进入"娃娃家",扮演角色。
2、幼儿相互自我介绍,明确游戏伙伴的身份。
(四)教师以妈妈的身份带领小客人在各娃娃家串门。
重点指导:引导小主人主动、热情的招待客人。
活动结束:
听音乐结束游戏,评选文明家庭。
1、主人交流:你为客人做了哪些事情?
2、客人评选文明家庭。
活动反思:
最近我在关注孩子们区角活动的情况,发现去娃娃家的孩子越来越少。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们在娃娃家游戏时总是重复类似的活动内容比如:烧饭,吃饭,喂娃娃吃饭和给娃娃过生日等。作为老师的我,我敏感的意识到这样的游戏活动状况处于停滞状态,于是我在游戏分享的时候,引导幼儿一起讨论关于娃娃家孩子们能作什么事情的讨论!
幼儿们听了纷纷举手,样子十分激动,很想说给大家听。
通过讨论,孩子似乎对娃娃家又有了新的游戏欲望,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到“娃娃家”的孩子越来越多.而且还会换着角色玩,这次指引让我由衷的感到:孩子就像漂在大海中的一叶小舟,当它不再前进的时候,我们老师就像是一缕海风轻轻的吹动它,直到它靠岸,走向人生的旅途,我们只有默默在内心祝福每个孩子走好人生!
作为教师,要求我们应该保持一点儿童的兴趣。幼儿期是“疑问期”,它突出的表现是好奇、好问和好尝试,在这一时期,许多成人看来是视而不见的事物,却往往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因为对他们来说,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身体所接触到的,都是新鲜的。“只要人们没有做到以童年的欢乐吸引住孩子,只要在孩子的眼睛里尚未流露出真正的欢欣的激情,只要他没有沉醉于孩子气的顽皮活动之中,我们就没有权利谈论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影响。”(苏霍姆林斯基)
多营造一个儿童的世界,你便多了一条通向心灵的途径,在与孩子嬉笑游戏时,当你把儿童的世界还给儿童,儿童越会对你油然而生亲切之感——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2020幼儿园游戏教案评价《娃娃家》
活动目标:
1、能够明确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职责,并能监守岗位。
2、能够使用礼貌用语,较安静地游戏。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内容:
娃娃家、医院、理发店、菜场、银行、公共汽车、超市。
活动过程:
一、引导语
小朋友,今天我们又要来玩娃娃家了,你们高不高兴啊?上次我们在玩娃娃家的游戏的时候啊,李子恒小朋友玩得可棒拉,他啊,本来是娃娃家的爷爷,可是后来他看到医院的医生不够了,那是因为医院的小朋友跑掉了,所以他就自己到了医院,帮助病人看病。
而且他看病的方法与别人不一样,他用的是气功,今天,我要在来看一看,小朋友是不是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工作,并且能够把工作做到下班,还有,我们在做游戏的时候是不是要安静一点啊,这样,在医院里面看病和休息的人就能很好的休息了;
二、幼儿游戏
教师指导:重点指导娃娃家,扮演客人的角色和娃娃家的妈妈一起将娃娃家整理干净;
普遍指导各个服务场所能应用礼貌用语;
教师观察:
1、观察幼儿是否能够先搬好椅子和桌子,再去拿玩具;
2、观察幼儿是否能够自己解决一些遇到的小问题;
3、观察幼儿是否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监守好自己的岗位,不在教室中间奔跑;
4、观察幼儿游戏的声音是否比较安静;
三、教师评价
1、让个别幼儿介绍今天自己的新发现;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2、对今天在游戏中能够监守自己岗位、并能使用礼貌用语的幼儿予以表扬;
3、对于全班幼儿在游戏中能够放低音量地进行游戏给予表扬,并告诉幼儿在下次游戏中也要看他们的表现。
指导小班幼儿开展娃娃家游戏
娃娃家是小班幼儿非常喜欢玩的区域游戏。游戏中,幼儿喜欢与同伴担任同样的角色,多操作,少交往;部分幼儿已不满足于单纯地摆弄玩具,他们会将生活中的事物在游戏中用简单的语言和动作再现出来;由于交往经验有限,不能在游戏中再现生活中的细节。针对小班初期、中期和末期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在娃娃家有意识地投放不同的材料,创设有利于幼儿表达的游戏情境,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小班初期:娃娃家的客人 为幼儿提供对主题有暗示作用的材料 提供的材料有门铃、猫眼、门上张贴的主题交往画面等,幼儿可以通过与材料的互动,开展游戏。客人进门前要按门铃,让主人听到;主人开门前要看猫眼,是不是自己认识的人;可以模仿画面学习交往动作和行为。 教师以角色的身份进入游戏情境,与幼儿共同游戏 游戏时,教师边按门铃边说:“我是妈妈的同事,来家里做客。”目的是暗示“妈妈”来开门,小孩不能给不认识的人开门。进门后,教师提出话题:“听说你们家搬新家了,我来你家看看。”目的是请主人向客人一一介绍房间,告诉客人各房间的功用,让幼儿带着参观。客人站了一段时间后,教师再一次提出话题:“哎呀,我有些累了,说了半天都渴了。”目的是引导幼儿礼貌待客。最后,教师看看表准备离开,提问:“时间不早了,我要走了,下次再来。”目的是暗示幼儿用语言主动交往、送客。 因人施教,促进不同幼儿口语的发展 对主动交往的幼儿,教师提出更多话题,给予更多交往机会。可以提问:听说你家搬新家了,谁来带我看看你家都有哪些房间?这是谁的房间?干什么用的? 对能够应答的幼儿,教师要根据提出的每个问题,认真倾听幼儿回答,并根据幼儿的回答给予相关肯定或回应。如,你把桌子放在家里的什么地方?客厅在家里是干什么的地方?你家设计得真好!你说得更好! 对不愿交往和应答的幼儿,教师可采取的做法是请其他幼儿帮助,教师主动引发谈话,给予表扬和肯定。 小班中期:愉快的生日聚会 发动幼儿参与材料收集;给他们提供展现已有生活经验的机会 幼儿运用自己收集来的材料,自发地开展给娃娃过生日的游戏活动。他们收集了各种餐具、装扮物,以及过生日用的生日盘、刀、叉子、蜡烛和蛋糕盒等材料,还在餐桌上摆放了各种水果和糕点,给娃娃唱生日歌,喂娃娃吃蛋糕。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动,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完成了给娃娃过生日的主题游戏。 引导幼儿参与娃娃家环境的布置,丰富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教师在娃娃家创设“过生日”主题墙,幼儿可以把自己过生日时的照片带到娃娃家,布置在主题墙上,供幼儿在游戏中谈论、讲述,回忆家人给自己过生日时的经验。幼儿和家长也可以在家共同装饰礼物盒、贺卡,带到幼儿园投放到娃娃家供幼儿游戏,并请幼儿讲述这是什么,为什么要准备这件礼物,你会拿着礼物对小寿星说些什么。也可以请幼儿带一些自己会讲的和过生日有关的故事书,讲给娃娃或同伴听,丰富幼儿关于过生日的生活、游戏、经验。 以过生日为主题,开展主题游戏,拓展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教师以娃娃的身份告诉幼儿:“今天娃娃过3岁生日,她请了好多小客人一起来庆祝,在娃娃家搞一个生日聚会。欢迎朋友们一起来参加!”孩子们听到提议后非常兴奋。教师提问:“你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吗?到别人家做客应该怎么说,怎么做呢?”目的是引导幼儿回忆、交流去做客的礼貌用语和适宜行为。当客人进门时教师提问:“到别人家参加生日聚会应该说些什么呢?”目的是引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和祝福语。在进餐和分蛋糕时教师提问:“蛋糕应该怎样分,谁来分呢?”目的是引导幼儿知道,蛋糕、食物应由主人来分,主人要请客人吃饱、吃好。在游戏时教师假装接电话的样子说:“你是某某的妈妈吗,时间不早了要叫孩子回家呀!好的,他们一会儿就回。”暗示幼儿,客人们该离开了,聚会要结束了。当孩子们纷纷准备离开娃娃家时,教师以娃娃的口吻说:“家里这么乱,谁来帮我收拾呀?”暗示幼儿在离开主人家时,要帮助主人收拾好玩具才是有礼貌的行为。 小班末期:边玩边说快乐多 激发兴趣,感受语言交往中的快乐 为了激发幼儿相互交往的兴趣,教师模拟家庭环境,在娃娃家创设了“娃娃游戏室”,幼儿可以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到“娃娃游戏室”。在“游戏室”,幼儿可以教娃娃玩自己喜欢的玩具,也可以和同伴一起交流自己喜欢的玩具的名称、玩法、喜欢的原因等。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与幼儿围绕玩具进行交谈,可以提问:“你们家你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样的?是谁买的?怎么玩?你为什么喜欢它?”引导幼儿讲述。当幼儿有表达上的困难时,教师可以用问题丰富幼儿的讲述内容,也可以及时为幼儿丰富词汇,引导幼儿用更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娃娃游戏室”玩具的喜爱。 创设情境,主动运用语言交往 小班幼儿在游戏中主动交往行为较少,教师可通过提示,创造机会,让幼儿尝试进行区域间的互动游戏,引导小班幼儿运用语言主动交往。如,教师可通过设置送票的情节,引导娃娃家幼儿了解娃娃家是可以与表演区进行互动游戏的,从而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为幼儿提供互动的机会。 强化角色,再现生活,引发经验的迁移 对于自己不知道该做什么、该怎样做的幼儿,可以引导幼儿学习抱娃娃的方法。教师提问:“怎么抱,娃娃才会更舒服?”并请幼儿自由抱娃娃,相互交流体会。教师可以小结重点:“娃娃的头应靠在爸爸(或妈妈)的手臂上。爸爸(或妈妈)一只手托着娃娃的头,另一只手托着娃娃的屁股。”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学习给娃娃喂饭的方法。教师可以启发提问:“你小时候,爸爸妈妈是怎样给你喂饭的?”“饭很烫时怎么办,怎么喂宝宝?宝宝饭撒在身上,要怎么做?”幼儿在与教师、同伴的互动交流中,习得经验,感受游戏的快乐。 对于角色意识较差、有时候一个东西可以玩很长时间的幼儿,教师可以多增加一些娃娃供幼儿游戏时使用,然后请幼儿自己进行角色分配。可以请一些小朋友扮演妈妈去抱娃娃、照顾娃娃,另一些小朋友扮演爸爸、哥哥、姐姐等,这样可以帮娃娃煮东西吃,或者帮娃娃洗澡等,增强幼儿角色意识的同时,学习分工合作,增进角色间的相互交流。 对于不会表达、交往的幼儿,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幼儿结合自身经验,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是怎么照顾自己的,从而引申到幼儿身上,让幼儿讨论:如果自己当娃娃的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怎么说?爸爸可以做什么,妈妈可以做什么?爸爸出门,妈妈和宝宝会对他说什么?妈妈做饭时,会对爸爸和宝宝说什么?你平时在家会和爸爸妈妈聊什么?通过同伴间的交流,使幼儿分享一些交往技能。
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教案《娃娃家》
一、活动目标:
1、乐意扮演角色和小朋友一起玩。
2、学习使用简单礼貌用语招待小客人。
3、懂得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
二、活动准备:
游戏区域:胖胖娃娃家、瘦瘦娃娃家、牛角娃娃家、大力娃娃家所需的游戏材料新投放的材料:自制电话四部、小衣服。
知识经验:幼儿已有参与娃娃家游戏的经历。
三、活动过程:
(一)分享经验
1、交流游戏经验:玩娃娃家时你最喜欢当谁?都做些什么事情?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展示相应的照片)
2、交流生活发现:爸爸妈妈在家还会做哪些事情?
(教师展示幼儿收集的照片)
(二)提出问题,引出新的游戏内容-小客人做客。
1、问题:娃娃娃家里已住满了小主人,还有小朋友想去玩,怎么办?
2、讨论:怎样招待小客人?怎样做文明的小客人?
3、提出新任务:小客人评选"文明家庭"。
(三)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进入娃娃家游戏。
1、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钥匙"进入"娃娃家",扮演角色。
2、幼儿相互自我介绍,明确游戏伙伴的身份。
(四)教师以妈妈的身份带领小客人在各娃娃家串门。
重点指导:引导小主人主动、热情的招待客人。
四、活动结束:
听音乐结束游戏,评选文明家庭。
1、主人交流:你为客人做了哪些事情?
2、客人评选文明家庭。